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发(作者:怎样画人)
贝尔实验室成功之道
一、 简介
贝尔实验室原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的研发机构,1925年成立,从成立至今一直是世界上最大和成就最突出的企业研发机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按照发明电话的研发模式: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三结合,巩固和发展起来的。1996年AT&T公司一分为三,它成为朗讯科技公司的研发机构至今。
1. 运作模式: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信息反馈
2. 组织机构:总裁—几位副总裁—基础研究部、技术发展部、质量监督部、运营部
3. 通信技术研发历程:有线电话—无线电话—雷达与控制—微电子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
—计算机与通信联网—多媒体通信—蜂窝移动电话—无线与有线通信联网—通信软件研发
4. 规模:1925年3600人——二战时期5000-8000人——1995年29000人——2005年18000人。
研发人员:基础研究人数占研发人数的10-12%,总经费的11%。
新技术开发人员数占70-80%,占总研发经费的85%。
2001年左右有博士4000人,硕士9700,研发人员约19000人。
5. 历程:1879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1884年成立机械部负责研发。
1885年美国电话公司,成立工程部,负责研发。
1889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成立工程部。
1925年在AT&T公司和西方电气公司工程部的基础上,成立了贝尔电话实验室,
科技人员2000人。
6.的理想和建室目的
的理想:“我相信在未来,电线将把各个城市的电话联系在一起,某个美国人可
以通过万里之遥的他乡直接用嘴巴通话……然而正像我做的那样,可以相信这一途径将成将电
话普及到公众的最终结果,我将使你们所有人把我对这结果说的话牢记在心,所有现在的电话
设施安排最后会由这个大系统予以实现”。
下面是纽约百老汇和约翰街的过去与现在的通信网情况的对比:
1890年纽约百脑汇和 修地铁和无线通信
约翰街架空电话线路图 后的百脑汇和约翰街
当年的预想,像他办《科学》杂志和倡建Smisonian Institution 一样发扬光大。
提出的大通信网络,在今天不但完全实现,而且从有线发展到无线,从Boston发展到
全球和宇宙空间。他的企业研发从基础研究开始的模式今天遍地开花。
6.R&D定义:1934年, R: rearch, D: development (发展),技术上可译为开发, R&D: 研究与发展
7.贝尔实验室历任总裁: 简称:研发
No.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 裁
y
任 期 专业和学位
电子通信
固体物理,电子通信
航空工程,核物理,通信
化工材料,通信技术
晶体管,网络技术与管理 市场拉动-科技推动
市场驱动
市场拉动-科技推动
科技与市场双驱动
研究方向
基础物理,电话通信
基础研究驱动
研发方针
1925-1940
物理,博士
1940-1951
物理,博士
1951-1959
物理,博士
1959-1971
物理,博士
1971-1979
物理化学,博士
1979-1991
电气工程,博士
通信和网络数字化及管理
1991-1994
电气工程,博士
one 1994-1999
电气和计算机博士 计算机,通信网络与管理
数字技术的通信和计算机系统
ali 1999-2001
电气工程,博士
W.T.O’Shea 2001-
电气工程,博士 信息和网络信息系统及其管理
8. 主要成就:
(1)建室前:
1876年发明电话
1912年用三极电子管的放大作用实现远距电话通信。
1914年实现横跨北美大陆的远程有线电话敷设于通信。
1915年实现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话通信。
(2)建室后:1925-1927年,电视播放并在城市间播送。
1932年K.G. Jansky发现来自射电天体的电磁波信号,开创了射电天文学研究的新时代。
1936-1945年固体物理研究,用镍晶体的衍射实验证实物质波理论,获诺贝尔奖。
1937年Stibiz发明继电器式二进位数字计算机。
1941年提出p-n结概念和涉及有关电路。
二战期间:
·用数字继电器式计算机实现飞弹和火炮的弹道计算,飞机和舰船的无线通信与遥控。
·90% 毫米微波雷达的研制、生产与与应用。
·战时大批军用通信和控制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大量教材的编印。
1947年J. Badeen和Brittain发明点接触晶体管。
1947-1956年半导体和晶体管制造工艺技术蓬勃发展:材料提纯、参杂、硅氧化掩模、光刻和印刷技术、MOS技术。
1948年n提出信息论。
1948-1950年 发明结型晶体管和场效应晶体管。
1954年制成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
步进晶体管制成,为集成电路的先导。
1956年Badeen、Brittain和Schockley获得诺贝尔奖。
1958年owh 和 发明激光。
1954-1956年j接连发表卫星通信论文,奠定了卫星通信的理论基础。由此美国在1960年后,发射了“Echo”、“Telstar”、“Comsat”、“Intelsat”、“”Pioneer”和“”ATS等系列的通信卫星,开辟了卫星通信及其控制的崭新时代,他们的通信和控制技术主要由倍尔实验室进行的。
1961年发明 氦-氖激光器。
1962年Mayo主持研制成第一个送谷子通信系统T-1数字传输系统
1963年 发明二氧化碳激光器。
1957-1966年P.W. Anderson 提出局域性破缺理论,与Mott合作提出非经半导体理论,1977年获得
诺贝尔奖。
1962年
1965年A.A. Penzias 和 发现宇宙微波本底辐射,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佐证。
1965-1970年间和等发明了石榴石、铁磁体的磁畴和磁泡存储芯片和寄存器技术,为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和存储期间的迅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65-1968年间,J.R. Athur和美籍华人A.Y. Cho (卓以和) 等发明了分子束外延技术,可用原子或分子淀积技术设计和制造高精密的高性能芯片、光电子器件和微型激光器等。
1967年M.B。Panish等发明GaAs和Alx1-x As异质结构半导体三明治材料,可用于制造光纤、好性能的光电子器件和微型激光器。
1969年on 和 发明“UNIX系统”。
1970-1973年和deng 发明可使用的光导纤维,魏光前通信解决了关键问题。
同时期该市许多科学家研制成许多光通需要的光电子器件,为光纤通信创造条件。
1973年D。Ritche 提出计算机用C 语言。
1976-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亚特兰大和芝加哥的光潜通信实验,为光通信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975-19080年间H.C. Cay 和 等制成可使用的集成光路,大大推进了光通信的大规模应用。
1978年贝尔实验室科学家提出今天通用的蜂窝式移动电话早期形式“AMPS”系统和小区“cell”
概念,同年在芝加哥做实验并取得成功。
1985-1985年美籍华人朱棣文发明激光冷冻和捕获原子技术,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奖。
1982年H. Stormer、和R.C。Laughlin实验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受发现原子由戴分数电荷的准粒子组成,他们于1998年获得诺贝尔奖。
1980年 auer 利用光孤子原理成功地实现远距离光纤信息传播而不衰减的效应,极大地推进了光信息传递的效率。
1983年贝尔实验室实现通信系统与计算机系统联网的数字化。
1983-1990年代微型激光器:光孤子激光器、解离耦合腔激光器、多量子阱激光器、
1985年trup发明计算机用C++语言。
1993年AT&T公司首先向顾客推出AT&T1280蜂窝电话系统实现了语言移动电话。为此el和 获得美国国家技术奖。
1998年o等制成激光蝴蝶结式激光器
此后,被尔实验室在光纤通信软件的设计和研制上,做出一代代传输速度更快和频带更宽的软件,
以及在文本合成和语音合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
9. 获得的诺贝尔奖:
贝尔实验室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11人
N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贝尔实验室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的科学家:9人
贝尔实验室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的科学家:6人
二、 研发方针的转变
贝尔实验室的研发方针对于它的全面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历史经验证明,高技术企业的经营和营收决定于其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和服务,而这一切又决定于科技研发,所以,科技和产品的创新是企业的核心。可是,科技和产品的创新归根结底又决定于科技和产品的研发,因此企业的研发机构是企业的心脏和原动力,其研发方针的选择和执行比人才和体制还要重要。贝尔实验室研发方针的转变大致如下:
1. 办室的方针:
1932年F.B.尤厄特提出办室的方针:
“通信领域中基础研究的行为和这种工作成果的利用,是通过基础科学和科学训练所能提供的最佳结合进行控制的,并且与我们已经瞄准的商业导向相融合,我们的研发机构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团体.但是这个团体的任务之一是将科学成果设定为可利用的东西,以便造成电气通信有序的进步,并且应当以必须关注成本的方法进行生产”。
这个方针特别强调了基础研究在通信企业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把基础研究与营业的导向相结合。这是非常全面和富于预见性的,他用这个方针奠定了贝尔实验室的研发基础。
对研究和研究精神的精辟定义:
“研究是心智对于以前谁都不了解的关系所作的努力,并以最切实的实力予以说明,
它既是实用的,也是理论的,总是倾向于有价值的联系,它要求平凡的意识和不平凡的的
能力。”
“好的研究必须具有强烈的求知精神,以发现的事实为牢固基础。研究精神必须是勇
敢的、精细的、不迷信的、无偶像的,强烈追求别致的和好上加好的的想法,他需要大丈
夫的气概,利用一切技巧,像一台工程机械駛进新的疆土,开出一片沃土来。”
这个精神后来在贝尔实验室中被称为贝尔实验室的“研究精神”。
姓名
on
J. Bardeen
in
ey
P.W. Anderson
s
(朱棣文)
H. Stormer
(崔琦)
R.C. Laughlin
发现带分数电荷
的新量子流体
研究磁和无序
材料的电子结构
发现宇宙微波
背景本底辐射
用激光冷冻和捕获原子
1977
1978
1997
1998
奖项和获奖原因
发现电子的衍射现象
验证物质波理论
发明晶体管
获奖工作
时间
1937
1956
年龄
50
44
46
54
45
42
49
39
49
48
完成工作
时间
1947
1947
1947
1955
1963
1963
1985
1982
1982
1982
年龄
41
45
37
32
32
27
37
33
43
32
美国
美籍华人
美国
美籍华人
美国
美国
国籍
美国
美国
2. 研发方针的转变;
(1)基础研究驱动时期:1925-1985年。
这个方针的代表性看法如Kelly所说的:
“不论这个研发机构如何,它的工作是从基础科学领域的前沿开始的,持续地推进科学和
技术的运作,基础科学的前沿对于工业是重要的,通过制造新产品或设施的递次步骤——
研究、发展、设计和工程来进行”。
他甚至在担任总裁的第6年讲到:
“贝尔实验室将从物理、化学和数学的研究中取得的新知识,作为
过去40年中这个实验室对通信技术的重大贡献的核心要素。”
在他的任期内,贝尔实验室已经发展成美国和世界上的:“研发机构的象牙之塔”。
Fisk在1966年的一次会议中写道:
“从早年有两大价值观摆在我们们面前,它们形成了贝尔实验室的两大特色: 一个是
证明了基础研究和新知识对于我们企业的重要性,另一个是按照日程计划完成用新知
识制定的大而困难的运营”。
Baker在他写的书《贝尔系统工程和科学:早年》中说:
“本世纪早期贝尔实验室确立的研发方针是工业研究中完全新的方针……这些年的无数
经验确认了公司对基础研究价值的信任。”
他还指出,“贝尔系统成为代表高技术产业中高度技术集成结构的最佳范例。”
(2)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方针:
Ross时期的前半段1979-1985年坚持基础研究导向的方针,他和贝尔实验室研究副总裁Hanny
的看法鲜明地表现出来。但是两件大事改变了传统的研发方针:一件是1984年反垄断法的实施导
致公司和贝尔实验室的分裂,另一件是日本和德国半导体产业的产值在1985-1986年分别超过和
接近美国的产值,美国上下一片哗然,争论和埋怨思潮蜂起。Ross作为美国半导体学会主席,认
为问题不是美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了,而是生产成本高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太慢了,提出
将后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开始了经济全球化浪潮和跨国公司,继而出现研发的全球化;在
国内从Ross在1991年提出“市场拉动,科技推动”的新研发方针;从而解决了这个矛盾。
这个阶段促使贝尔实验室不得不改变研发策略,减少基础研究投入,而加强新技术的开发,
转向光纤和蜂窝移动通信机软件开发。这导致Mayo时期改革研发方针,实际上实行“市场驱动”
的研发方针,虽然一度挽回了经济颓势并有一定发展,但是它遭到贝尔实验室重视基础研究传统
的抵制。
Stanizone的双驱动方针:十年的美国经济大发展,促使Stanizone 和Netravali 时期向基础研究导向倾斜,但是O’Shea 在目前似乎又向市场驱动倾斜,可是需要继续观察。
三、 成功原因分析
1. 在AT&T 和西方电气公司的机械部和工程部内孵化了大40年之久,研发政策经过多次变革和锤炼,
研发人员已经具有丰富的经验,研发设施和经费的分配找到了可靠的方法,因而为贝尔实验室成立后的大发展准备了稳妥和可靠的基础。
2. 研发任务始终有极其清楚的认识和理解:以通信科技和产品的研发为重心,向其他科技和产品辐射。
对任务的认识和理解随时间而俱进。
3. 锐意追求研发的原创性,并用以发展成型技术和产品开发,应为公司总是面对与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产品,因此必须也只有从基础研究的原创开始,才能在激烈的通信产品竞争中取得优势,才能提高人类同性生活的质量。
4. 英才荟萃、善于选择和培养杰出科技人才:
Jewett 在1932年指出:“除非在从自然吸取新知识上,证明极其有利的类型和方法的人去做研究,否则要取得进步是根本无望的,于是才出现了现在庞大的研发机构的胚芽。
他在1944年人美国科学院院长时呼吁“我愿举起警旗…..我们处在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加入研发班子,而面临构建研发机构的危险。”
菲斯克在1966年提出贝尔实验室成功的成分:合适的人、对任务有明确地认识、良好的环境。约1996年Stanzione 指出:贝尔实验室在世界上的首要地位应归功于“人和技术的杰出及室的标牌”。
(1) 总裁和研究指导的选择
· 必须使该实验发领域有成就的专家,并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在过去的研发工作中成果显著和能力超群。
·深切了洁公司和实验室的宗旨、使命、方针和运作方法,能审视公司和研发机构存在的为题,提出改革和创新的新思路和方法。
·能够从战略的眼光发现和发现所管辖的各学科在世界前沿的发展动态、分期、空白点和生长点,找出突破和创新的方法。
·在公司内为研发机构的管理者,在公司外甚至国家成为公司的代表和代言人。
·必须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应造福于及发行的、思想活跃的和学术思想交流的治学环境,形成自由的和有组织的创新氛围。
·总裁和研究指导出任后,必须与原专业工作脱节,献身于研发管理。
·总裁和研究指导的选择,应按各时期的主要研发方向的发展要求,选择在此方向上成就最大、水平最高和最富于组织和管理的专家。十任都具有物理、物化、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博士学位。
(2) 研发人员的选择:
·面向世界,从名牌大学招收最好的和合适的博士、硕士,汇集世界各地杰出的精英。
·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素质和能力。说“研究不是构筑,不仅是观察和数据积累,也不仅是调查核实验……研究室心智对于理解以前谁都不乐节的关系做出的努力…..要求平反的意识,不平凡的努力”。
·有突出的业绩,并对要从事的专业或课题有独到的看法和打算。
·多眼发的任务和要研究的问题有相当深度的理解和创造性的理解。
具有合作的作风和团队精神。
·有专长和较广泛的兴趣:Hanny说:“研究人员要有广泛的多种兴趣,能适应多种广发的任务”。
案例:Pierce提出卫星通信
(3) 继续教育:
·每周有0.5-2天的自学时间。
·建立研究生院,按需要与“脱产充电”。
·到大学听课
·暑期学习班
·尽可能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
5.自由研究与团队结合:基础研究采用大学自由研究的做法,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信技术和产品的开
发则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合作和协作。风险技术和产品需要组成团队,进行攻关。因此,Jewett 在1944 美孚石油公司组织的工业研究实验室经验总结和探讨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的研讨会上,发表了讲演,介绍了贝尔术验室的团队经验,以及配对(coupling)应予以“焊接”的经验。从此团队和配对的研究方法迅速普及,大大推动了美国的产业的大发展。
6.创新是贝尔实验室的灵魂:该市博物馆高悬大条幅:
“创新是贝尔实验室的核心所在,我们正赋予它以新的意义……
我们创新的共识是简单的:组织世界上最杰出的专家和经营人员与许多小集团,
给他们一所需要的工具,允许他们瞄准客户的需要而设计创造性的新解决方案。“
Stanzione 在1997年提出:
“我们各项事业的基础是建立在持续的创新之上的”,
“发明、创新是推动朗讯科技前进的动力”。
7. 尔实验室良好的治学环境——研究的“伊甸园”:
Bakeley:“企图从上面直接质询,肯定是挫伤科学精神的方法,所有成功的工业研究指导都知道这一点。从经验得知,研究指导必须永远不要做的恰是指导研究,他也不能允许任何督导部门指导研究。成功的研究要的是找到好奇心驱使的方向……科研领导者应该做的只是组织队伍,按照需要提供便利条件,并给他们探求的自由,它不仅要为他们的工作的必要联系提供保证,而且同时要保证他们不收干扰或暂时工作需要改变方向的要求。”
Fisk几次写道,贝尔实验室成的药方有三种成分:对人物的清楚认识、人员的杰出、良好的研发环境。良好的环境就是研究的乐园。
Ross 说:“贝尔实验室将要保持这样的工作气候,吸引和考察来自各种来源的最优秀人才,
并将哺育他们的生涯”。 他说的“工作气候”就是研发氛围和治学环境好。
该室1980年代的研究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诺贝尔奖
获得者Penzias 说过:“我发现管理成功的研究,更多
地取决于确保个人之间想法的交流,而不
是来自上面的固执领导。虽然贝尔实验室雇佣了1000
多个基础研究人员,却极少能找到在同一课题上多达
半打的工作人员”
朱棣文在他的诺贝尔奖讲演中说到:
“贝尔实验室是研究的乐园……
生气勃勃的讨论时常打断研讨会,而在自助餐厅的偶然谈
话有时又标志着新合作的开始。” 贝尔实验室为了提供良
好的研究环境,所有房间都设计得能见到光亮和绿荫,并
将该市建设在野外大片绿茵上和湖水旁,甚至连房间的墙
壁也造成可移动的,以便调整得适合促膝研讨的环境。 贝尔实验室的房间可移动墙壁结构
8. 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诸要素的双螺旋结构图示:
科技和产品的研发与产销实际上是一条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因果联系,因而可用基因双螺旋结构
予以模拟,从而能得出很多教益:
双螺旋由人才链和成果链组成,
9. 科、技、产、销的短程化和开闭循环
讨论:(1)四阶段闭循环:为最短流程,科研成果高效率地向市场效益转化,市场信息迅速反馈到研究人员,作为新的课题进行研究。
(2)图B: 为一开环,不进行基础研究的企业,只作技术开发和产销。大多数大中型企业。
(3)图C:为二开环,不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企业,集传统的工厂企业。
(4)图D:为三开环,为不进行科技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即商场和商店。
企业如果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取得大的赢利,以闭循环最好,但是必须与外部交流信息。
其次为一开环、二开环、三开环。
10. 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与作风:
i. 科学精神:
献身科学的精神
敢于发现和富于开拓的精神
不迷信、无偶像、敢于冲破已有观念和理论的精神
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勇于追求成功的精神:Shockley的“创造性的失败”精神。
将学问做深、做透、作准的彻底精神
Shockley谈他的晶体管有失败转向成功的哲学
11. 成功是由成功构筑而成的
前朗讯科技公司总裁R。McGinn 在1998年,将贝尔实验室的成功说成哲理性的话:
“因为成功是由成功构筑而成的”
这句话与d将卡文迪什实验室成功的经验说成“由成功培育成功”是耦合的。
12. 成功源于上述各种原因和要素形成的系统工程。
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是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数字交换机、通信卫星、电子数字计算机、蜂窝移动通信设备、长途电视传送、仿真语言、有声电影、立体声录音,以及通信网的许多重大发明的诞生地。自1925年以来,贝尔实验室共获得两万五千多项专利,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获得三项多专利。 贝尔实验室的使命是为客户创造、生产和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技术,这些技术使朗讯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公司在通信系统、产品、元件和网络软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贝尔电话实验室或贝尔实验室,最初是贝尔系统内从事包括电话交换机,电话电缆,半导体等电信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机构。
1925年,当时AT&T总裁,华特·基佛德(Walter Gifford)。收购了西方电子公司的研究部门,成立了一个叫做“贝尔电话实验室公司”的独立实体。AT&T和西方电子各拥有该公司的50%。
贝尔实验室的工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别:基础研究,系统工程和应用开发。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从事电信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行为科学和计算机编程理论。系统工程主要研究构成电信网络的高度复杂系统。开发部门是贝尔实验室最大的部门,负责设计构成贝尔系统电信网络的设备和软件。
1984年以后,按照美国政府分拆AT&T的协议,从贝尔实验室中分割成立了Bellcore。Bellcore 为分拆后的一系列小贝尔公司统一提供研究开发的服务。
1996年,贝尔实验室以及 AT&T 的设备制造部门脱离 AT&T 成为朗讯科技。 AT&T保留了少数研究人员成为其研究机构——AT&T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
1933年,卡尔·央斯基(Karl Jansky)通过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发现银河中心在持续发射无线电波,此电波称为3K背景辐射。透过此研究而建立了射电天文学。
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参与这项研究的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威廉·萧克利(William
Shockley)、华特·豪舍·布拉顿(Walter Hour Brattain)于195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香农(Claude Shannon)于1948年发表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现代通信理论的基础。他的成果是部分基于奈奎斯特和哈特利先前在贝尔实验室的成果。
贝尔实验室发明光电池。
贝尔实验室也是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的发源地。C语言是由Brian Kernighan、Dennis Ritchie 和
Ken Thompson 在1970年代早期开发的。在1980年代,又由比加尼·斯楚士舒普发展为C++语言。
More than any other institution, Bell Labs has helped weave the technological fabric of modern
society. Its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have made minal scientific discoveries, have launche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that have reshaped the way people live, work and play, and have built the most
advanced and reliab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n the world.
Today, as the innovation engine behind Lucent Technologies, Bell Labs designs products and
rvices that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conducts fundamental rearch in
fields important to communications. Guided by both experience and vision, Bell Labs is taking the lead in
shaping tomorrow's broadband networks powered with rvice intelligence at every network layer.
The Bell Labs Difference
The new Bell Labs is spread across more than 10 countries - the largest R&D organization focud
on the needs of large rvice providers, the leading source of new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nd the
most creative force in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today.
The technology needs of leading rvice providers now drive our R&D efforts. For example, we have
incread our investment in R&D that will enable simpler, more "rvice-friendly" networks with more
intelligence in every layer. Bell Labs R&D also includes optical network technologies, packet data
solutions, circuit-to-packet network migrations, spread-spectrum wireless technologies, and network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oftwar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experience that the people of Bell Labs bring to the table are unrivaled in
the industry. Perhaps that is why - more often than not - Bell Labs provides the vision and ts the pace
for the entir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Ou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re constantly pushing the envelope
of what's possible in communications.
Bell Labs is so productive it receives about two patents per working day. Yet what Bell Labs brings to
Lucent and its customers is more than a knack for creating new technologies. Customers' need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for network planning, optimization, and management have never been greater.
And Bell Labs, which pioneered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y areas of operations rearch, answers
this call with its deep understanding of how large, complex networks fit together.
Shaping the Future
Past Bell Labs breakthroughs - like transistors, lars and digital encryption - are the basis of today's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The innovations coming out of Bell Labs today are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omorrow's networks. Examples include:
Softswitches, the "brains" of a new network architecture that enables rvice providers to quickly
introduce new rvices and manage the convergence of voice and data traffic on their networks.
Smart antennas and other wireless technologies that can reduce equipment size, cost, and power
requirements.
Raman and L-band amplifiers, which expand the capacity of optical networks.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that can shorten rvice-creation intervals, improve customer relationships,
reduce costs, and optimize networks.
Rearch
While the vast majority - more than 90 percent - of th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t Bell Labs are
applying their considerable talents to the needs of rvice providers, it is prudent to maintain a broader
technical capability than what is currently required by our customers. For this reason, Bell Labs maintains
a small, but prolific, long-term rearch program. That rearch explores such areas as the future of
wireless and optical networking,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Lucent's investment in long-term rearch provides the "ed corn" to ensure that we maintain a leading
position in technologies critical to our future.
In the last few months, this rearch program has produced:
The world's first miconductor lar that emits light continuously and reliably over a broad spectrum
of infrared wavelengths.
The discovery that crystals in the skeletons of marine creatures called brittlestars act as optical
receptors. By studying them, we might learn how to design better optical elemen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mproved superconducting materials. The Bell Labs Difference
The new Bell Labs is spread across more than 10 countries - the largest R&D organization focud
on the needs of large rvice providers, the leading source of new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nd the
most creative force in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today.
The technology needs of leading rvice providers now drive our R&D efforts. For example, we have
incread our investment in R&D that will enable simpler, more "rvice-friendly" networks with more
intelligence in every layer. Bell Labs R&D also includes optical network technologies, packet data
solutions, circuit-to-packet network migrations, spread-spectrum wireless technologies, and network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oftwar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experience that the people of Bell Labs bring to the table are unrivaled in
the industry. Perhaps that is why - more often than not - Bell Labs provides the vision and ts the pace
for the entir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Ou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re constantly pushing the envelope
of what's possible in communications.
Bell Labs is so productive it receives about two patents per working day. Yet what Bell Labs brings to
Lucent and its customers is more than a knack for creating new technologies. Customers' need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for network planning, optimization, and management have never been greater.
And Bell Labs, which pioneered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y areas of operations rearch, answers
this call with its deep understanding of how large, complex networks fit together.
Shaping the Future
Past Bell Labs breakthroughs - like transistors, lars and digital encryption - are the basis of today's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The innovations coming out of Bell Labs today are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omorrow's networks. Examples include:
Softswitches, the "brains" of a new network architecture that enables rvice providers to quickly
introduce new rvices and manage the convergence of voice and data traffic on their networks.
Smart antennas and other wireless technologies that can reduce equipment size, cost, and power
requirements.
Raman and L-band amplifiers, which expand the capacity of optical networks.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that can shorten rvice-creation intervals, improve customer relationships,
reduce costs, and optimize networks.
Rearch
While the vast majority - more than 90 percent - of th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t Bell Labs are
applying their considerable talents to the needs of rvice providers, it is prudent to maintain a broader
technical capability than what is currently required by our customers. For this reason, Bell Labs maintains
a small, but prolific, long-term rearch program. That rearch explores such areas as the future of
wireless and optical networking,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Lucent's investment in long-term rearch provides the "ed corn" to ensure that we maintain a leading
position in technologies critical to our future.
In the last few months, this rearch program has produced:
The world's first miconductor lar that emits light continuously and reliably over a broad spectrum
of infrared wavelengths.
The discovery that crystals in the skeletons of marine creatures called brittlestars act as optical
receptors. By studying them, we might learn how to design better optical elemen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mproved superconducting materials. The Bell Labs Difference
The new Bell Labs is spread across more than 10 countries - the largest R&D organization focud
on the needs of large rvice providers, the leading source of new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and the
most creative force in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today.
The technology needs of leading rvice providers now drive our R&D efforts. For example, we have
incread our investment in R&D that will enable simpler, more "rvice-friendly" networks with more
intelligence in every layer. Bell Labs R&D also includes optical network technologies, packet data
solutions, circuit-to-packet network migrations, spread-spectrum wireless technologies, and network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oftwar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experience that the people of Bell Labs bring to the table are unrivaled in
the industry. Perhaps that is why - more often than not - Bell Labs provides the vision and ts the pace
for the entir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Ou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re constantly pushing the envelope
of what's possible in communications.
Bell Labs is so productive it receives about two patents per working day. Yet what Bell Labs brings to
Lucent and its customers is more than a knack for creating new technologies. Customers' need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for network planning, optimization, and management have never been greater.
And Bell Labs, which pioneered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y areas of operations rearch, answers
this call with its deep understanding of how large, complex networks fit together.
Shaping the Future
Past Bell Labs breakthroughs - like transistors, lars and digital encryption - are the basis of today's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The innovations coming out of Bell Labs today are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omorrow's networks. Examples include:
Softswitches, the "brains" of a new network architecture that enables rvice providers to quickly
introduce new rvices and manage the convergence of voice and data traffic on their networks.
Smart antennas and other wireless technologies that can reduce equipment size, cost, and power
requirements.
Raman and L-band amplifiers, which expand the capacity of optical networks.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that can shorten rvice-creation intervals, improve customer relationships,
reduce costs, and optimize networks.
Rearch
While the vast majority - more than 90 percent - of th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t Bell Labs are
applying their considerable talents to the needs of rvice providers, it is prudent to maintain a broader
technical capability than what is currently required by our customers. For this reason, Bell Labs maintains
a small, but prolific, long-term rearch program. That rearch explores such areas as the future of
wireless and optical networking, the Internet,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Lucent's investment in long-term rearch provides the "ed corn" to ensure that we maintain a leading
position in technologies critical to our future.
In the last few months, this rearch program has produced:
The world's first miconductor lar that emits light continuously and reliably over a broad spectrum
of infrared wavelengths.
The discovery that crystals in the skeletons of marine creatures called brittlestars act as optical
receptors. By studying them, we might learn how to design better optical element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mproved superconducting materials.
1个贝尔实验室等于11个中国科学院
【搜狐科学消息】据统计,由美国一所著名工业企业经营的研究实验室——贝尔实验室从成立至今,已经出了11个诺贝尔获得者。相比之下,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国家科研机构,也就是中国科学院至今的诺贝尔奖得主数为零。照此比例计算,1个贝尔实验室是不是至少等于11个中国科学院呢?
事实上,中国科学院也并非天生与诺贝尔绝缘。
前不久就有网友发起倡议,说是要推选袁隆平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而刚刚逝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主要发明人邹承鲁也被媒体曝料曾两度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关注“新四大发明评选”就会发现,杂交水稻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已经获得了众多网友的认可,而且很具进军四强的实力。可以说,杂交水稻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建国来中国科技的最高典范和代表。基于两者的影响力,且将袁隆平、邹承鲁院士各列为半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果将二者合一,还是可以得出1个贝尔实验室等于11个中国科学院的结论。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贝尔实验室是投入多,自然产出也就多。那么好,我们来算一笔帐:
规模: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是2万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为2.9万人;
经费:贝尔实验室每年的经费为22亿美元(资金直接来自企业),而中国科学院每年也有超过14亿美元的经费(资金直接来自政府拨款);
成果:贝尔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共获得专利2.8万项(年均359项),而中国科学院在近57年的发展历程中,只获得了1万项左右的专利(年均不足200项);
世界级影响力:在贝尔实验室众多专利成果中,具有世界级影响力重大科研成果超过了50项。包括的一台有声电影机、晶体管的研制成功、3K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等等,中国科学院的重大科技成果虽然也超过了50项,但其中除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中国后来也在这一领域失去了优势)和杂交水稻的名头还叫得响外,其他都不具备世界级的影响力;
成果转化:据有关专家预计,每个商业技术研究项目都能为贝尔实验室带来六倍于研发支出的收入,也就是说,如果贝尔实验室每年花在每项专利上的投入是600万美元的话,那它一年就可创造120亿美元的收入。而据2004年度中国科学院的数据统计报告显示,中科院一年的科研创收仅4亿美元;
在规模相当的情况下,贝尔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之间存在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究竟是是什么造成了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呢?说白了,是科研体系的不同。
以美国贝尔实验室为代表的“民办科技”体系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由于市场利益的极大驱动,它始终致力于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在贝尔实验室里,才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有声电影机、第一个晶体管以及成功论证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等重大发明。而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官办科技”体系建立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它作出了诸多调整,但它仍然保持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惯性,在科研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方面都存在相当的弊端。著名的“汉芯造假”事件、“水变油”事件以及屡屡被曝光的科技丑闻皆表明:“官办科技”不利于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所以说,中国科技要想真正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必须先从体系下手。至于“民办科技”体系是不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最终道路,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在此将两种体系进行对比,也谨希望这个冒昧的想法能收到抛砖引玉之效罢了。
贝尔实验室
貝爾實驗室從1925年起正式運作至今,其研究人員共獲得專利31000多項,一直擔當全球先進電信技術的龍頭角色,其發明創造對現代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統計,現代社會家庭使用的電子產品中至少有25種源于貝爾,它們包括電話、電視、遙控器
、錄像機、無線電收音機、立體聲、激光唱機和電腦。
貝爾實驗室隸屬于美國朗訊科技公司,有6大研發機構,以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和軟件、數學科學、網絡科學、光學網絡科學、無線技術為重點。在10多個國家有科學家和研究人員7500多名。2000年3月在中國北京建立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個貝爾研究實驗室,重點在于技術和產品應用。
現代社會的網絡、計算機和軟件技術基礎設施的一大部分是貝爾發明和開發的。貝爾列出其改變世界的十大科技貢獻是:
1、晶體管技術:1947年;
2、激光:源頭可上溯到實驗室研究人員1958年發表的科學論文;
3、光學通信:從激光到光纖,最近開發的新係統1秒鐘信息傳輸量為當今因特網的10倍;
4、數據網絡:上世紀80和90年代,貝爾更新了數代調制解調器技術,是DSL技術的先驅;
5、數碼傳輸和轉換:多元數位聲音信號傳輸技術,1962年。為計算機和通信融合奠定了基礎;
6、移動電話:上世紀40年代;
7、通信衛星:于1962年建造和發射全球第一顆環地球運行的通信衛星;
8、數碼信號處理器:1979年;
9、按鍵電話:1963年;
10、UNIX多用戶計算機操作係統和C程序設計語言:1969年-1972年。
貝爾的重要技術裏程碑包括立體聲錄音、有聲電影、長途電視信號傳輸、傳真機和太陽能電池等。在質量監控、數據分析和作業研究領域,貝爾也有建樹。貝爾是上世紀20年代係統工程學的發源地。
貝爾實驗室迄今有11名科學家榮獲諾貝爾獎,其他榮譽包括9人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實驗室集體和另外8人獲美國國家技術獎章;12人榮獲日本頗具盛名的計算機和通信獎;4人獲美國計算機學會的圖靈獎;4人獲美國計算機學會軟件係統獎。
1973年的移动电话
便携式电话的概念最初是美国新泽西州朗讯技术公司贝尔实验室于1947年提出的。第一部真正的便携式手机是摩托罗拉公司的马丁·库珀(美国)发明的。1973年4月3日,他向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研究主管乔尔·恩格尔打了第一个电话。第一个商用移动电话网是1979年在日本启动的。
本文发布于:2024-03-05 22:06: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647564529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03-美国贝尔实验室.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03-美国贝尔实验室.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