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山寺》《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惜花》《昭君怨》《苦雨后感怀》等

更新时间:2024-03-06 18:05:01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6日发(作者:关于运动的手抄报)

《宿山寺》《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惜花》《昭君怨》《苦雨后感怀》等

贾岛《宿山寺》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宿山寺

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注释

⑴众岫:群山。岫:峰峦。耸:耸托、托送。

⑵精庐:小小的佛寺。

⑶流星透疏水:流星,不是一般意义上一闪而过的流星。这里的“流星”(星星在流动),用法对应后句的“走月”(月亮在行走)。疏水,是本诗一大亮点,作者把水分为疏水、密水,疏水清亮透光;密水浑厚不透光。

透过清澈缓流的水,看见夜空的点点繁星;水在流动,看起来却是星星在流动。

⑷走月逆行云:云在移动,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月亮当然也在走,当然相对流云而言是更为静止的)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答:“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分)

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译文

群峰托送着寒气,一座佛寺悄立在山顶。清澈潺潺的水里透见夜空点点繁星,水在流动,看起来却是星星在流动;天空的云飘过月亮,云在飘移,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来到山峰绝顶之上的人很稀少,松树像孤独的野鹤一样在高处站立着。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赏析】:

贾岛的《宿山寺》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三。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鹤,一僧,来此一宿,不禁烦襟涤尽,皈依之念顿生。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体,诗人的笔意,地僻境清,远离俗世,胸襟高洁,超群之致,随手拈来,流露于字里行间,实在令人叹而观止。

起笔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山,无需多着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耸”字极神,山高,峰极为挺拔。诗人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

颔联始见奇笔,“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动,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动,流淌中,繁星随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闪亮划过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净,引人入胜。最奇者,诗人竟把水分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则显浊混,难以透莹光也。诗人之所以称为诗人,其感觉必异于常人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飘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为两物相逆而行,诗人短短五字,尽也。观察之细致,构想之奇瑰,非一颗敏感之心性不能为之,令人拍案叫绝。这两句的妙处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五、六句从自然景观转人人事议论。“绝顶人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鹤为仙禽,青霄遗举,不于鸡鸳为伍,本即离尘脱俗,益以古刹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显其了无俗气,卓尔不群。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人想到植松养鹤之人。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尾联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双足未曾落于尘世,一直与世无争。读到这里,回头再看“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人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人一人而已。如是,诗人的襟怀意趣不言可知。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处。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妙在哪里?

【参考答案】:

“出”是“出现”之意。写出了鱼儿在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泡沫,欢欣地游到水面上来了。“出”字用得细腻自然。

“斜”是“倾斜”之意。写出了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柔的躯体,轻盈地掠过水蒙蒙的天空,“斜”字用得逼真生动。

1.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颈联是写景的典范,请具体分析。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样的心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赏析。

4.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感情。

【参考答案】:

1.作者写到了春天澄澈浩荡的江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等。营造了开阔而幽静的意境。

2.颈联写了细雨中的游鱼,微风中的燕子。鱼儿在细雨中欢欣地畅游,燕子在微风里轻盈地掠过。“出”、“斜”二字,传神地描绘出了细雨微风中鱼和燕子的动态,是逼真生动的细节描写,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意对即可)

3.表过了诗人离开尘嚣的优游闲适的心情。首联写草堂环境,这儿庭园宽敞旁无村落,正可以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的景色,浩浩荡荡地江水几乎与江岸齐平,草堂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在春日的黄昏里,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鱼儿在细雨中摇曳着身躯欢欣的游到水面来了,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尾联两句形成对比同时呼应首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诗人正是通过以上这些描写表达定居草堂后优游闲适的心情。

4.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问题】

[阅读训练]

1.首联写草堂的________、尾联与之呼应,更突出了草堂的___________。

2.第三、四两句分别描写远眺到得景色。从距离看,“澄江平少岸”是___景,

“幽树晚多花”是_______景。

3.第五、六两句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前一句写__,后一句写____;“出”写出了鱼儿的___,“斜”写出了燕子的____,两句均写出了微风细雨中鱼儿和燕子的__态。

4.诗题“遣心”,说说诗人此时的心情。

5.此诗写景最传神的是哪一联?联系全诗试作评说。

[参考答案]

1.环境闲适幽静

2.远近

3.水中天上欢欣轻盈动

4.诗人得到了安身之所,面对绮丽的春光,心情极其优游闲适。

5..《水槛谴心》颈联。这是一幅春江傍晚的美景。诗人抓住雨中鱼儿跃出水面和春燕在微风中自由飞翔两个极富特征的形象,置于全诗开阔静谧的背景中,传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秀色和自己愉悦的心情。

翻译:

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似锦的繁花。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赏析】:第一首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

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草堂的闲适幽静。这首诗写傍晚时分所见到的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清幽美好和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诗中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悠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姜宸英《惜花》宋荦《落花》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惜花

[清]姜宸英

一春强半是春愁,浅白长红付乱流。

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落花

[清]宋荦

昨日花簌簌,今日落如扫。反怨盛开时,不及未开好。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姜诗的首句“一春强半是春愁”,写整个春天,有大半处于春愁的困扰中,直抒胸臆,极言春愁之多。

B.姜诗的第二句“浅白长红付乱流”,描写百花被东风摧折后﹑落花随流水飘逝的惨象,以此来衬托下句中垂杨的坚毅。

C.宋诗前两句描写两日落花的总体印象。“今日落如扫”中一“扫”字,不仅表现落花数量多,更突出自然无情。

D.高楼在古诗中常为思妇﹑怨女所居,古诗亦有不少借高楼来写怨情的名句。姜宸英也是明写高楼中独处的思妇来抒发怨情。

E.花开花落,本是客观景象;但花的凋落,容易让人产生惆怅﹑凄婉之情。对诗中的“落花”,宋荦流露出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痛惜。

2.同是表达惜花﹑悼春之情,两首诗歌的结尾两句都能跳出窠臼,创作出

新的意境。请分别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B.D(B项没有用落花衬托垂杨的坚毅;D项既没有明写,高楼上的人也未必是独处的思妇。)

2.(1)姜诗最后两句运用拟人(1分),写垂杨一丝丝细长的枝条把恨绾住,送上高楼。明明是诗人自己对东风无情,百花遭劫产生怨恨,且此恨弥漫于整个空间,以致飘拂于空中的垂杨都能把恨绾住。诗人不直说自己的嗟怨,而假托为高楼上有人在伤春,想象丰富,抒情含蓄委婉。(2分)

(2)宋诗最后两句是议论(1分),其新奇处在于,不在“怨”花落,而在“怨”花开。在花的开﹑落过程中,诗人有意错怪象征欢乐美好的盛开之花,将怨的对象回推上去,流露出与其失﹑不如无的心态。这比直陈伤感﹑一味“怨”落,更具撼人心灵的效果,更能表现作者对落花的痛惜之情。(2分)

《昭君怨》《如梦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如梦令作者: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

作者: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按照字数的多少分类,这两首词均属于。《如梦令》和《昭君怨》分别是这两首词的(2分)

(2)仔细品读这两首词,试分析严词和郑词抒写的各是什么事物?并简要

说说理由。(3分)

(3)请分别就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小令一般是单调,也就是说只有一段。如《十六字令》《渔歌子》《忆江南》《如梦令》《调笑令》等。

(2)严词写的是桃花,因为“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从时间上看,桃花与梨花、杏花同期开放。郑词写的是梅花,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3分)

(3)严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作者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郑词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谢榛《苦雨后感怀》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苦雨后感怀

[明]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①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

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

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

(2)答案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赏析]

明代布衣诗人谢榛曾长期在外游历转徙,《苦雨后感怀》抒写了他漂游他乡的情怀。

那是在连绵秋雨久下成灾的日子,千家万户因久雨发愁,滞留他乡的诗人更是满怀愁绪。苦雨后唯有蛙和蝶喜气洋洋——秋天的傍晚,涨溢的水池旁,蛙鸣阵阵;园圃的菜花上,蝶舞翻飞。欢乐属于蛙和蝶,诗人却什么也没有。茫茫天地间,诗人惟孤馆只身;寒暖季节变,诗人犹敝裘一件。于是诗人感慨:在时间的长河里,古今几千年尚且仿佛须臾之间;人生短暂,岂不犹如朝生暮死的蜉蝣!但是,既然古今多少人、多少事最终都被时光冲刷而走,人又何必为自己蜉蝣般的命运而哀叹呢?

诗歌首联点题,以“万家愁”引出诗人之愁、衬托诗人之愁,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颔联写景,描写了一幅蛙鸣蝶舞、充满生机的秋景图,蛙、蝶各得其所、自由自在,诗人客居异乡,对景添愁,乐景反衬了诗人的愁情。颈联叙说诗人的境况,天地之大,独留孤馆,寒来暑往,一身破衣,孤独、贫寒、寂寞、漂泊无依的诗人形象如在眼前,想到天高地广,羁留于孤馆中的诗人的渺小、孤苦、无助的感慨愈深。尾联抒情,诗人感叹自己生命如蜉蝣,转而安慰自己,古今之事都短如须臾,自己蜉蝣般的人生亦不足为怪,以旷达自我宽解。

总之,诗人羁留客中,感怀良多。因雨而滞留异乡的羁旅之思里,有漂泊无依之愁,有思乡思亲之情,有孤独寂寞之苦,有贫寒渺小之悲,有人生短暂、无所作为之叹,还有无奈之下自我宽慰的超脱与豁达情怀。

李白《越中览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

⑴越中:指现在的浙江绍兴一带,此为春秋时代越国的首都。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⑶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

(1)对下面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从这首诗的题目“越中览古”看,这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

B.“战士还家尽锦衣”一句描写越国战士打胜仗之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得意地回家的样子。即成语“衣锦还乡”的意思。

C.“宫女如花满春殿”暗指越国送西施到吴国以迷乱吴王之意。

D.“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感慨如今越王宫业已荒废,只有鸟儿在颓殿乱飞。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览古所见所感,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情感的基调中含咏叹兼嘲讽。

B.这首诗讽刺了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

C.诗中所用的对比方式不同寻常,前三句着意渲染昔日的繁华与欢乐,用意在于突出今日的破败与凄凉。

D.本诗借览古描写的是客观景物,但却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思考。

3、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4、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作简单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C项所说内容并不是这首诗中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2)B项并不是讽刺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

3、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1分),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1分)。

4、诗人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1分),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1分)。

翻译: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赏析】: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所写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都没有了,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秋日酬王昭仪》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干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④劲气:寒气。

8.诗的颈联“万叶”“一灯”两词颇有韵味,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8、“万叶”“一灯”对仗工整,秋风中万叶飘摇,夜雨中一盏昏灯渲染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气氛,情景交融,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悲切与难禁归思。

9、时令惨淡,夜雨难眠;无人赏识,报国无门;辗转飘零;亡国背家;

【问题】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5分)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阅读答案

1.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2分);颔联用典(1分),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2分)

2.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2分)。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2分)。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亡国之痛故乡之思(2分)。

《使至塞上》阅读答案--2016年中考古诗真题

【阅读理解题目】:

使至塞上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1分)

2.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诗人(自己)(1分)

2.示例-:“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慼。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莫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共2分)

(出自2016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语文真题)

白居易《秋雨中赠元九》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秋雨中赠元九

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①年。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常用以指老年人。

1.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3分)

2.诗中“不堪”二字,是“不能承受”的意思,作者不能承受的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本诗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以哀景写哀情,(1分)用“落叶”“青苔”“凉风”“暮雨”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秋天暮雨图,(1分)共同营造了一个凄凉悲苦的意境。(1分)

2.不能承受悲凉之景;(1分)不能承受与元稹分离的孤独之情(或对元九的深切思念之情。);(1分)不能承受年华易逝,白发丛生。(1分)

作者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国唐代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山西太原,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简析:

①元九:元稹行九。《秋雨中赠元九》是一首七言绝句。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这两句是说,青苔地上落满红叶,秋天的悲凉气氛,实令人不堪忍受,何况又是凉风劲吹,晚间落雨的天候。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可见因秋而思友,因秋而悲叹年华

易逝,白发(二毛)将生,不觉距老年临近了(白居易长元稹七岁)。以景寓情,委婉含蓄,虽语调沉郁,却韵味有致。

戴复古《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赤壁

南宋•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作者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C.颈联回到眼前,实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2.“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例如《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3分)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3.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6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参考答案】:

1.B(颔联不是写诸葛亮,而是周瑜)

2.A

3.同:都由眼前赤壁的景象联想到了赤壁之战中周瑜的雄姿英发、英雄事迹,表达了对他的称颂和仰慕。(2分)

异:苏词借英气勃发的周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和人生的旷达之心。(2分)戴诗既歌颂了周瑜的英雄业绩,又化用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所创作的千古名篇,表达了对苏轼的钦佩、怀念。(2分)

林古度《金陵冬夜》阅读答案及解析

【阅读理解题目】:

金陵冬夜

[清]林古度

老来贫困实堪磋,寒气偏归我一家。

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

[注]林古度由明入清,家财散尽,孤苦伶仃,就连被子蚊帐也没有,这首诗,就为此窘状而写。

(1)“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写得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诗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3分)诗人采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把“牵破絮”比作“入芦花”,借以比喻自己贫困落魄的凄凉晚景,(1分)表达了作者孤苦无依的悲伤。(1分)(意思对即可。也可从炼字角度赏析“牵”,从意象的角度赏析“孤鹤”等,言之成理亦可。)

(2)(3分)①老来贫困的悲苦;②晚景凄凉的忧愁;③孤苦无依的哀伤。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试题解析]

(1)本题侧重考查诗歌的语言,分析时首先要理解该诗句,这两句是说自己家贫,在寒冷的夜晚,只有一床破棉絮,觉得自己是飞入芦花中的一只孤鹤;然后可以考虑该诗句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浑如”二字告诉我们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样写出了诗人落魄的晚景;最后可以分析作者的情感,“孤”字展现了他的孤苦无依。意思对即可。也可从炼字角度赏析“牵”,从意象的角度赏析“孤鹤”等,言之成理亦可。

(2)解答此题就是要理清诗歌的情感思路,所以也要抓住诗歌描写到的内容来分析,“老来贫困实堪磋”展现的是作者老来贫困的悲苦;“寒气偏归我一家”“无被”“破絮”等展现的是作者晚景凄凉的忧愁;“孤鹤”等展现的是孤苦无依的哀伤。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山花子·春恨》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①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②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前朝官员纷纷变节。陈子龙组织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②景阳宫:景阳宫为陈朝的宫殿,在今南京市。当年隋灭陈时,陈后主与二妃子匿于井中而被俘。

1.词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本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上阚描绘了一幅悲凄的残春月夜图。暮春时节,杨柳迷离,小雾笼罩,杏

花飘零,人未成脶,宫殿冷寂,月光残照。(3分)营造了悲凉衰败、冷清孤寂的艺术氛围,为下阚的抒情做铺垫。(2分)

2.本词借春色已逝的遗憾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怨恨。(2分)“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亡国的惨痛现实;(2分)“无情双燕子,舞东风”两句,以双燕依然在东风中翩翩飞舞,讽刺投奔新贵门下的原明室官员。(2分)

[赏析]

这是一首悲怀故国的血泪词作。作者生逢明末清初的动乱年代。将人们置于天翻地覆、陵谷变迁的悲壮境地。面对家国破败、山河失色的现实,目击悲壮殉难、凄厉案狱的血泪,身临战乱频仍、水深火热的境地,特别是仕途幻梦的破灭、传统相承的宗法的断裂所导致的归巢已倾、新枝难栖的进退失据的际遇,词人心头擞起种种苦涩心酸,悲慨、都怒、凄怆、哀怨、迷茫似风刀剑雨袭击着他的心灵。词趣“春恨”,即国破家亡之恨。

上片写残春之景:雾柳“迷离”,杏花“零落”,钟响“五更”。三样景物绘塑出悲凉衰败、冷清孤寂的艺术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一轮冷清的明月,笼罩着“寂寂景阳官”,映照遍地落花残红。景阳官为陈朝的宫殿,在今南京市玄武湖畔,有井名景阳井,又叫胭脂井。当年隋灭陈时,陈后主与二妃子匿于井中而被俘。作者以景阳宫残景,喻明亡的惨痛,以景喻事,寓痛于景,令人痛恨至极!

下片以凿笔直书人事。“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以形象化的笔墨写亡国的惨痛现实。前句用《罗浮山志》葛仙遗衣化为彩蝶的典故,比喻明朝的龙子龙孙,遗衣已化蝶,金缕丝已尽,灭亡殆尽了;后句则以雕梁画栋的残破比喻明王朝悲凉的残局。其词悲凉至极,一个“空”字,将作者心中的悲恨,写得入木三分。末二句以双燕依然在东风中翩翩飞舞,讽刺投奔新贵门下的原明室官员,无情无义,极力钻营。语淡而情深,滴恨之情,力透纸背。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宿渔家》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_________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晁端友的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线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以时间为线索写的。全诗由黄昏写到夜晚再写到深夜。(2分)首句写到“残日”表示太阳将落,是黄昏时分;第二句描绘了油灯忽闪忽明的场景,点明了时间是夜晚;三四句写夜雨愔愔,诗人不能入眠而听到马嚼着残余草料的声音,点明时间是半夜。(3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残日”“青灯”“卧听”推知本诗以时间为线索写的

2.两首诗同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2分)“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2分)郭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住宿在渔家所感受到的温暖、愉悦之情。(1分)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让诗人在渔家感受到了温暖、愉悦之情。(1分)

解析:把握诗歌情感,需要抓住主要意象,“寒林残日”点出冷清的气氛;表示动作的词从“假寐”到“卧听”,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纷乱惆怅之情。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

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赏析]

晁端友的诗为当时人所称赏,苏轼在《晁君成诗集引》中说他的诗“温厚静深,如其为人”(《东坡集》卷二十四)。

诗的一二两句由暮写到夜,由野外写到室内,形成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寒林”,除了写荒郊野景,黄叶零落,林木萧疏,还暗寓着季节。“残日”,也是一方面绘景,红日西沉,暮霭弥漫,同时也明点着时间,已近黄昏之时。冬日傍晚,“欲栖乌”,也就是“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残晖笼罩着疏林,寒林的梢顶盘旋着归鸦,构成了暗淡凄冷的意境。第二句由外景转为内景:“壁里青灯乍有无。”“青灯”,即油灯,其光发青,故名。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为节》诗云:“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乍有无”即乍有乍无,也就是灯光忽闪忽闪,时亮时暗。这是由于灯芯小,且有风吹的缘故。乌鸦归林,旅人投宿,在此日暮天寒之际,寓居于灯影幢幢的旅舍之内,诗人心旌摇荡,思绪纷乱。

诗的三四两句由坐写到卧,由雨写到马,宣泄了一种空虚、落寞的情绪。“假寐”,指不脱衣冠而睡,通常指坐着打盹儿。在昏暗的灯光之下,外面下起了淅淅小雨,更使人增加愁闷。终因时间过久,解衣而卧,但怎么也不能入眠,还听到槽头的马在嚼着草料。夜阑人静,疲马嚼着残刍,窸窣之声,更使人觉得深夜的沉寂。“疲马”是疲倦的马,“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疲马啮残刍”,既表明时间之久,夜之深,又表现声音之弱。卧听着疲马啮着残刍,触动着诗人疲于奔波,深感孤寂的情怀,更使他久久不能入眠。

这首诗写诗人羁旅之中感到飘泊无定、前路茫然的感情,寓情于景,颇具功力。以物寓意,自然贴切。诗中的“乌”与“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将这两物摄入诗篇,是有含意的。乌鸦暮投林,而人却无家可归,只得暂栖旅馆。疲马夜不眠,犹如人夜深仍然难寐。以景明情,含蓄蕴藉。诗人以残日的余晖,青灯的微光,小雨的细声,疲马的啮刍等自然之景,形成一种幽寂、空漠的意境,从而烘托出他的心情,诗人外孙叶梦得在《石林诗话》卷上记这首

诗的三四两句为“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龁残蔬”,“蔬”其实为“刍”之误。“不寐”不如“假寐”,“羸马”不如“疲马”。因为“卧听”就已明示为“不寐”,不必重复。而“假寐”,则说明诗人感到旅途劳顿,要睡了,但心绪不宁,又不能入睡,先是“假寐”,而后决计卧眠,层次是很清楚的。至于黄庭坚受到此联启发而得句“马龁枯萁喧午梦,误惊风雨浪翻江”(《六月十七日昼寝》),系写马嚼枯萁之声,犹如风雨翻江,与这首诗中的意境迥然不同。这里是写长途劳顿,所以用“疲马”,而“羸马”是瘦弱的马,用在这里也就不切合句意。问题还在于这首诗中的灯光、雨声、马啮,其亮度、响度都是低弱的,情调是一致的,对诗人的情怀都起着衬托作用。

_________

郭震(656年~713年),中国唐朝将领,宰相、诗人。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县)人。十八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封代国公,兼御史大夫,持节为朔方道大总管。时玄宗于骊山讲武,因军容不整而被治罪,免死流放新州,不久起用为饶州司马,病逝途中。著有兵书《定远安边策》三卷,《安邦策》一卷,《九谏书》一卷,文集二十卷,已散失。《全唐诗》录其诗23首,编为一卷;《全唐文》收录期奏疏五篇。

从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写夜宿渔家所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形成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自然、优美、有意境,令读者和诗人一起欣然神往。该诗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是很不容易的。

《宿山寺》《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惜花》《昭君怨》《苦雨后感怀》等

本文发布于:2024-03-06 18:0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7195011531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宿山寺》《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惜花》《昭君怨》《苦雨后感怀》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宿山寺》《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惜花》《昭君怨》《苦雨后感怀》等.pdf

标签:诗人   作者   诗歌   描写   表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