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发(作者:高三陈述报告)
大岳太和山--道教的鼎盛、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属大巴山东段。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
武当山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
武当山山体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岩层节理发育﹐并有沿旧断层线不断上升的迹象﹐形成许多悬崖峭壁的断层崖地貌。山地两侧多陷落盆地﹐如房县盆地﹑郧县盆地等。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合林﹐次生林为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主要有松﹑杉﹑桦﹑栎等。药用植物有400多种﹐产曼陀罗花﹑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风景名胜区以天柱峰为中心有上﹑下十八盘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金殿叠影”等。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
《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不计其数,相传东周尹喜,汉时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代时陈抟,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均在此修炼。 武当山之盛名,还得益于它远离繁华喧嚣的宁静、清秀和奇异的风光。
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云端,所有尘世烦忧尽消于足下。环顾四周,七十二峰凌耸九霄,且都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捧月,俨然“万山来朝”。元人有诗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
武当山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 武当山的宫观、道院、亭台、楼阁等宏伟的古建筑群,遍布峰峦幽壑,历经千年,沐风雨而不蚀,迎雷电竟未损,似是岁月无痕,堪称人间奇绝。
金殿
金殿建造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面阔进深各三间,高5.54米,宽4.4米,深3.15米,全系铜铸鎏金仿木构建筑,重檐迭脊,翼角飞举,脊饰龙、凤、鱼、马等珍禽异兽,古朴壮观,下设圆柱十二根,作宝装莲花柱础,斗拱檐椽,结构精巧,额坊及花板上,雕铸流云等装饰图案,线条柔和流畅,图案清秀美丽。殿基以花岗石砌成,周绕石雕栏杆,庄严肃穆,美观大方。殿内供奉铜铸鎏金真武大帝造像,其像身着袍衬铠,披发跣足,丰姿魁伟,面容慈祥,金童玉女侍立左右,拘谨恭顺,娴雅俊逸;水火二将,擎旗捧剑,列立两厢,勇猛威严;神案下置“龟蛇二将”,蛇绕龟腹,翘首相望,生动传神,巧夺天工。殿内神案及案上供器,均为铜铸鎏金之品,上悬清康熙皇帝御书“金光妙相”金盾,藻井之上悬挂一棵铜质鎏金宝珠,相传此珠可镇山风,使其不能进入殿内,确保殿中神灯长明不灭,故人称“避风珠”。殿体为分件铸造,结构严谨,连接精密,毫无铸凿之痕,虽经五百余年风霜雨雪及雷电侵袭,至今仍金碧辉煌,宏丽如初,是我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之中的稀世珍宝。
1
金殿祖师尊像
真武大帝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武当山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尊像为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
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 玄帝实录记载:王子(玄武)十五岁辞父母,离宫寻访幽谷。于是感动玉清圣祖紫元君授无极上道。元君曰:子可越海往东,在翼轸之下有山……子可入是山,择众峰之中冲高紫霄者居之。……王子乃依师语,越海东,果见师告之山。山水藏没,有七十二峰,一峰耸翠,上凌云霄,当阳虚寂。于是采师之诫,目山曰太和山,峰曰紫霄峰。岩曰紫霄岩,因卜居焉。潜虚玄一,默会万真,四十二年,大得上道。……
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王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明后祖师庙遍布天下,香火旺盛。
绝壁南岩宫
南岩宫
南岩、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 年)重建,有宫殿、道房、亭台等大小房间150间,•赐额“大圣南岩宫”,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大到460间。今存石殿,南天门,碑亭,两仪殿等建筑。南岩,又名“紫霄岩”,因它朝向南方,故称做南岩。它的全称是大圣南岩宫,是武当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得最完美的一处。
南岩宫
据记载,在唐朝,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曾在南岩修道,至今这里还留有他作的一首诗。在元朝,武当高道张守清在前人的基础上“凿岩平谷,广建宫廷”,使南岩的建筑“隐林中之煊赫,耸层楼十二……”
而且当时南岩的道人已多达一千人。因为张守清修建南岩,宏扬武当道教的巨大功绩,当时的皇帝赐封他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史书上盛赞当时的南岩是“分列殿庭,晨钟夕灯,山鸣谷震”。
南岩石殿,额书“天乙真庆宫”。坐北面南,建于悬崖之上。为石雕仿木构建筑,其梁柱、檐椽、斗拱、门窗、瓦面、匾额等,均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装。面阔3间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是武当山现存最大的石殿。殿体坚固壮实,斗拱雄大,而门窗纹饰则刻工精细,技艺高超。由于石构件颇为沉重,且又在悬崖峭壁上施工,故难度很大。因此,可以说南岩石殿的建造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
两仪殿位于石殿右侧,坐北朝南,面临大壑。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琉璃瓦屋面。殿后依岩为神龛,正面为棱花格扇门,安在前金柱上,与檐柱形成内廊,直通石殿。
在这里,把“晨钟暮鼓”用作了“晨钟夕灯”,充分说明了当时南岩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到了晚上,这里的灯火成了别具特色的景观。
净乐宫
净乐宫创建于明代永乐十六年(1418),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毁于火灾,康熙三十年(1691)动工重建,六载而成,乾隆元年(1736)又遭火焚。
宫内原有殿堂、廊庑、亭阁及道舍等建筑五百二十余问,由东中西三院组成,主要建筑有牌坊、
2
大宫门、二宫门、正殿、二圣殿、真宫祠、方丈堂、斋堂、浴室、神厨、神库、配舍等,四周红墙碧瓦环绕,宫内重重殿宇,巍峨高耸,层层院落,宽阔幽深,环境幽雅,宛如仙宫。是武当山著名的道教建筑之一。
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11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 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
天下第一香龙头香
龙头香、武当山南岩“天乙真庆万寿宫石殿”外绝崖旁的一座雕龙石梁。石梁悬空伸出2.9米,宽约30厘米,上雕盘龙,龙头顶端,雕一香炉,因此号称 “天下第一香——龙头香”。龙头香又名龙首石,建于公元1314年元朝延祐元年。头香对面为礼斗台和风月双清亭遗址。龙头香四面崛起一峰,悬岩万仞,直刺中天,大有欲飞之势,自然景色绝佳,其上建有梳妆台和飞升台。飞升台前豁出一石,名叫试心石,石下悬岩千丈。相传真武大帝居住武当修炼42年,得道升天,曾在此梳妆更衣,故亦名“更衣台”。
磨针井
磨针井又名纯阳宫,坐落在老营以南12公里处,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相传昔年净国王太子得到玉清圣祖紫虚元君的启示,入武当山修炼学道,因意志不坚,欲出山还俗,一日走到这里,遇见一姥姆坐在井边砺磨铁杵,太子甚感奇怪,上前问道: “磨铁杵何用?曰:“磨针”,太子吃惊地说:“那不太难了吗!”,对曰:“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太子顿时恍然大悟,遂转回继续修炼,功德圆满,得道成仙。
后来人们便称此为磨针井,并在此处修建了一些建筑物。
琼台中观
琼台观位于天柱峰东南麓约10公里,垂直距离1350米,分为上观、中观、下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有24座道院,庙房数百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火。光绪时重建部分庙房。现已修复部分庙房。该处系武当山客运索道的起始点。已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是武当山三十六观中最大的道观之一。
古神道
武当山古神道始年代不详,明永乐时期重修,分东、南、西、北四神道。是古时朝圣必经之路。
朝天宫
朝天宫建置年代不详。原为一座四合头庙宇,主殿供奉玉皇大帝和真武大帝等神塑像,久失修缮,已废不存。遗址后有潘神洞,清幽佳绝,相传是道士潘金墀得雷法之处。
皇经堂
皇经堂始建年代不详;清时改建。堂内供奉三清、玉皇、真武、吕祖、灵官等道教神像,上悬金匾一块,匾书“生天立地”四个金色大字,为清代道光皇帝御赐;堂外额书“白玉京中”四字,堂檐各吊一棵风铃;堂额、桶扇之上均雕有许多道教仙话故事图案,技艺精湛,形象逼真。
经堂附近原建有天云楼、天池楼、天乙楼、太和楼、龙庙等建筑。
榔梅祠,全称“榔梅仙翁祠”,在南岩对面。明永乐十年敕建,是当年全山十六座祠庙中最大的一处.明永乐初年,武当榔梅开花结果,武当道士李素希将榔梅果贡献朝庭,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赏赐。皇帝认为,榔梅结果是个“瑞兆”,是玄武大帝对他登基即位的赞美,近而也成了明皇室大修武当,酬谢神恩的理由之一。
建于明代永乐十四年 (1416),时有殿堂道舍等建筑五百一十间;现仅存正殿、朝拜殿、钟鼓楼、铜殿等。正殿额题“大岳太和宫”,殿内仅存真武大帝铜铸像及四大元帅、水火二将、金童玉女等塑像,殿门两侧各置铜碑一座,一是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敕建苍龙岭雷坛设金像之御碑,
一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工部左侍郎陆述等人致祭碑;殿前是朝拜殿,左右是钟鼓楼,钟
3
楼内悬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所铸造铜钟一口;殿前一岩,形如宝莲,故名“小莲峰”,上刻“一柱擎天”四字,并嵌有李宗仁游武当山之题诗碑刻,岩顶崇台之上置有铜殿一座,其高2.9米,宽2.7米,深2.6米,铸造于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原在天柱峰巅,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移置于此,故名“转运殿”。
紫金城,又名皇城、红城,环绕天柱峰巅,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紫金城,明成祖于永乐十七年(1419)敕建,是环绕天柱峰顶端修建的城墙,金殿被围在其中,这是明成祖朱棣按照自己居住的“紫禁城”,为真武大帝在人间修建的“玉京”。
朱棣还专门为之下有圣旨:“敕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今大岳太和山顶,砌造四周墙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在随山势,高则不论丈尺,但人过不去为止。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故敕。”从这道圣旨中可以看出明成祖对紫金城的修造十分重视,并严格遵守道教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教理。工匠们按照明成祖的圣旨,用重达千斤的石条依岩势筑起一道厚厚的城墙,城高数丈不等,城墙中心周长344.43米,蜿蜒起伏。这道城墙的建筑很有特色,从外向里看,墙往内倾斜,从里向外看,墙往外倾斜,远看如光环围绕金殿,雄伟壮观。
紫金城四方各建一座仿木石建筑天门,象征天阙。但东、北、西三门面临绝壁,只有南天门可通。南天门又设神门、鬼门和人门。中间一门高大威严,为神门,也是皇家的专用通道。在明朝,从明成祖朱棣以后,历代皇帝登基都要派钦差到武当山朝拜真武,而钦差们就是从神门进入金殿的。神门左为鬼门,虽有门形,实际无门;神门右为人门,广大游客就是从这道门登上金顶。
进入南天门,是灵官殿长廊,幽暗阴森,石冷袭人。登上一段石阶,是一小平场,依岩置一小石殿,殿内置锡制小殿,名叫灵官殿,是全山现存稀有的锡制建筑物。原置锡制灵官像,后被毁坏。殿旁有御制圣旨石碑数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殿前置碗口粗的钢鞭数根,每根重达百余斤。
相传,朝山进香者如果不虔诚,到此都要被灵官爷的钢鞭打倒,不能到达金顶朝拜真武大帝。这一传说,竟把一些人吓得心惊肉跳,两腿发软,甚至昏倒在地。出灵官殿,沿依山势建造的若蟠龙蜿蜒的九连蹬道而上,便可见到闻名中外的金殿。
太子坡
太子坡又名复真观,这座在武当山狮子峰60度陡坡上的古代建筑,被当今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开展建复真观,这座在武当山狮子峰60度陡坡上的古代建筑,被当今建筑学家赞誉为:利用陡坡开展建筑的经典之作。
复真观背依狮子山,右有天池飞瀑,
左接十八盘栈道,远眺似出水芙蓉,近看犹如富丽城池。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不仅创造出1.6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而且建造殿宇200 余间,结构出“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 “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观。
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门、廊庑等29间。明嘉靖三十二年扩建殿宇至200余间。清代康熙年间,曾先后三次修葺。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山门等殿宇。
玄岳门
玄岳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是一座四柱、三间、五楼的石坊,全以石凿的榫卯构成。通高30米,宽12.81米,正中坊额上刻“治世玄岳”四字,笔势隽永,逎劲有力。牌坊的额、枋、阑、柱分别用浮雕、镂雕和圆雕等各种手法,刻有仙鹤游云和八仙人物故事。枋的下面有鳌鱼相对,卷尾支撑。顶饰鸱吻吞脊,檐下枋间缀以各种花卉图案,题材丰富,镌镂精巧,造型优美。
玄岳门背倚武当山,俯瞰丹江水库,湖光山色,景物宜人。
隐仙岩
隐仙岩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的一座大型岩洞,在中国道教历史上久负盛名。据史料记载,汉代著名方士尹轨就在此修行。尹轨在道教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传说老子曾授他《道德五千言》。史书上
4
说尹轨“既明天文星气,又精河图洛书,既能用丹药为人治病,又擅长烧炼金银”。
隐仙岩实际上是一座石窟,高十一米,深十三米。由于历史上有许多高人在此修练,所以隐仙岩也曾一度名声远播,但现在岩洞内仅有五座石殿了,五座石殿的正殿里现存有两座石刻像,一座叫“太阳星君”,另一座叫“太阴星君”。
石像背后都有两排神秘的文字。虽说在道教典籍中有自创的龙章凤文等,但这两排酷像“篆书”的文字如何读、代表着什么,至今还无人破解,在宋元之际,来武当山修练的人主要以隐修为主,这些人在隐修时“恨山不高,林不密,惟恐闲名落人耳中”。虽说他们留下了许多踪迹,但少有史书记载。而在武当山另一个岩洞里却出现有武当道人自己立碑刻像、传名留世的景观。
玉虚宫
玉虚宫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主峰西北。全称玄天玉虚宫,因明清两代,此地常有军队扎营,故俗称老营宫。该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嘉靖三十一年(1552)维修。原为五进三路院落,东中西三院共建有宫门、龙虎殿、朝拜殿、年殿、父母殿、启圣殿、元君殿、无梁殿、望仙台、御花园及祠、堂、庙、坛、楼、阁等各种建筑二千二百余问;前后崇台迭砌,结构严谨;左右殿宇重重,楼台毗连;其间玉带河穿插,曲屈萦围;四周朱墙高耸,环卫宫院;原是武当山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清代乾隆十年(1745)大部分建筑被毁。现存建筑有宫墙和宫门,宫墙状似月阑绕仙阙,宫门为精雕琼花须弥石座,卷拱三孔,两翼八字墙上嵌镶琉璃琼花图案,门饰栏台阶,朱碧交辉,状美富丽。
宫门内外各有碑亭一对,巍然对峙,亭内各置一巨大赑屃,其背各驮一碑,门外两碑分别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为重修太和山而下的“圣旨”碑和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修太和山宫殿纪成碑》;门内两碑,一是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为保护武当山道教而下的一道“圣旨”碑,一是明代永乐十六年(1418)太和山道宫碑记。四通碑文书体隽永圆润,碑额浮雕蟠龙,矫健腾舞,造型稳这是武当山下的玉虚宫!
重虬劲,碑下驮碑之赑屃大小相同,各重约90余吨,形象生动,雄浑刚健,是武当山石雕艺术的珍品。
据文献记载,玉虚宫当年有七十二个道院,每个院里有一口水井。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玉虚宫当年的规模。玉虚宫是城内套城,共有三城,即外乐城,里乐城和紫金城。三城都各有宫墙间隔连围,形成等级鲜明,规模宏大的宫城。而现在由宫墙围住的这部分,是玉虚宫的紫金城。相传玄武得道升天后曾被玉皇大帝嘉封为“玉虚相师”,故玉虚宫建成后,永乐皇帝钦定为“玄天玉虚宫”。明朝中叶嘉靖年间,玉虚宫又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自此,玉虚宫占地面积525万平方米,房屋达2200多间。放眼望去,飞金流碧,富丽辉煌,了无边际。难怪古人游玉虚宫后感慨道:此日闲游疑梦幻,身从碧落踏虚归。
当年的玉虚宫是管理武当山的大本营,住在这里的由皇帝钦选的武当提点都官至正六品。这口在宫墙外面的有着井亭石柱的水井被称为龙井。这口井的水不能随便用,只有为皇室举行斋醮大典时才允许由专人在这里取水。可见当时的规制是多么的严格和分明。
明天启七年,即1627年,玉虚宫发生了毁灭性火灾,其轴线主要建筑均遭火劫。百年后,即清乾隆十年,玉虚宫再次遭到大火,其附属建筑一并化为灰烬。1935年夏,山洪暴发,数十万方沙泥直泄玉虚宫,大片房屋被吞没,号称南方“故宫”的玉虚宫自此成一片残垣断壁。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敕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万历三年(1575年)扩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毁于火。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北建故宫,南修武当”,随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琎(三公)统率30万军民进驻武当山,安营扎寨,拉开了长达12年营建朱家皇室家庙的序幕。玉虚宫作为营建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的大本营--“三公”行辕,其建筑形制、规模皆可与故宫媲美,且取之真武大帝“玉虚师相”之美名,被赐额“玄天玉虚宫”。嘉靖三十一年,玉虚
5
宫在原有建筑规模上增修扩建,自此,玉虚宫占地面积达525万平方米,房屋大小为楹2200余间,同时期的王世贞曾以“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的诗句,真实地反映了玉虚宫当年的蔚为壮观。
明天启七年,即1627年,玉虚宫发生了毁灭性火灾,其主要建筑均遭火劫。百年后,即清乾隆十年,玉虚宫再次遭到大火,其附属建筑一并化为灰烬。1935年夏,又遇山洪暴发,数十万方沙泥直泄玉虚宫,大片房屋被吞没,号称南方“故宫”的玉虚宫自此成一片残垣断壁……现残存建筑主要有2道长1036米的宫墙、两座碑亭、里乐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重建的父母殿、云堂以及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等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和政府对武当山玉虚宫修复工程非常重视2007年6月资金投入为700万元开工修葺,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维修工程也正有序进行,玉虚宫再现昔日辉煌指日可待。
建筑坐东南朝西北,中轴对称布局,为五进三城:外乐城、紫禁城、里乐城,三城都有各自宫墙间隔连围,形成等级鲜明,规模宏大的宫城,俗有“七十二院落,七十二井,这院不吃那院水”之说。按周礼天子五门、左右东西宫格局布局,充分的显示出道教在明朝地位,被古人誉之“山中甲宫”。玉虚宫前宫正殿前竖碑两座,后宫地势与前宫殿脊齐平,四合院布局。塔院位于后宫五十米左右,有塔四座,其中三座并列成“一”字,相隔约七米。建筑形式相同,八角形,砖结构,高越七米。
主体建筑仿故宫“三朝五门”制,平面布局呈三路五进,沿中轴线利用青石崇台层层迭砌递进,营建山门、龙虎殿、朝拜殿,最终把玄帝大殿推向高潮,以父母殿作精悍的结尾。同时又横向扩展,营建东西御碑亭(四座)、东西焚帛炉、东西配殿、廊庑、观星台、启圣殿、元君殿,企图将群体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有致,形制绳墨合度,院落蔓延相通的建筑格局,不仅体现了明代建筑凝重、严谨的风格,更隐喻着道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玄妙思想。宫之内外铺以配殿、道院、楼阁,其间以小巧精致的亭、台、池、坛作穿插衬托,着力塑造出群体建筑烘托主体建筑的高大雄伟,主体建筑映衬群体建筑的井然有序,可谓独具匠心。玉带河自内乐城穿城而过,恰似一根飘逸的玉带飞扬在龙虎殿前,其上修建仙源桥,两侧立莲瓣石榴头拦望施以护栏。城外建有东西宫、泰山庙、火星庙、望仙楼、张仙洞(无梁殿)、水帘洞、华阳亭、寮室、浴室(娘娘澡堂)、斋堂等,宫外复设东、西、北三座天门。各类建筑按其序列,恪守其位,尽显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武当山志》记载:最大的赑屃通长6.06米,高2.85米,宽2.35米;御碑高6米,宽3.5米,通高9.03米,重达100多吨,是国内罕见的赑屃驮御碑,比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长陵的赑屃驮御碑要高大完美得多。
遇真宫
遇真宫位于武当山镇东4公里处,属武当山九宫之一,位于山麓,海拔174.7米,背依凤凰山,
面对九龙山,左为望仙台,右为黑虎洞,山水环绕如城,旧名黄土城。
此宫周围高山环抱,溪流潺潺,大树参天。明代初期张三丰在此修炼,永乐年间皇帝命令在此地敕建遇真宫,于永乐十五年竣工,共建殿堂、斋房等97间。到嘉靖年间,遇真宫已经扩大到396间,院落宽敞,环境幽雅静穆。
时有殿堂、斋堂、廊庑、山门、楼阁等大小建筑二百九十六间。现存宫墙较为完整,长697米,高3.85米,厚1.15米,顶残破。由前至后,有琉璃八字宫门、东西配殿、左右廊庑、斋堂、真仙殿、山门等。院落宽敞,道房幽雅。现存大殿为砖木结构,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四周饰斗栱,后檐毁,现封檐。面阔进深均为3间,面阔20.30米,进深11.15米,高11.23米。单檐飞展,彩栋朱墙,巍立于饰栏崇台之上。现存庙房33间,建筑面积1459平方米,占地面积56780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琉璃八字宫门、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真仙殿及道舍等,基本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真仙殿为庑殿式顶,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单檐飞展,彩栋朱墙,巍立于崇台之上,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6
遇真宫以奉祀张三丰而著称,其真仙殿中存有张三丰铜铸鎏金像,身着道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姿态飘逸,颇有仙风道骨,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明代艺术品。
清微宫
在妙华岩东,离太和宫约1.5公里。其地向阳,诸峰环列,冬暖夏凉。明永乐十年(1412年)建玄帝大殿、山门、廊庑、方丈、道房、斋堂、圜堂、厨堂、仓库等计31间。后因失修逐渐毁废。今存建筑有大殿、配房、琉璃化纸炉等21间,建筑面积605平方米,占地面积5390平方米 据考证,清微宫在元代就有了相当的规模,明永乐十年又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清微宫扩建完成后,明永乐皇帝亲赐宫额被赐为清微天宫当时是有说法的,传说玄武大帝在武当山得道升天后,常在这里显现真身。武当道士认为这儿是风水宝地,历史上许多隐士道人都愿意在这儿修行,使之师出有名,成为名门正派弟子。关于“师出有名和名门正派” ,不能不说说清微宫的前身——妙华岩。
妙华岩内现还存有元代的也是武当山唯一保留下来的道士们练功的丹床。丹床的外型很像现在的椅子,只是更长一些,人在上面可以躺着,也可以坐着。在古代,道人修练的方法很多,卧功和坐功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目的是要“坐忘安心,养和心性”,进而达到“长生久视”。
宋元年间著名高道叶云莱入武当后,就在这里得清微道法的绝技妙术,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欣赏其才能,赐为道都提点。叶云莱在此处心传妙法,手传道法,授徒数百人。率众建成南岩宫的高道张守清就是其中姣姣者之一。
叶云莱使武当清微派成为当时武当的重要流派,因而在后来的数百年里,清微宫成了武当高道云集之地,也是武当道教史中浓重的一笔。
清微宫的宫殿道房早已毁损殆尽,现在的几间殿堂也是道人们自己搭建的。以往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只有那古树在四季更迭中一岁一枯荣……
紫霄宫:紫霄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是武当山上保存较完整的宫观之一。
紫霄宫 门前守候千年的狮子。
洞天福地
主要名胜有龙虎殿、十方堂、紫霄殿、佳音杉、父母殿、东宫、西宫、太子岩等。此地周围岗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故曾被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从刻有“紫霄福地”匾额的福地殿进入龙虎殿,可见青龙、白虎泥塑神像侍立两旁,形象威严。沿数百级台阶循碑亭穿过十方堂,有一座宽敞的方石铺面的大院落,院上三层饰栏崇台,捧拱主殿紫霄殿。 紫霄殿进深五间,重檐九脊,翠瓦丹墙。殿中石殿须弥座上的神龛内供奉真武神老年、中年、青年塑像和文武仙人坐像,两旁侍立金童玉女、君将等,铜铸重彩,神态各异,是我国明代艺术珍品。殿左放着一根数丈长的杉木,另一端可听到清脆的响声,而称为“响灵杉”。
大殿四周神龛内,陈列着数以百计的元、明、清代铸造的各种神像和供器,堪称我国铜铸艺术的宝库。
紫霄殿后是父母殿。此殿崇台高举,秀雅俏丽,殿内正中的神龛上供奉真武神的父母像,即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琼真上仙像。左神龛内供奉的是观音,右神龛内供奉的是三霄娘娘、送子娘娘等,称为百子堂,是昔日善男信女求儿女的地方。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道教重点宫。紫霄宫是武当山道协的办公地,每年举行三月三、九月九庆祝活动,就在此处做道教法事。紫霄宫背倚展旗峰,面对照壁峰。展旗峰石色赤灰,有如一面猎猎卷动的大旗。峰下的紫霄宫大殿,楼阁飞檐,雕粱画栋,顶脊上排列着各种飞禽怪兽的铜铁造像,极为逼真生动。紫霄宫素有“紫霄福地”“云外青都”之誉。整个建筑依山而筑,雄伟壮观,是武当山八宫二观建筑群的主体,也是山上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宫廷内外,四时花卉,长开不败。
宫内有龙虎殿、十方堂、紫霄殿、父母殿、碑亭、东西配殿等,清雅幽静。主殿紫霄殿建于三层崇台上,四周围以石栏,碧瓦重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内供有真武祖师的铜雕坐像,两旁排列
7
着玉皇、灵官诸神的泥塑像,雕塑细腻,庄严威武,此外还有多尊造型各异的真武像及明代铸造的武当山铜质模型。 武当山最大的祖师像。
殿前碑亭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巨大鳌碑,高达10米,用完整的巨石雕制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正殿后为父母殿(俗称荷叶殿),供奉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琼真上仙。殿后即太子岩,系一天然洞穴略加人工开拓而成的石室。 紫霄宫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宫
五龙宫始建年代不详、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均州守姚简奉旨上山祷雨,后就其地建“五龙祠”。宋真宗时(998——1022年),赐额“五龙灵应之观”,后废于“靖康之祸”。
五龙宫本山道士孙元政重修,又废于金末兵火。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诏改其观为“五龙灵应宫”。元仁宗赐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修。明永乐十年(1412年)建帝殿、山门、廊庑、玉像殿、父母殿、启圣殿、祖师殿、神库、神厨、左右圣旨碑亭、榔梅碑亭、方丈、斋堂、钵堂、圜堂、客堂、道众寮室、仓库等215间,赐额“兴圣五龙宫”。到嘉靖年间,已有850间。 民国十九年(1930年)又毁于火。现存山门、龙虎殿、红墙、碑亭、北道院、斋堂、道房、泉、池、井、殿基等。自明嘉靖以后,此宫领五龙行宫、仁威观、姥姆祠、自然庵。
永乐十年(1412年)——1424年,修了13年。武当山的地位在明朝明世宗朱厚熜时期达到顶峰。
武当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据史载,明成祖朱棣崇奉道教,于永乐十年(1412年)即命人率30万众进驻武当山,大兴土木,以十三年之功,从筠县(今丹江口市)城内的净乐宫到天柱峰金顶之绵延70公里的路旁,建成后来形成的九宫、【太和宫、清微宫、紫霄宫、朝天宫、南岩宫、五龙宫、玉虚宫、净乐宫、遇真宫】 八观 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桥梁、七十二岩庙等整套关联完整而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之33处建筑,古栈道似银线串珠,连接着主体建筑和点缀性小品建筑,计殿堂庙宇2万多间、400多处,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构成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湛、工程之艰巨,实为世所罕见。如此浩大的工程,在中国名山开发史上可说是仅有绝无。整个建筑体系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政治意图,每一建筑单元都建在峰、峦、坡、崖涧的合适位置上,借自然风景的雄伟高大或奇峭幽壑,构成仙山琼阁的意境。既体现了皇权的威武庄严,又体现了神权的玄妙神奇,创造了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名山景观。
武当山不但风景美,而且是我国一座文化宝库,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则更负盛名,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山上人文景观宏伟壮观,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唐代时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年间(627-649年),在此敕建五龙祠。到宋代,以崇祀真武帝君为根本理义,直接为皇室服务的的武当道教基本形成。至明代成祖朱棣封武当山为"大岳",明世宗朱厚熜更封之为"治世玄岳"。这时武当道教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在中国道教史中有着突出影响的一些真人高道都曾在武当山修炼过,春秋的尹喜;汉朝的马明生,阴长生晋朝的谢允;唐朝的吕洞宾;宋代初年的陈抟;明朝的张三丰等等。南岩皇经堂墙壁上两个“福寿”二字就是陈抟亲笔所书。自春秋以来,武当山就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在中国道教史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对传统的汉民族文化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混沌初分有此岩 此岩高耸太和山 面朝大顶峰千丈,背涌甘泉水一湾
石缕状成飞凤势 龛纹绾就碧螺鬟 灵源仙涧三方绕,古桧苍松四面
雨滴琼珠敲石栈 风吹玉笛响松关 角鸡报晓东方曙,晚鹤归来月半湾
谷口仙禽常唤语 山巅神兽任跻攀 个中自是乾坤别,就里原来日月闲
此是高真成道处 故留踪迹在人间 古来多少神仙侣,为爱名山去复还----
8
唐 吕洞宾
9
本文发布于:2024-03-04 15:46: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5383702771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岳太和山--道教的鼎盛、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岳太和山--道教的鼎盛、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