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发(作者:闻所未闻)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学家,所
著《小儿药证直诀》[1]是我国最早的较有系统理论
和实用价值的儿科专著,颇受后世医家推崇,直到现
在仍对儿科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钱乙对儿科
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把中医
的精髓———辨证论治贯彻到了儿科临床上,使儿科
医生在临证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辨证论治
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研究它,对儿科临床至今仍有
重大意义。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略陈管见。
1 学术渊源
《钱仲阳传》云:“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一
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乙时三岁,母前亡,父
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稍长读书,从吕
君问医。吕将殁,乃告以家世。乙号泣,请往迹父,
凡五六返,乃得所在。又积数岁,乃迎以归。是时乙
年三十余。”[2]又云:“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
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
古,独度越纵舍,卒与法合。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
正阙误,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
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2]以上传文说明,
钱乙医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靠两条途径:一是姑父的
传授,一是他自己勤读医书。我国传统医学,早期是
以《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为基础的。自东汉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至唐宋中医典籍不断丰富,
《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都列为医家必读书。“于
书无不窥”,虽未能告诉钱乙从哪些医书中获得的知
识最多,但却不难从钱乙的学术思想与古代医书的
联系上推知,他是以《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
理论为依据,以《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精神为指
导,受《中藏经》以脏腑虚实寒热议病的启发,吸收了
《备急千金要方》中脏腑脉论的部分内容,加上自己
的临床经验和理论见解,模仿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
药法要”的形式,而提出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这一学
作者简介:余惠平(1962-),女,主治医师。
术主张。
2 核心内容
钱氏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的实质是以五脏为提
纲,根据五脏所主五脏病建立起小儿病的分类诊断
与治疗的临床体系。因此,其核心内容不外诊断与
治疗两方面。现据《小儿药证直诀》简述于后。
2.1 重察“面上证”和“目内证” 中医诊病,最重四
诊,但在具体运用时,还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诊察小儿,问、切二诊难以进行,闻诊的实用范围也
比较小,因而特重望诊。钱乙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
础上,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特别标举“面上证”和“目
内证”,以突出望诊。《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
法·面上证》说:“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
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在“目内证”
中又说:目“赤者,心热。… …淡红者,心虚热。… …
青者,肝热。… …浅淡者补之。黄者,脾热。… …无
精光者,肾虚。”由此可见,所谓“面上证”和“目内证”
就是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脸部和眼部的望诊以判
断病位与病性的诊断方法,从而为五脏辨证提供依
据。
2.2 以“五脏虚实”为辨证大纲 “面上证”和“目内
证”获得的信息是零乱的、不系统的,必须经过整理,
才能明确诊断。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
治法·五脏所主》中说:“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
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直,大
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
气,温则内生气。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
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
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肾主虚,无实也。惟
疮疹,肾实则变黑陷。”以上是五脏辨证的纲领,医者
据此分型则临证不乱。
2.3 以“五脏相胜”推断病情 将临床症状分属五
脏,固然能提纲挈领,但病情是不断变化的,如何掌
握其变化的动向,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预后做到
心中有数,也是临床医生必备的本领。钱乙在该书的
4
“五脏相胜轻重”一节中对此作了陈述:“肺病见春,
金旺肺胜肝,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发
惊,更有赤者,当搐,为肝怯,当目淡青色也。肝病见
秋,木旺肝强胜肺,当补肺泻肝,轻者肝病退,重者唇
白而死。心病见冬,火旺心强胜肾,当补肾治心,轻者
病退,重者下窜不语,肾虚怯也。肾病见夏,水胜火,
肾胜心也,当治肾,轻者病退,重者悸动当搐也。脾病
见四旁,仿此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治。”以上论述
显然是借用五行学说作为说理工具,固然包含着钱
氏宝贵的临床经验,但也难免有所牵强附会。
2.4 以“五脏补泻”为施治轨范 辨证的目的是为
施治,辨证与施治是整个诊疗过程的两个紧密相连
的阶段。既然钱乙将五脏虚实作为辨证大纲,就必然
要将五脏补泻立为施治轨范。他在《小儿药证直诀·
目内证》里说:“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
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
补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无精光者,肾虚,地黄
丸主之。”这是五脏补泻的大纲及主方。而在《小儿药
证直诀·卷上·咳嗽》篇中又说:“夫嗽者,肺感微寒。
八九月间,… …其证面赤,痰盛,身热,法当以葶苈丸
下之。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伤风嗽也,… …当以麻
黄汤汗之。… …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
有不饮水者,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 …有肺虚
者,咳而哽气,时时长出气,喉中有声,此久病也,以
阿胶散补之。”[1]这里对肺脏的补泻就讲得较为具
体。此外,钱乙还利用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补
泻,如在“肝病胜肺”篇中就有“肝病秋见,肝强胜肺,
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实故
也。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主之”的论述,使五脏
补泻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 验案实例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
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只有那些从实践中总结出
来的又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宝贵
的理论。钱乙的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之所以值得称
道,就是因为它有雄厚的医疗实践作基础。《钱仲阳
传》和《小儿药证直诀》中就有不少运用五脏辨证和
五脏补泻的验案实例。现从《钱仲阳传》中枚举两
案。
案1.广亲宗室子病,诊之曰:“此可无药而愈。”
顾其幼,曰:“此儿旦夕暴病惊人,后三日过午无恙。”
其家恚曰:“幼何疾?医贪利动人乃如此!”明日果发
痫甚急,复召乙治之,三日愈。问何以无疾而知。
曰:“火急直视,心与肝俱受邪,过午者,心与肝所用
时当更也。”[2]钱乙通过观察患儿面色和眼睛动态
以诊断病情并运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推断预后。
案2.明年,皇子仪国公病瘛,国医未能治。
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
土汤而愈。神宗皇帝诏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
状。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2]钱
乙善于运用五行生克规律实施五脏补泻以治愈疾
病。
4 对后世影响
钱乙,作为“儿科鼻祖”,作为一个中医领域里的
多面手,其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对后世的影响也很
深远。钱乙身后,南宋以降,几乎所有的儿科著作以
及某些综合医书和药物学著作中,都有介绍其学术
思想和诊治经验的内容。仅就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
而言,受影响最深的就有两家:一是明代医家鲁伯
嗣,一是明代医家万全。明·鲁伯嗣继承这一学说,
写成《婴童百问》,如书中五脏病证第七问,五脏所主
第六问设问直接引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有关内容
并进一步完善钱乙五脏辨证思想。万全,字事,号密
斋,所著《万氏育婴秘诀》,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其
在五脏证治总论中曰:“五脏平和,则病不生。或寒
暑之违和,或饮食之失节,则风伤肝,暑伤心,寒伤
肺,湿伤肾,饮食伤脾,而病生矣。语其色,则肝青,
心赤,脾黄,肺白,肾黑也。语其脉,则肝弦,心洪,脾
缓,肺毛,肾沉也。语其证,则肝主风,心主惊,脾主
困,肺主喘,肾主虚也。语其治,则心、肺、脾三脏有
补有泻,肝则有泻无补,肾则有补无泻也。”[3]此言
清楚明晰,非深有体会者所不能。诚如是,则钱氏有
益于后世者,可谓大矣。但钱乙的五脏辨证和五脏
补泻过分拘泥于阴阳五行学说,不免有牵强附会、脱
离实际之弊。如《小儿药证直诀·卷上·惊痫发搐》
云:“男发搐,目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发搐,目右视
无声,左视有声,相胜故也。”这很难令人信服。至于
《小儿药证直诀·卷上·五痫》曰犬痫为肝,羊痫为心,
牛痫为脾,鸡痫为肺,猪痫为肾之语,就更加不可理
解。当然瑕不掩瑜,不必苛责前贤,只是临证中应不
为所蔽。
参考文献:
[1]郭君双.中医儿科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17~ 363.
[2]段逸山.新编医古文·钱仲阳传[M].上海:上海中医
药大学出版社,1998.16~ 22.
[3]明·万全.万密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1996.450.
(收稿日期:2000- 04- 26)
本文发布于:2024-03-04 19:27: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5516681522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钱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钱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