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

更新时间:2024-03-04 16:26:19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4日发(作者:淘宝信誉)

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

粤语保存着我国最早的“普通话”

讨论粤语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占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直至赵佗建亢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土著的语言。可见雅言并未在岭南通行,只是出现了少数面积很小的“雅言岛”。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今封开和梧州),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因素,也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渐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消失。在这—。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

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荡然无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于今天的粤语。

封川话浊塞音:早期粤语的活化石

粤语保存着占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受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带的人们完全不知道入声是怎么一回事。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在粤语的形成地封开一带,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为明显。《切韵》音系中有一套浊塞音声母,这套浊塞音声母在汉语大多数方言中已经消失在今天的粤语广州话亦已无存。然而,这套浊寒音声母在封开的粤语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开粤语,不仅在《切韵》中念为浊塞音“并”、“定”、“群”母的字仍然读为浊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韵》中已经念为清塞音“帮”、“端”、“见”母的字也读为浊塞音。我们知道,“浊音清化”是汉语声母演变的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浊塞音声母越发达,其年代便越久远。封开粤语浊塞音比《切韵》音系发达,说明它保存着比《切韵》成书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两汉时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说,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粤语的活化石,是粤语形成于古广信的见证。

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 ,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

“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北京话有许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和(hé)”说成“hàn”,把“蝴蝶(húdié)”说成“húdiěr”,把“告诉(gàosu)”说成“gàosong”,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区的人难以接受。另外,北京话里还有异读音现象,例如“侵略”一词,有人念“qīn lüè”、也有人念成 “qǐn lüè”;“附近”一词,有人念“fùjìn”,也有人念成“fǔjìn”,这也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许多麻烦。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北方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北方各地的土语,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说成“晚半晌”,把“斥责”说成“呲儿”,把“吝啬”说成“抠门儿”;北方不少地区将“玉米”称为“棒子”,将“肥皂”称为“胰子”,将“馒头”称为“馍馍”。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一个选择。有的非北方话地区的方言词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北方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例如“搞”、“垃圾”、“尴尬”、“噱头”等词已经在书面语中经常出现,早已加入了普通话词汇行列。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作出规范。

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

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普通话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员的官话,因为北京做过多朝首都,官话也就更接近北京话,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苏南地区,也因为南京做过多朝首都,有点接近官话。

“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粤语是汉语方言的一种,和其他方言一样,它直接来源于古代汉语,因此总的说来,粤语和民族共同与之间相同成分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但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粤语也形成不同于共同语的一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掌握粤语是有一定帮助的。

第一、它大量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成分,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语音方面,粤语保留了中古汉语韵母的塞音韵尾和唇音韵尾,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特征早已消失。又如声调,粤语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此外,粤语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这些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但粤语并没有跟上北方方言的变化。在词汇方面,粤语保留一些古词或古义,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如粤语中“粘”说“黐”,北方方言不用。在语法方面,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修饰成分后置,“公鸡”说成“鸡公”,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第二、粤语保留不少古代“南越”族语言的底层成分。古代汉人与土著杂居和对土著的逐渐的同化过程中,不自觉地吸收了“古越语”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如在粤语中“呢”表示“这”,“唔”表示“不”,“虾”表示“欺负”这些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

第三、粤语吸收了较多的来来词。在鸦片战争后,香港割让给英国,广东被迫设立通商口岸,在与外国长期的接触中,粤语也就吸收了不少的外来词,其中主要来自英语,香港粤语中吸收外来词更多,而且也强烈影响着广东境内的粤语。这些外来词有的是普通话没有吸收的,如“巴士”,普通话中说“公共汽车”,有的是普通话虽然吸收但译法不同,如普通话中的“沙拉”在粤语中译为“沙律”。

第四、粤语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方言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沿用至今,也形成了粤语的特点。

一、地位不同。普通话是民族共同语,是法定的正式场合交际用语;而广东话(又称“粤语”)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二、使用面不同。普通话全国通行,广东话只在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和香港、澳门通行。

三、语言本身不同。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㈠语音不同(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1.声母不同。最大的区别是:普通话有翘舌音zh、ch、sh、r,而广东话没有。

2.韵母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广东话有韵尾为 m 的鼻韵母,还有韵尾为 b、d、g的韵母(即入声韵尾),而普通话没有。

3.声调不同。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广东话有九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阳入。

㈡基本词汇不同。如普通话说“哭”,广东话说“喊”;普通话说“站”,广东话说“企”;普通话说“睡”,广东话说“训”;普通话说“看”,广东话说“睇”;普通话说“吃”,广东话说“食”。等等。

㈢语法不同。或者词序不同,如普通话说“我先上。”广东话说“我上先。”或者使用的虚词不同,如普通话说“我正在读书。”广东话说“我读紧书。”等等。

有区别的地方很多,因时间有限,无法细述,只说个大概。

广东话 普通话

好耐、好耐 很久

成日 整天

肥仔、肥佬 胖子

漏口佬 结巴

靓女 漂亮女孩

1. 动词方面:

广东话 普通话

除 脱

估 猜

搭 乘

辘 滚

抽 提

2. 代词方面:

广东话 普通话

我o地 我们

我o既 我的

呢个 这个

o个个 那个

咁 这

3. 副词方面:

广东话 普通话

唔 不

未 没有

唔使 不用、不必

唔通 难道

正话 刚才

4. 形容词方面:

广东话 普通话

为食 馋嘴

阴功 可怜

实净 结实

喉急、喉擒 急

均存 均匀

5. 介词方面:

广东话 普通话

畀 被、让、给

将 被

系度、响度 在

同、同埋 跟、替

使 用

6. 数量词方面:

广东话 普通话

一只狗 一条狗

一只蕉 一条香蕉

一梳蕉 一把香蕉

一班人 一伙人

一浸烟 一股烟

7. 连词方面:

广东话 普通话

若果 如果

唔单止 不但

不如、不而 不如

抑或 或者

唔论 不论

8. 叹词方面:

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或应答的词,一般都不与其它词语组合,可是说是独立性很强的词类,广东话跟普通话的叹词狼有很大的分别,例如平常我们最常见,用以表示惊讶的「哗」,在普通话是解作喧哗的意思,并没有叹词的作用。在普通话里最常用以表达惊讶的是「嚄」跟「哎呀」。其它常见的例子如下:

广东话 普通话

o下 嘿

哗 嚄、哎呀

车 呸

啊 哦

唔 唉

哈哈 嘿嘿

咩 吗

啰 了

架 的

卦 吧

之嘛 罢了

由于以上的材料在某程度上也关于普通话与广东话在词汇上的不同,因此不在我们深究的范围之内,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普通话与广东话在句法上的不同。

3. 句法上的差异:

表面上看起来,普通话与广东话在句法上的差异似乎不如语音和词汇上的分别那么巨大,然而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和研究,不难发现原来两者之间也存有很大的分别,而且呈规律化,十分有趣。

9. 词序上的分别:

词序就是指词的先后次序。这里的词序并不是指在词汇中,语素出现的先后次序,而是指在句式中,词类出现的先后次序。在普通话与广东话之间经常出现在词序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把这些分别归纳成以下几大类:

1. 副词的位置不同:

普通话与广东话在这个词序上的分别十分明显;在普通话里,副词一定会放在动词前面作为状语,没有例外;然而,在广东话里面,有很多副词是能放在动词后面,例如:

广东话 普通话

动 + 副 副(状) + 动

对唔住,我行先 对不起,我先走

俾多o的啦,咁少o既? 多给点吧,怎么这么少哇?

讲少o的啦,讲多错多。 少说点吧,说得多错得多。

等埋佢o地,行慢o的啦。 等等他们,慢点走吧。

你出去先,我要锁门 你先出去,我要锁门

2. 形容词的位置不同

在普通话中,形容词往往是用在名词反作为谓语,然而在广东话中有某些形容词,如:多、少、大、齐等等,经常效在阿词的前面,作为定语,例如:

广东话 普通话

形(定) + 名 名 + 形(谓)

多人唔紧要。 人多不要紧。

好生意啦。 生意好啦。

黄先生几好人。 黄先生人挺好。

大风得滞! 风太大了!

今日真系齐人。 今天人真齐。

3. 双宾语的位置不同

宾语是动词的一种连带成份,有时一个动词可以带起两个宾语,如:「他借我两本杂志。」中的「我」跟「杂志」,这就是双宾语了。普通话与广东话在双宾语的先后次序上刚好相反;在普通话里,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构成一名(人宾语)一名(物宾语),而在广东话则刚好相反,指物的宾语在前,指人的宾语在后,构成一名(物宾语)一名(人宾语)。简单来说双宾语在普通话是以「先人后物」形式存在,而在广东话则是以「先物后人」形式存在。

广东话 普通话

主 + 动 + 物宾语 + 人宾语 主 + 动 + 人宾语 + 物宾语

俾一本书我。 给我一本书。

佢俾钱我。 他给我钱。

佢借两本杂志我。 他借给我两本杂志。

你打个电话俾小华啦。 你给小华打个电话吧。

你写封信俾佢啦。 你给他写封信吧。

4. 动补结构的否定式上,否定词位置的不同

在普通话中的动补结构的否定式,否定词「不」往往是在动词之后,而在广东话中,否定词「唔」往往是在动词之前,例如:

广东话 普通话

否定词 + 动词 动词 + 否定词

o的字我唔睇得清楚。 那些字我看不清楚。

嘈得滞,我唔训得着。 太吵了,我睡不着。

我o地唔比得过佢o地 我们比不过他们。

10. 比较句上的分别:

在广东话的比较句中副词往往直接加在动词性谓语之后,用以表示比较,例如:在「高」、「大」后加上「过」;而在普通话上,则会用「比」来表示比较,而且副词一定在动词之后。例如:

广东话 普通话

甲 + 谓语 + 副词 + 乙 甲 + 比 + 乙 + 副词 + 谓语

我高过你。 我比你高。

我大过你。 我比你大。

你到早我十五分钟。 你比我早来十五分钟。

佢交卷先过我 他比我先交卷子。

今年好过旧年。 今年比去年好。

11. 判断句上的分别:

广东话经常以「系……o黎o架」或「唔系……o黎o架」来表示肯定或否定,但是在普通话里,我们却不可以直译成「是……来的」和「不是……来的」,因为在广东话中的「o黎」只是用以帮助我们判断,而不是拍「来」的意思,所以在这类判断句上的「o黎」我们该去掉不译。

广东话 普通话

呢o的系乜o野o黎o架? 这是什么?

佢系学生o黎o架。 他是学生。

呢o的系玻璃o黎o架。 这是玻璃。

个公仔系陶瓷o黎o架。 这娃娃是陶瓷的。

12. 数量词方面:

在广东话里,数量词往往能够在不令别人不能理解的情况之下省去部份词素,例如:

广东话 普通话

百二 一百二十

万七 一万七千

另外,在广东话上,当指示词加上数量词之后,指示词如:「呢」、「o个」、「o的」等等都可以省去不用,例如:

广东话 普通话

o的野好好食。 这些东西很好吃。

佢畀本公仔书我细路。 他给我弟弟一本小人书。

架车好靓。 这辆车很漂亮。

o的书几钱? 这些书要多少钱?

场火救熄未? 那场火扑灭了没有?

13. 「有」的句式:

在广东话里经常使用「有」来表示强调的语气,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在动词前加上「有」作为肯定的答复,有时候甚至直接了当回答「有」;可是在普通话里是没有这么的说法的。例如:

广东话 普通话

有打电话。 打了电话。

花有开啊。 花已经开了。

我有参加比赛啊。 我参加了比赛。

有带遮。 带了雨伞。

5. 总结:

其实仅仅以上洋洋数千字的文字,要有系统、有步骤的把普通话与广东话在语法上的差异全面阐释是没有可能的事。本文只是简单述说了普通话与广东话在语法上差异的皮毛;然而在普通话与广东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部份之中,又以语法差异最小。由此可见,研究普通话与广东话之间的分别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希望这一篇简陋不堪的文章能成为研究普通话的入门阶,引起您跟我研究普通话的兴趣。

参考书目

梁雅玲,1995:《普通话与广东话常用句型对译》,文化教育出版社

何国祥等,1998:《普通话百问百答》,课室教才出版社

岑国强,1997:《学习普通话对比教材》,香港开放教育中心

陈建民,1998:《普通话常用口语词和句》,香港普通话研习社,新华彩印出版社

王理嘉,1998:《粤港人学习普通话读本》,语文出版社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各方言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即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确定了普通话的内涵,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因此,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普通话语音,实质上是北京语音同粤语的对比。

粤语,广义上又称广州话,是分布于广东中、西南、广西东南及港澳地区的方言。粤方言内部存在有一定的分歧,许多广东地区的粤方言都有一些别于广州话的语音特色的地方。在此仅以广义上的广州话为研究进行对比,不过广州话和香港话确实只有微小差异。

粤语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语音特点,具体说来就是保留了单音节词而普通话则有着双音节的趋势。例如粤语中「我」和「饿」两字有舌根鼻音声母 ng-(保留中古疑母的原始发音)。在声调方面,粤语完整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是保留古汉语入声最为完整的语言。粤语包含-p、-t、-k、-n、-m、-ng六种韵尾,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捲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这些北方方言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後发展形成的,粤语并没有跟随北方方言发生这些变化)。

其次,粤语保留不少古代“南越”族语言的底层成分。古代汉人与土著杂居和对土著的逐渐的同化过程中,不自觉地吸收了“古越语”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如在粤语中“呢”表示“这”,“唔”表示“不”,“虾”表示“欺负”这些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

粤语的另一特点是吸收了较多的外来词,在语音方面,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港英时期,香港粤语中吸收外来词特别多,影响著广东境内的粤语区。这些外来词很多是汉语北方话没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北方话中说“商店”;有的是北方话吸收了但译法不同,如北方话中的“沙拉”在粤语中译为“沙律”;不少外国人名在粤语中的译法,有的是普通话虽然吸收但译法不同,如普通话中的“沙拉”在粤语中译为“沙律”。亦与北方话存在很大差别,如第四十三任美国总统George Walker Bush在北方话中翻译成“布什”,粤语则把他翻译成“布殊”。

从1980年代开始,不少粤语外来词,随著香港、珠三角等粤语区与内地交流更加频繁,渐渐进入了北方话,例如“巴士”(bus)、“贴士”(tips)等等。有时,这些词被北方话吸收的时候发生失真,如粤语“搭的”(“搭的士”的简称,香港不通用)被北方话当作“打的”吸收。

香港粤语口语中还经常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比如,“文件夹”通常用file(读若“fai-lo”,有文具店会写成“快劳”);男警员或男老师称作“阿sir”(女警叫“Madam”、女老师叫“Miss”),工作加班称为“开OT”(源自英语

Overtime)等等。虽然不少英文发音会翻译成汉字,但香港人不时会直接以英文字表达字词,如“感觉”用feel代替,也没有相关汉字表述该读音。值得注意是,为迁就粤语的节奏,feel往往会读成few,失去L尾声,fax读成 “fae-si”加重尾音。这种中英夹杂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广东省粤语区中也在逐渐增多。固然的,现代普通话中也有吸收了许多的外来语特别是英语的地方,然而只是反映在近些年来,难以与吸收了多年英语的粤语相比较,更多的是外语

对普通话的吸收,如最早时的Tai Chi (太极1736年),现在很多时候所讲的Kong Fung(功夫)等等。

再有,粤语有相当复杂的声调系统,这与北方话(官话方言)差别非常大。在粤语中相当完整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而且还由阴入、阳入分化出中入。标准粤语有九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中入、阳入,其中常用的有头6个,p,t,k结尾时才会用7,8,9声,包含-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

再反观普通话,普通话语音的主要特点是:声母除舌尖后擦音r、鼻音n,m 、边音l外,没有浊音;韵母多复元音,鼻韵母有前后之分。较之汉语的其他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性强;声调较少,变调也比较简明,加之北京自元朝以来,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因此,以它作为汉语的标准音是很有道理的。

系统的分来,普通话有如下特征:

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4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优势,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音节内可以连续出现几个元音(最多三个),如i?uh(坏),但普通话音节中没有复辅音,即没有像英语lightning(闪电)。俄语Встреца(遇见)那样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2.音节界限分明,节律感强。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在前,韵母紧随其后,再带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便有了鲜明的音节界限。从音素分析的角度观察,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因而极便于切分音节。

3.声调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性6普通话声调变化高低分明,高、扬、转、降区分明显,听起来就像音乐一样动听。总体来看,普通话语音系统主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以及变调、轻声、儿化等。

最特别的,普通话中还存在有其独特的语音特点,及儿化音。

儿化是汉语普通话中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就是词语后缀“儿”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儿化音是口语音,有亲昵、随便的语气。北京话中就有相当多的儿化音。因此在书面语中,通常都不注表示儿化的后缀“儿”。但有时儿化音也具有区别语词的作用,如“白面”和“白面儿”就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书面语中也必须注明儿化的后缀“儿”。

儿化音的汉语拼音注音比较简单,只须在儿化的音节后加r即可。但在实际发音时,随儿化音节中韵母的不同,发音变化又有所不同。普通话语音中儿化变音情形如下表:

a ai an→ar

ia ian→iar

e→er o→or

ie→ier

-i ei en→Er

i in→iEr

ua uai uan→uar uo→uor uei uen→uEr u→ur

üan→üar üe→üer ü ün→üEr

_ _

ao→aor ou→our ang→Dr eng→Er ong→or

_ _

iao→iaor iou→iour iang→iDr ing→iEr iong→ior

_

uang→uDr ueng→uEr

表中Er是卷舌的央元音;带-号的元音(应该是“~”号,由于电脑显示困难,此处不得不用“-”号代替)表示鼻化元音。鼻化元音的发音方法前面已经提到,即让软腭半升半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冲出成声。

总体来说,粤语和普通话一样都有自己的拼音,粤语拼音与普通话拼音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粤语和普通话在发音上虽然相差很大,但也存在明显的对应规律,粤语中共有九个声调,比普通话翻一翻还不止,有的声调差别也比较小,北方人习惯了普通话的四声,可能不容易分清分清。

按我国国情来看,汉语方言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与民族共同语并存。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立即禁止和消灭粤语。但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推广普通话对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有颇大的影响力,所以,我国人民应积极大力推广普通话。

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

本文发布于:2024-03-04 16:2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540779527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普通话   语音   方言   北京   没有   词汇   语言   方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