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发(作者:爱国电影观后感)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三)
人:
人是独立而自主的,拥有人权,“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但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身心与社会、自然相互关联,要追求和谐共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
人的健康:
您的健康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把它当作一件事情,“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您需要尊重自己的身体,它是一种自然物,需要在生活中、社会中、时令、地域环境的变化中调整身心,以保持身心健康。身体具有很好的调整机制,是最好的“药物”,“人身自有一大药,只是世人不肯吃”。
四季养生:
自然的万物遵循时间节律,一年四季、一日之内都有规律。只有符合规律,人体才能健康。同样地,遵循时令节律也可以改善不健康的状态。《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专门讲述了如何遵循节气养生,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对疾病也讲究“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天是发XXX的季节,需要早睡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天是蕃秀的季节,需要早睡早起,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秋天是容平的季节,需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冬天是闭藏的季节,需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逆时令节律会伤害身体健康,如逆春气则会伤肝,逆夏气则会伤心,逆秋气则会伤肺,逆冬气则会伤肾。
阴阳四时是万物的起始和终结,也是生死的根本。逆行则会引起灾害,顺应则可以避免疾病,这就是得道之道。圣人遵循阴阳之道,而愚人则需要借助阴阳之道来调节自身。五脏更替,四季循环,五谷转化,这些都是阴阳之道的体现。
中医认为“药物有三分毒”,因此强调少吃药,饮食调养是养生的根本之一。中医将人类可以食用的食物分为五谷、五果、五畜和五菜,按照对人体的健康影响进行分层次。五谷是最基本的食物,是无害的。五谷杂粮对人体最为有益。此外,不同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应根据人体质阴阳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食物来调整人体健康。
中医将万物按照五行阴阳分类,食物也是如此。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应根据人体质阴阳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食物来调整人体健康。例如,黄色的食物宜甘,青色的食物宜酸,黑色的食物宜咸,赤色的食物宜苦,白色的食物宜辛。脾病者宜食糠米饭、牛肉、枣和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和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和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XXX;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和葱。
中医认为,气味合适的食物可以补充精气。例如,肝主春,肝苦急,应该食用甘味的食物来缓解。肝欲散,应该食用辛味的食物来散解,同时需要用辛味来补充。心主夏,心苦缓,应该食用酸味的食物来收敛。心欲软,应该食用咸味的食物来软化,同时需要用咸味来补充。脾主长夏,脾苦湿,应该食用苦
味的食物来燥湿。脾欲缓,应该食用甘味的食物来缓解,同时需要用苦味来泻下。肺主秋,肺苦气上逆,应该食用苦味的食物来泄解。肺欲收,应该食用酸味的食物来收敛,同时需要用酸味来补充。肾主冬,肾苦燥,应该食用辛味的食物来润燥,开通腠理,促进津液通气。肾欲坚,应该食用苦味的食物来增强肾脏功能,同时需要用咸味来泻下。
最后,肝病患者应该避免食用辛味的食物,心病患者应该避免食用咸味的食物,脾病患者应该避免食用酸味的食物,肾病患者应该避免食用甘味的食物,肺病患者应该避免食用苦味的食物。
肝的颜色为青,适宜食用甘味食物,如糠米饭、牛肉、枣和葵。心的颜色为赤,适宜食用酸味食物,如犬肉、麻、XXX。脾的颜色为黄,适宜食用咸味食物,如大豆、猪肉、栗和藿。肺的颜色为白,适宜食用苦味食物,如麦、羊肉、杏和薤。肾的颜色为黑,适宜食用辛味食物,如黄黍、鸡肉、桃和葱。
酸味食物有助于血管的弹性,但过多食用会导致筋络疾病。咸味食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但过多食用会导致口渴。辛味食
物能够促进气血流通,但过多食用会导致心悸。苦味食物能够促进骨骼健康,但过多食用会导致恶心。甘味食物能够促进肌肉健康,但过多食用会导致心脏负担增加。
如果疾病发生在心脏,应该禁止食用温热的食物。如果疾病发生在脾脏,应该禁止食用过度饱食和温热的食物。如果疾病发生在肺部,应该禁止食用寒凉的饮食。如果疾病发生在肾脏,应该禁止食用过度烹调和高温的食物。
按照传统文化,中国人的体质属于土,因此肤色偏黄,脾胃较弱,容易患上脾胃疾病。饮食应该调节和保护脾胃,避免食用过于寒凉的食物,多食用藿香、茴香等有益于脾胃的食物。而西方人属于金,肤色偏白,肺气较弱,容易患上感冒等卫气分疾病。金属需要火的能量来活跃,因此喜欢食用冰镇的食物。
根据四方人的配色,东方的颜色为绿色,西方的颜色为白色,南方的颜色为红色,北方的颜色为黑色。东方属于木,金属能够疏导木的郁气,因此东方人喜欢吃辛辣的食物。西方属于金,食用酸味食物可以保护肝脏,因此西方人喜欢食用酸味食物。
风水养生也是重要的饮食观念。
本文发布于:2024-03-05 12:59: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6147931524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