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6日发(作者:志愿者活动)
建国前会同县历史事件述评
人文学院 历史系 2班 陶秀敏 1111030223
内容摘要:会同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最早可循迹于新石器时代。本文将介绍会同县在建国前的历史事件,并从党派机构与政府组织、农业与林业、军事、教育等4个方面进行重点叙述。
关键词:建国前 会同县 历史事件
会同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境,怀化地区南部,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的宝地。它东邻绥宁、洞口县,南临靖州县,西连贵州省天柱县,北接芷江、黔阳县和洪江市。全县总面积2248.55平方公里。县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寒暑适度,四季分明①。
会同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地;两汉、三国,为镡成县地,属武陵郡;东晋义熙年间,为舞阳县地,梁为龙檦县地;唐贞观八年,析标县置朗溪县,属巫州;宋崇宁元年置三江县,二年改名会同县,属靖州。1949年10月会同县属会同专区,此后,其隶属关系随着专区(地区)名称的变更而变更。
会同人文荟萃。县籍名人,历代辈出。元代,按察司使粟朝仪,卸任后于居里阳霞(进坪村镇木臻村)建广德书院,翰林院学士揭係斯为之作《广德书院记》。
会同林业发达,清代、民国时期,林业用地稳定,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清光绪年间,主要的树种有松、柏、杉、枫、槐、桑、杨柳、冬青、桂、椿、檀、木犀、黄紫、榛、白竹、水竹等。
一、党派组织与政府机构
民国15年(1926)8月,中国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派马贞南(会同人)等人为特派员,来洪江筹建国民党洪江市党部。16年1月,正式建立。是年夏,湖南省党部派何萃昌(会同人)等人来县组建国民党县党部筹备处,因“马日事变”影响,组建工作被迫停止,国民党洪江市党部亦因之解散。20年7月,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指导委员会,指派刚从国民党省党校毕业的饶德润(会同人)为会同县党务宣传员,成立会同县党务办事处。25年,更名为会同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办事处。
27年,成立国民党会同县党部,设书记长、干事、助理职务。32年,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成员。34年,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成员。此后,国民党打动内战,县内国民党与三青团组织矛盾尖锐,斗争激烈,换届停止。37年,县内国民党、三青团组织合并,成立党团统一执行委员会。
会同县三青团的设立始于民国29年春,三青团芷江分团筹备处派人来会同洪江设办事处。7月,建立芷江分团洪江区队。30年5月,三青团湖南支团派王卓灿来洪江筹建会同分团,7月正式成立。32年3月,在县城设立分团办事处。37年,三青团与国民党合并。抗战期间,三青团会同分团主办《青年通讯社》、青年剧社,组织女青年协会,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民国32年起,学校区队普遍开办民众夜校,组织群众学习文化。34年,日军入侵武冈、洞口时,分团组织战时服务队,协助政府疏散群众,收容难民,慰问伤员等。
中国共产党在会同的活动始于民国27年10月,中共湘西工委派梁春阳来会同洪江镇发展组织。是年11月,中共湘西工委直属洪江支部诞生,随之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成立
① 《会同县志》卷一,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页。
吼声歌咏队、晨呼队、女子工读团,接办《洪江晚报》。抗日组织走上街头,深入工厂、学校、医院,出墙报,搞演讲。张贴抗日标语和漫画,演出剧目、教唱歌曲,募捐衣物慰问前方抗日将士。12月,县城开设“文雷书店”,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少年抗日话剧团,销售进步书刊,演出抗日救亡戏剧,宣传发动群众。此间,高椅杨国雄成立湘黔边区抗日游击大队,后更名为湘黔边区抗日后援军自卫游击司令部。30年,洪江党组织遭到破坏,一批共产党员被捕,抗日救亡活动停止①。
会同县的政府机构在唐至元时期,就已设有,但因年代久远,无从考证。明朝时期,会同最高行政机构为县衙,主官称知县,总揽全县政事。县衙设县丞,辅佐知县;主簿,掌管文书;教谕,管理教育、祭祀;训导,协助教谕;典史,主管缉捕、监狱;阴阳学训,专司天文、占卜;医学训导,执掌医务政令;道会、僧会。分管县内道士、僧人和道教、佛教事物。县衙设置吏、礼、户、工、刑、兵6房,各房设吏书,协助知县办理所属公务。县衙直属机构有:县学、税课局、惠民药局与养济院②。
清初,县衙裁撤阴阳学训、医学训科、道会司、僧会司等机构及县丞、主簿、训导等官职。康熙年间(1662~1722),县衙设知县、典史、教官(教谕)、吏书、斋夫及书办、皂隶、马快、轿伞扇夫、看监禁卒、门子、库子、灯夫、马夫、膳夫等。又裁税课局,钱粮归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原称六房)经管征收。光绪三十三年(1907),撤销教谕,置劝学所,协助知县管理教育。
到了民国时期,旧制被废除。民国元年,县衙改为县知事公署,知县改称知事。知事依法执行县内行政事务和发布单行章程。民国4年,在洪江设置闲县佐,代表知事处理洪江政务,民国5年,内务部划会同县为四等县。省增派佐治员,加强防务。置特别办事科,并置会同华洋诉讼处,办理华洋案件。民国14年2月,省令改知事公署为县长公署,知事改称县长。
民国18(1929)年3月,县长公公署改为县政府。19年,省令定会同县为三等县,编制有所扩充,县政府先后增设政警队长、承审员、司法录事、检验吏、司法书记。民国29年,省府厘定会同县为二等甲级县,7月1日起,实行新县制③。
二、农业、林业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全县有耕地面积19.19万亩。此后因受天灾人祸影响,时有增减。光绪元年(1875),有耕地19.82万亩。民国时期,会同鼓励垦殖,耕地增加较多,全县耕地达到29.3万亩,人平均2.02亩。
在农作物种植上,会同县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兼之以红薯、小麦、大豆、玉米等为辅助粮食作物。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全县种植水稻18.93万亩,占耕地21万亩的90.14%。民国18年(1929),种植18.4万亩,平均亩产93公斤。38年,播种面积增至26.22万亩,亩产提高到169公斤④。
除了水稻以外,会同在粮食种植上还配有红薯、小麦、大豆、玉米等旱粮。红薯在清代与民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县内少数地区的主粮。民国25年(1936),全县红薯产量450吨。小麦的种植在民国22年(1933)就已达全县5000亩,亩产50公斤,分布于巫水和渠水流域及溪流两岸旱地。大豆在民国20年(1931)时,全县种植有1.2万亩,总产125吨。38年下降到1702亩,总产94.5吨。民国22年(1933),全县的玉米种植达200亩,总产25吨。38年,扩大到7120亩。总产152吨。此外,会同的粮食还有高粱、蚕豌豆、芋头等,但种
①② 《会同县志》卷五,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77页。
《会同县志》卷六,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15页。
③ 《会同县志》卷六,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5页。
④ 《会同县志》卷十二,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46页。
植面积小,产量不多。
农作物中除了粮食作物,会同的经济作物也发展的不错。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油菜籽、棉花、苎麻、茶叶、烟叶、桃等。其中油菜籽的经济效益较大,在民国28年(1939),会同就被列为湖南省35个油菜生产基地县之一。34年,全县播种油菜5875亩,总产123吨。还有就是桃的种植,县内历来就有白桃、甜桃、毛桃、寿桃等,但都是零星栽培,并未成系统种植。
会同林业用地多且稳定,树种也是多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广坪木”,即以广坪为中心产区的会同杉木。其经济效益比非中心产区的杉木要高。建国前,会同县在林业发展上被没有多大创新,未有太多引进新树种,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经济林来实现经济效益。
会同的经济林主要有油茶林、油桐林、楠竹林。油茶林是县内主要的经济林,遍布全县,茶油更是主要食油。油桐林在清康熙元年(1662),会同从四川引进三年桐等优良桐种后,才开始增多。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出售桐籽和桐油已经成为了会同农村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民国18年(1929),县成立植桐委员会,号召每户植桐十株。19年,《中国实业报》载:“会同油桐栽培面积约十万亩,桐子产量亦十万担。”同年,县政府将督导植桐列入行政计划。20年,湖南省农业改进所选定会同为全省22个重点植桐推广县之一,并规定乡、保、甲三级植桐株数。抗日战争期间,桐油外运受阻,油价下跌,部分桐林遭毁。31年,县长训令各乡、镇、保长保护油桐林。至37年,全县油桐林有所恢复。
既有林,那就必定有护林。会同县的林业用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其护林工作也应当是做的很完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明、清至民国时期,会同官府均无防治山火的措施,发生山火。不能有组织有力的扑救。一些里、甲(今村、组)虽订“合款”、立“禁约”,但范围小,约束力微。而刀耕火种、烧田坎、烧灰积肥和清明扫墓等引起山火频仍。有的一烧数日,许多森林成片被毁。金龙山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层峦耸翠,高山重霄,森林密茂,兴云致雨。”以后连年山火,到清末、民国初期,成为荒山。在山火防治上,会同县未成体系,而在病虫防治上,会同县依旧是,没有任何的救治措施。民国时期,会同森林病虫害任其自生自灭,如遇暴发便祈求神佑。沙溪、若水、高椅、王家坪等地,合村男女到发虫山头,敲锣打鼓,舞龙灯。请“龙”治虫。朗讲、金坪、坪村等地,请人唱“棒棒戏(木偶戏)”,以求神保佑①。此种无知之举,毫无效果,劳民伤财而已。
三、军事
会同县的军事机构自民国始。主要有县保甲局、县保卫团总局、县挨户团总局、县政府军事科及县国民兵团。分别设立于民国2年、民国6~7年、民国16年、民国29年及民国29年2月。
会同的军事机构起步较晚,但其地方武装则从北宋就开始了。北宋崇宁二年(1103),舒亶率兵攻占会同一带,派官兵戍守,驯养当地土著为弓弩手,加强对苗、侗人民的镇压。后县内官兵和弓弩手调往河东(今河南一带)抵御金兵,无一生还。南宋绍兴六年(1136),在靖州境内再募弓弩手500名。分守所辖会同等3县要害。“量给土田,且耕且战。”
明中,县衙招募乡兵140名,以补充卫所军之不足。主要用以保卫城池,守护县库,巡查监狱。以后,则专供官府差遣,担任迎送官员,拘捕犯人,传递文书等杂役。乡兵粮饷由县库开支。清代,设置民壮,招募民间体壮者担任。主要负责操练器械,防守城垣。清末,绿营兵逐渐腐化,清政府改办团练。咸丰十一年(1861),会同一些官吏和廪生为防堵太平军入境,招募団勇1000余人。同治十四年(1865),洪江募集团勇六七百人,把手关隘,参与清军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内官绅乡豪纷纷组织団勇,清乡守土,镇摄地方。
① 《会同县志》卷十一,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21页。
民国时期,会同县内的地方武装有县团防大队、县挨户团常备队、县保安大队、县“铲共”义勇总队、湘黔边区抗日后援军自卫游击司令部、县抗日自卫团、县自卫总队以及县武装警察部队等。这些地方武装机构在战争期间都起到了防御敌人,保卫家园的作用。
会同县的驻军自北宋就有了,在崇宁二年的正月,舒亶领兵镇压“辰沅瑶”起义,占领诚、徽州。于会同县东部设若水斋和丰山砦。在靖州所辖会同等三县派驻戍卒3000名①。
元朝时期,驻军于会同的是刘国杰部。元三十一年,辰、沅、靖等州暴发号称“九溪十八洞”的反元斗争,行政副使刘国杰率兵5万镇压,义军战败。刘国杰部屯沅州、靖州境,设行营于沅州城,结营数百里。至明朝,主要的驻军部是天柱·汶溪守御千户所及诸堡。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派军镇压会同县西部坌处苗民起义后,次年移靖州卫左千户所于境内天柱,因名天柱守御千户所。三十年,又移靖州卫后千户所于境内汶溪寨,因名汶溪守御千户所。县内各要隘设“堡”,分官军把守。
清代,会同县驻军部主要有洪承畴部,县城汛、洪江汛、黄檀汛及邹汉章等水师。咸丰三年(1853),吏部侍郎曾国藩在湖南举办团练,训练水兵,建置洞庭水师,在洪江分驻水师营。八年,湖南巡抚骆秉章遣同知邹汉章招募水勇,督水师船驻洪江。
民国时期的驻军较多,自民国元年至34年,皆有驻军,这里便对一些主要的驻军部进行介绍。最早的驻军部是贵州杨荩成所属席正铭部,民国元年,贵州杨荩成所属席正铭部留在湘西地区,军阀唐继尧和黔省督军刘显世认为杨部为土匪,不许入黔,并派兵据守,形成两军对峙。年底,副总统黎元洪和湖南督军谭延闿从中调解。唐继尧、杨荩成、湖南、湖北四方代表在洪江协商,报请任命席正铭为宣抚使,领兵回贵州。唐继尧拒不执行会议决定,谭延闿遣王隆申率第四师驻沅、辰、靖州,迫席入贵州。席率兵攻贵州,兵败返回湘西,被王部遣散。
民国16年7月,湘军暂编第六师师长陈汉章率部驻洪江,分防于黔城、会同、安江间,会同驻军二营。次年5月,湖南省第七清乡司令部设于洪江,担任绥宁、通道、靖县、会同、黔阳、芷江、晃县、溆浦8县的“清乡”任务。陈汉章兼任司令官。19年,国民政府收编陈汉章为国民革命军三十五军六师第八独立旅旅长。是年3月,陈汉章被刺身亡。第八旅下辖各团被何健的三十一师、十九师收编,调往衡阳、益阳、宁乡等地。第七区清乡司令部所辖地区于7月划为湖南省第八区绥靖区,司令部设于洪江。
民国22年,在洪江设置湖南省第四区保安司令部,接管原第八绥靖区的保安任务。第九师师长李觉任司令,第一八五旅旅长陈子贤任副司令。会同驻第三团,经3个余月改为第十二团,团战均为龙运鸿。28年,湖南省第四区保安司令部改为第七区保安司令部,谭自侯任司令。下辖3个保安团,分驻会同、洪江、怀化、安江等地。29年,又改为湖南省第十区保安司令部。先后由行政专员徐庆誉、文益善、高世愚、陈浴新、杨镇南兼任司令。
民国30年10月,成立芷绥师管区,司令部设于会同县城,辖芷江、黔阳、晃县、武冈、绥宁、通道、会同、靖县、城步、新宁10县,刘采进任司令。是年12月,司令部移驻洪江。与此同时,国民革命军第八副军长李弥率部由湖北当阳到洪江。次年2月,李弥任芷绥师管区司令,司令部下设3个团,辖绥宁、通道、靖县、会同、城步、新宁、芷江、黔阳、晃县、怀化、武冈等11县。其主要任务,是监督征兵、训练新兵、补充野战部队,在各县组建国民军团。于34年迁往芷江。
会同县自古处于苗、侗等民族的“腹心”,境内及四周苗、侗族人民反压迫斗争迭起,常在境内开展战斗;县境当湘西南与黔东南交界地段,省内外军队不仅过境频繁,且往往在此征战。民国后期,境内外土匪横行,此起彼伏,或股匪相互火拼,或人民奋起自卫,或军队清剿顽匪。战争连绵不断。本文挑选重大战事4例,简介战事概况。
渠阳之战。北宋元丰三年(1080),沅州贯堡呰升渠阳县,属诚州。是年,沅州诚州等
①《会同县志》卷八,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05页。
地峒苗人民起事,攻杀沿边巡检,沅州知州佘卞带兵由沅州经峡州(今安江)、洪江呰(今洪江),攻打渠阳,派敢死队3000人夜行,杀死1000余人。元祐二年(1087),改诚州为渠阳军,建堡置呰,设官屯兵,引起杨晟台、粟仁崔等聚众反抗,进攻文村堡(今会同县西南)。知渠阳军无能镇压,“朝廷调兵屯渠阳至万人”,但仍无法平定,不得不废渠阳军及各呰堡。对五溪郡县弃而不闻,由瑶苗自治。
清水江鏖兵。明成化元年(1465),武冈、沅州、靖州、铜鼓、五开、天柱(时属会同县)及清水诸峒苗人民反明。次年,攻占黔阳、会同一带。湖广总兵兼贵州右都督李震,分四路“进讨”,直抵清水江。官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极为凶残。成化十一年(1475),会同县西部清水江峒苗人民再次起义,击败官军,占领武冈、靖州、会同、黔阳等地。总兵李震与巡抚刘敷率兵分五路“围剿”。次年,620余座苗寨被破,俘杀8500余人,1万余人被①抓走。
护国军会同战斗。民国4年(1915)12月底,袁世凯派北洋军第六师师长马继增统率步、骑、炮兵3万余人,号称10万,向湘西进军。次年一月,马继增部的一支攻占会同城。27日,贵州都督刘显世宣布响应云南独立,反袁护国。为配合蔡锷入川作战,刘显世组成东路支队进攻湖南。2月,吴传声团到达天柱县瓮洞,击败北洋军,攻占会同。
宝田村御匪。民国5~15年(1916~1926),会同县土匪猖獗,知事畏匪辞职者1人,潜逃者4人。宝田村人民不愿“踩湾”(入伙为匪),坚持抗匪10年,先后交战6次,打击了匪焰,保卫了家乡。
四、教育
会同私塾,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全县有私塾160所,学童3000多人。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私塾仍然存在。民国3年(1914),湖南省行政公署发布“取缔私塾暂行规定”,无法实施。同年12月,湖南巡按使署又颁布“改良私塾暂行规程”,承认私塾为“校外教育之救助”,要求私塾“免除旧习,趋合时宜”。此后县内私塾有所改良。19年。县政府下令取缔私塾,奖励推广小学,但仍禁而不止。39年,全县实施“一乡一学”、“一保一校”的国民教育计划后,小学大量发展,私塾日趋减少。37年,全县私塾减少到155所。
县内私塾的办学方式分两种:一为塾师设馆授徒,称为“集馆”;二为塾东设馆,聘请塾师教学,其中私人开办的称“家馆”,村寨集资开办的叫“团馆”。所有私塾,均以忠君和尊孔为教育宗旨。其教授内容又可分为蒙馆和经馆②。生童不论年龄大小,先入蒙馆,点读《三字经》、《百家姓》、《四字杂言》、《千字文》、《增广贤文》、《四书》、《幼学琼林》等。完成上述学业后,才能进入经管学习《五经》、《古文观止》及其他经史典籍,并在背诵的基础了“开讲”(由塾师进行讲解)。同时,增加“时艺”(作八股文)等课业。全部采用逐个传授的教学方法。
明洪武年间,城内设县学(即学宫),乡里设社学。据《靖州志》载:“会同设社学十处,洪武八年(1375)所设。”社学时兴时废,延续至清末。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诏谕各省、府、州、县多设义学。会同于乾隆元年(1736)始设三江义学。乾隆十六年(1751),增设洪江义学,也称雄溪义学。后又增设伏一里小坡村义学、安一里长岭村瓦子场艺兰斋义学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后,社学、义学改为蒙养小学堂,全县共27处。
社学、义学均属启蒙教育。其教育宗旨和教学目的、内容、方法与私塾无异。社学、义学是官办或用地方公益资金开办,授课者称教习。义学不收学费。故义学中穷人子弟较多。
①② 《会同县志》卷八,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25页。
《会同县志》卷二十六,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724页。
元末。粟朝仪于居里创办广德书院,后被焚。清康熙五年(1666),县令何林在城东隐贞观右侧创建三江书院。康熙三十八年(1699),书院房屋倒塌。乾隆十一年(1746),县令于文骏募款在原址重建,乾隆十八年,在洪江马鞍山创立雄溪书院。嘉庆六年(1801),县令柳万泰将三江书院移至东考棚,并加扩建,规模较大。其时称全县第一学府。教学内容重经史,习时艺,练毛笔字,比经管要求更高更严。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三江书院和雄溪书院,均于光绪二十八年改为高等小学堂。
民国时期,于元年将全县各学堂改称学校,并将高等小学堂改为两等小学校,学制7年。3年,将洪江和县城的两所两等小学校改为会同县第一和第二高等学校,并于次年合并为县高级小学校,设于县城。6年,罗桂芬、孙文光等捐资创办“洪江坤育女校”。11年,全县小学始行“壬戌学制”,将小学七年制改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的六年制①。
小结
会同县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县城,在时代发展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灿烂的历史。纵观会同县的历史发展,不难看出会同在农业、林业、军事及教育上的成就。
农业上,会同县在生产关系上依然是遵循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即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模式。会同的农业发展较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产量充足,副作物如红薯等产量也不低,并且在县内困难、主粮不足的情况下起到了重要作用。县内劳动力丰富,人民辛勤劳作,这也为会同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大的贡献。农具的使用上,会同县使用的是传统农具,虽说不先进,但是在传统农业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会同的农业发达,与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会同人民的智慧及勤劳。
林业上,会同的发展就比较突出。首先,会同的林业资源及其丰富,县内树种多,种植面积也大;其次,会同人民意识到了这样一个优势,并加以充分利用起来。经济林的发展就为会同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会同人民还善于引进新树种,以强化自身的优势。但是在近代以前,会同县的护林工作做的极为不好,几乎没有护林措施,这也就直接影响了林业的发展以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也间接地反映出会同县整体人民的护林意识淡薄。
军事上,会同的军事机构始于民国,但地方武装却较早。从历史记载来看,会同的军事史上多战乱,这与其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驻军部的更迭,更加反映出会同的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北宋起,会同就征战连绵,有起义反对政府,有人民团结抗匪,也有股匪相互火拼。从文中列举的战事可以看出,每每面对侵犯,会同人民总是奋起反抗,团结对敌,保卫家园,这样一种富于斗争的精神是及其难得的,为其在历史了更增添了几分色彩。
教育上,会同县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一直是积极的。县内私塾的开展,社学、义学的发展以及书院的创办,都为会同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为会同县培养了大量人才。比如:元代按察司使粟朝仪,明代翰林院侍读学士龙文渊等。民国时期,更是创办了女校,教育规模渐大,教学内容也日趋丰富。这些说明了会同人民对于教育事业的支持是坚决的。
会同县是湖南省西南边陲的一块宝地,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其在历史发展中有自己独特方式与特点,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适时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却有缺陷,并亟需改善。总之,会同人民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劳,灌溉着会同这块土地,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会同县城。
① 《会同县志》卷一,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1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06 17:16: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7165852781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建国前会同县历史事件述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建国前会同县历史事件述评.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