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个才艺达人

更新时间:2024-03-04 17:11:11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4日发(作者:草原上的小木屋)

孔子是个才艺达人

1.孔子的真实人生:力大过人、酒量无敌、铁腕治政及其他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孔子世家。

在不同时代,度量衡是不一样的。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时期,据考古出土的春秋鲁尺计算(一尺=20.5㎝),孔子的身高是:196.8㎝。

《列子》记载说:“孔子劲,能招国门之关。”意思是说,孔子很有劲,一人就能把闩城门的木门栓举起来。《论语·乡党》第6节又专门有介绍孔子的酒量说:“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说,(孔子在自己的饮食方面的所有要求中),唯独只有酒是没有限制一定的量的标准的,(因为怎么喝),都不会达到神志昏迷错乱的醉酒状态。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孔子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他力大过人,曾单独推出陷入泥潭的马车。他酒量无敌,周游列国,豪宴百次,以一挡十,但是从来就没有喝醉过,谁也不知道这位孔圣人到底能喝多少酒。

还有,孔子在政治上还是很有作为的,而且也非常有才干。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管理仓库、牧场之类的小官,他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孔子51岁的时候,被任命为山东鲁国的济宁市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又升任鲁国的建设部部长,接着很快又被委任为鲁国的公安部部长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孔子56岁时,又升任为鲁国的代总理。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只能先成为代总理。孔子执政时,将扰乱政事的贪官污吏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赏罚分明的“铁腕”政治家。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景象。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把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还不畏权贵,他为了削弱鲁国贵族的势力,采取拆毁“三大家族”所建城堡的措施。虽然后来这个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邻居齐国倍感威胁,齐国为了排挤孔子,精选了120匹良马和80名歌女送给鲁国国君。鲁国国君果然沉溺于此,疏远了孔子,连续三天没有处理国家政事,而且在国家重大事件中出现严重失误。

孔子对鲁君此举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从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的伟大就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著名的弟子就有72人。有很多都成为各国高官,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孔子最得意弟子,为人谦逊好学,非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回以德行著称。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子的母亲也是颜姓,是巧合还是感情因素,使颜回成为孔子最得意弟子呢?

——子路。孔子得意弟子,为人豪爽侠义,忠孝勇武。他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警卫员,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子贡。孔子最有作为的弟子,曾任鲁、卫两国的总理。他还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贡是把孔子学和行的理念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曾子。孔子弟子中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是历史名著《孝经》和《大学》的作者。被后代尊称为 “宗圣”。

孔子成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体系核心就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对领导干部要求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子在人际交往中提倡自爱和爱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孔子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中华民族的个性。

孔子的晚年受到了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他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最亲近的弟子子路又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也先他离开了人世。孔子的一生经历了“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所有不幸,孔子的身体健康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与世长辞,被安葬在山东曲阜城北的孔林苍松翠柏中。

2.孔子是个才艺达人——节选自《孔子是个好老师》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太宰问子贡说:“你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啊?”

子贡说:“这本来就是老天要使他成为圣人,就又使他多才多艺啊。”

孔子听说后,说没有顺杆爬,而是实实在在地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很苦,地位低下,所以学会了很多下等的谋生技艺。真正的贵族君子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多啊!”

每个人内心都有痛处,对于别人的盛赞,孔子是感伤的。因为自己少时贫贱,为了谋生活,所以学会了很多技能手艺,而真正在政治上有地位的人是不会这么多技艺的。

孔子是多才多艺的,什么本事都有,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才艺达人。如果那个时候选达人,来个才艺表演,恐怕没人能比得过他。孔子有哪些本事呢?孔子学识渊博,这事咱们后面再说,这里我们聊一下孔子其他方面的才能。

他的第一个本事是玩音乐,而且歌唱得很不错。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孔子是一个可爱的性情中人,别人唱歌唱到高潮部分,他就跟别人一起唱。孔子还喜欢作音乐评论,他认为《韶》乐是尽善尽美的,《武》乐只是尽美,而不尽善。“尽善尽美”这个成语就来自孔老夫子对音乐的评价啊。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孔老夫子认为,《韶》乐是上古舜帝时的音乐,中和醇厚,不仅美妙,而且其中蕴含的道德圆满。《武》乐也很美妙,但周朝毕竟是以武力推翻商纣,道德上不够完满。孔子对《韶》乐的推崇还在于《韶》乐令他如醉如痴。孔子是个超级音乐迷,他说自己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个月都品尝不出肉的味道,并赞叹:“没想到《韶》乐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啊!”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我们无法给孔子的唱歌水平进行当时社会排名,但可以确定的是孔子非常爱好音乐,非常懂音乐,非常迷音乐,竟然听到一种音乐感受到美,痴迷到三个月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的程度。什么叫做如醉如痴?看看孔子听完《韶》乐后的“傻样儿”就知道啦。

他的第二个本事是擅长驾驶马车和射箭。孔子最擅长什么呢?这个不好说,根据《论语》来推断,应该是驾驶马车。

《论语·子罕》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

达巷党人说:“真伟大啊,孔子!学问广博到不能用一技之长来称赞他的地步。”

孔子听到这话后,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该专心于哪一项技艺呢?是驾驶马车呢?还是射箭呢?我想还是驾驶马车吧。”

我们从这段记述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孔夫子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弱书生,起码孔子驾驶马车和射箭这两项技艺还是比较强的,而且驾驶马车应该比射箭好。前面已经讲到,孔子遗传了他老爹高大威猛的伟岸体魄,其实也遗传了他武士家族的一系列本事。周游列国,当时交通条件不好,路上会遇到容易翻车的危险,孔子有时候应该是自己亲自驾车的。

他的第三个本事是擅长当管理人员。

我们前面讲了,在孔子二十岁时,他的贵族身份获得统治阶层的承认,于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而且孔子当时已经小有名气。孔子开始是做的什么官呢?《史记·孔子世家》里讲: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小时候很穷,而且地位低下。成年后,当过季氏家的仓库管理员,大概是他第一份工作,他把账务出纳做得很好。后又被提拨做过牲口管理员,牲口繁衍得很好,牛马长得很壮实。贱,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品差,孔子时代是指地位低下。孔子虽然被认可为贵族了,却是最低级别的贵族——士。所以,孔子开始做的工作也是很卑微的,应该说孔子是从基层、底层干起来的。年轻人刚进入社会时,应该学学青年孔子的精神。不要老想着自己的职位太低,而是要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好。这样,升职的机会反而会不期而遇。

尤其难得的是,孔子干着低下的工作,却从来没有放弃学习。之所以说他是才艺达人,主要是因为就是孔子贫贱而好学。贫贱让孔子必须去从事一些低下的工作,好学又保证了孔子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变得多才多艺。孔子的唱歌、驾驶马车、射箭等才艺都是通过勤奋好学掌握的。

3.曾子故事:拜母噬指、曾子将行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曾子的小故事,在这些小故事里面都体现出了曾子的一些难能可贵的品格。首先就是孝顺,他的孝道影响了中国上下几千年,至今仍在流传。

曾参受杖的故事是什么?曾子从小就很孝顺,且对乡邻很礼貌。有一天曾子和父亲一起在田间劳作,但是曾子不是特别熟练农活,父亲在前面干,他在后面干,一不小心就把瓜秧锄断了,他父亲很生气,举起手里的大棍棒就往曾子身上打去,曾子没有躲避,生生承受。

他看见自己让父亲生气了就跪在地上,虽然自己的身体很难受,但是他没有站起来,一直坚持着,却还是昏了过去。

等他醒来的时候,赶紧整理衣冠,回到家中,恭恭敬敬的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对不起,是儿子不孝顺,让您生气了。”然后回到房间里取来琴谈给父亲听,希望父亲能够心里开心点。听到的人都说曾子很孝顺,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生气,对弟子说:“如果曾子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子来拜见孔子的时候没有见到孔子,于是惶恐不安,在门前跪着,后来孔子让他进去了。曾子问孔子是不是自己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孔子说:“你父亲用小棒子打你的时候你可以受着,但是你父亲用大棒子打你的时候,你身体已经严重受损,你就不应该受着。你以为你这样是孝顺,其实不是。你这样已经有损你父亲的名声,你陷他于不仁不义之中,这是儿子应该做的么?”曾子受教。

曾子拜母噬指的故事: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快到数九了。外面狂风凛冽,曾子在家中搜索一圈也没有发现多少粮食,米缸已经空了,他把家里的玉米

做了一碗面糊糊,给床上躺着的母亲吃了,自己就只能把刷锅水囫囵喝了下去。

但是刷锅水怎么能填饱肚子,为了不让母亲听到自己肚子咕咕叫而伤心担忧,他骗母亲说要出去砍柴,想躲起来。但是母亲不让他去,外面风那么大,上山砍柴会有危险。

曾子安慰母亲说道:“娘,您在家歇着,我看外面风现在变小了。咱们家没有过冬的柴火了,趁现在天气还好,我去多打一点,然后结冰就不用出去了。”于是拿着砍刀,搓搓冻疮的手,出门了。曾子砍了一半,突然觉得一阵心疼,他担心是不是母亲出了什么事情,便赶紧收了柴刀,背起打好的柴往山下跑,回到家一看,原来是家里来了一位远房亲戚,母亲有病在身不好起身,又怕失了礼数。于是情急之下咬烂自己的手指,希望曾子能感受到,然后回家。

曾子招待了客人,把客人送走之后,他跪在母亲床前说道:“娘,您以后想儿子就轻轻地咬一下手指,儿子就能感受到了,别用力咬了,儿子会心疼的。”周围人知道了,都赞叹他的孝行。

曾子将行的故事: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的老师是孔子,和颜回、子思等都是好友,当时流行各国游学,他的好友之一叫做晏子来给他送行,嘱咐一些话。

曾子在齐国的时候认识了晏子,两人志同道合成为了好友,曾子要离开齐国,晏子长亭送别。晏子对他说:“虽然我很舍不得你走,但是不能阻止你求学的脚步。人家说临别的时候要赠给行人车马,也有人说要送上金玉良言。您说我是该送给你车马物资还是一些肺腑之言呢?”曾子说:“请您赠送我几句话吧。”

晏子说:“车轮是用树木做成,虽然树木原本很直,但是经过匠人的烈火锤炼,让他便成了一个圆的形状,即使能够再次火烤,也不会变成原来直直的样子。所以君子对笔直和弯曲要格外郑重;和氏璧的前身是一块默默无闻的石头,卞和得到它之后找了制玉的工匠雕琢它,由原来的一块井底之石成为了传世之宝,所以君子要学会锤炼自己的修养;兰草的价值很高,但是如果你把他放在臭水沟里,就没有人愿意靠近他,如果把它放在麋鹿肉里做调料,就值得上一匹好马的价格,同一样事物,在不同的环境里的价值也不一样,并不是兰草变得多好,而是他的作用不一样了。所以君子一定要选好邻居和老师朋友。结交有才能的人,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曾子听了之后特别感动,他将这几句话当成了无价宝,晏子善用比喻的手法,将要叙述的道理放在故事里,给人醍醐灌顶的警示。

宗圣曾子政治理念是什么?曾子参与了儒家四书之首的《大学》编纂,书中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仅至善也提倡生财。主张唯心主义,有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古语说要想明德于天下,必须要让一个国家泰兴昌盛。

要振兴一个国家,就必须要每一个家庭都做到和谐稳固,要想让每个家都和谐必需让作为社会最小单位的个人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高尚。从个人做起才能让这个天下明德。这个链条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

他的政治理念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至善,一个就是生财。至善指的是道德修养和政治上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理想。通过诚心修身修养道德,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政治上的最高境界。让政治和道德相互作用就是儒家的政治观点。他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描述一个大同社会。作为当政者,必须要了解民心,尊重人民,知道群众力量的重要性,不乱加赋税,用一种谨慎的态度治国,民众用一个谨慎的心做事,因此,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称之为人。

“生财”讲的是做官的目的论,有的人做官是为了权利,有的人是为了敛财,这样的人是不能够委以重用,财富聚集的目的是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敛财的君臣就是国家的窃贼。其次当官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举才,用人唯才的,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让人才埋没,这样的小人比贪腐更可怕。

从孔子弟子中观子路形象

摘要:孔子弟子三千,能者七十二,在这众多的弟子中,最多出现在《论语》中的也是最多被孔子责备的就是子路,而子路恰恰是这众多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那么子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将要论述的就是子路为何频频被孔子责备,和孔子之间又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子路究竟是何种个性,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子路为人做事的。

关键词:子路之直 子路之勇 子路之忠 子路之礼 子路之行 子路之志

《史记·孔子世家》里说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深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见于《论语》者仅三十六人,而这三十六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被孔子责备最多的就是子路了。

《仲尼弟子列传》这样介绍子路:仲由,字子路 ,也称季路,卞人 ,小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毅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弟子拜师多为慕名而来或者意图学习为人处世为政之道,而子路则是孔子以 “礼”驯服而拜师的,大有点唐僧收取孙悟空的味道,而实际上子路的个性确实是和孙悟空有些相像的,在《论语》中大量而频繁的“曝光”使得我们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勇敢、刚强、直率、鲁莽但也不乏智慧。孔子也曾这样评价他:野哉,由也!但子路也终不负孔子厚望,为政一方并且也做出了一番成绩。孔子去蒲邑去看望子路时四下展望之后赞叹道:善哉由也!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出一番成绩的弟子却屡屡遭到孔子的责备呢,责备的同时又对他有深切的了解和厚望?恐怕我们要从子路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了。

一、子路之直

和孔子其他弟子不同的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有不满或者不理解时就会直接当面的说出,毫不留情。相比较颜回的说话和做事技巧而言,子路确实是有点莽夫的味道,不过倒也莽撞的可爱和真诚。孔子要去拜见卫国的夫人南子时,子路不高兴了,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美而淫”。孔子很无奈,只得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以表示自己的清白。所以孔子有时也难免说道:有是哉,子之迂也!而且当孔子夸赞他时他也从不遮瞒自己的喜悦,也不会装作谦虚谨慎的样子。当孔子夸赞颜回而子路有意见时,他就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并非是他小肚鸡肠只是因对人真诚仁义所以也就无所顾忌。但我们知道孔夫子可是个聪明人,懂得因材施教,所以对子路也很少用词委婉或者运用迂回术,责备时就直接的责备,夸赞时就直接夸赞,因为了解子路的个性所以不断的用言语来打击他,从而激励他,使其进步,还告诉他“六言六弊”之法。当然,子路也能体会到孔子的良苦用心。

二、子路之勇

子路是推崇勇的,这勇不仅体现在他能作战治政上,也体现在他求学、勇问和勇思上。这是他性格特征中最为明显的一点,也是他为人所知的缘故。在《论语》中,“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他严格履行,所以他的勇是君子之勇。

而子路的好学好问是在《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来的,子路问君子,问勇,问仁,问鬼神,问生死,还问及孔子的志向,问了又问也不觉得惭愧和厌倦。

子路也是一个敢于独立思考的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不同于别人到达想法,子路推荐高柴当官,孔子说高柴读书不好不适合当官,子路就辩驳说,有政府由人民,为什么非要读书好才能当官,使得孔子一时也不知该怎样回答。孔子到蔡之后,晋国的佛来请孔子,孔子准备应聘,子路劝孔子说佛是晋国的叛徒,如果去的话就是是不正义的,老师为什么要去呢?孔子听从了他,后来佛被包围,孔子也最终免了一难。子路和孔子在在蔡时贫困不看以至于

没东西可吃了,子路就问道君子固穷的问题。虽然惹得孔子不高兴但也说明了子路是一个实干的人,希望可以学有所用而不是固守贫困才华不得施展。

三、子路之忠

子路对孔子的很多批评都诚恳接受,不仅不记恨反倒更加尊敬孔子,对其一片赤胆忠心。有记载道:“子疾病,子路请祷”、“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所以孔子也曾有感而发:“道不行,乘桴桴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在新拍电影《孔子》中更是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戏,众弟子和孔子周游列国途中,众人断粮数日,子路生病,一碗清汤也要让孔子先喝自己才肯喝,试想一个自乡野间而起的壮汉莽夫,肯这样尊重热爱孔子,一方面是孔子自身修养使人尊敬,另一方面也是尊敬他人的人同样有着美好而赤诚的心,他们愿意学习,懂得尊师重道所以才会直言不倦,舍身为人。而且在周游列国期间也是子路出了大力,才使得孔子一行人度过难关。子路最后战死在卫国发生的变乱时中,他本是可以躲开这场祸乱,却因为仁义没有逃避,最终战死时也仍记得孔子的教诲:“君子死,冠不免”,从容尊严的死去。

四、子路之礼

子路虽然鲁莽,但也并非一个不知礼的人,在田地里遇到丈人时所表现出的尊敬“拱而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礼貌,有礼节并尊重有思想的人。子路也是一个有孝心的人,深深的遵循对待父母的礼节,小时候家里很穷,但子路总想要父母吃上好米,而附近的米价格昂贵,所以子路就到百里之外买米,然后不分昼夜的扛回家。两位老人过世之后,他才游学到南方。子路尊敬孔子,在战死之时仍然不忘孔子对他的教诲:大丈夫死,冠必正。这也是一种尊礼的表现。虽然千年之后,鲁迅先生也曾因为这件事情说子路正冠这一行为在战场上却是是有些愚了,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子路,知礼也尊礼的子路。

五、子路之行

这里的行是指实践,《论语》有云:“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传统的解释是:子路听到一个道理,如果没能实行,就生怕听到另一个道理。它表现了子路的一种“履践”精神,听到就要做到,否则,宁愿不再去听了。其实仔细推敲,子路也是孔子最具实践精神的学生,在卫国从政时将一座城治理的井井有条,连孔子也“三叹其美”。他不是一个理论家,而是一个实践者,不会坐而论道却懂得做事之法。当他陷于蔡国因生活困顿而抱怨怀疑时,你可以说他太过现实,或者信念不坚。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现实,才使得孔子和和同门存活下来,也因为他的现实才使得孔子的思想不只是一纸空谈,实践证明了它的可行性。

六、子路之志

在《论语·公治长》中有这样一段:“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其志?’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弊之而无憾。’”。这虽然只是在描述一种日常生活但却也有着深刻的含义,“车马轻裘”必是富足暖饱之后的事情,所以子路是透露了他入仕为官的志愿,“和朋友共”,说明他是一个忠义之人,愿意和朋友一起享受安宁舒适的生活。“敝之而无憾”是一种大度和坦荡,这也正是子路为人的写照。

在《论语·先进》中,子路也讲述了他的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而后孔子只是笑了笑,或许是因为子路“率尔对曰”的缘故,又或者是孔子觉其不可行。但我却觉得子路这人实在是坦诚的可爱,人不害怕活着,只害怕活着却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子路有这样的梦,也不怕他人嘲笑就敢于说出来,这是一种勇气。而实际上子路确实也有这样的本领,子路到卫国时将蒲邑治理的富足安定,做出了一番成绩。他是一个有谋有勇有志向的人,只是时事无常而最终丧亡,但是子路那坦荡豪迈的气概也毕竟刻在了后人心中。

其实,孔子在众多弟子中更加喜爱颜回,也看着子路。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子路和颜回代表了孔子的两个方面两个极致:进取与潜善,立行与坐议,阳刚与阴柔,治世与修身。虽然颜回的德行堪称完美,子路有着几分鲁莽和冲动,但是却给人一种可爱丰满的感觉。没有

陈规蹈距的一味推崇也没有毫无生气的死读书,是这样生动的人。我是更加喜欢子路的,颜回年幼而聪明,从来不曾忤逆过孔子一言半句,“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固然值得尊敬,但在他谦虚内敛安贫乐道的个性中总让人觉出这么一点悲观来。在那个战乱纷飞,国家之间随时会有战争的年代,需要的却是子路这样可以顺应时代有谋有勇的人,他们站出来为自己的国家为这个时代做点事,不是简单的坐而论道,也不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某一个人的身上。他们学习,为自己的德行;他们思考,为自己的理想;他们战斗,为自己心中的正义。这样的人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推崇。

参考书目及资料:

1.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孔子及其弟子等《论语》

3.李竞艳 刘志申《试析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及其成因》

4.张军风《论颜回和子路的品格》

孔子是个才艺达人

本文发布于:2024-03-04 17:11: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5434711521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孔子是个才艺达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孔子是个才艺达人.pdf

标签:子路   弟子   鲁国   没有   父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