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人道与德行”的指引

更新时间:2024-03-04 17:08:37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4日发(作者:口腔护士基础知识)

论语中“人道与德行”的指引

龙源期刊网

论语中“人道与德行”的指引

作者:崔志光

来源:《家族企业》2018年第06期

读论语,如果能细读、通读的话,有心的读者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夫子何能,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跟随他?须知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中国人口总数(不算四夷等少数民族)据专家测算也不过一千万有余,而《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在当时是多大的一个群体啊!《孔子家语》中还专门有一篇《七十二弟子解》,列有这七十二位弟子的姓名、字号、国籍等,很多人还附有简介。这些人来自各个国家,有贵族、有平民,有少年才俊、也有沧桑老成,有兄弟同学、也有父子同门,这些“国际粉”离家别亲,追随孔子学习,甚至许多人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长途跋涉中不仅风餐露宿,甚至数次冒着生命的危险,如此看来这些学生可都是实打实的“铁粉儿”啊。

夫子用什么手段“吸粉儿”?

龙源期刊网

孔子有特异功能之类的法术吗?非也!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对这些神怪之类的玄秘现象讲都不讲。

孔子搞宗教性的精神控制吗?非也!夫子提倡“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甚至对于天道都谈得很少,“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

难道夫子是高富帅,靠财富号召了大量拥趸?夫子身材是很高,“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孔子世家》)根据吴承洛先生《中国古代度量衡史》的推定,周代的一尺相当于今天的19.91厘米,那么孔子的身高就相当于今天的1.91米还要多一点。虽然个子高,但孔子的颜值并不高,《史记·孔子世家》说他“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日丘云”。所谓的“圩(yu)顶”,就是中间低而四周高,根据《索引》的解释,就是“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这样看来,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就像“尼丘山”一样,因此才起名字叫做“丘”。因此,夫子长得不但不帅,而且有点儿丑。据孔子学生的学生,比孔子晚220多年的荀子描述他的祖师爷:“仲尼之状,面如蒙俱。”(《荀子·非相》)“蒙俱”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或出丧时所用之神像,脸方而丑,发多而乱,形凶恶,是用来吓唬鬼魅的。如此说来,夫子不但有点儿丑,而且有点儿凶!当然,这样的面相也就不可能有明星效应了。

至于财富,孔子不贫穷,但也不富裕。学生们跟随孔子学习是要交学费的,学费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因此孔子平常也没有太多的闲钱。以至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去世,颜回之父颜路(也是孔子弟子)请求孔子把他的车卖掉来为颜回买外棺(椁),孔子也未同意。“颜渊死,颜路请子车以为之椁。子日:‘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篇》: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说,颜回死了,颜回的父亲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为颜回买外棺。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也都是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孔鲤死了,有内棺而没有外椁。我不能徒步行走而卖掉车给颜回买外椁。我担任过下大夫的官职,是不可以没有车的。”可见,孔子家无余财。

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的学生跟随孔子?——是人道,是德行。

宣发人道,引导德行

人之所以有种种的烦恼和痛苦,是因为我们虽生而为人,却并不明白为人之道,不知本分,不尽本职,如盲人骑瞎马,总是提心吊胆,不能心安,所以“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愁中即病中”。而孔子找到了“人道”,且能引导学生把人道“得在身上、行在身上”,这就是德行。所以说“德者,得也”。人做好了,知道明人伦,尽本分,才能做好事,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梦恬心安,才能“君子无一日之忧而有终生之乐”。

翻开论语,开篇即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乐!

龙源期刊网

吃饱喝足再小憩一觉,“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有乐!

如果生活困难更要乐,这是生活态度!“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论语·学而》)——要乐!

好学生的标准必须会乐,不管生活境况如何,一如既往地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苦中作乐!

人生如此之乐,以至夫子“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夫子乐,夫子也给予学生乐。《论语》中对乐多有记录,仅表示欢乐的“乐”字就出现了十次之多。夫子能有千百人的追随——是夫子帮学生们找到了人道这个大本,从此离苦得乐,解决了本的问题,“本立而道生”,无论从事政事、文学、外交等何种职业,都可以学有所成。所以孔子的教学内容,在所谓的“孔门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以德行为首。如果没有孔子宣发人道,人生都在黑暗中摸索,所以古人說“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务本需从心性最初处培养

为人之本从哪里下手呢?

孔子讲仁,“仁者爱人”,人是感情动物,必先发乎情,有真情才有真善,懂得感恩,懂得亲爱,才能是人。父母恩最重,兄弟情最亲,知恩图报,即是孝悌,所以孔子之教,以孝惮为首。

故《论语》第一篇《学而》重在立本。有子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同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找到了“本”我们才有着力处,才能梦恬心安。明朝冯梦龙解释此章最有味道,他说,“仁”虽是人心人性,连“孝悌”亦从仁生,然而却是浑沦名目(意为不易捉摸)。至于萌为情,发为才,自然有个最真切处。若胡乱下手,便有齐王易牛、墨子兼爱之病,故不日“务仁”而欲人务“孝悌”。孝悌是本,则“务本”便须从心性最初流露处培养扩充。

所以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学孝悌,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同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意思是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外出要恭敬兄长,言行谨慎信实,博爱大众,亲近仁人。这样躬行实践如还有余力,可以去学习文化。

“自古圣贤仁人莫不由弟子出,弟子之事尽,而圣贤不外此”,冯梦龙说:人之一身,非入即出,非行则言,非待人接物则燕居独处,今无一时一事不在范围中,放心(放逸之心)安得不收,德行安得不纯?——所以做好弟子是圣贤的根基,修心养德皆从此开始。

然而,真的想践行这些就需要竭力行之,念兹在兹,不是巧言令色,不是嘴上功夫,是需要花大力气的,所以孔子才会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学文固然包合了学六艺等,但须

龙源期刊网

注意,所谓“泛爱众,而亲仁”,爱和亲有程度的不同,亲仁是亲近仁人君子,如不是仁人则不与之亲,只泛爱而已,如此,亲仁又何尝不是学?普通人闲散惯了,并不觉得“有余力”,体会到“有余力”,一定是个身体力行的人。

论语中“人道与德行”的指引

本文发布于:2024-03-04 17:08: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543317527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语中“人道与德行”的指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语中“人道与德行”的指引.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弟子   才能   夫子   学生   没有   学习   需要   余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