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7日发(作者:奶奶的星星)
数字化时代技术对人之主体性的影响杨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社会发展的力量,对人带来的
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主体地位的挑战。在实践层面,信息技术作
为主体工具性的存在结合主体自身的文化属性获取信息,又作
为接口性的存在开展主体活动,信息技术融入主体实线;在社
会交往层面,主体需按照信息技术的逻辑来构建自身的社会关
系形态,信息技术逐渐侵蚀人的主体地位;人工智能技术所穿
透的人产生的新物种——赛博人亦具有主体性的可能性。关键词:信息技术哲学 技术 主体性 身体人类社会经历了物质技术、能置技术、信息技术几大技
术形态,每一次的技术更新都带来了社会的变革。当代信息
技术的主干是网络与计算机,其造就了当下社会的性质和面
貌,重塑了社会的物质基础。从主体视角界定信息技术,则只
有身体信息技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而计算机、网
络技术只能称信号技术。m人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主体,必
然受到当前信息技术变革的影响,而其中探讨较为广泛的则
是信息技术革命下对人的主体性影响。一、主体性问题溯源人类对主体问题的关注源远流长,对主体问题探讨的过
程亦是人类在长久的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自我意识的觉醒的
过程。人之主体性将人类与世界上的其他生命体与存在物相
区分,是人类独有的性质。主体性使人觉醒自我意识,并使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追寻并证实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
值,促进自我存在的发展与演变。121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追逐世界本源问题的过程中,认为
灵魂是认识理性的s我,并将身体贬低为"灵魂获得真理和
清晰思考的障碍物”|31。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身心区别对待的
观念支配了欧洲哲学两千余年,也深深地影响了法国近代哲
学家笛卡尔。笛卡尔也将身体和心灵区别对待,并提出了主
客二分法:将人确立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并将人的精神
世界(即主观意识)提升至世界的主体的高度。w这也是其最
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我思故我在"的内涵。“我思"中
的‘’我”是‘'思考着的我",因此“我'’是一个关乎心灵而非肉
体的存在。笛卡尔将身体视为追求真理的障碍,认为是身体
的错误感知导致了对事实的误判。在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的
世界观下,许多学者将传播视为一种精神交往活动,基本和系禹待播2〇2丨年第4期(总第2〇〇期)本文微信网页版身体无关,甚至,将身体视为妨碍交流的累赘和禁锢精神的
枷锁。直至主张身心统一的梅洛-庞蒂提出身体现象学,悬
置已久的身体和不受束缚的心灵才统_于身体,身体上升至
世界本体的地位。151二、信息技术下人的主体性之思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是信息技术哲学层面的基本
问题,技术存在论、实在论等探讨都是围绕着技术与人的关
系而展开。正如荷兰学者简•梵•迪克认为的:信息传播技术
革命,是一场传播结构革命。161但从最基本的哲学意义上而
言,其更是一场主体的革命。大量的技术哲学研究在信息技
术或媒介技术与人的动态关系的框架中进行讨论。从本体
论、实在论等哲学的基本视域来看待信息技术,可以确定的
是技术具有哲学本体论的功能,并且技术的实在性,以及技
术创造的实在性具有哲学意义。但同样不否认的是信息是为
人的存在的,以及信息技术无法脱离人的实在。信息技术体
现人是具有信息能力、信息手段的信息主体,而随着信息技
术变革的加剧,信息技术的复杂化以及难以驾驭性,开始引
发一些学者对人的主体性地位淡化的思考。万物源于比特切皆信息”“计算主义"及"信息
主义"等命题的衍生直接从本体论的角度界定了信息技术的
绝对主导性地位。马克•波斯恃从信息方式的角度探讨主体
性问题,他认为信息方式中的主体不再固定于绝对时空的某
一点,不再拥有一个物理的、确定的制高点,从而导致了主体
性的消解。171麦克卢汉的技术异化的观点指出信息技术融入
主体能力,使主体世界越来越技术性;同时人成为技术的生
殖器,人为技术服务。181海德格尔的信息异化的观点则认为
信息作为人的创造物,反过来统治人。191学者潘霁从恢复人
与技术关系的视角出发,通过反思‘‘使用与满足"理论,重新
思考技术与人的关系,并对人对技术纯粹驾驭性使用提出质
疑™;学者刘丹凌指出新媒介信息技术将主体建构为新型媒
介人,并分析了技术影响下的主体焦虑的表现。1111以上学者
的观点都指向信息技术对人主体地位的不同程度与方式的
颠覆。综上所述,关于信息技术与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层面的探
讨主要分为三种方向,其一认为人对信息技术的完全控制与
驾驭的绝对主导地位;其二认为技术反客为主,使人成为技
术的附庸;其三则以一种折中的视角,关注信息技术与人的
相互作用。在以上三种论述的铺垫下,本文将则从信息技术
与人的各层面的联系展开探讨。三、身体与实践:从主体自身维度探讨信息技术影响探讨信息技术对主体的影响则首先应该从主体即人本
身的维度出发来反思其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从人的身体实在层面出发;二是从人的实践层面,
包括从人的认知与行为过程中解读其与技术的关系。主体的
实践以人的物质身体为依托,而人的物质身体的构成是为了
rI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棚中国传默学新雕播学部合办DONGNAN
CHUANBO特臟划-媒介融合前沿麵论冰的趋势,信息技术颠覆主体地位的趋势愈加明显。器具信息
技术从_开始作为人身体的工具承载着主体的需求与欲望
不断进化延伸后,转化为展现人体欲望的中介,而随着其向
主体身体的回归,最终成为人体欲望的本身。主体欲望从身
体的原始表露到依托器具展现再到与器具信息技术融合,而
人的主体性也随着主体欲望形态的转变与信息技术的客体属
性展开博弈并逐步处于弱势。(二)社会实践层面:从认知辅助到行为接口主体的实践,可以说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作为主体与信息技
术相交的全部维度。(―)个体身体层面:身体信息技术与器具信息技术走向汇聚从人的物质身体层面探讨信息技术对主体的影响,则首
先需要从信息技术的概念中出发来把握其与主体的联系。根
据〈信息技术词典》的相关释义,信息技术可以界定为通过
各种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信息等的相关技术。1121而
最早将人的身体与技术相结合来分析的是法国人类学家莫
斯,其认为人的身体就是一种技术手段,用来生产或表达信
息,而后者就是作为身体信息技术,即以身体为信息手段、
媒介的技术。1131因而信息技术_开始就是人的身体技能的
一种表现,而身体是人作为社会性生物传受信息的最基本
的方式。身体信息技术表现为声音与形体的交流,即□语与
肢体语言,因而身体也是人类传播最广泛、最直接的信息技
术。而随着各种生产工具的进步,信息技术开始脱离人身体
的层面则转向器具信息技术(文字、印刷、电子),身体信息
技术作为表达的手段在器具信息技术时代成为表达的内容,
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与增强。1141报纸所传达的文字符号是抽
象的,人们在其中无法看到活生生的人;电子媒介所传达的
影像与音像,看起来是对传播主体的延时性再现,但是这里
的传播主体是通过各种影像剪辑手段制造出来的,它缺少同
时共在的互动交流,更多扮演的是一种媒介蓄意制造的符号
而不是真正的人们交流意愿。器具信息技术丰富了主体的传
播方式与途径,克服了身体信息技术的不足,身体依附于器
具信息技术,而人的主体性也隐藏于丰盛复杂的信息器具背
后〇随着这种体外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器具信息技术
又走向回归身体的趋势。身体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原媒介,
而器具信息技术作为主体身体的工具性的使用必将为主体服
务,因而器具信息技术与身体技术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但从器具到身体的回归并不完全意味着器具技术将其虚假
的主体性重新让位于人的身体,而是其对主体性的攀附。器
具信息技术由先前的体外化的发展转变为人内在化的发展,
技术的客体性延伸为主体性,成为主体的_部分。1151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主体身体之间的关系为:信息技
术发端于人的物质身体层面(人身体能量限制的需求)又对
身体信息技术延伸,最终回归并融入身体层面。因而信息技
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影响则体现为附属——掩盖——并含人的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一种信息活动,主
体在具体的信息实践过程中构建与信息技术的互动关系。人
的物质身体是主体实践的机能,从物质身体层面探讨人与信
息技术的关系只是在人自身的维度把握主体性,因而需要将
视角转向包含信息客体的实践的角度。而最早希腊哲学家亚
里士多德认为技术是人类活动的技能,从根本上将技术作为
人实践的工具;卡斯特则认为信息加速转化为技术并直接介
入改造人们的存在状况及其物质基础,新技术支持的实践全
面重构了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及人们日常的经验形态和交往方
式,因而人与信息技术的主客关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更
加清晰地证明。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实践是其认
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因而需要从主体的认知与
行为两个实践层面来把握主体与信息技术的关系。1. 认知层面:技术是认知的辅助物人的认识是一种信息,不同阶段信息的形式不同。从哲
学认识论角度看,主体通过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能全面地认
识世界,信息技术愈加确保了世界的可知性。从主体认识水
平来看,人的认识水平受信息条件的影响,认识方式受信息
技术的更新而变化。波兹曼认为任何认识论都是媒介发展的
具体阶段的认识论从主体的认识能力来看,美国神经学
家斯莫尔从认识中枢一脑部神经角度,分析信息技术与人
体认知能力的关系。其认为高科技刺激脑细胞的改变与神经
递质的释放,强化新的神经通路,退化旧的区域,大脑的认
知能力随信息技术的刺激而变化。1171从主体认识经验的获
取来看,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技术的演进都拓展
了经验的来源。综上所述,不管是认识本身的定义还是从主体认识水
平、认识能力以及认识经验获取的途径来看,信息技术都嵌
入了主体的整个认知过程,发挥着引导主体认知的作用。然
而值得注意的是,人的认知并不是机械的信息的获取,主体
性在认知层面的意义也并非局限于信息获取技能的提升,而
是对信息意义目的性的吸收、理解与创新,而这离不开主体
自身的文化艺术属性。在认知的哲学意义上,认知的最终目
的是信息的为主体所用,因而信息技术不管以何种形式嵌入
主体层面,始终是作为认知过程的辅助物。在认知层面探究
信息技术与主体的关系探究中,信息技术的客体属性得以呈
现。2. 行为层面:技术是工具和接口认知的结果是为了有方向性的实践,而认知来源于实
践,两者构造一种知行关系。而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知2〇2!年第4期(总第2〇〇期)|系态#播
与行之间的联系可以视作一种'‘接□”或"界面”现象。1181因
而信息技术是连接实践与认知的桥梁,并最终走向实践。学
者张鹏翥将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接口理解为主体与客体的中间
环节,主体通过客体来操纵客体并通过接□来感知客体的效
果因而信息技术接□的定义从本质上界定了人之行为主
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行为实践与认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行为实践产
生新的认知从而指导下一次的主体行为;同时行为实践与认
识也并未机械分割开来。因而信息技术并非只是人阶段性的
选择使用,而是以动态的形式来影响其与主体的关系,并在
人与技术持续互动和彼此适应过程中,与主体的社会实践走
向统一。信息技术在实践中也不断发展自身,更好地配合主
体的实践。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信息技术与人的主客体关系,
在则表现为信息技术与人之主体相互交融,在知与行的实践
中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的关系。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实践层面作为主体工具性的存在
结合主体自身的文化属性获取信息,又作为接□性的存在开
展主体活动。信息技术在实践层面对主体的影响并不在于将
主体地位颠覆,而是融入主体的实践,在主体的认知与行为
两个层面完成一体化的功效。四、时间与空间:从主体社会关系建构维度探讨信息技
术影响人在实践中,利用身体与器具信息技术作为中介进行
社会交往,因而主体在交往行动与交往结构中被构成。凯
文•凯利认为,透过人与机器的关系,可以洞悉人与自然、人
与人的关系。121)1而在社会关系的建构层面,主体亦按照信息
决定论的视角被认作由传播技术的信息方式构成。如麦克卢
汉认为媒介技术造就了人际关系的性状|21|;马克•波斯特认
为传播技术的信息技术的演变建构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变,
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人际关系结构。1221在主体的社会交往层面,信息技术对人之主体地位的影
响主要体现在其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改变了主体的社会
关系构建。在空间维度,主体社会交往的环境由物理空间向
信息技术搭建的赛博空间转化;在时间层面,信息技术通过
为主体制造虚拟身份而在网络空间创造一种持续在场假象。
因而在赛博空间中的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并非真实的主体,而
是由信息技术所构造的虚拟主体。信息技术通过对主体社会
交往中时空两个维度的转化,‘‘技术不再是死气沉沉只属于
过去的客体,而是随时处在人与人双向互动相互形塑的动态
过程中的活性力量"。1231因而从主体社会关系建构维度探讨信息技术影响,则易
察觉到主体地位受信息时代所控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客体属
性在主体社会交往层面得以弱化,主体依托信息技术的力置
来构建信息时代特有的社会关系,以保持主体自身的时代特
征。主体无法脱离信息社会而单独存在,主体需按照信息技
术的逻辑,即现代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时空逻辑,来构建自身
的社会关系形态。因而在社会交往层面,信息技术借用主体
对其的依赖性来侵蚀着人的主体地位。系南待棬孤1年第4期(总第200期)五、数字化时代人主体性问题的理解(―)对传统"主体性”的批判:数字技术对身体-灵魂
二元对立的消解十九世纪,不可触摸的远距离传播媒介一电报的出现
带来的神秘感引起了公众的好奇,即使看不到电流另一端的
人,也希望看一眼电报机1241。公众不单满足于与不被时空限
制的幽灵(精神)交流,还渴望幽灵的可见性,招魂术应需而
生。讽剌的是,电报将交流的身体时空限制解除、使远距离
精神交流成为可能后,反而激发了对身体可见性的渴望。1251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借助数字技术,用即时通讯软件不断
生成在线文字聊天、在线语音、在线视频等符号创造一个技
术代理或化身。居于物质空间的身体通过电子设备操纵数字
化身与他人互动交流,营造出虚假的共同在场。然而,指尖
与冰冷坚硬的屏幕之间的触碰无法替代个体与另一具有温
度的身体的触摸,触觉的落差使个体迅速从虚假的共同在
场中醒来。因此,交流成功的前提条件是身体在场,这与当
前在社交媒体上的多重主体可以同时与多个他者同时交流不
同,身体在场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在传播主体的身体问题上,彼得斯认为,身体在场对交
流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身体的神圣性不容忽视。虽然对
身体在场的追求不一定能够顺利实现心与心的连通,但它确
实能够让交流者顺利触摸到交流对象的身体。身体的在场
或许是我们能做到的最接近跨越人与人之间鸿沟的保证。1261
因此,即使是在当前跨距离即时通讯的技术条件下,交流不
仅仅意味着“心连心",更必须包括‘‘手拉手”。基于现象学
的视角,身体被视为我的意识的"肉身化"或我的'‘肉身化意
识”。只有借助身体的存在,意识才摆脱了 "幽灵"般的飘荡,
得以存在于现实世界。身体与意识的内在统一性,即我的身
体因直接受我的意识的支配而成为其外在表现和存在方式,
并因此有别于其他物体。从这个角度看,身体和意识之间并
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1271因此也不应当将我的身体与我的
意识割裂开来。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对立统一观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二)主体内涵扩充:人工智能技术催生新的传播主体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也越来越广泛
地投入信息采集、内容的生产和分发、效果反馈等传播实践
的各个环节。与以往仅靠人进行的信息采集相比,智能化物
体进行的信息采集可以达到人不能到达的领域,延伸到过去
人的感官不能触及的信息维度;智能化物体与人工智能等技
术的结合,也可以完成信息的智能化加工与分发,机器人新
闻写作与广告文案写作的内容已经能够达到中等水平;根据
个人在软件的搜索历史以及当前的时间、地点等场景元素的
变化,即可为用户推荐独一无二的、专属的、个性的、定制化
的内容服务,用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大数据,比你
自己更懂你。’‘万物皆媒”时代,人们所获得和关注的信息,
不仅来自人类社会,也会更多地来自自然环境,人与人的信
息互动,也会扩展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信息互动。1281从信
息的采集、内容分发以及效果反馈的智能化程度来看,某些
ri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本栏目与中離媒大糊传播学部合办DONGNAN
CHUANBO特臟合前沿麵论的‘'技术产物''能够在预先设定好的程序下理解历史数据的意
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具备了相当于人的初等的意识,
因此,数字化传播时代,技术也应当且必须被纳入传播主体
的范畴。互联网——凝结着人的智慧的造物,将人、人们、人们
的生活深深卷入其中的"造物",深刻地改变着人,重新塑造
着人,进而催生新的物种。1291就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
[7][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范静啤,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0.间[加]马歇尔•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M].何道宽,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j[德】马丁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M].上海:东方出版
社,2000.[10] 潘霁.恢复人与技术的“活”关系:对“使用与满足”理论
共同驱动的数字化传播实践来看,技术对于身体的改变是颠
覆性的。在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推动下,技术与
人的相互融合,人不断地介入技术产物的创造,又被技术产
物所嵌入,甚至在融合演化的过程中催生新的物种——赛博
人。技术与人的多元化融合带来的主体性变化,正在从根本
上改变传播与人及世界的关系。13111综上所述,数字化传播时代,主体的内涵应当从掌握工
具的自然人扩充至自然人、数字化虚拟空间的人、人工智能
技术的产物并在未来的智能化传播时代转变为为人工智能
技术所穿透的人产生的新物种一赛博人。六、结语本文通过反思信息技术与主体的各层面的关系,探讨信
息技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影响;从人的自身的物质身体层面
到主体的实践层面,信息技术与人的主体关系呈辩证式的发
展。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社会发展的力量,对人带来的影响首
先体现在对主体地位的挑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回归
身体层面的趋势,为我们带来一些主体被技术压制与束缚的
假象。但就目前来看,技术仍是为人所用,并且为人类的自由
而全面的发展而服务。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某些层面,由
于信息技术融入人的生活实践,主体呈现出一种依靠信息技
术被动发展的趋势,如现代信息科技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技术等,这些技术的产物大大超越了人体的信息能力。我们
无意于拒绝技术对传播主体的颠覆与重构,也并非在价值判
断上对物与人的融合嗤之以鼻,但技术对传播主体的消解与
重构为我们带来便利的时候,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自在地陶醉
于其中。人类必须直面和思索自我的处境,才可能反思性地
审视人类自身并谋划人类的未来。[1] [14][15][18】[23]肖峰.信息技术哲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出版社,2016.[2] 龚志文,刘太刚.论主体性的维度及成长进路[J1.江西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1 (02) : 39-44.[3] [古希腊j柏拉图.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Ml.谢善元,译.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85.[4] [法]勒内.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M].徐陶,译.北京:九
州出版社,2007: 41-59.[5] 杨大春.语言•身体.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49.[6] [荷]簡•梵•迪克.网络社会一新媒体的社会层面[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6, 38 (09): 75-85.[11] 刘丹凌.新传播革命与主体焦虑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
究,2015, 22 (06) : 93-108+128.[12】郭建波等.信息技术词典[Ml.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3][法]马尔塞•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M].佘碧平,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6】[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4.[171丨美j盖瑞•斯莫尔,吉吉•沃根.大脑革命:数字时代如何
改变了人们的大脑和行为[M].梁佳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9. 、[19]张鹏翥等.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现代组织管理丨M].上
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0]段永朝.北大讲义互联网思想十讲[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4.[21]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啤,译.南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2000.[24][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M].曹
静生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25】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J】.国际新
闻界,2018, 40(02): 37-46.[26] 丨美]约翰•杜翰姆.彼得斯.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
史[M].邓建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27] 朱耀平.自我、身体与他者——胡塞尔“第五沉思”中的
交互主体性理论[J】.南京社会科学,2014(08) : 63.[28] 彭兰.新媒体传播:新图景与新机理[J].新闻与写作,2018(7): 5,7.[29] 段永朝,姜奇平.新物种起源——互联网的思想基石[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0] 孙朱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JI.国际新闻界,2018, 40 (12) : 83-
103.作者简介:杨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硕士研
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营销传播。【责任编辑:许启东】2〇2!年第4期(总第娜期)|系备#播@
本文发布于:2024-03-07 14:40: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7936392532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数字化时代技术对人之主体性的影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数字化时代技术对人之主体性的影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