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桯史》之“桯”音义辨

更新时间:2024-03-06 00:36:58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6日发(作者:完善制度)

《桯史》之“桯”音义辨

《桯史》之“桯”音义辨

黄学仕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119)

摘 要:《桯史》的“桯”,历来对其读音和释义说法不一。文章叙述了学界的观点,并结合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论证此处的“桯”应读作tīng,其义应是指置于床前或榻前的长案。

关键词:岳珂;《桯史》;桯;长案

Distinguishing Ting's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of the TingShi

Xue Shi-Hua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Abstract: There ar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ing's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of the TingShi.

This

thesis described the academic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ancient recordation and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al relics,

demonstrated here “Ting” should be read Ting. It means a long desk

that placed in front of the bed or couch.

Key Words: YueKe; TingShi; Ting; A long desk

前 言:《桯史》十五卷,南宋岳珂(1183-1243)撰,是一部记载两宋朝野见闻的笔记小说。据岳珂自序(见附文)“嘉定焉逢淹茂岁圉如既望珂序”,“焉逢”是指天干的“甲”,“淹茂”是指地支的“戌”,那么此书成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此书以“公是公非”为写作目的,猛烈抨击了两宋朝政的腐败,无情揭露了投降派的丑恶嘴脸,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和民间义士的抗金斗争。对于此书历来评价甚高,唯有对书名的解释说法不一,引为憾事。纵观历代学者对此书书名的考释,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桯”应读作tīng,释义为“床前几”,《桯史》即是写于几案上的史书;第二种认为“桯”应读作yíng,通“楹”,释义为厅堂前部的柱子,《桯史》是取“犹言柱记也”之义;第三种是避而不谈其读音和释义,其原因有的认为是野史,有的是以疑存疑。前两种比较流行。笔者管见,此处的“桯”应读作tīng,虽然也属几类,却是不同于普通的“床前几”,而是比较长的案,“介几间”的几是指“隐几”。学界已有研究基本全是囿于民国以前的书面材料,笔者将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发现,以论证之。

1.古今学者的观点

《桯史》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对其书名之“桯”字也多有解释。四库馆臣在修《四库提要》时说道“惟其以《桯史》为名,不甚可解。”纪晓岚等人对“桯”有分析,但是没有给出取舍,干脆就“疑以传疑,阙所不可知矣。”这很可能是纪晓岚等人没能看见岳珂的自序,因为四库本《桯史》就无序言。现将三种主要观点叙述于下:

1.1读tīng,“床前几”

此说立足于文字训诂法,认为《桯史》是写在几案上的史书。对“桯”解释最为详细的要数《说文解字注》,

桯 床前几。《方言》曰:“榻前几,江沔之间谓桯,赵魏之间谓之椸(yí)。”按:古者坐于床而

隐于几。《孟子》隐几而卧,《内则》少者执床与坐,御者举几是也。此床前之几,与席前之几不同。

谓之桯者,言其平也。《考工记》盖桯,则谓直杠。从木呈声。他丁切。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六篇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57页.

段玉裁认为,床前几与席前几有所不同,但是他并没有指出不同之处在哪儿。第一个认为《桯史》的“桯”应读作tīng的学者,应该是焦竑。在其所著《俗书刊误》卷五中记载:

桯音厅,床前横木也。床前几,亦曰桯。岳珂《桯史》用此。

①焦竑直截了当地指出,岳珂取书名是用“床前几”一意。稍后的方以智在其《通雅》卷三四中引用了焦竑的说法,

又曰横者曰桯,植者曰橛。弱侯(按:焦竑的字)曰床前横木曰桯(音汀),床前几亦曰桯,岳珂

《桯史》取此。

②这似乎表明方以智认同焦竑的说法。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卷二八载:

此本前有嘉定甲戍倦翁自序,称亦斋有桯焉,介几间,髹表可书,余或从搢绅间闻闻见见归,倦

理铅椠,辄记其上,编已,则命小史录藏去,月率三五以为常云云。则桯为床前几,盖无疑义。

③“则桯为床前几,盖无疑义”,此是周中孚认可“桯”是“床前几”之证也。李慈铭在其《越缦堂日记》之《荀学斋日记》壬集下里写道:

(光绪十四年二月)十二日,甲午,晴,晡后有风。阅岳倦翁《桯史》,桯,床前小几也。此因李

卫公书名而用之,取几案间私史之义,不过与笔记箧衍等类耳。

④“几案间私史”说明李慈铭也认可《桯史》之“桯”是“几案”之义。学林出版社1993年出版由王杏根、冯芝祥主编的《古籍书名辞典》,在解释《桯史》时将两种读音都收录在内,但没有表明编者自己的态度。《简明古汉语字典》解释“桯”时,第二条词义为:

床、榻前的几案。宋岳珂著《桯史》,即取此义。

⑤广陵书社出版的《文献学大辞典》岳珂词条载:

岳珂(1183-1234) 南宋史学家、刻书家。岳飞孙,岳霖子。字肃之,号倦翁、亦斋、东几。……

于经著有《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识议精当,于音释一门,尤为赅备;于掌故史事则有《愧郯(tán)

录》、《桯(tīng)史》;于金石则有《宝真斋书法赞》;其诗集为《玉楮集》、《棠湖诗稿》等。

⑥另李晓艳在其《<桯史>的“桯”考辩》一文中认为,读音应是tīng,释义为长条几案。

有学者指出,如果将“桯”训为“床前几”的话,那么岳珂的自序就变成了“亦斋有几焉,介几间”,句子就解释不通了。但笔者不以为然,“桯”虽然也属于几类,但是和“介几间”的“几”有所不同,而是长案,“介几间”的“几”是指“隐几”。且看后文分析。

1.2读yíng通楹,“柱也”

将“桯”读作yíng,也是用的文字训诂法。据《周礼注疏》记载:

桯围倍之,六寸。围六寸,径二寸,足以含达常。郑司农云:“桯,盖杠也。读如丹桓宮楹之楹。”

○桯,读为楹,音盈。【疏】注“围六”至“之楹”○释曰:此盖柄下节,粗大常一倍,向上含达常也。

先郑引“丹桓宮楹之楹”者,按莊公二十三年,为迎姜氏,为华饰,故丹桓公庙之楹柱。引之,证此

盖柄之桯,楹柱之类也。

⑦《说文》将“楹”训为柱,但没有说“桯”和“楹”是通假字。将《桯史》的“桯”训为“楹”,

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8册,经部小学类字书之属《俗书刊误》(卷五)[M].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62页.

②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7册,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通雅》(卷三四)[M].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59页.

③(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卷二八)[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653页.

④(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第十六册)《荀学斋日记》(壬集下)[M].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第11690页.

⑤张永信等.《简明古汉语字典》(修订本)[K].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14页.

⑥赵国璋、潘树广主编.《文献学大辞典》[K].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版.第655页.

⑦《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周礼注疏》(卷三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3页.

“楹史”就是指写在柱子上的史书。最先将《桯史》的“桯”训为“楹”的,应该是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小说家类载:

《桯史》十五卷 岳珂撰。“桯史”者,犹言柱记也。原注:《说文》:桯,床前几也。

①稍后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二一七小说家类写道:

《桯史》十五卷 陈氏曰:岳珂撰。桯史者,犹言柱记也。

②马氏只是引用了陈氏的观点,没有给出自己的看法。上面已经提到方以智在《通雅》卷三四中引用焦竑的说法“桯”是“床前几”,但《通雅》卷七在解释“契楹”时,又记载了另外一说:

考工之程(按:应作桯)与楹同,即柱也。犹“栾盈”之为“栾逞”。岳柯作《桯史》,弱侯曰岳

亦斋取此义。

③为何同书记载同一件事前后矛盾?而且焦竑明确说《桯史》的“桯”是“床前几”,而此处方以智却说是“楹”。这恐怕是作者有失严谨之误。沈家本在其《日南随笔》卷一中写道:

《桯史》 宋岳珂撰《桯史》十五卷。其名沿于李德裕,四库目录谓其名不甚可解。按:桯字本

义,《说文》曰:“床前几”也,义无所取,当是用晏子凿楹纳书事。《考工记》注:‘桯读为楹,以桯

为楹,乃叚借字。’

④从上所引日记中可以看出,沈氏认为《桯史》的“桯”不是“床前几”而是通“楹”,取自晏子凿楹纳书的典故。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记载:

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

⑤但晏子是凿楹纳书并非将书写在柱子上,这与岳珂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此处将二者混为一谈,恐怕有牵强附会之嫌。瞿镛在《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七中记载:

桯史七卷宋刊残本宋岳珂撰。《直斋书目》云:“《桯史》,犹言柱记也。”《集韵》训“桯”与

“楹”同。大约取楹书之义。所记时事,意主于辨贤奸,别是非,皆有为而作也。原书十五卷,今存

卷一至卷七。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

⑥从瞿氏所引来看,他也认为《桯史》应解释为“楹史”。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卷四一小说家类一补正道:

陆氏《藏书志》有元刊本,并载嘉定七年自序云:“亦斋有桯焉,介几间,髹表可书,余或从搢绅

间闻闻见见归,倦理铅椠,辄记其上,编已,则命小史录臧去,月率三五以为常。每窃自恕,以谓公

是公非,古之人莫之废也,见睫者不若身历,滕口者不若目击,史之不可已也审矣。”是桯史取义,自

序甚明,《提要》所据本,岂缺此序耶?瞿氏《目录》引《直斋书录》云:“桯史,犹言柱记也。《集韵》

训桯与楹同,大约取楹书之义。”说虽不误,而亦未能引自序以明之。《荀学斋日记》壬集下五九云:“桯,

床前小几也。此因李卫公书名而用之,取几案间私史之义,不过与笔记箧衍等类耳。”

⑦“说虽不误”,这表明胡氏认同《桯史》是“犹言柱记也”的说法,只是批评瞿氏没有引用岳珂的自序来证明。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八子部九载:

嘉锡按:沈家本《日南随笔》卷一云:“当是用晏子凿楹纳书事。《考工记》注:‘桯读为楹,以桯

①(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8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70页.

③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7册,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通雅》(卷七)[M].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1页.

④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乙编)《日南随笔》(卷一)[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265页.

⑤陈涛校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0页.

⑥瞿镛编撰,瞿果行点校,瞿风起覆校.《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49页.

⑦胡玉缙撰,王欣夫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卷四一)[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6-1117页.

为楹,乃叚借字。’”

①从按语来看,余氏似乎也同意将“桯”解释为“楹”的。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古籍书名考释辞典》子部小说类在收录《桯史》时写道:

关于以“桯”为书名,历代多有解说,如陈振孙之《直斋书录解题》曰:“桯史者,犹言柱记也。”

沈家本《日南随笔》卷一:“当是用晏子凿楹纳书事。”《考工记》注:“桯读为楹,以桯为楹,乃叚借

字。”

②从所引材料来看,该辞典的编者认同将“桯”训为“楹”,是写在柱子上的史书。此外胡天明在《<桯史>书名考释》一文中认为,“桯”同“楹”,它既不是“床前几”,也不是“楹柱”,而是一块用柱子之类的木料做成的木板,这块木板立在两个几之间。可是,无论是读作tīng抑或是yíng,从来就没有解释为木板的释义,请恕笔者实在不知此说法所据何在。

古代典籍中,“桯”可以训为“楹”,楹柱也。如果岳珂书斋里的“桯”是指“楹”,那么这楹柱是靠墙的呢,还是离墙有一定距离呢?如果靠墙的话,那么只有一面(至多三面)可以书写。这个“桯”是用油漆漆过的“髹表可书”,那么岳珂肯定不能用毛笔书写,有学者说用的是铅粉笔。据笔者粗略统计,《桯史》中篇幅较长的《汪革谣谶》、《吴畏斋猎谢贽启》、《大散论赏书》等,字数都在2000字以上,就是现在的黑板也要分作几次才能写完,更何况是一根柱子。如果这根柱子不靠墙,那么放几的两侧也不便书写。而且不靠墙的柱子,两边各有一张几,这样的摆设似乎一般是出现在厅堂中,书房里恐怕不会出现这样的柱子。而且,岳珂应该不会搬来梯子爬到柱子上部去书写,至于蹲下去书写柱子底部的可能性应该也比较小,能书写的部分最多是与岳珂等高的。要书写一篇上了2000字的文章,恐怕不是“月率三五以为常”能办到的。另有学者抓住岳珂自序:

汝将嘿嘿养元,如老聃之柱下乎!

③就认为这是岳珂明说《桯史》应是“楹史”之证。但老子担任柱下史,是指老子侍立在朝堂的柱子下,记录国家大事,而不是将文字写在柱子上。而且,岳珂引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此真良史也。”故笔者认为这不能作为证据。至于晏子凿楹纳书与岳珂在楹柱上写书更是相差甚远。因此,笔者认为将“桯”训为“楹”恐怕有点不合常理。

1.3回避“桯”的读音和释义

究其原因有的是不知该取何说,有的是认为此书是野史,因此不谈其读音和释义。据中华书局1981年版《桯史》附录记载:

明成化刻本江泝题记:《桯史》一书,宋末岳先生珂之所著也。所载皆当时史书不及收者,暨贤达

诗文,世俗谑语,或倔奇峻怪之事,不纯于史体,故曰《桯史》,示止备私居记述尔。

④江氏认为是野史,故此取名《桯史》。后来此同样看法的,大概就是受江氏题记的影响。清初王士禛在《古夫于亭杂录》卷一《桯史》取名条记载:

唐人《常侍言旨》记明皇迁西内事云,出朱崖太尉所续《桯史》。朱崖者,赞皇公也。宋岳侍郎珂

著《桯史》盖袭取赞皇之书以为名字。

⑤王氏认为取名是沿用李德裕的《桯史》,但《四库提要》疑李氏《桯史》即是《次柳氏旧闻》之别名。(按:《次柳氏旧闻》又名《明皇十七事》。)而且,学界对李德裕《桯史》之名也存在异议,李慈铭认为是“取几案间私史之义”,而沈家本则认为两部《桯史》的“桯”都读作yíng。

①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09页.

②张林川等.《中国古籍书名考释辞典》[K].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③(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桯史》(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④(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桯史》(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1-182页.

⑤(清)王士禛撰,赵伯陶点校.《古夫于亭杂录》(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页.

王士禛认为岳珂是沿用李德裕的书名,但后人却不知在王士禛那里,“桯”是读tīng还是yíng。《四库提要》在论及此书时,不知该取何说,干脆就存疑。中华书局版《桯史》点校者吴企明也没有论及取名含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桯史》校注者吴敏霞在前言中写道:

《桯史》,南宋岳珂撰,为记述两宋朝野见闻、品评人物事件的历史琐闻类笔记小说。所以名“桯

史”者,作者谦谓其为私居记述,而与官方之正史不同。

①看来校注者也认同是私家野史。吴松青在其文章《<桯史>三题》中指出,

我谨以为“桯史”之名,其实很简单,以家居之物代指私人著述之意,非官家所修史书,即我们

平常所说的野史笔记而已。

②即便岳珂自认为该书是野史,但是取名“桯”总该是有所指,我们不能也不应回避“桯”的读音与释义。

2.笔者管见

笔者认为,岳珂取名为《桯史》,和楹柱没有关系,更不是谦谓其为野史就随便取名,而是取自他书斋里床前或榻前的长案,和另外两个几有所不同。据《方言笺疏》记载:

《说文》“桯,床前几”,徐锴《传》云:“几所凭也,今言床桯,义出于此。”又:“桱,桯也,东

方谓之簜。”又“杠,床前横木也”,徐锴《传》曰:“即今人谓之床桯也。”是“桯”与“杠”同。《广

雅》〔《释器》〕“桯,几也”,曹宪音“馀征、馀经,又音呈”,王氏云:“‘桯’之言经也,横经其前也。

床前长几谓之桯,犹床边长木谓之桯也。”

③从王念孙的话看来,“桯”似乎是一种长案之类的家具的总称,床前长几是“桯”的一种。著名文物考古学家、社科院研究员扬之水在其著作《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中写道:

与案类似还有桯。桯和案都属于“几”类。若细分,大约桯比案更长……包山楚墓二号墓出土的

一件可为一例。器长一百八十二点八厘米,宽八十五点四厘米,通高十三点六厘米。案面系由两块木

板拼合,四周做出边抹,通体髹黑漆,四角有妆饰勾连云纹的错银铜包角,包角在外拐角处上侈成尖

角,案底有两道燕尾槽,槽里楔进燕尾形的楔子,楔子两端分别套接马蹄形的铜足,足上端为铺首衔

环。包山楚墓遣策中登录的物品有“一飤(食)桱(桯)(见附图1),金足”(266号简),便是指的这

一件。

④从上所引资料来看,包山楚墓出土的食桯,其大小和现在的普通书桌或办公桌相似,这是否就是岳珂书斋里放置的“桯”呢?扬氏在书中还写道:

又有置于帷帐之前的长案(见附图2),时或称作桯。桯的上面可更置食案与书案,情景如洛阳朱

村东汉墓壁画所绘。男女主人端坐在帷帐,帐前设桯,桯的一边置食案,一边则是书案,书案设卮灯

与砚。

⑤从壁画看来,壁画所绘的长案(或桯)还是比较宽大的,和上所引“食桯”非常相似。即便到了南宋,长案发生了变化,但总体上应该和此处所举的两种差别不大。这样的长案自然要比一根柱子适合书写的面积要大,且非常方便书写。因此岳珂书斋里放置的“桯”很可能就是上述两种长案中的一种,这张“桯”的两边各有一张几,这几是用来凭倚的。据《说文解字注》载:

①(宋)岳珂撰,吴敏霞校注.《桯史》(前言)[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②吴松青.《<桯史>三题》[J].东京文学,2011年第3期.第46页.

③(清)钱绎撰集,李发舜、黄建中点校.《方言笺疏》(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版.第204页.

④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65-266页.

⑤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60页.

几:凥几也。凥各本作踞。凥几者,谓人所凥之几也。凥,処也;処,止也。古之凥今悉改为居,

乃改云。居几,既又改为蹲踞俗字。古人坐而凭几,蹲则未有倚几者也。

①《方言笺疏》也载:

《说文》“桯,床前几”,徐锴《传》云:“几所凭也,今言床桯,义出于此。”

②几是用来凭倚的,盖无疑义。《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对几也有论述:

与案并称的尚有几,也常常与书事有关。几的用途本来与案不同,案是用来置物,几则用作凭倚,

《说文·几部》:“几,踞几也。”徐锴《系传》则曰:“几,人所凭坐几也。”几因又称凭几或隐几。

③对于隐几(见附图3),扬氏解释道:

隐几,又称作凭几,或单名曰几,曰机。隐与凭,这里都是依倚的意思。

④岳珂自序中提到,

进不得策名兰台以垂信,退不得隐几全其忘言之真。

⑤提到的“隐几”很可能就是序言开篇“介几间”的几。

综上,笔者认为岳珂《桯史》的“桯”应读作“tīng”,其义应是放置在两张隐几之间的长案,《桯史》即是写在长案上的史书。是耶?非耶?完全只是笔者的一种推测,敬请学界方家不吝赐教!

附:

《桯史》序:

亦斋有桯焉,介几间,髹表可书。余或从搢绅间闻闻见见归,倦理铅椠,辄记其上,编已,则命

小史录臧去,月率三五以为常。每窃自恕,以谓公是公非,古之人莫之废也,见睫者不若身历,滕口

者不若目击,史之不可已也审矣。彼狥时者持谀以售其身,或张夸以为窿,或溢厌以为洿,言则书,

书则疑,疑则久,久而乱真,天下谁将质之,兹非稗官氏之辱乎!况戏笑近谑,辞章近雅,辨论近纵,

讽议近约,若是而不屑书,殆括囊者。夫金匮石室之臧,荛夫野人之记,名虽不同,而行之者一也,

于是稍裒积为偏。载笔者闻而讥之曰:“嘻!今朝廷设官盈三馆,大略皆汗青事,详核备记,裁以三长,

含毫阁笔,犹孙其难而莫之敢议也。彼齐东者何为哉?子幸生天下无事时,亶窃粟县官,进不得策名

兰台以垂信,退不得隐几全其忘言之真,呫呫徒取栋牛累于世,无毫发益,而犹时四顾出啄木画,诚

可笑诋!”余无以复,则指其桯曰:“汝将多言日朘,如五达之交午乎!汝将嘿嘿养元,如老聃之柱下

乎!人言勿卹,汝姑谓汝将奚择?”桯嗒然不应。予笑曰:“此真良史也。”遂以为序。

嘉定焉逢淹茂岁圉如既望珂序。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十四篇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15页.

②(清)钱绎撰集,李发舜、黄建中点校.《方言笺疏》(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版.第204页.

③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364页.

④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21页.

⑤(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桯史》(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图1:食桯(图片来自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墓》上册,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图2:长案(图片来自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 图3:隐几(图片来自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61页)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23页.)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8册,经部小学类字书之属《俗书刊误》[M].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清)钱绎撰集,李发舜、黄建中点校.《方言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版.

[5]陈涛校注.《晏子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6](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8]胡玉缙撰,王欣夫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瞿镛编撰,瞿果行点校,瞿风起覆校.《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7册,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通雅》[M].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2](清)王士禛撰,赵伯陶点校.《古夫于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3](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宋)岳珂撰,吴敏霞校注.《桯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15](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16](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第十六册)《荀学斋日记》[M].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版.

[17]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乙编)《日南随笔》[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

[18]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19]张林川等.《中国古籍书名考释辞典》[K].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张永信等.《简明古汉语字典》(修订本)[K].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赵国璋、潘树广主编.《文献学大辞典》[K].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版.

[22]吴松青.《<桯史>三题》[J].东京文学,2011年第3期.

《桯史》之“桯”音义辨

本文发布于:2024-03-06 00:3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656618529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桯史》之“桯”音义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桯史》之“桯”音义辨.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认为   柱子   没有   笔者   自序   书写   书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