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三字经(三)

更新时间:2024-03-07 08:20:14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7日发(作者:泛舟的意思)

中医入门三字经(三)

中医入门三字经(三)

二 外科病证

(一) 概述

古外科,疡科称①,痈与疽,疖及疔。

病因广,疡科称,热毒犯,气血瘀,

红肿热,痛痒溃,局部症,虚实推,

分初期;中成脓;后溃破,三期成。

重走黄②,危生命,伴神昏,发热增。

内外治,结合行,初宜消,中透脓,

后期补,重扶正,此三法,是纲领。

① 中医外科古称疡科。

② 走黄是由疮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危候,即今日之脓毒败血症。

(二) 常见病证

1 痈

感风热,火毒攻,气血瘀,易成痈①。

项背处,常易生②,初结块,白肿疼,

欲成脓,色转红,痛加剧,感波动。

初清热,兼散风,消毒饮③,金黄用④;

成脓期,邪尚盛,清热毒,并托脓,

活命饮⑤,醒消用⑥,必要时,切排脓;

脓已溃,促新生,气血虚,八珍应⑦。

① 《灵枢》载“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痈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点是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范围多在一至三寸左右。

② 发于项部名脑疽,发于肩背名发背。

③ 即五味消毒饮。

④ 金黄散(《外科正宗》):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150克,

南星、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各60克,天花粉300克,共为细末。调敷患处。

⑤ 仙方活命饮。

⑥ 醒消丸(《外科全生集》):雄黄、麝香、乳香、没药。

⑦ 即八珍汤。

2 疖

单个生,小疖言,多发性,称疖丹①。

随处发,病缠绵,生头面,有危险。

清热毒,凉血兼,五味饮,七星剑②;

外敷药,玉露散③,红药膏④,九一丹⑤。

① 多发性疖肿,中医名疖丹。

② 七星剑(《医宗金鉴》):苍耳子、蚤休、野菊花、半枝莲、麻黄、紫花地丁、(豕希)莶草。

③ 玉露散(《外伤科学》):秋采芙蓉叶,阴干后研极细末。用时以蜜调涂患处。

④ 红药膏(《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蓖麻仁30克,松香225克,菜油30毫升,芸香90克,银朱30克,轻粉9克,樟脑30克,冰片6克。

⑤ 九一丹(《医宗金鉴》):红升丹10克,煅石膏90克。共为细末。

3 疔

疔之证,名异同,手足面,皆可生①,

共同点,小而硬,或木痒,或剧痛,

化脓慢,转移脓②,易走黄,脓毒症。

忌挤压,强排脓,毒扩散,祸旋(足童);

清热毒,消肿痛,玉露散③,外敷用。

① 疔因部位不同而有多名,如人中疔、鼻疔、蛇头疔、鳅肚疔、虎口疔、足疔、红丝疔等。

② 由疔引起转移性脓疡,中医谓疔毒流行。

③ 玉露散。

4 流注

深脓疡,流注称①,肌丰处,初微疼,

漫肿胀,色不红,起病因,多疖疔,

见红点,脓形成,憎寒作,高热生,

正气虚,邪必胜,此处愈,彼处生。

清热毒,必扶正,醒消丸②,消肿痛,

活命饮③,十全并④,外用药,参见痈。

① 深部脓疡属中医流注范围,但有寒热之分。

② 醒消丸。

③ 即仙方活命饮。

④ 十全大补汤。

5 乳痈

曰乳痈,妇产病,初产妇,尤易生①,

因感染,伤七情②。奶头破,乳腺肿,

肿弥漫,红胀痛,兼寒热,全身症③。

治大法,消与通,通乳汁,消肿痛,

常用药,蒲公英④,全瓜蒌,不留行⑤;

金黄散⑥,外敷用,成脓期,托透脓⑦。

① 初产妇多于经产妇。

② 因情绪所伤,使乳汁分泌障碍,亦可引起乳腺炎。

③ 全身症状有寒热外,有口渴、呕吐、头疼等。

④ 蒲公英为治乳痈要药,因其既能消肿又可通乳。

⑤ 即王不留行。还可选青陈皮、苏梗、柴胡等药配伍应用。

⑥ 金黄散。

⑦ 托透脓,指用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加味:人参3克,川芎6克,当归9克,白术9克,忍冬花15克,茯苓9克,白芷6克,皂刺9克,桔梗6克,黄芪15克,甘草9克。

6 痄腮

痄腮证,流行性,冬春季,学龄童①,

腮腺炎,大嘴风②。腮肿大,边不清,

碍咀嚼,耳后痛,睾丸炎,卵巢肿③。

清热毒,消毒饮④,敷患处,青黛粉⑤。

① 本病为病毒引起,四季可见,以农历十月及次年二月发病最多,学龄儿童发病率高。

② 流行性腮腺炎、大嘴风均指痄腮。

③ 男性易并发睾丸炎,女性并发卵巢炎,严重者可造成不孕症。

④ 指普济消毒饮,酌加淡竹叶与山豆根。

⑤ 青黛以醋调涂患处,效果甚佳。

三 急腹症

(一) 概述

急腹症,系总称,绞肠痧,缩脚痈。

发病急,剧疼痛,变化快,易危生。

腑不通,瘀血成,继感染,为其终。

治大法,重疏通,瘀则化,热必清,

此类病,宜慎重,中西法,结合用①。

① 在中药保守治疗的同时,要作好手术处理的充分准备。

(二) 常见病症

1 泌尿系统结石

尿结石,膀胱肾,输尿管,尿道侵②。

运动后,突然痛,腰部起,沿尿径③,

尿频痛,色鲜红,结石大,手术行④.

湿热熏,痰作崇,视体质,行利推⑤。

导赤散⑥,合五苓⑦,尿石汤⑧,相兼用。

① 泌尿系统结石,在中医淋证门不同阶段中之不同见证,而有痛淋、血淋、砂淋及石淋等名。

② 本病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结石在内。

③ 本病常在体位变换或劳累后突然发病,其疼起于腰部,沿输尿管至尿道走行,呈放射性疼痛。

④ 一般认为,结石直径超过一厘米者,常须手术取石。

⑤ 根据体质与症象不同,可分别以行气、利湿、排石为主次拟方。

⑥ 导赤散。

⑦ 五苓散。

⑧ 尿石汤(自拟):车前子20克,冬葵子20克,枸杞子10克,金钱草15克,北沙15克,石韦10克,茜草15克,甘草6克。

2 急性阑尾炎

阑尾炎,即肠痈,气血滞,湿热凝。

初呕吐,脐周疼,继转移,麦氏征①,

腹拒按,反跳痛②。内服方,金匮中③;

加外敷,姜芋饼④;针刺法,可选用⑤。

① 麦氏点压疼为诊断依据之一。此点相当于右少腹之大巨穴处。

② 反跳疼指按压患处,手突然放松时的疼痛。

③ 指《金匮要略》的大黄牡丹皮汤及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熟附片、败酱草)

④ 姜芋饼(《简明中医学》):生姜、芋头各半,捣如泥状,加面粉适量,制成厚1厘米、直径10厘米的圆饼,敷右少腹最痛处,一日两次,每次两小时。

⑤ 针刺阑尾穴、曲池穴、足三里等。

3 胆道蛔虫病

伤寒论,(虫尤)厥①证。体失调,虫难宁②,

四处窜,胆囊行。右上腹,钻顶痛,

频呕吐,胆汁倾,大汗出,躁不宁,

脉弦紧,体征轻③,有虫征④,剑突痛。

法安蛔。兼温中,疏肝胆,兼止疼,

乌梅丸⑤,安蛔功,大承气,可同用。

① 《伤寒论》338条“(虫尤)厥者,其人当吐(虫尤)。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虫尤)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虫尤)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虫尤)。(虫尤)厥者,乌梅丸主之”。

② 蛔虫病患者,常因发热、饥饿等,致胃肠功能失调,引起蛔虫不安而窜扰。

③ 本病特点是,病人病情危重,但客观体征不多。

④ 本病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在儿童,其面部有虫斑,下唇内有粟状小粒及巩膜有蓝点等虫征。

⑤ 乌梅丸。

4 胆结石与胆囊炎

肝胆胀,及胁痛,胆囊炎,胆石症。

名虽异,病机同,诸异物①,刺激成。

失饮食,犯七情,寒温变,诱因生②。

右是腹,突然痛,寒热作,黄疸增。

疏肝气,利胆行,小柴胡③,承气共④。

清胆汤⑤,加公英,金钱草,务实用。

① 如虫卵、细菌、寄生虫、疤痕等。

② 已患本病,因饮食失调、精神刺激或气候剧变,均可引起急性发作。

③ 小柴胡汤。

④ 大承气汤。

⑤ 清胆行气汤(《简明中医学》):柴胡、法夏、枳壳、香附、延胡索、生大黄各9克,黄芩、木香各12克,郁金、白芍各15克。

5 急性胰腺炎

胰腺炎,多发病①,结胸证,脾心痛②。

食失节,烟酒重,脾失运,湿热生。

猝发作,上腹疼,势剧烈,持续性③,

难安宁,呕吐频,痛拒按,上腹紧④。

清热毒,理气行,大柴胡⑤,加减用。

① 本病占急腹症发病率之第三、四位,故为多发病。

② 《伤寒论》中有结胸证,其他如胃脘疼、胁痛及脾心痛等均与本病有关。

③ 其疼痛呈待续性剧痛。

④ 上腹部肌肉紧张,有压疼及反跳疼。

⑤ 大柴胡汤。

四 妇产科病证

(一) 妇科病证

1 概述

(1) 生理

女之本,血为用①,冲任督,带脉通,

肝脾和,气血充,先天本,肾之精。

女二七,肾气盛,天癸至,月事行②;

一月来,为常情;二月始,称并经;

三月至,名居经;一年者,避年名;

终身闭,经不行,若无病,称暗经。

(2) 病理

气血损,伤七情,寒湿热,经带病,

产育多,脏气弱,劳倦过,正气夺。

(3) 治法

妇人病,重调养,冲任调,气血畅。

青益肾,中舒肝,年老者,培中元③.

热则清,瘀则通,虚宜补,实宜攻。

病邪祛,血脉行,正气复,体康宁。

① 指妇女经、带、胎、产以血为用,以血为本。

② 指月经来潮。

③ 指老年妇女治病重在调养脾胃。

2 常见病证

(1) 月经病

月经病,证多端,监证时,细分辨。

月经先期

经先期,色鲜红,经量多,血妄行。

四物汤,芩连并①,热邪祛,血安宁。

月经后期

经推后,质清淡,小腹寒,色紫黯。

首选方,温经汤②,寒邪祛,血脉畅。

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气郁,经错乱,乳房胀,胸胁满。

调情志,当为先,解肝郁,逍遥散③。

月经过多

经量多,因两端,气血虚,热为患。

属虚证,色偏淡,质如水,头晕眩。

益气血,滋化源,四物汤,酌加减④。

热邪迫,血妄行,如泉涌,色鲜红,

里热重,大便干。清火热,玉烛散⑤。

月经过少

经量少,期缩短,因血虚,最多见。

益气血,培中乡,首选用,八珍汤⑥。

痛经

青春期,多此证,气血阻,经不通,

伴血块,色紫黯,宜桃红⑦,酌加减。

绝经

年未老,经先停,心肝脾,郁不行⑧。

调三脏,补肾精,益经汤⑨,可通经。

① 芩连四物汤即四物汤加黄芩、黄连。

② 温经汤(《金匮要略》):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半夏、麦门冬、甘草。

③ 逍遥散。

④ 加减四物汤(《傅青主女科》):大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白术、黑芥穗、山茱萸、续断、甘草。

⑤ 玉烛散(《医宗金鉴》):当归、川芎、生地、白芍、大黄、芒硝、甘草。

⑥ 八珍汤(《正体类要》):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黄、大枣。

⑦ 桃红四物汤。

⑧ 未到更年期月经停止,其原因多由心、肝、脾三脏之气机郁结、

血行不畅所致,并非血枯经闭。

⑨ 益经汤(《傅青主女内科》):大熟地、白术、山药、当归、白芍、生枣仁、丹皮、沙参、柴胡、杜仲、人参。

(2) 崩漏

经期长,血不断,似水淋,如涌泉,

崩势急,漏势缓,舒清补①,三法选。

气虚崩漏

气虚者,经水淋,身乏力,肢体沉。

法益生,新血生,固气汤②,漏下停。

郁结崩漏

肝郁滞,色紫红,痛拒按,经水崩。

平肝气,开郁闭,止血汤③,功全齐。

血热崩漏

血热盛,经妄行,脉洪数,面色红。

滋阴液,泄热淫,清海丸④,化裁饮。

①崩漏的治则:舒肝解郁、清热凉血、补益气血三法。

②固气汤(《傅青女主科》):人参、白术、大熟地、当归、白茯苓、甘草、杜仲、山萸肉、远志、五味子。

③ 平肝开郁止血汤(《傅青主女科》):白芍、白术、当归、,丹皮、三七根、生地、甘草、黑芥穗、柴胡。

④ 清海丸(《傅青主女科》):大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北五味、麦冬、白术、白芍、龙骨、地骨皮、干桑叶、元参、沙参、石斛。

(3) 更年期见证

经将绝,肝肾弱,天癸竭,月事错①,

头晕眩,性急躁,夜失眠,精血耗。

滋肝肾,疗虚损,知柏丸②,二仙饮③。

①妇女更年期性机能减退,月经停止前后出现多种症状。

②知柏地黄丸。

③二仙汤(又名仙茅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仙茅、仙灵

脾、巴戟天、黄柏、知母、当归。

(4) 带下证

带下证,五色见,青黄赤,黑白兼,

嗅气味,颜色参,分稀薄,辨稠粘。

带量多,质稀薄,流不尽,似水浊。

命门衰,肾中寒,选金匮,肾气丸①。

赤白带,黄绿兼,味臭秽,口苦干。

利湿浊,并清肝,柴栀芩,合龙胆②。

带恶臭,黄稠粘,阴瘙痒,湿热原。

完带汤③,易黄煎④,除湿热,体康健。

①指金匮肾气丸。

②指龙胆泻肝汤。

③完带汤(《傅青主女科》):炒白术、人参、炒山药、白芍、车前子、苍术、陈皮、黑芥穗、柴胡、甘草。

④易黄汤(《傅青主女科》):黄柏、白果、芡实、车前子、山药。

(5) 子宫脱垂

多产妇,过劳累,冲任带①,互不随,

中气陷,脾失维②,宫脱垂,小腹坠。

举下陷,益中阳,可选用,益气汤③。

①指冲、任、带三脉。

②脾气虚损失去维系胞宫的作用,导致子宫脱垂。

③补中益气汤。

(二) 产科病证

1 概述

(1) 妊娠生理

胎成形,十月整;一月孕,二具形;

三月末,性别分;四五月,闻胎音;

六月至,器官成;七月初,发甲充①;

八九月,形体成;十月末,胎足生。

(2) 妊娠月份判断

妊娠月,需观察,触宫底,细检查。

妊一月,宫饱满;妊二月,似鹅卵;

妊三月,如握拳;妊四月,儿头圆;

妊五月,平脐线;妊六月,脐上沿;

妊七月,三指全②;妊八月,达胃脘;

妊九月,剑突沿;满十月,复降脘③。

①指头发、指甲已生成。

②指子宫底在脐上三横指处可触及。

③妊娠十月儿头入盆,宫底下降,似妊娠八个月大小。

2 常见病证

(1) 妊娠呕吐

妊呕吐,痰湿堵,肝郁热,气机阻。

舒肝气,解郁阻,化湿浊,和脾土。

姜半夏,茯苓煮①,参术草,香砂属②。

①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半夏、茯苓、生姜。

②香砂六君子汤。

(2) 妊娠中毒症

妊中毒,分三度。虚风乘,痰湿助。

轻度者,头眩晕,血压高,体沉困。

平肝阳,钩藤饮①,加白术,合黄芩。

中重者,浮肿显,蛋白尿,兼目眩,

甚抽搐,吐痰涎,神昏迷,曰子痫。

滋肾肝,浮阳潜,钩藤汤②,羚角散③。

①天麻钩藤饮。

②羚羊钩藤饮。

③羚羊角散(《济生方》):羚羊角、独活、炒枣仁、五加皮各1.5克,苡仁、防风、当归、川芎、茯神、杏仁各1.2克,木香、炙甘草各0.6克。为粗末。

(3) 妊娠跌损

偶跌损,伤胎元,腹坠胀,痛难言。

补气血,固胎元,取救损,安胎餐①。

①指救损安胎汤(《傅青主女科》):当归、白芍、生地、白术、炙甘草、人参、苏木、乳香、没药。

(4) 胎漏

怀孕时,胎血漏①,气虚陷,血渗透,

固其本,胎安详,宜助气,补漏汤②。

①妊娠时胎不动,腹不疼,而阴道中时常有血流出者名胎漏。

②助气补漏汤(《傅青主女科》):人参、白芍、黄芩、生地、益母草、续断、甘草。

(5) 子悬①

妊娠时,胸中烦,胁肋痛,名子悬。

因郁滞,先舒肝,解郁汤②,胎自安。

①子悬出自《妇人良方》一书,又名胎气上逼,胎上逼心。

②解郁汤(《傅青主女科》):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白芍、枳壳、砂仁、山栀、薄荷。

(6) 正产

孕产妇,易气满,临产时,莫惊喊,

沉住气,处泰然,蓄精气,待分娩。

(7) 难产

血虚难产

产期尽,痛难生,血虚滞①,胎不行。

养阴血,益气兼,助顺产,送子丹②。

交骨不开

交骨闭③,难张开,气血虚,或初胎。

通阳气,佛龟板,虚加参④,开骨散⑤。

手脚先下

产之际,手脚下⑥,虽危证,莫惊吓。

其原因,气血亏,转天汤⑦,化险危。

胞衣不下

胞衣滞,多初产,强用力,气血散,

急补气,助血生,送胞汤⑧,胞衣行。

①因血虚胎儿不能顺利娩出,留滞腹内。

②送子丹(《傅青主女科》):生黄芪、当归、麦冬、熟地、川芎。

③交骨有两种解释,一指耻骨,二指骶尾关节部。

④属于气血虚的在开骨散中加人参。

⑤开骨散(《医宗金鉴》):川芎、当归、败龟板、头发灰。

⑥孕妇生产时,胎儿手或脚先下造成的难产。

⑦转天汤(《傅青主妇科》):人参、当归、川牛膝、升麻、附子、川芎。

⑧送胞汤(《傅青主女科》):当归、川芎、益母草、乳香、没药、芥穗、麝香。

(8) 产后四证

产后病,证候多,三大证①,详细说。

一曰痉,二曰冒,三便难,原因找。

恶露多,久不断,当加之,即四端。

辨虚实,别热寒,定补攻,择温散。

生产后,虚汗多,腠理松,气血夺。

感风邪,颈项强,牙关紧,角弓张。

八珍汤,配桂防②,补气血,功善长。

郁冒

分娩后,气血脱,痰火乘,话难说,

眼发黑,头晕眩,生化汤,加味痊③。

大便难

便难行,失传导,津血枯,胃肠燥。

滋阴血,增水源,归芎草,麻仁全④。

恶露不尽

恶露淋,多原因,虚或瘀,细辨认。

虚则补,十全固⑤,瘀则通,佛手助⑥。

①《金匮要略》载:产后三病,即痉(颈项强直);郁冒(产后晕厥);大便难解。其原因多为生产时过劳,正气耗损,气血亏虚所致。

②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味: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肉桂、附子、防风。

③加味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川芎、当归、黑姜、桃仁、炙甘草、荆芥、大枣。痰盛者加橘红;虚者加人参。

④即加减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川芎、当归、桃仁、麻仁、炙甘草。

⑤十全大补汤。

⑥佛手散(又名芎归散,《普及本事方》):川芎、当归。

(9) 乳汁不足

生产后,乳不足,气血虚,肝郁阻。

生乳汤①,郁滞疏,扶正气,用通乳②.

①通肝生乳汤(《傅青主女科》):白芍、当归、熟地、甘草、麦冬、通草、柴胡、远志、白术。

②通乳丹(《傅青主女科》):人参、当归、生黄芪、麦冬、木通、桔梗、猪蹄。

(10) 产后遍身疼痛

荣不足①,血脉兼,风寒袭,遍身痛。

益气血,散风寒,通关节,趁痛散②。

①指营血不足。

②趁痛散(《傅青主女科》):当归、甘草、黄芪、白术、独活、肉桂、桑寄生、牛膝、薤白、生姜。

五 小儿科病证

(一) 概述

1 生理特点

婴幼儿,体娇嫩,形未充,变化迅,

气机旺,脏气清,易康复,生机萌。

2 诊断特点

诊小儿,颇为难,称哑科,重经验。

望形体,发育看,筋骨坚,肉丰满,

肤柔嫩,毛发润,性活泼,邪未侵。

筋骨软,皮肤干,肌瘦羸,病态现。

望神色,性活泼,面目泽,气血和。

神疲乏,少言笑,频哭闹,病魔扰。

望面色,观病情,青惊风,主寒痛;

面色赤,心火生;黄主湿;白寒征。

察苗窍,诊五官,前后阴,也当看。

白睛赤,风热见;湿热熏,睛黄染;

泪汪汪,目赤肿,防麻疹,辨伤风;

目直视,多惊痫;肾气绝,瞳仁散。

流清涕,感风寒,肺热盛,鼻翼煽。

喉与咽,肺相连,观乳蛾,白喉验。

舌诊法,同成年,小儿病,有特点,

霉酱舌,宿食潜;地图舌,脾胃患。

察前阴,观肾经,阴囊紧,肾气充,

阴囊痒,多虫证,若囊缩,病危重。

查肛门,痒蛲虫,湿热注,肛灼痛。

望指纹,分三关①,辨色泽,别长短。

紫红热;鲜红寒;色泽青,多惊痫。

风关轻,重气关,命关危,射甲险②。

曰闻诊,同成人,多观察,细辨认。

小儿哭,声宏亮,无它证,属正常。

哭声尖,急忽缓,心腹痛,因多端。

喘气促,肺郁闭;风痰涌,似拉锯;

呼气长,吸气短,肺气绝,病危险。

咳声扬,有涎涕,多外感,风寒疾;

声干涩,痰量少,声嘶哑,多肺燥;

咳声重,出气粗,痰黄稠,肺热属。

肺胃热,口气臭,食滞停,嗳酸馊。

肠积热,便臭秽,若伤食,酸腐味。

小儿科,问诊难,由父母,常代言。

三岁内,切诊难,一拇指,定三关,

息六至,正常观,分脉象,四诊篇③。

半岁内,按囟门,陷如坑,阳气损,

久滞利,或慢惊;高突起,火热冲。

① 望指纹是对三岁以内小儿的一种诊断方法。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掌侧前缘的脉络,其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小儿指纹以青而略红,隐现于风关之内为正常。

② 若指纹一直伸延到指甲端,即所谓“透关射甲”,病情尤为重笃。

③ 即详见四诊篇。三岁以上小儿脉诊同成人。

(二) 常见病证

1 麻疹

因毒邪,麻疹患,病一次,终身免。

论病程,期有三:曰初热;疹形见;

后收没,顺自然①。细护理,病自痊,

疹不透,升葛煎②,合柽柳,萍荽蝉③。

①麻疹分初热、见形、收没三期。

②即升麻葛根汤。

③指柽柳,浮萍,胡荽,蝉蜕。

2 水痘

水痘证,传染病,湿热侵,脾肺经,

轻护理,勿需诊,重解毒,清热淫,

腊梅花,板蓝根,金银花,木通斟。

3 百日咳

天哮呛,鹭鸶咳,皆属于,百日咳。

六岁内,多此病,冬春季,常发生,

风疫邪,犯肺经,郁热蒸,酿痰壅。

咳回声,如鸡鸣,病缠绵,三月程。

潜伏期,约十天,前驱期,似外感,

中度热,咳痰涎,三四天,诸证减,

唯咳重,夜不宁。宜宣肺,化痰并。

痉咳期,第十天,阵发性,嗽痉挛,

面红赤,青筋显,入夜甚,痰多粘。

肺热型,化痰丸①;肺寒型,金沸散②。

恢复期,养脾肺,固本元,宜参味③。

①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瓜蒌仁、黄芩、茯苓、枳实、杏仁、陈皮、胆南星、制半夏。依法制丸。

② 金沸草散(《类证活人书》):前胡、荆芥、姜半夏、赤芍、细辛、甘草、旋复花。

③ 人参五味子汤(《内儿科学》,成都中医学院):党参、白术、茯苓、五味子、益智仁、补骨脂、覆盆子、乌药、山药。

4 新生儿严重感染性疾病

新生儿,体娇嫩,瘟热邪,最易侵,

常见病,患肺炎,败血症,脑膜炎。

感染病,症多种,特征少,不典型,

测体温,常不升,易烦躁,弱哭声,

面苍白,唇紫青,脉细数,肢厥冷。

肺炎病,三凹征①,点头息,或息停②。

生十天③,败血症,见黄疸,肝脾肿,

出瘀斑,面苍容,血培养,细菌生。

脑膜炎,征不显,无哭叫,前囟满,

目凝视,惊厥见,脑脊液,异常显。

感染病,迅变情,瞬入气,即入营。

气分病,白虎汤④;入营分,取安宫⑤;

至厥逆,煎附参⑥;兼黄疸,予茵陈⑦;

兼瘀斑,犀角粉;用生地,丹皮斟。

① 三凹:肺炎病人呼吸困难时,吸气时胸骨上窝和锁骨上窝、肋间隙、上腹角凹陷,称为三凹征。

② 点头息即点头呼吸,息停即呼吸停止,均是小儿肺炎的严重表现。

③ 婴儿出生三至十天内,易患败血症。

④ 即白虎汤。

⑤ 即安宫牛黄丸。

⑥ 指附子、人参。

⑦ 指茵陈蒿汤。

5 支气管肺炎

马脾风,肺热喘,名数种,指此言①。

论病因,风邪患,易化热,是特点。

热而咳,气急喘,唇紫青,鼻翼煽。

热喘方,麻杏甘②;寒闭肺,华盖散③;

心阳虚,四逆煎④;正气虚,桂龙餐⑤;

或沙参,麦冬汤⑥,养肺阴,体安康。

① 中医医籍中,有肺热喘急、马脾风等证名,多指本病而言。

② 即麻杏石甘汤。

③ 华盖散(《和剂局方》):麻黄、桑白皮、苏子、杏仁、茯苓、陈皮、甘草。

④ 即四逆汤。

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伤寒论》):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龙骨、牡蛎。

⑥ 沙参麦冬汤加味: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怀山药、生扁豆、地骨皮、甘草、生地、玄参、丹皮。

6 惊风

急慢惊,属杂病,风抽搐,曰惊风。

急惊风,风外因,感时邪,或惊恐,

热痰宿,风邪乘,除病因,详辩证。

散风寒,葛根用①;解热毒,羚钩藤②;

消食滞,枢保宁③;痰壅盛,取青礞④;

镇惊恐,宜抱龙⑤,安神丸⑥,亦可行。

慢惊风,责脾肾,更甚者,伤气阴,

理中汤,或固真⑦,气阴虚,地黄饮⑧。

① 葛根汤(《伤寒论》):葛根、麻黄、生姜、桂枝、芍药、甘草、大枣。

② 羚羊钩藤汤。

③ 玉枢丹,保和丸。

④ 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大黄、黄芩、青礞石、沉香。

⑤ 抱龙丸(《和剂局方》):胆南星、天竺黄、雄黄、朱砂、麝香。

⑥ 安神丸(《小儿药证直诀》:麦门冬、茯苓、山药、芒硝、朱砂、甘草、寒水石、龙脑。

⑦ 固真汤(《证治准绳》):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附子、肉桂、山药。

⑧ 地黄饮子。

7 疳积

疳积证,儿易生,失调养,病渐成,

脾胃弱,吐泻虫,正气损,患他病。

形体瘦,是特征,腹胀大,青筋盈,

毛发枯,骨软松,面无光,耳失聪,

始伤阳,久伤阴,成龟背,或鸡胸。

脾胃弱,宜四君①,兼食滞,一捻金②,

属虫积,肥儿行③,可捏脊,刺四缝。

① 四君子汤。

② 一捻金(《古今医鉴》):大黄、槟榔、牵牛子、朱砂、党参、金箔。

③ 肥儿丸(《和剂局方》):神曲、黄连、肉豆蔻,使君子、麦芽、槟榔、木香。

8 积滞

夏秋季,多发病,两岁内,儿易生。

脾气虚,饮食伤,感寒邪,暑湿戕。

吐泻频,腹满痛,粪酸臭,泻后轻,

不思食,眠不宁。宜消导,保和灵①。

湿热泻,分两般,偏热重,葛芩连②;

湿偏盛,胃苓餐③;暑热泻,益元散④。

虚寒泻,脾肾伤,取桂附,理中汤。

泻不止,急涩肠,罂粟壳,禹余粮。

① 保和丸。

② 葛根芩连汤。

③ 胃苓散,即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

④ 益元散(《伤寒标本》):滑石、甘草、辰砂。

9 佝偻病

五迟病①,五软病②,或解烦,并鸡胸。

肝脾肾,气血精,本元损,佝偻成③。

治为次,重调养,调饮食,晒太阳,

大造丸④,久服良,动适宜,可复康。

① 五迟:证名,即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② 五软:病名,即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

③ 佝偻病,包括中医的五迟、五软病。

④ 补天大造丸(《内儿科学》,成都中医学院):紫河车、鹿茸、虎骨、龟板、补骨脂、熟地、山药、枸杞、当归、鸡血藤、五味子、茯苓、太子参、菟丝子、牛膝、生龙骨、黑芝麻、女贞子、桑椹、钟乳石。

10 夜啼

儿夜啼,非皆病,除生理,夜啼称。

因湿热,或受惊,脾虚损,细辩证。

心热型,舌尖红,口气热,躁不宁。

导赤散①,栀芩并。脾寒型,面色青,

肢欠温,口中冷。匀气散②,可温中。

受惊骇,多猝病,用安神③,或抱龙④。

① 导赤散。

② 匀气散(《内儿科学》,成都中医学院):陈皮、桔梗、炮姜、砂仁、木香、甘草、大枣。

③ 安神丸。

④ 抱龙丸。

11 滞颐(流涎)

滞颐证,口流涎,责脾胃,分热寒。

热宜清,泻脾散①,寒宜温,温脾丹②。

① 清热泻脾散(《内儿科学》,成都中医学院):山栀、石膏、黄连、生地、黄芩、赤茯苓、灯草。

② 温脾丹(《内儿科学》,成都中医学院):丁香、木香、半夏、橘皮、白术、干姜。

12 鹅口疮

新生儿,或早产,口腔内,白屑满。

心脾热,泻脾散①,虚火浮,知柏餐②,

洁口腔,涂龙胆③,或兼用,点舌丹④。

① 泻脾散。

② 即知柏地黄丸。

③ 1~2%龙胆紫液涂口腔。

④ 即梅花点舌丹(《外科全生集》):熊胆、乳香、没药、硼砂、雄黄、血竭、葶苈子、沉香、蟾酥、朱砂、牛黄、冰片、珍珠、麝香。

六 皮肤科病证

(一) 概述

斑丘斑,水泡起,屑痂落,与脱皮,

痒与痛,皮色异。风湿热,外邪袭,

毒虫咬,诸刺激,体质别,致变异①。

中医学,重整体,外治标,内治里②,

理气血,调情志,清热毒,化瘀滞。

① 同一种病,因体质不同,故其表现而异。

② 病居体表,治当从整体着眼,以外用药治标,内服药治本。

(二) 常见病证

1 湿疹

湿疹病,内外因①,脾肾虚,湿热淫,

风湿热,致急性,脾虚寒,慢性成。

疹多形②,名不同③,痒难忍,随处生。

除病因,详辩证,霸道药④,避免用,

小柴胡⑤,平胃等⑥,举数味,兼外用⑦。

① 湿疹原因很多,有体质、神经状态、内分泌、血液循环、消化机能、代谢、营养、内脏功能等改变所致的内在因素与外来刺激。

② 指疹状有潮红、浸润、流水、红斑、丘疹、水泡、脓疮等多种表现。

③ 湿疹因部位不同而有许多名称。如生在阴囊者名肾囊风;四肢内侧名四弯风;耳周名耳旋疮;下颌名羊胡子疮等。

④ 中医将刺激性大的药称霸道药。因湿疹与过敏有关,用药不当反使症状加重,故忌用此类药。

⑤ 小柴胡汤。

⑥ 平胃散。

⑦ 乌敛梅叶研细粉,撒于疮面;苍耳子叶研末,撒于疮面;垂盆草捣敷患处;二妙散(苍术、黄柏)加青黛调敷。

2 奶癣

婴湿疹,称奶癣,好发处,头与面。

湿疹型,有两端①,胖多湿,瘦多干。

名胎毒,实有关,怀孕期,饮食偏,

食过量,失后天②,痒难忍,儿闹烦。

调饮食,为治先,母服药,最方便③,

或清热④,或祛痰⑤,外用药,青蛤散⑥。

① 湿疹有两型:即湿烂皮炎型――体多肥胖;干性皮炎型――体多瘦。

② 即后天失养。

③ 治疗时,首要的是调整喂养方法及内容;再通过母亲服药后,随人乳而达儿体。

④ 清热用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生地、黄芩、滑石、竹叶、白术。

⑤ 祛痰用二陈汤。

⑥ 青蛤散(《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熟石膏60克,煅蛤粉30克,黄柏粉15克,轻粉6克,青黛9克。共为极细粉。香油调涂。

3 瘾疹

曰瘾疹①,变如风,致病原,因数种②,

风与血,湿热蒸,伤饮食,尘粉虫。

发病迅,奇痒征,或气闷,吐泻并。

分时令,详辩证,常用方,风丹崇③,

单味药,熏洗并④,扑尔敏,结合用⑤。

① 瘾疹即现代医学的荨麻疹。

② 发病原因有虫咬,冷、热、风、光、花粉、异物之刺激及药物过敏所致,胃肠功能失调、内分泌障碍、代谢障碍等,亦可导致。

③ 风丹汤(自拟):汉防己、牛蒡子、桑白皮、赤芍、丹皮、生地、苍术、生甘草各10克,乌梅、川朴各15克。

④ 苍耳子叶、律草、浮萍等,单用各120克。煎水熏洗。

⑤ 可先服扑尔敏8毫克,两用中药以固其本。

4 牛皮癣

牛皮癣,难愈症,初奇痒,频发性,

继红疹,扁平形,疹群集,色褐红。

情志郁,气血凝,风湿热,血虚成。

消风散①,加减用,消风汤②,麻钩藤③,

调情志,宽心胸,激素膏,可外用。

① 消风散(《外科正宗》):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

② 即四物消风汤(《医宗金鉴》):生地、当归、荆芥、防风、赤芍、川芎、白藓皮、蝉蜕、薄荷、独活、柴胡、红枣。

③ 指天麻钩藤饮。

5 缠腰火丹

缠腰丹,单侧患①,条带状,腰胁间,

疹群集,水泡兼,疼痛烈,烧灼感,

春秋季,多感染,患一次,终身免②。

清湿热,凉血兼,解热毒,痛自安。

蛇丹汤③,首推选,涂蚤休,醋磨研④。

① 本病发于一侧胁处,止于正中线。多在腰部而名缠腰火丹,又名蛇丹。

② 本病患一次后,可终身不发第二次。

③ 蛇丹汤(自拟):板蓝根、紫花地丁、淡竹叶、虎杖、忍冬花各20克,丹皮、柴胡、黄芩、枳壳、延胡索、生甘草各10克。

④ 蚤休用醋研后涂患处。

七 五官科病证

(一) 概述

耳鼻喉,口腔眼,中医著,各有专①,

内外治,诸法全,常见病,举数端。

① 如傅仁宇的《审视瑶函》,薛己的《口齿类要》,郑海涧的《重楼玉钥》等。

(二) 常见病证

1 天行赤眼①

风火起,本病患,眼睛红,是特点,

畏风光,泪如泉,脓眵多,肿痛兼,

恶寒热,脉浮弦,胜风汤②,散热煎③。

① 本病为现代医学之急性结膜炎。由细菌、病毒所致,具有传染性,可引起流行,故中医称天行赤眼及暴风客热。

② 羌活胜风汤(《简明中医学》):白术、枳壳、羌活、川芎、白芷、独活、防风、桔梗、薄荷、荆芥、甘草各6克,前胡、柴胡各9克,黄芩15克。

③ 指驱风散热饮子(《审视瑶函》):连翘12克,牛蒡子、羌

活、薄荷、大黄、赤芍、防风、归尾、甘草、栀子各6克,川芎3克。

2 眼弦赤烂

慢性病,眼赤烂①,山区间,较常见。

涩痒并,揉频繁,睫毛脱,睑糜烂。

感湿热,风邪犯,烂眼膏②,黄连煎③。

① 本病是由于卫生条件差,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睫毛毛囊及腺组织的慢性炎症。

② 烂眼膏(验方):炉甘石、青黛各6克,黄连10克。共为极细粉。发蜂蜜调膏外用。

③ 黄连膏(《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黄连、黄柏、玄参各12克,生地、生龟板各18克,全当归9克。上药以麻油8两煎枯云渣,再以黄蜡60克化匀,以蜜收膏外用。

3 绿风内障

绿风障,青光眼①,眼压高,是特点,

头疼重,视力减,甚失明,致身残。

肝热型,充血见,发病急,瞳孔散。

清肝热,潜阳兼,泻肝汤②,可加减。

阴虚型,黑蒙现,视力疲,出彩环③。

法滋阴,兼平肝,六味丸④,余药参;

夏枯草,及车前,霜桑叶,槐花添⑤。

① 青光眼,因见证不同,中医则有青风内障、绿风内障、五风变、瞳仁放大等名。

② 泻肝汤(《简明中医学》):归尾、大黄、桔梗、知母、茺蔚子、芒硝、车前子、防风、赤芍、栀子各6克,黄芩9克,连翘15克,薄荷3克。可加龙胆草3克,钩藤15克同时用1%毛果云香碱点眼。

③ 阴虚型,为单纯性青光眼。除共有症状外,兼有一过性黑蒙,外眼正常,视灯光有彩环等。

④ 常用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或加枸杞、菊花。

⑤ 夏枯草、车前草、霜桑叶、生槐花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药,可各方中酌加。

4 中耳炎

言耵聍,中耳炎①,儿童期,最常见②,

湿热毒,中耳犯。耳内痛,周围连,

初流水,脓液现,重犯脑③,病危险。

有表邪,银翘散④,热毒盛,五味添⑤。

① 中耳炎,中医名耵聍、耵耳或耳底溢脓。

② 婴幼儿的咽鼓管比成人短粗而平,故吸奶过急时,易使乳汁溢于咽鼓管内;再是泪水等液体从外耳浸入等均可引起本病。不少急性传染病也可导致。

③ 耳底隔一层薄壁即是脑膜,故易引起脑膜炎。

④ 银翘散。

⑤ 五味消毒饮。

5 内耳眩晕病

内耳眩①,发突然,失平衡,天地旋,

频呕吐,并出汗,面苍白,眼球颤②,

伴耳鸣,听力减,久发后,听觉断③。

思虑过,怒伤肝,郁化火,迫及胆,

脾失运,湿生痰,清不升,均作眩。

调肝脾,湿热蠲,疏肝散④,或龙胆⑤。

① 眩晕有多种,包括眼源性眩晕、脑源性眩晕及耳源性眩晕。此指耳源性眩晕内的内耳眩晕病。

② 发作时有短暂的眼球震颤。

③ 平时一侧耳鸣,发作时耳鸣加重,伴听力减退,久则失听。

④ 柴胡疏肝散加陈皮、半夏、茯苓、天麻、白术等。

⑤ 龙胆泻肝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

6 鼻渊

言鼻渊,分急慢,失时医,终身缠。

胆经热,邪毒犯,鼻息肉,齿疾患。

急性作,流涕涎,鼻腔阻,嗅觉减,

患病侧,头痛连,鼻旁窦,压痛显①。

反复发,慢性变,浊涕出,腥味窜,

头昏痛,精神倦,碍呼吸,妨睡眠。

苍耳散②,鼻炎片③,辛夷散④,藿胆丸⑤。

① 指额窦、上颌窦等处压疼。

② 苍耳子散(《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白芷30克,苍耳子7克,辛夷、薄荷、甘菊各15克。

③ 即由苍耳子散加减制成的鼻炎片。

④ 辛夷散(《简明中医学》):藁本1.5克,防风3克,辛夷1.5克,细辛0.7克,升麻1克,川芎2克,白芷5克,木通3克,茶叶1克。

⑤ 藿胆丸(《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藿香叶,雄猪胆。每服6克,饭后盐水送服。

7 牙疼

牙疼证,因多端,最常见,胃火燔。

大便干,小便短,舌苔黄,齿龈炎。

清胃散①,玉女煎②,大承气③,导赤散④。

① 清胃散。

② 玉女煎。

③ 大承气汤。

④ 导赤散。

8 乳蛾①

曰乳蛾,风热盛,阴不足,虚火攻。

骤发病,咽部疼,吞咽难,咽红肿,

寒热作,血象升。反复发,转慢性,

抵抗弱,诱它病。解热毒,消瘀肿,

大青叶,蒲公英②,锡类散③,或冰硼④。

① 即扁桃体炎

② 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山豆根、玄参、桔梗、甘草,可组方煎服。

③ 锡类散(《金匮翼》):牛黄、冰片、珍珠、人指甲、象牙屑、

青黛、壁钱。

④ 冰硼散(《外科正宗》):冰片、硼砂、朱砂、玄明粉。

9 口疮

口疮证,曰口疳,湿热蒸,虚火炎。

唇内侧,腭舌面,溃疡点,疼难言,

忌冷热,怕辛酸,反复作,病缠绵。

利湿热,导赤散①,清虚火,玉女煎②,

理脾胃,香砂丸③,补脾肾,金匮添④。

① 导赤散。

② 玉女煎。

③ 即香砂六君子丸。

④ 即金匮肾气丸。

中医入门三字经(三)

本文发布于:2024-03-07 08:20: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7708141536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医入门三字经(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医入门三字经(三).pdf

标签:当归   甘草   引起   白术   气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