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发(作者:岗位职责范本)
课后分层训练(二十八) 古诗词诵读
一、语用小题夯基练
1.下列诗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C.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B.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解析:选B A项,“爱”同“薆”;C项,“说”同“悦”,“女”同“汝”;D项,“归”同“馈”。
2.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只是朱颜改
B.古来万事东流水
D.宫女如花满春殿
解析:选C C项是借代,代指宫女。A、B、D三项为比喻。
3.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李煜生于江南,山清水秀孕育了他多愁善感的气质、多才多艺的灵性。
②因此,他往往能在看似平常的句子里包藏丰富的内容,善于概括出人生中一些典型的、共同的、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如喜怒哀乐、离情别绪、人生愁恨等,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在位期间享乐优游流连于感情的旋涡,丰富的思想感情使他对一草一木、春花秋月皆有独特的感受。
④凡是亡国遗民、漂泊游子、贬官谪吏、怀人相思者,读了他的词都能引发感慨或借他的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⑤读者却不容易觉出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而产生感情上的差距。
A.③①②④⑤
C.①③②⑤④
B.②①③⑤④
D.③①④⑤②
解析:选C 此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应当注意确定中心话题,明确首句,抓住关键词,理清句间关系;其次通读,确定合理的句序。对于此题来说,通读全部句子,可以确定中心话题为“强调李煜的气质特点及其词作的风格影响、读者的感受”,再加之由词人到词作的逻辑关系及②③④⑤都出现了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关联词语,故可确定首句为①;抓住关键词即可确定顺序为①③②⑤④。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清幽、高洁、美好的意境的诗句是“ , ”。
(2)《虞美人》一词中,作者以季节更替发出追问的句子是“ , ”。
(3)李煜的《虞美人》中由“明月”与“东风”这两个意象引发故国之思的句子是 - 1 -
“ , ”。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比喻、夸张手法表达无限愁绪的句子是“ , ”。
(5)《静女》中的“ , ”两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未见恋人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6)《静女》中说荑草是女主人公跋涉远郊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的两句是“ , ”。
(7)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 , ”两句,运用两个精妙的比喻写尽牛郎、织女的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与此意境相似的两句是“ , ”。
答案:(1)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2)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6)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7)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8)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5.请根据《涉江采芙蓉》中的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个字。
答: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围绕“还顾”“望”“长路”三个关键词展开描述;②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多用修辞性语言,力求语言生动形象,能够营造出盼归焦灼的意境;③字数要符合题干要求。
参考答案:艰难跋涉的旅人,停驻沉重的双足,回首遥望故乡,烟云渺渺,长路漫漫,迷茫的眼里写满焦灼。
二、类文阅读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8题。
无 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6.根据重章叠唱的这一艺术特点,我们可以推断第二章节中的“泽”应与“ ”和“ ”同义;第三章节中的“偕”应与“ ”同义。
参考答案:袍 裳 同
7.战士们为什么可以“同袍”“同泽”“同裳”,积极修整好武器装备,迅速投入战斗, - 2 -
其原因是什么?请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概括: ;也可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作答: 。
参考答案:同仇 同仇敌忾
8.《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浪 淘 沙
李 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9.说说李煜《浪淘沙》中“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表达作用。
答:
解析:分析此句的表达作用,要结合上阕中作者对当时所处情景的描述——春寒五更听雨,抓住作者此时的情绪——内心的悲凉。同时指明此句运用的表达技法,以梦来写现实,表达现实中的自己孤寂凄凉的情怀。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之感。
10.生活中正常顺序应为“梦欢”“春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醒”“梦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以“梦欢”反衬、突出现实的孤寂凄凉。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
三、仿真高考提能练
- 3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 ①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繁盛。②荣:花。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最后两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解析:选D “此物何足贵”并无“责备”之意,应是“自我安慰”。
1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答:
参考答案: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的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清 平 乐
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4 -
②①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开篇即借景抒情,委婉地道出郁抑于心的离愁别恨。
B.“砌下落梅如雪乱”突出一个“乱”字,既写出了主人公独立无语却又心乱如麻,也写出了触景伤情景如人意的独特感受,用生动的比喻把愁情说得明白如见。
C.“拂了一身还满”的“拂”字,可见主人公有克制思念的想法,但一个“满”字,却把主人公那种无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画得至真至实。
D.“雁来”两句把思念具体化,写出主人公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
解析:选A A项,词的上片,开篇即直抒胸臆,直接道出郁抑于心的离愁别恨。
14.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化用了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一诗中“恨如春草多”一句,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
答:
参考答案: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其拓展到了“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行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了离愁别恨生成、增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别有新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如梦令·春景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 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他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5.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轻柔,那样温和,那样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词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 5 -
②③④①
解析:选C “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不当。三、四句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悲凄冷之情。
16.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答:
解析:首二句直笔写春,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下文抒发的却是伤春之情,以乐景衬哀情。三、四句“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吹起《小梅》曲子,声音悠扬, 响彻天空。化用了南唐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然而景象依旧,人和绿杨一样清瘦。“依旧,依旧”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而“绿杨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参考答案:①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②化用。词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词人的悲苦和思念。③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④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词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 ①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受伤被俘,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②李蔡:李广之堂弟。③芸:通“耘”。④笕竹:剖开竹子。⑤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7.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下阕一、二句与全词其他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
B.“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
C.“笕竹添新瓦”写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词人将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
D.“朝家”指朝廷,结尾两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自己莫属!
- 6 -
③④⑤①②
解析:选B B项,“芸草去陈根”只是描绘了词人罢官赋闲时在园中根除杂草的田园生活景象,并没有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之意。
18.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这首词的上阕加以赏析。
答: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未被封侯,而他的堂弟李蔡才能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却能被封爵列侯的典故,两相对比,以古喻今,尖锐地揭露了南宋朝廷的腐朽,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参考答案:①运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典故,并将骁勇善战然而未被封侯的李广和才能平庸却被封侯的堂弟李蔡进行对比,突出朝廷的不公。②词人其实是用“李广难封”自况,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抑郁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 ①吴见山:吴文英的词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②吴文英: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9.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两句,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
B.“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是说山风很大,词人只能用帽子来抵御“吴霜”的寒冷,由此可见词人已年老力衰。
C.“一年佳节过西厢”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重阳佳节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度过。“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D.“秋色”、“雁声”和“斜阳”都是写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流露出词人的哀愁、郁闷。
解析:选D A项,通读全词可知,本词的叙述主体并非女子,而是词人自己。首句“山远翠眉长”是描写词人登高所见的寒山空蒙、山气青翠欲滴的图景。B项,对词句的理解有误,“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中,“吴霜”指白发,词句写词人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 - 7 -
②①
来。C项,“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表述有误,“中秋节”应改为“中元节”。
20.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答: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过品读该词,找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如:“山远翠眉长”一句,看到其中的“眉”字,可考虑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的苍翠景致比作女子蛾眉(古代女子多用青黑色颜料画眉,似山色);“菊花清瘦杜秋娘”中的“清瘦”本是形容人的,在词句中用来形容菊花,明显是拟人手法。本词既有写景句,又有“凄凉”“愁”等抒情的字眼,可以考虑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等手法。
参考答案: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一句,远远望去,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诗歌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节登高的美景。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以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伎。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伎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③以乐景衬哀情(或: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节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或:以景结情)。“雁声”与“斜阳”往往与羁旅漂泊相联系,词人听到雁声,看到斜阳,触发了思乡之情和对自己羁旅漂泊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22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2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 - 8 -
②①
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解析:选C C项,“朦胧凄迷之意境”错,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
2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解析:结合词中的“离愁”“征鸿”“钓鱼翁”“故国”等表情达意的词语和注释中的“抗金的志士”“抱负得不到施展”分析诗歌抒发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这些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冒雨,浪迹天涯,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 9 -
- 10 -
本文发布于:2024-03-04 20:2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5549811523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课后分层训练二十八古诗词诵读含解析[新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课后分层训练二十八古诗词诵读含解析[新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