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不”的变调》教案

更新时间:2024-03-04 16:35:16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4日发(作者:死期利率)

《“一”和“不”的变调》教案

《“一”和“不”的变调》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和不”的变调规律。

2、能准确读出“一和不”的变调词语和句子 。

3、通过“一”和“不”的变调训练,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语流 音变的 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普通话的自觉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

1、“一”和“不”的变调规律

2、 能运用“一、不”的变调规律准确读出含有“一”“不”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一”“不”的各种变调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 引导式 总结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边说,边板书划横线的词语)

同学们,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上公开课,我感到有些紧张,但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因为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我力量,是不是?

听完了我说的话,大家再来看这四个词:第一、不能、一定、好不好,大家 “一”“不”在哪几个词中和我们单独念的“一”“不”不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音现象?

生答:声调发生了改变,一(yi)定、好不(bu)好。(学生齐读这四个词语)

教师解说:像这样在语流中由于音节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改变某些汉字的声调的语音现象,我们叫做变调。变调包括“一”、“不”和“上声”的变调,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探讨

“一”、“不”的变调,探寻“一”和“不”的变调规律。(出示PPT(或板书课题):“一”、“不”的变调)

二、讲授新课

(一)教师举例“一、不”的典型字词并引导学生总结“一”“不”的变调规律。通过领读、个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和“不”的变调规律。

1.规律一:单念或末尾(一表示数字或序数)时念本调。

(1)例词:

一、第一、初一、唯一、统一、三百零一、二十一、十一、

一一得一、一把手、一季度、一排长、1201班。

不、就不、毫不、决不、都不、无不、何不、我偏不

(2)教师朗读所有词语,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一”和“不”的本调分别读什么?(yī、bù)

②上述词语中的“一”和“不”在什么情况下也读的是本调呢?(在单念和末尾的时候念本调)

③为什么“一一得一”、“一季度”、“1201班”前面的“一”也要读

yī呢?(“一”表示数字或序号时也念本调)

(3)请三个学生逐一回答,教师逐一明确,并出示PPT,教师强调。

规律一:单念或末尾(一表示数字或序数)时念本调。

过渡语:“一” 和“ 不”在单念或末尾的时候念本调,那么它们在词语开头(一表示数字或序号除外)应该如何变调呢?

2.规律二:去声前念阳平。

①教师出示PPT例词

一半、一会儿、一律、一辈子、一面、

一份、一切、一再、一寸、一致、一阵

不对、不算、不便、不怕、不必、不屑

不怕、不当、不定、不动、不利、不顺

②请2位学生分别朗读以上含有“一”和“不”的词语。

③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规律二:

刚才两位同学把上述的词语中的“一”和“不”都读成了阳平,很正确,大家看一看,也想一想,再说一说,“一”“ 不”在什么情况下要变读成阳平?

④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肯定,并出示PPT规律二:去声前念阳平

⑤请1学生朗读所有词语,师生评价“一”“不”的变调是否准确,然后齐读全部词语。要求读准“一”“不”的变调。

过渡语:“一”和“不”在去声前变成了阳平,那它在其他三个声调的前面又该怎么变呢?

3.规律三:非去声前念去声。

①教师出示例词

一般、一心、一分、一车、一批、一天、

不听、不悲、不分、不蒙、不穿、不飞

一旁、一层、一轮、一门、一条、一行

不同、不曾、不行、 不纯、不回、不白

一手、一尺、一把、一抖、一点儿、一顶

不美、不想、不好、不许、不准、不满

②请3个同学分别朗读以上词语(每人读两行),教师评价,然后提问初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三。以上词语中“一”或“不”都在哪些声调的前面?(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教师补充这三个声调统称为非去声)都变成了第几声?(第四声)

③教师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规律三:

那么,“一”“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变读成去声?谁能简单地概括一下?

④学生总结,教师并出示PPT肯定并强调:非去声前念去声。

⑤请1位同学朗读所有词语,师生共同评价。。

4.规律四: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

①教师出示例词,并朗读第一行和第三行的词语,让学生听听词语中间的“一”“不”读的是第什么声调?(没有声调)

看一看、挪一挪、等一等、摇一摇、问一问、

翻一下、讲一讲、忍一忍、闻一闻、量一量

想不开、起不来、行不行、大不了、对不起、

大不大、谈不谈、拿不动、好不好、打不开

②请1位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同时让这位学生朗读第二行和第四行的所有词语。

③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四:

“一”“不”在这些词语中间读第几声?(没有声调,即轻声。如果有学生答“读第四声”,教师就把以上词语中的“一”“不”都读成第四声,让学生们感受到不自然和不准确)同学们边看边想,这一条应该如何总结呢?

④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出示PPT规律四,并口头强调:

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

⑤学生齐读所有词语。

5.“一”“ 不”的变调规律总结(教师出示PPT相关内容,同学们齐声朗读,加深对规律的记忆)

单序末念本调,

去声前念阳平,

非去前念去声,

在中间念轻声。

过渡语: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双音节词语和三音节词语中“一”“不”的变调规律,同学

们,你们是不是已经完全掌握了“一”“不”的变调规律并能熟练地运用了呢?下面,我将通过词语训练、句子训练、诗歌朗读和对话等形式对大家进行训练和检测。

(二)专项训练

教师PPT出示下列含有“一”“不”的四字词语,请若干学生朗读,综合检测学生对“一”“不”变调规律的掌握情况。

一板一眼 一唱一和 一丝一毫 一朝一夕 一问一答

不管不顾 不即不离 不伦不类 不折不扣 不卑不亢

一蹶不振 一毛不拔 一丝不挂 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

不可一世 不拘一格 一丝不苟 一窍不通

过渡语: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词语中“一”“不”的变调,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准下列句子中“一”“不”的变调呢?

(1)教师PPT出示训练内容,学生自读。

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

②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

(2)每一句话请2—3人朗读,教师评价。(要求在读准“一”“不”的基础上,重读“一”“不”,把句子读通顺,而且要尽可能读得有感情)

(3)教师范读这两个句子,强调句中“一”“不”的变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句朗读的情感性。

过渡语:在我们刚才朗读的句子中只有三个含有“不”的词和四个含有“一”的词语,如果我们在语句中遇到很多个含有“一”的词语我们能快而准确地读出来吗?

古诗朗读

①教师PPT出示古诗内容,且脱稿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把“一”变调后的声调用调号标出。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②学生模仿教师的节奏,练习古诗的朗读。

③请3个学生朗读古诗,分别加以评点。重点听评他们的“一”的变调是否准确、诗句是否流畅。

④教师带学生齐声朗读古诗,以教师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们明白看似平凡的“一”,生活中却是不平凡的,充满感情的。

过渡语: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在生活中自如地运用,学“一”“不”的变调也是如此,这叫“学以致用”。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自然地运用“一”“不”的变调来表达我们的语意和情感呢?

4.语句练习

(1)对话练说训练

①教师PPT出示下列三组例句,让学生熟悉内容,教师提出表达要求:像平时说话那样自然,

而且要说出感情。

例1:甲:星期一一大早,我就看见图书馆进了一套新书,咱俩一起去看一看吧!

乙:好吧!你可一定要来呀!你要不来,我也不去,信不信由你!

例2:甲:今天我喝了一杯奶茶,但是没喝完就扔掉了

乙:为什么呀?

甲:不好喝,太甜了。

例3:甲:小王,这个周末你有空吗?我不打算和家人去旅游了,我想去游乐场。

乙:好啊,那咱们一起去,到时候见。

②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教师巡听,随时纠正学生的语音错误,尤

其是“一”“不”。

③请三组学生分别表演三组例句,师生评点,然后教师和一个学生练

习第1组对话。

(2)编对话练习

①教师PPT出示下列生活情境,仿照示例,同桌编对话用到一和不,

每人1—2句,然后练说。

A.上街买衣服。

B.回家。

②对话展示。请2—3组学生表演对话。师生评点。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一和不”的变调规律(师生齐读总结的四条规律),为了巩固变调规律知识,我们还通过诗文、儿歌、对话进行了专项训练。希望同学们课下多练习,多运用,因为变调只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算真正掌握了它。

四、布置作业:课下,自己确定某一个情境编对话,一定要用到“一”“不”,并且要自然准确地把他们说出来。

五、 课后反思

六、听课教师签名:

七、教师听课意见建议:

论文编号: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 贵州省教育学会

___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

征集评选登记表

学科类别:中学化学

论文题目 《“三段式”法在化学反应速率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课题组

成员姓名

黄慧 学校名称 贵阳市第九中学

学校地址

联系电话

贵阳市南明区新华路68号

论文内容摘要

“三段式”最初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用来说明发展过程的公式,认为一切发展都经历三个阶段。化学反应速率计算中的“三段式”指反应从起始到末尾反应物与生成物所经历的变化,用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中数据比较多、关系也比较复杂,特别容易混淆,通过“三段式”法在反应方程式下列出各物质的起始、变化、末尾的量,使得各种数据直观、调理清晰、便于分析和计算,是有序的整理相关数据的良好方法。本教学设计精选了四种类型的题目,指导学生利用“三段式”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为《化学选修4》中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奠定基础。

个人诚信承诺(在括号内打“√”):

1.所写论文为本人原创,并非从网上直接下载或抄袭他人(√)

2.所写案例真实,源于本人亲历的课堂(√)

《“三段式”法在化学反应速率计算中的应用》

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1.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在《化学必修2》和《化学选修4》中都有出现,《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能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发现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结合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来表示,引出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快慢用“反应速率”来表示,通常用单位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去正值)来表示。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未过多提及计算。但是在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却常常以计算题的形式考察相关知识,特别是在

高二《化学选修4》中会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若高一就学得糊里糊涂,高二的学习就会显得更加困难,因此在规定的2课时之后,我又加入了“三段式”法在化学反应速率计算中的应用这1课时,作为补充。

2.学生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中数据比较多、关系也比较复杂,特别容易混淆,在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发现,学生做题遇到计算都很头疼,只能做简单的带入公式的直接计算,而对于略显复杂的计算也有畏难情绪,所以希望通过“三段式”法的教学,可以使得各种数据直观、调理清晰、便于分析和计算,为《化学选修4》中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奠定基础。

本班学生是我校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薄弱,教学中要多鼓励,多启发,让他们觉得计算题也是可以有突破口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该班的座位是按照“3过道3过道3”排布的,前后两排的6位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如下图),在教学过程的探究学习都以小组为单位,内部先达成一致,再派代表发言,然后有异议的组再派代表发言,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1

1

2

2

3

3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三段式。

2.理解化学反应速率、转化率等计算方法。

3.掌握“三段式”法在化学反应速率计算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三段式法,学会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方法。

2.通过从图中提取所需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

1.黑格尔的三段式为事物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辩证法开辟了道路,学习三段式1

1

2

2

3

3

1 4

1

4

2

5

2

5

3

6

3 6

4

4

5

5

6

6

4 7

4

7

5

8

5

8

6

9

6 9

7

7

8

8

9

9

7

7

8

8

9

9

在化学反应速率计算中的应用,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攀知识高峰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掌握三段式法,并能运用三段式法解决化学反应速率计算中的问题。

四、教学流程图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回顾作业中丢分最多的题型

例题1分析

三段式的基本步骤

例题2探究学习

一题多解,注意统一物理量

例题3探究学习

逆向思维运用三段式

例题4探究学习需要设未知数的三段式

归纳总结,结束新课

三段式的注意事项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引入

(约1min)

通过【例题1】

讲解三段式的基本步骤

(约8min)

教师活动

提问:作业中丢分最多的是什么题型?

引入:介绍一种神奇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

【投影】一定条件下,向2L容器中通入3

mol氮气和10 mol氢气及催化剂反应,2 min

后,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为2 mol,0-2min则内v(NH3)=______,2 min 末,C(N2)=_____,H2

的转化率为________。

电子白板上边写边讲解:

设计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新课。

聆听、观察、思考、填写学案:

基本步骤: 通过实例分析讲1.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解,构建三段式法 的基本步骤,边讲解: N2

(g) + 3H2(g)2NH3(g)

2.根据题意,依次在反应方程式下列出各反应物边总结,便于学生n始(mol) 3 10 0

和生成物的n始、△n及n末。 理解记忆,比讲模△n(mol)

式性的公式更直n末(mol) 2

观。

N2

(g) + 3H2(g)2NH3(g)

3.根据n始与n末的差的绝对值等于△n、

n始(mol) 3 10 0

△n之比等于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列出△n(mol) 1 3 2

关系式计算。

n末(mol) 2 7 2

v(NH3) =△C(NH3) = △n(NH3) = 2mol

△t V·△t 2L×2 min

= 0.5 mol/(L·min)

C末(N2)= n末(N2) = 2mol = 1mol/L

V 2L

α(H2)=△n(H2)×100% = 3mol×100% = 30%

n始(H2) 10mol

学生活动

回顾: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题丢分最多。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例题2】,教师指导。

【投影】在某一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2 mol的CO和0.2 mol的H2O(g),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高温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反应放出热量。反应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H2O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反应平衡c(H2)=______,CO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

指导学生按照例题1介绍基本步骤,结合上图中给出的信息,写出该题的三段式。

教师走进学生小组讨论中,寻找不同解题方法的学生。

小组自主探究,讨论学习,达成共识。

经过激烈的讨论,有以下两(或三)种方法,请每组派代表发言,看看哪一组才是正确的?

×错误思路:误将10min后CO2

的浓度当成物质的量带入三段式。

CO(g) + H2O(g) CO2(g) + H2(g)

n始(mol) 0.2 0.2 0 0

△n(mol)

n末(mol)

√正确思路一:

先求出n末(CO2)= C末(CO2)×mol/L×mol,再代入三段式:

CO(g) + H2O(g) CO2(g) + H2(g)

n始(mol) 0.2 0 0

△n(mol)

n末(mol)

v(H2O) = △C(H2O) = △n(H2O)

△t V·△t

= mol = 0.003 mol/(L·min)

5L×10 min

C末(H2) = n末(H2)= mol = 0.03 mol/L

V 5L

根据例题1中介绍的基本步骤,举一反三。

使学生们的思维发生碰撞,产生知识的火花。

这是学生们最可能犯的错误。

经过讨论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往往比老师讲解得来的答案,印象深刻。

(约10min)

询问是否有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来算?

引导学生根据公式n=C·V,对于同一化学反应,V相同,n与C成正比,那么是否可以用C始、△C及C末来计算呢?

引出第二种计算方法

强调起始量、变化量、末尾量三者物理量及单位要统一

α(CO)=△n(CO)×100% = mol×100% = 75%

n始(CO) mol

√正确思路二:

先求出C始(CO)=n始(CO)=mol mol/L

V 5L

C始(H2O)=n始(H2O) = mol mol/L,

V 5L

再代入三段式:

CO(g) + H2O(g) CO2(g) +

H2(g)

C始(mol/L) 0.04 0.04 0 0

△C(mol/L)

C末(mol/L) 0.03

v(H2O)=△C(H2O) = mol/L =0.003 mol/(L·min)

△t 10 min

C末(H2) = 0.03 mol/L

α(CO)=△C(CO)×100%=mol/L×100% = 75%

C始(CO) mol/L

填写学案基本步骤中的空格以及注意事项1:

2.……(或C始、△C及C末)……

3.……(或C始与C末的差的绝对值等于△C)…(或△C)……

1.起始量、变化量、末尾量三者物理量及单位要统一,都是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否则无法计算。

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总结出,三段式的两种切入点,虽然所用的物理量不一样,但是计算出的结果是一模一样的,切记,一定要统一物理量及单位。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例题3】,教师指导。

【投影】在2L容器中,某可逆反应从0—2分钟进行过程中, 在不同反应时间各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的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开始至2分钟时,C的反应速率为 ;2分钟后A、B、C各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在这个条件下,反应已达到了

状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A、B的物质的量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减少,为反应物;C的物质的量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增多,为反生成物。根据题意,依次在反应方程式下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n始、n末。

根据n始与n末的差的绝对值等于△n填空

再根据△n 之比等于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推到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4

C

3

A

2

1

B

0

1 2 3/分钟

前两个例题都是已 知化学方程式,计小组自主探究,讨论学习,达成共识。 算化学反应速率及 转化率等,该题首 ___ A + ___ B ___ C 先通过读图,分析n始(mol) 5 2 2 出反应物和生成△n(mol) 物,再通过列出三n末(mol) 3 1 4 段式,最后逆向思 维推出反应的化学2 A + B 2 C 方程式。

n始(mol) 5 2 2

△n(mol) 2 1 2

n末(mol) 3 1 4

v(C)=△C(C) =△n(C) = 2mol = 0.5

mol/(L·min) △t V·△t 2L×2 min

培养读图能力,复2分钟后,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说明已习化学平衡状态的物质的量/mol

(约6min)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例题4】,教师指导。

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投影】氢气是合成氨的重要原料,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N2(g)+3H2(g)2NH3(g)。

(1)当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外界条件(不改变N2、H2和NH3的量),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时间段(t1时刻后)为 。

指导学生读图,复习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个容积为1 L的固定容器中通入2 mol氮气和8 mol氢气及固体催化剂,使之反应。已知平衡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为起始时的80%,N2的转化率为 。

指导学生设未知数时,按照化学计量数之比,设△n分别为x、3x、2x

根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推论,恒温、恒容时混合气体的压强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

判断依据。

小组自主探究,讨论学习,达成共识。 培养读图能力,复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出t2-t3、t4-t5中正逆反应习化学平衡状态的速率相等,则表示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判断依据。

N2 (g) + 3H2(g) 2NH3(g)

n始(mol) 2 8 0

△n(mol)

n末(mol)

遇到只告诉开始的N2 (g) + 3H2(g) 2NH3(g)

物理量和压强比或n始(mol) 2 8 0

者体积比的题目,△n(mol) x 3x 2x

需要设未知数进行n末(mol) 2-x 8-3x 2x

计算。

P末= n末 80%=(2-x+8-3x+2x)mol

P始 n始 (2+8) mol

复习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推论。

x=1

α(H2) = △n(H2)×100% = 1mol×100% = 50%

n始(H2) 2mol

填写学案基本步骤中的空格:

(约10min)

课堂小结

(约3min)

2.……未知量可以设未知数表示;

提问:不同物质的起始量或末尾量与化学计回顾例题1-2,思考,回答,没有关系。

量数有没有关系?

填写学案注意事项中的空格:

2.起始量、变化量、末尾量中,只有不同物质

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不同物质的起始量或末尾量与化学计量数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能列比例计算。

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三段式”法在化学学生学有所获,自己觉得很开心。

反应速率计算中的应用,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计算也没有那么难?有没有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方法?

希望大家课下再巩固、练习,将上次作业中的错题订正,为我们高二的学习奠定基础,

很多学生会认为起始量或末尾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这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再次加强巩固、练习,返回到加这一个课时的本意,解决问题。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根据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理念,精选一道例题教师讲解,三道例题创设小组探究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三段式法解决化学反应速率计算中的相关问题,真正使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打开突破计算题的新视角。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己做的好的方面有:

1.依法治校,注重教育公平,因材施教

因为所教班级为普通班,学生基础较薄弱,所以教学进度适当的慢一点是可以的,针对学生在练习中体现出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了这一个课时,恰恰是因材施教,注重教育公平的最好体现,也是实践党中央依法治校的好机会。

2.小专题,大智慧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从工作开始的第一届学生到现在,每一届都会讲,但是之前的每一届都没有讲精,以至于好像什么都讲了,但学生还是怕,看到计算题就怕,稍微难一点的立即放弃,也许是当老师的觉得简单,就讲得快,恰恰忽略了这样的小专题,通过这一次精选例题,发现里面也有大智慧。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学会善于发现类似的小专题,组个突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成就感的。

3.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乐在其中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力求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学习的轻松切换中,成为自我引导的学习者、思考者,信息的使用者和生产者,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的解决者,而老师则是学生学习坚定的支持者、合作者和评价者。例题2的设计使学生思维碰撞出火花,产生争论,最后通过小组代表发言,说服其他组,学生会很有成就感,乐在其中。

4.利用多媒体和学案,辅助教学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强大显示功能,不但将例题通过PPT投影,还利用电子白板笔可以直接在白板上书写,后期需要,还可翻看之前的板书。同时,准备学案,让学生能直观快速的看这例题讨论,并作答。

虽然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凸显出了一些不足:

1.例题2讨论的时间过长,今后要注意把握好整节课的节奏。

2.例题3最初的设计是直接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让部分学生又摸不清方向,后来修改为增加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什么两问,让学生更容易上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自己也成长了不少,愿每天心中开出一朵花,用此美丽的心情发现更多的小专题,哺育学生茁壮成长。

七、附学生学案:《“三段式”法在化学反应速率计算中的应用》

一.基本步骤:

1.写出正确的 ;

2.根据题意,依次在反应方程式下列出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 及

(或 、 及 ),未知量可以 表示;

3.根据 与 的差的绝对值等于 (或 与 的差的绝对值等于 )、

(或 )之比等于对应物质的 之比,列出关系式计算。

二.注意事项

1.起始量、变化量、末尾量三者 及 要统一,都是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否则无法计算。

2.起始量、变化量、末尾量中,只有不同物质的 之比等于对应物质的

之比,不同物质的起始量或末尾量与化学计量数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能列比例计算。

【例题1】一定条件下,向2L容器中通入3 mol氮气和10 mol氢气及催化剂反应,2 min 后,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为2 mol,0-2min则内v(NH3)=___________,

2 min 末,C(N2)=____________,H2

的转化率为________。

N2

(g) + 3H2(g)2NH3(g)

n始(mol) 3 10 0

△n(mol)

n末(mol) 2

【例题2】在某一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2 mol的CO和0.2 mol的H2O(g),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高温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 CO2(g)+H2(g),反应放出热量。反应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H2O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平衡时c(H2)=______________,CO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

5

【例题3】在2L容器中,某可逆反应从0—2分钟进行4

过程中, 在不同反应时间各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如右图C

所示。则该反应的的反应物是 ,生成3

A

物是 ,化学方程式2

为 ;反应开始至2分1

B

钟时,C的反应速率为 ;2分钟后A、B、C各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在这个条件0

1 2 3/分钟

下,反应已达到了 状态。

【例题4】氢气是合成氨的重要原料,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2(g)+3H2(g)2NH3(g)。

(1)当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外界条件(不改变N2、H2和NH3的量),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时间段(t1时刻后)为 。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个容积为1 L的固定容器中通入2 mol氮气和8 mol氢气及固体催化剂,使之反应。已知平衡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为起始时的80%,N2的转化率为 。

物质的量/mol

《“一”和“不”的变调》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4-03-04 16:35: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5413161521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一”和“不”的变调》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一”和“不”的变调》教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学生   教师   学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