《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新考

更新时间:2024-03-07 23:56:59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7日发(作者:新生儿落户)

《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新考

《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新考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历代学者最重视的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对《诗经》推崇备至,曾发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感叹。不过,《诗经》毕竟是先秦时期的文献,虽说不似《尚书》那样诘屈聱牙,其中仍然有很多难以索解的词句;还有一些注解,众说纷纭,让人无法判断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小文拟以出土文献为视角,谈谈对《诗·秦风·小戎》中“蒙伐有苑”这一句的理解。 一、传统注解及其存在的问题 《诗·秦风·小戎》共分三章,每章十句,其主旨是夸耀车甲之盛美。诗前《小序》云:“美襄公也。备其兵甲,以讨西戎。西戎方强,而征伐不休,国人则矜其车甲,妇人能闵其君子焉。”《小序》的说法可以作为参考。诗的第三章内容如下:

俴驷孔群,厹矛鋈,蒙伐有苑。虎镂膺,交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毛传》对其中“蒙伐有苑”一句的解释为:“蒙,讨羽也。伐,中干也。苑,文貌。”《郑笺》云:“蒙,庬也。讨,杂也。画杂羽之文于伐,故曰庬伐。”陆德明《经典释文》:“伐,如字,本或作‘瞂’,音同。中干也。”孔颖达《正义》引《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来论证盾有小大之异,认为《毛传》的“中干”是指中型的盾,与称作“橹”的大盾不同,“干”“伐”皆是盾的别名:

上言龙盾,是画龙于盾,则知蒙伐是画物于伐,故以蒙为讨羽,谓画杂鸟之羽以为盾饰也。《夏官》“司兵掌五盾,各辨其等,以待军事”(按:《正义》此句引文有删减),注云:“五盾,干橹之属,其名未尽闻也。”言辨其等,则盾有大小。襄十年《左传》说“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橹是大盾,故以伐为中干,干伐皆盾之别名也。蒙为杂色,知苑是文貌。[1] 把“伐”和《毛传》的“中干”解释为盾的说法影响很大,后来研究《诗经》的学者对“蒙伐有苑”的理解无不在其笼罩之下。朱熹《诗集传》直接蹈袭此说,把这句话翻译为“画杂羽之文于盾上也”[2]。马瑞辰

读《小戎》二章“龙盾”为“尨盾”,非常精辟,但他也赞同“伐”即是盾的观点,又认为“尨盾”即是《小戎》三章《郑笺》所谓的“庬伐”,这就不是很恰当了[3]。日本学者竹添光鸿也认为“蒙伐”与二章的“龙盾”遥相呼应[4]。诸说皆未能摆脱《正义》的束缚。从早于《经典释文》的《玉篇》所引可以训为盾的异文“瞂”来看,这种说法应该在隋唐以前就已经很流行了,“瞂”很可能就是受到此说的影响而被改成的所谓本字①。 “干”在先秦秦汉典籍中确实可以训为盾,例如《尚书·牧誓》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孔传云:“干,楯(盾)也。”《礼记·乐记》:“揔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郑玄注:“揔干,持盾也。”学者也多赞同“干”字的早期形体本象盾之形。不过,《毛传》是把“伐”训为“中干”,而非“干”,虽然仅一字之异,实际上大不相同(详下文)。孔颖达所谓的“中型盾”,正是为了调和这种差异而臆造出来的。其次,从《小戎》整首诗来看,把“伐”解释为盾,从而与二章的“龙盾”相照应或等同的说法也并不可信。首章“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二章“龙盾之合,鋈以觼軜”,三章“厹矛鋈,蒙伐有苑。虎镂膺,交二弓,竹闭绲縢”,所记皆当为不同的车马器、兵器,不应唯独“龙盾”与“蒙伐”同为一物。 二、从出土文献看“蒙伐有苑”的本义 近年来出土的楚简,其实已经为“蒙伐有苑”的解读提供了一些线索,不过这些线索都因为对传统注疏的迷信而被忽略了②。包山简和望山简都出现了“中干”一词(释文用宽式)[5]:

(1)一乘正车:……其上载:朱旌,一百四十翠之首。旄中干,朱缟七就。车戟,侵羽一就,其旆,术五就。(包山271+269)

(2)一正车:……其上载:朱旌,百四十攸翠之首。旄中干,朱缟七就。车戟,侵羽一就,其旆,术五就。(包牍1)

(3)二灵光之中干,一秦缟之中干,其,丹之□,秦缟之□旌。(望山二·13) 李家浩先生指出:以上简牍中的“中干”都与

旌旗记在一起,应当属于旌旗之类,或即是文献中名为“罕”的旗,在包山简中可能对应墓中出土的224号竹竿[6]。认为“中干”即旌旗一类物品的意见是很有见地的。《诗·鄘风·干旄》中记载的旗帜有“干旄”“干”“干旌”,推测上引包山简的装饰有“翠之首”的“朱旌”,与《诗·鄘风·干旄》的“干旌”可以对应③,《周礼·春官》:“全羽为旞,析羽为旌”。郑玄注云:“全羽、析羽皆五采,系之于旞旌之上,所谓注旄于干首也。”“干旄”“干指注“旄”“干”“”“干旌”,分别”“旌”于干首,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称作“旄干”“旌干”。而包山简的“旄中干”,无疑就是《诗·鄘风·干旄》的“干旄”。“干”指旗杆,有学者根据“中”的甲骨文形体认为它表示一种旗帜④,这样看来,“中干”可能是同义复词连用。李家浩先生在其文中也提到了《诗·秦风·小戎》《毛传》的“中干”,但是他仍信从《正义》的说法,认为与出土文献的“中干”不能等同。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安大简”)《诗经》异文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和《毛传》“中干”的含义。与《毛诗》“蒙伐有苑”的“蒙伐”对应的文字,安大简作“尨(旆)⑤”。“蒙”“尨”音近可通,《诗·邶风·旄丘》“狐裘蒙茸”,《左传·僖公五年》作“狐裘尨茸”[7]。安大简“蒙”作“尨”,证明《郑笺》对《毛传》“蒙”“讨羽”的注释是准确可信的(“尨”在表示“杂色”义时可以写作“庬”)。“旆”和“伐”的古音非常接近,文献也有通假的例子:《诗·小雅·六月》“白旆央央”,《经典释文》“旆”作“茷”;《左传·定公四年》“綪茷”,《礼记·杂记上》郑注引作“蒨旆”[7]。“旆”是古代旌旗正幅下所接的一段旗的名称,裘锡圭、李家浩先生曾经把曾侯乙墓竹简“二旆,屯八翼之?”与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水陆攻战铜壶等器物上的戈、戟图像联系起来,指出古人有使用羽毛装饰旆幅的做法[8]。传统注解认为“旆”是旐之末端状如燕尾的帛幅,李家浩先生认为“燕尾”当指旆幅两侧的形制:

这样理解,

与上面提到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鉴等铜器画像中的旆旗形制相合。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挥”的形制得到印证。《文选》卷三《东京赋》“戎士介而扬挥”,薛综注:“挥为肩上绛帜,如燕尾也。”李善注:“《左氏传》‘厨人濮曰:扬徽者,公徒也’。‘徽’与‘挥’古字通。”战士佩戴的这种“挥”或“徽”,在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鉴的图像中可以看到。水陆攻战纹鉴的下层壬组,有双手持戟的战士,右肩佩戴一翼状物,其形状与该鉴图像中的旆旗相同,当是薛综注所说的“如燕尾”的“挥”。由此可见,“燕尾”确实是指旆幅两侧的形制。[6] 安大简《诗经》的“(旆)”有旌旗之义,《毛传》的“中干”在出土文献里也是用作旌旗一类的物品,这恐怕不是偶然的现象。合理的解释就是:安大简《诗经》作“(旆)”乃本字,《毛诗》作“伐”乃借字。《毛传》把“伐”训为“中干”,说的正是旌旗。“中干”本指旗杆,与“(旆)”有区别,《毛传》此训即所谓“统言则同,析言则异。”后代学者不知《毛传》之说自有所本,受到异文“瞂”的干扰,随意对“中干”加以阐发,遂导致“蒙伐”的本义逐渐湮灭。根据安大简来看,“蒙伐有苑”即“尨(旆)有苑”,意思是说“杂羽装饰的旌旆五彩缤纷”。 顺便讨论一下《诗·秦风·小戎》三章“蒙伐有苑”之前的“厹矛”。“厹矛”的形制具体如何,颇多异说,在此姑且不论。上引包山简、望山简等出土文献中,车上的戟一般是作为旗杆使用。裘锡圭、李家浩先生在考释曾侯乙墓竹简时也已指出:

从铜器画像来看,这种旗的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首部有戈矛或只有矛,另一种首部无戈矛。旗杆有戈矛的,二旆系在戈矛的下方;无戈矛的,二旆系在旗杆的顶端。“一杸,二旆”,当是铜器画像中那种旗杆之首有矛,矛的下方系有二旆的旗。“一晋杸,二旆”,当是铜器画像中那种旗杆顶端无戈矛,二旆系在杆首之上的旗。[8]

水陆攻战纹铜鉴所绘图像 参照出土文献,“蒙伐有苑”之前的“厹矛”,可能也是作为“旆”的旗杆使用的。如果推测不误的话,《诗·秦风·小戎》的“厹矛鋈,蒙伐有苑”,和曾侯乙墓竹简的

“一杸,二旆”一样,指的是那种旗杆之首有矛,矛的下方系有旆的旗。 注释①王先谦认为《玉篇》所据乃《韩诗》,然则“训伐为盾说”的起源更早。参看《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46页。②主要指孔颖达《正义》。仔细体会《郑笺》和《经典释文》,郑玄和陆德明似乎并没有把“伐”和“盾”等同起来。③《诗·鄘风·干旄》的“素丝组之”,可能和包山简的“朱缟七就”也有联系,志此备参。④黄德宽先生根据卜辞用法指出“中”是古代测风工具的象形字,参看黄德宽:《卜辞所见“中”字本义试说》,《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7页。我们认为“测风工具说”与“旗帜说”并无实质性矛盾。⑤“旆”字的释读参看李家浩:《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 参考文献[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朱熹.诗集传

[M].北京:中华书局,1958.[3]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4]竹添光鸿.毛诗会笺[M].台湾:大通书局,1975.[5]陈伟主编.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李家浩.包山简的旌旆及其他[M]∥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7]高亨纂注,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8]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M]∥曾侯乙墓(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图文来源:《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05期

《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新考

本文发布于:2024-03-07 23:5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827019534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新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新考.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出土   中干   认为   文献   说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