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发(作者:双打乒乓球规则)
《中医各家学说》名言名句
孙思邈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方》命名的由来)
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3、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4、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
5、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6、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7、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8、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钱乙
1、脏腑柔弱,血气未实。(小儿的生理特点)
2、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的病理特点)
3、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4、目内证: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5、五脏所主: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刘完素
1、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脏腑六气之虚实)
2、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燥气病机)
3、《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亢害承制)
所谓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者也。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胜己之化)
4、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消渴分类)
三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煿,饮酒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消渴病因)
如此三消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消渴病机)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病机)
刘完素反对“燥热毒药助其强阳,以伐弱阴”,主张“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消渴治疗)
5、凡下痢皆脾胃受湿,治宜调胃去湿,常用白术、芍药、茯苓煎服。(治泻痢的特色)
1
治痢疾:
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或微加辛热佐之则可。盖辛热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
治痢代表方:芍药汤
治痢名言: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6、《经》所谓: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非余自炫,理在其中矣;故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火,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故善用药者,须知寒凉之味……。
张从正
1、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2、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三邪理论)
3、今予论汗吐下三法,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4、所谓三法可以兼众法者,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如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祛邪三法)
5、《内经》一书,惟以气血通流为贵。
6、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
7、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8、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
朱震亨
1、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
2、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3、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4、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易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
5、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云:“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
6、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7、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
8、火郁当发……实火可泻……虚火可补。
9、凡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是气虚。
2
张元素
1、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胸中,养于四旁,旺于四季,正主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阳明,是其经也。
胃者,脾之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足阳明是其经也。
2、张元素重视扶养脾胃,提出“养正积自除”。
3、去脏腑之火: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石膏泻胃火。
4、各经引用(手足十二经的引经报使药):
太阳——上用羌活,下用黄柏
少阳——上用柴胡,下用青皮
阳明——上用升麻、白芷,下用石膏
太阴——白芍药
少阴——知母
厥阴——上用青皮,下用柴胡
5、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顶巅痛,用藁本,去川芎。
李杲
1、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2、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内伤热中证的治疗)
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内伤热中证的治疗)
3、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
张介宾
1、《大宝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2、阴阳者一分为二……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3、《真阴论》:
真阴之象:“观形质之坏与不坏,即真阴之伤与不伤,此真阴之象。”
真阴之脏:“肾有精室,是曰命门,为天一所居,即真阴之府。”(真阴之脏)
真阴之用:“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
真阴之病:“无火、无水,皆在命门,总曰阴虚之病。”
真阴之治:“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阴阳相济说)
6、“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亦称“精血之海”又为3
“元气之根”。
7、善用熟地、人参,谓二药寓阴阳互求之义。人参有健运之功,熟地禀静顺之德。为“治世之良相。”诸经之阳气虚非人参不可;诸经阴血虚非熟地不可。
8、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表里寒热虚实之“六变”即“医中之关键”。
吴有性
1、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
2、疫邪传胃,下不嫌早。
3、邪之所受,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
4、大抵时疫愈后,调理之剂,投之不当,莫如静养,节饮食为第一。
叶桂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4、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5、所谓胃宜降则和者……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
6、对中损病证,提出“凡元气有伤,当予甘药”,选方宗仲景,认为“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
7、对于下损则主张以血肉有情之品来栽培体内精血,“精血竭而为患者,必借血肉之滋填”。
8、“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
吴瑭
1、伤寒伤人身之阳,故喜辛温、甘温、苦热,以救其阳。温病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
2、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王清任
1、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2、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3、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治疗气血之证的原则)
4、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分部治疗血瘀证)
张锡纯
1、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
2、“衷中者,根本也,不背叛祖宗,同道无异议,是立业之基;参西者,辅助也,借鉴有益的,师门无厚非,为发展之翼。”“不分地域,择善而从,以彼之长,补己之短.”
4
3、西医用药在局部,其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
4、“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也。” “此气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此气。”
5、“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
6、“伤寒与温病,始异而终同。为其始异也,故伤寒发表可用温热,温病发表必须辛凉。为其终同也,故病传阳明之后,无论寒温皆治以寒凉,而大忌温热。”
7、“脑贫血者,实因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也。是以欲治此证者,当以补气药为主,以养血药为辅,而以通活经络药为使也。”
5
本文发布于:2024-03-04 19:2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5515002773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医各家学说》名言名句202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医各家学说》名言名句2021.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