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课一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

更新时间:2024-03-06 15:29:10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6日发(作者:读书笔记内容)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课一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1.[2022·河北省省级联测第一次考试]春秋时期,秦、齐等国大胆起用身份地位不高甚至是奴隶出身的人,委以重任。在思想领域,尚贤择能的观念也蓬勃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诸侯争霸的需要B.王室衰微的冲击

C.世官制度的瓦解D.军功爵制的发展

2.[2021·北京市延庆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期的贫富悬殊

B.齐国都城的经济繁荣景象

C.战国进入到战乱动荡时期

D.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

3.[2022·“山东学情”联考]《左传》记载,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春秋战国时期李悝著《法经》,以法代刑作为法典名称。管子以度量衡比喻法“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这说明该时期( )

A.贵族等级分封制趋于崩溃

B.法律制度渐趋成熟

C.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社会关系变动剧烈

4.[2022·山东省菏泽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

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

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

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 )

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

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

6.[2022·北京市延庆区期末考试]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7.春秋时期,秦人只祭祀自己的先祖白帝少昊。战国时期,秦灵公“作上畴,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这种变化体现了( )

A.宗法制度的异变 B.血缘氏族的解体

C.华夏民族的融合 D.政治联盟的形成

8.[2022·山东省泰安市期末考试]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9.[2022·山东省淄博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李悝说“食有劳而禄有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了( )

A.尚贤标准得到诸侯国的认可

B.贵族垄断官制的局面被批判

C.德才兼备的用人观开始出现

D.思想领域出现了融合的现象

10.[2022·山东省聊城市期末考试]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己。”“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儒家对仁政的追求

B.反映了平民阶级的诉求

C.带有一定的无为而治色彩

D.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

11.《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下列选项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2.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二、非选择题

13.[2022·山东省菏泽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我心中常有一个问题,即“孔子何以成为圣人”?

《论语》中有孔子、太宰、子贡关于“圣人”的谈话,孔子是自居于君子,谦言君子不必多能。太宰以多能为圣人的标征,因为他见孔子多能,所以疑心他是一个圣人。子贡说“固天纵之将圣”,所谓“天纵之将圣”,实即“人纵之将圣”。

春秋、战国间,人民苦痛得很,大家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出来收拾时局,孔子是一个有才干、有宗旨的人,所以人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另外,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弟子很多,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

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

——摘编自顾颉刚《春秋时的孔子

和汉代的孔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孔子成圣”这一历史现象。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 (周)王夺郑重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呈何关系?(8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有何历史影响?(6分)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1.[2022·河北省省级联测第一次考试]春秋时期,秦、齐等国大胆起用身份地位不高甚至是奴隶出身的人,委以重任。在思想领域,尚贤择能的观念也蓬勃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诸侯争霸的需要B.王室衰微的冲击

C.世官制度的瓦解D.军功爵制的发展

1.解析:“大胆起用身份地位不高甚至是奴隶出身的人,委以重任”,是因为看重这些人的才能,因为诸侯之间争霸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故选A项;“大胆起用身份地位不高甚至是奴隶出身的人,委以重任”,与王室没有直接关系,最直接的是诸侯强大自身的迫切需求,排除B项;春秋时期,世官制依然普通存在,排除C项;军功爵制其本质也是人才选拔的方式,其原因和选贤举能一样,排除D项。

答案:A

2.[2021·北京市延庆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期的贫富悬殊

B.齐国都城的经济繁荣景象

C.战国进入到战乱动荡时期

D.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

2.解析:据材料“临淄甚富而实”可知齐国都城临淄经济繁荣,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齐国都城临淄经济繁荣,并无与其他地区作对比,无法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贫富悬殊,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齐国都城繁荣的景象,与战国时期战乱动荡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齐国,商鞅变法是秦国,排除D项。

答案:B

3.[2022·“山东学情”联考]《左传》记载,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春秋战国时期李悝著《法经》,以法代刑作为法典名称。管子以度量衡比喻法“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这说明该时期( )

A.贵族等级分封制趋于崩溃

B.法律制度渐趋成熟

C.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社会关系变动剧烈

3.解析:从夏商周时期的刑到春秋战国的法,适用的范围变广了,这是为了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法律进行的调整,故选D项;贵族等级分封制趋于崩溃是指周天子的权威遭到削弱,与材料体现刑到法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法律制度渐趋成熟的时间是近现代,不是古代,排除B项;奴隶社会无法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项。

答案:D

4.[2022·山东省菏泽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

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

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

4.解析:据材料“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措施,该措施有利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故选C项;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排除A项;调动地主阶级积极性是奖励军功措施的意义,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商鞅重视现实而不是历史传

统,排除D项。

答案:C

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 )

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

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

5.解析:从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授土地实行土地私有,而不是适应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故A项错误;井田制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实行分田收税的土地制度有利于形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诸侯国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22·北京市延庆区期末考试]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6.解析:老子和孔子二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其主张都是对周礼的反思,看到了周礼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A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是认为周礼对于维护统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所述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这并不能满足封建贵族在春秋时期追求富国强民、实现成就霸业理想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二人的主张是面对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现实的积极回应,而并不是说要维护夏商周的制度,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有对周礼不同程度的认可,而当时的统治者恰恰是僭越礼乐制度的,所以其主张都没能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

答案:A

7.春秋时期,秦人只祭祀自己的先祖白帝少昊。战国时期,秦灵公“作上畴,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这种变化体现了( )

A.宗法制度的异变 B.血缘氏族的解体

C.华夏民族的融合 D.政治联盟的形成

7.解析:畴是古时候祭祀天地及五帝的固定场所,黄帝、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

祖受到秦灵公的祭祀,说明秦人的民族认同观念从原来自己的先祖扩大到整个华夏民族,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故选C项;宗法制是针对家族内部而言,祭祀对象增加,不是对家族内部继承及管理的冲击,排除A项;祭祀黄帝、炎帝,与血缘氏族解体无关,排除B项;对黄帝、炎帝的祭祀,与结盟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8.[2022·山东省泰安市期末考试]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8.解析:据材料“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可知,战国时期国君在征税、任官方面的权力大于地方封君,故选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此时还处于战国时期,分封制还未被郡县制取代,排除C项;春秋时期周天子就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D项。

答案:A

9.[2022·山东省淄博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李悝说“食有劳而禄有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了( )

A.尚贤标准得到诸侯国的认可

B.贵族垄断官制的局面被批判

C.德才兼备的用人观开始出现

D.思想领域出现了融合的现象

9.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下,贵族依靠血缘垄断了官制,平民百姓没有晋升进入仕途的渠道,根据材料可知墨子主张尚贤,选拔有才能的人为政,孟子和李悝也都主张推崇贤能,说明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各家都对官制被垄断的现象有所批判,故选B项;材料只反映了各家推崇贤能的主张,未反映诸侯国是否认可,排除A项;“开始”的说法不准确,材料只能反映战国时期有这种尚贤的现象,但是不能说明是这个时期开始,排除C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思想互相影响,但并没有出现融合的现象,只能说各家有些观点是类似的,结合所学可知出现思想融合的现象是在魏晋之后,排除D项。

答案:B

10.[2022·山东省聊城市期末考试]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己。”“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儒家对仁政的追求

B.反映了平民阶级的诉求

C.带有一定的无为而治色彩

D.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

10.解析:据材料“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可知,该流派主张尚贤、兼爱,结合所学这一流派是墨家,代表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尚贤、兼爱,是墨家思想,而非儒家思想,排除A项;据所学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而材料是墨家思想,排除C项;据所学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是法家的主张,而材料是墨家的主张,排除D项。

答案:B

11.《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下列选项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触及到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激起他们的反对,故C项符合题意。

12.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故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2022·山东省菏泽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我心中常有一个问题,即“孔子何以成为圣人”?

《论语》中有孔子、太宰、子贡关于“圣人”的谈话,孔子是自居于君子,谦言君子不必多能。太宰以多能为圣人的标征,因为他见孔子多能,所以疑心他是一个圣人。子贡说“固天纵之将圣”,所谓“天纵之将圣”,实即“人纵之将圣”。

春秋、战国间,人民苦痛得很,大家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出来收拾时局,孔子是一个有

才干、有宗旨的人,所以人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另外,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弟子很多,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

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

——摘编自顾颉刚《春秋时的孔子

和汉代的孔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孔子成圣”这一历史现象。

13.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间,人民苦痛得很……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结合所学得出“孔子成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战国人民希望他成圣,东汉后统治者尊其为圣,以巩固统治;据材料“他收的弟子很多,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结合所学得出,孔子自身拥有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儒学发展;据材料“大家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出来收拾时局……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结合所学得出,其思想主张迎合了民众对于国家统一、生活安定等精神需求,符合社会需求;据材料“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结合所学得出,统治者利用孔子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为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地位创造了条件。

答案:“孔子成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孔子自身拥有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儒学发展;其思想主张迎合了民众对于国家统一、生活安定等精神需求,符合社会需求;统治者利用孔子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为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地位创造了条件。(1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 (周)王夺郑重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呈何关系?(8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有何历史影响?(6分)

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巡狩者,巡所守也”可以得出忠于职守,保卫封地;“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可以得出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第(2)问,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和国家分裂。

答案:(1)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4分)

关系: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4分)

(2)新问题: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影响:造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国家分裂。(6分)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课一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

本文发布于:2024-03-06 15:29: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7101501529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课一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课一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pdf

标签:材料   排除   思想   战国时期   主张   反映   所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