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6日发(作者:信用卡营销)
课堂评价的基本含义
课堂评价是指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此两者之间关系的评价。
课堂是实现国家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之所在。任何美好的教育改革愿景的实现都会落实到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视课堂评价的科学性、适用性、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评价的类型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根据学习过程不同阶段对课堂评价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总结性评价 (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是在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关注的是整个教学阶段所产生的结果,目的是了解整体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具有对后继新阶段学习的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2.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的评价
绝对评价也称客观标准评价或目标参照评价,指以事先确定的目标为基准,通过检验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做出评估。
相对评价又称相对参照评价或常模参照评价,指通过比较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所做的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根据评价对象现在和过去的情况或自身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所做的判断。个体内差异评价可以充分照顾到个性差异,不会对评价对象造成压力。不足之处在于容易使评价对象坐井观天,自我满足;另外,由于没有客观评价标准,在实际应用方面存在一系列困难,常与相对评价结合使用。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指采用计算、测量、统计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即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或统计方法搜集数据资料,进行量化比较和分析,据此做出评价的结论。
定性评价指对不便量化的评价对象,采用定性的方法,做出价值判断。如用观察法、调查法、内省法、系统分析法等搜集、处理学习评价信息,做出判断,进行定性描述。
4.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将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评价最具有权威性,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一旦得到教师的鼓励、肯定之后,学习的动力往往会成倍地增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
从多个角度去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作出适时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学生自评: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应该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发言或见解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展,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互评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沟通,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因此,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应该放手让学生互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互评时要本着这样一个标准:应先指出别人的优点,再指出别人缺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别的同学成功的方法、成果虚心评鉴,加以吸收;积极引导学生将他人与自身的学习形成对照,以利于取长补短。
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呈现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休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评价的原则
1.将评价、教学和学习相整合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不是在教与学过程中、或教与学之后一个简单的添加或者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评价与教学、学习三者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三位一体的关系。因此,这要求教师要将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作为有效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持续地整合到自己教与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将其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使评价游离于教与学的过程之外。
2.兼顾目标和过程两种取向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强调目标的重要性。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是促进学习前提和基础,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会失去方向。所以这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以学习目标为参照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课堂评价也是有过程导向的。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不仅关注目标的达成,而且还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时刻在寻找学生将要到哪里、现在在哪里、如何更好地到达那里的证据,以此追踪和定位学生的学习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出改进学习的建议。
3.强调学习者在评价中的角色
促进学习无疑指向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应该在学习和评价过程中承担起主要的责任,与教师共同发挥评价主体的角色。这要求教师要珍视和相信
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都能通过评价实现进步和发展。其次,创建让学生感到安全舒适信任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学习证据的机会,让他们敢于尝试、勇于暴露自己的学习的缺点和不足,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与教师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协商成功的标准,发展他们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有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的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仅是评价信息的生产者,也是评价信息的消费者,能够使用学习的证据决定自己将来的学习。
4.以获取和利用学习证据为基本形式
课堂评价是以学习证据的收集和利用为基本形式。在课堂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或与同事通力合作,依据最初建立的标准,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策略,观察、收集、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尽可能全面、详细、准确、可靠地获取那些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真实情况的学习证据。然后,利用获取的学习证据调整后续的教学和学习,缩小学生当前学习水平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差距。
课堂评价的程序
1.确定清晰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即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在教学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源于清晰定义的学习目标。因此,确定清晰的学习目标是程序的第一步。
2.准确地收集学习证据
学习证据是教师进行教学决策、调整教学的依据。学习证据是教师正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正确的教学决策的关键条件之一。
在课堂中会涌现大量丰富的学习信息,如何从众多的信息流中甄别和选取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学习证据,并保证收集的学习证据的信度和效度,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尽可能寻找多方面的信息源,通过多种渠道全面地收集学习证据。收集的信息不仅要涵盖学生发展的优势领域,还应该包括学生发展的不足方面,以便为学生的发展建立全面、客观的信息库,清晰地描述学生发展的进程,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奠定基础。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收集学习证据的信度和效度,不仅要尽量多考虑收集证据时物理上、情绪上的环境条件,如一项测验的实施地点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焦虑,而且还要考虑所收集证据的情境要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展示他们的学习表现。
(2)确保收集证据所使用的工具和任务的质量。这指的是诸如测试题目或表现标准的清晰性,评价程序与被评价对象的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评价任务与评价目标之间的一致性、以及题目所使用语言水平的恰当性等。如果教师的评价行为与评价目的和评价目标很少相关,编制的测验题目不能够考察他们正在教的内容或仅涉及了一小部分所教的内容,或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太过主观等,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收集到的证据不可靠、不客观。
3.恰当地解释学习证据
当教师获取了作为课堂决策的原材料的学习证据之后,下一步教师要回答:“这些收集到的学习证据告诉了我什么,说明了什么”,即解释学生的学习表现。具体而言,就是指教师必须根据收集到的学习证据分析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如果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还要继续追问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是全部学
生都顺利地达到了学习目标,还是只有部分或少数学生比较顺利地达到学习目标。如果学生还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进程中,没有达到学习目标,教师还需要分析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哪个点上,距离学习目标的差距究竟还有多远等。在对学习证据的具体分析和解释之后,教师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出正确的决定。
4.作出有效的反馈
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表现的知识、技能、推理、学习状态等各种行为表现的反应,其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与预定的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给他们提供改进的建议以缩小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
事实上,学生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都会希望教师给他们提供反馈,以便他们可以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对还是错,或是有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如何向学生提供反馈,提供给学生哪种类型的反馈,在什么时机给学生提供反馈,常常决定着他们学习质量的高低。虽然反馈对学习而言至关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反馈都能促进学习。如反馈是批评的,反馈暗含着与其他同学的比较,反馈太过于模糊、不明确,没有把握好反馈时机,都可能阻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使反馈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需要掌握有效反馈的原则。具体而言,如果要使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和促进学习的功能,教师应该掌握有效反馈的以下原则:
(1)基于目标进行反馈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与反馈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个人的学业成就水平。目标的存在不仅描述了个体需要达到的结果,也为个体自我评价提供了一定
的参考标准。基于目标进行反馈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与目标水平的差距,辨别个体在学习进程中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有待完善。
(2)针对任务进行反馈
反馈应该集中在完成任务(过程与结果)的行为上,而不是个人身上,即去个性化。提供给学生的反馈如果是关于一个任务进行的如何,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及他们如何管理自身的行为,常常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反馈简单地包含了类似于“很好”、“做的不错”这样的陈述,则对学生的成就影响不大。
(3)针对学习者的差异进行反馈
反馈对学习的作用不仅会受到反馈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反馈内容、反馈方式、反馈时机、反馈类型等,而且还会受到学习者能力水平、目标定向、学习风格等个体因素的制约。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定向也会影响反馈的效果,对于过程定向的学习者较适合提供消极反馈,对于结果定向的学习者提供积极反馈更能激励学习。此外,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风格对其反馈的接受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偏好复述策略的学习者更得益于关于结果对错的确定性反馈,而偏好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更得益于确定性反馈和精细性反馈。
设计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是为了引出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学习证据而设计的一些活动任务,如课堂观察、课堂提问、课堂测验或练习、课堂问卷以及课堂表现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任务是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桥梁,设置好了教学目标后,制定清晰的评价任务是实现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的必要条件,它能够为课堂教学中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提供显性的、
可操作性的判断指标,并为教学改进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因此,评价任务质量的高低常常直接决定着收集评价信息的效度和信度的质量水平。
设计评价任务需要注意几点:
1. 一致性
设计的评价任务必须和期望的学习目标相一致,能够引出我们所期望的能力表现或需要作出学习情况判断的证据。如果评价任务和评价目标不一致,就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证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比如,如果课堂评价的目标是学生的游泳技能,而评价任务是邀请学生回答游泳技能的要点,如此获得的评价信息的效度就不高。
2.清晰性
设计评价任务必须清晰、明确,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它的确切含义,能够兼顾不同层次、水平、背景学生的需要。
3.可行性
设计的评价任务必须在课堂上容易使用,在现实情形下是可以实施的。如提供足够的时间、材料、设备以及安全保证等。
4.公正性
设计的评价任务必须是公平和无偏见的,不存在家庭背景、地域、种族、性别、民族的歧视现象。
本文发布于:2024-03-06 17:37: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7178702530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课堂评价的基本含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课堂评价的基本含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