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发(作者:实事求是作文)
初心的模样阅读理解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心的模样
王庆高
18岁那年,我接父亲的班来到煤矿当井下工。下井那天,父亲给我讲了这个故事。
那是44年前的7月28日,矿领导干部轮流带班下井,那天轮到了我父亲,我父亲带领两千多名矿工下井作业。凌晨3点42分,只听得大地隆隆作响,矿井剧烈晃动,霎时一片黑暗。地震了,地震了!不知道是谁喊了起来,接着便是一片慌乱骚动。我父亲立即站到高处大声喊道,们别乱动!一切听我指挥!
矿井里经过一阵剧烈晃动之后,渐渐缓和下来。父亲大声喊道,各工作队清点人数!各个工作队清点了人数,两千名职工一个不少。
这时,父亲对大家喊,各队的队长站出来,共产党员站出来!
不一会儿,各队的队长和共产党员顶着矿灯围在了父亲周围。父亲把队长和党员分成了几个小组:有分头找“生命通道”的,有安抚群众做思想工作的,有维护秩序的。分工之后,大家分头行动,矿井里顿时安静下来。
过了个把小时,负责找“生命通道”的小组报告说,两个井口全部被堵死。
一些矿工听到后,议论纷纷,恐慌不已,黑暗中又是一阵儿骚动。
父亲听到后,大声安抚大家说,大家不要慌乱我亲自带人去找出井口,请你们耐心等待!
他领着几个队长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出井口,出井口地震时遭到破坏,被堵得严严实实。他们又去找通风口,通风口也被乱石和泥土堵住。他趴在泥土乱石上静静地体验,隐隐约约感到有凉气流动。他怕自己体验得不准,就叫身边一个有经验的老掘进队长体验。老掘进队长趴着感觉了一会儿,也感觉有凉气在流动。于是父亲对大家说,通风口好像堵得不很严实,动手挖开就有救了。党员干部们先上!
几个队长和党员们爬到了前面,他们用铁掀挖,用手搬,挖掘通风口的乱石和泥土,一个个满脸泥水和汗水,浑身是泥。忽然,他们觉得大地又轻微晃动起来,一阵余震,泥流乱石滚动,把父亲和几名党员砸伤了,人们又一阵惊慌骚动。父亲的腿被砸骨折了,党员矿工们要抬他下去,可他坚决不肯。他们挖呀挖呀,挖得手表转了两圈,还是没有看到一丝光亮。这时候,矿工们带的干粮也没有了,水也没有了。矿工们沉不住气,又惊慌骚动起来,胆小的竟哭了起来。父亲感到责任的重大,两千名矿工鲜活的生命啊,难道我就不能带领他们冲出地狱?叫我怎么向党交代!
父亲责令身边的人把他抬到通风口作业处,他忍着疼痛趴在那仔细听风品气,明显感觉凉气流动加大了。他叫老掘进队长也听了听,老掘进队长感觉也是。父亲脸上露出笑容,蛮有信心地对大家说,大家不要气馁,我们胜利在望了,刚才我们明显感到有凉气流动,这说明离出口不远了,大家继续挖,一定能挖出“生命通道”!
干部、党员和矿工骨干轮流上阵,忍着饥饿,忍着干渴,一块石头一把稀泥,挖着挖着,忽然有一丝光亮透了进来。有光了,有光了!离洞口不远了!一名正在作业的党员喊了起来。紧接着,击鼓传花似的喊了起来。霎时间巷道里的矿工们禁不住都站立起来,热烈地鼓起掌来,不知谁喊道,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一时间口号声震天动地。
通风口终于打开了,直径0.7米,高60米,简易钢筋梯子。只可以一个人一个人往外攀走。“生命通道”挖通后,父亲由同事们搀扶着站起来大声说,听我的命令,现在女先走!
女一个挨一个攀爬着出去了。
接着父亲又命令,二十岁以下的矿工先走!
年轻的矿工们一个挨一个攀爬出去了。
父亲再次命令,现在五十岁以上的矿工走,接下来三十岁以下、四十岁以上的矿工,依次出去!
还有几名党员和队长围在父亲身边。
父亲命令,党员们走,队长和我最后走!
党员们依次攀爬出去。最后,几个人才把父亲拉出了洞口。
外面,风雨交加,出去的两千名工人们一个也没有离开,每出来一个人,大家都热烈鼓掌一次。当父亲最后一个出来的时候,掌声雷动。
也真是怪,那天回家的路上,天霁云开,雨过天晴,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阳光……
我在井下有意识地盯着干部和党员们的举动,他们都像父亲一样照顾着新下井的矿工。下班升井后,我一直回味着父亲讲的故事,父亲和党员们的形象一直萦绕在我的眼前。
晚上,我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我接父亲的班”成为一名矿工,接着叙述了父亲给“我”讲的发生在矿井里的既惊心动魄而又感人的故事。
B.“感到有凉气流动”“感觉凉气流动加大了”等细节描写,为后文父亲等人带领两千名矿工脱困成功埋下了伏笔。
C.被救的矿工们回家时,“天霁云开,雨过天晴,每个人的脸上挂满了阳光”,这体现了他们对自己命不该绝的庆幸与安慰。
D.父亲在地震时带领矿工们自救的故事,展现出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面貌和精神,是“我”思想升华的动力之源。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初心的模样”为题,短小精悍,贯穿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同时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B.小说用了一些时间概念的词语,如“44年前的7月8日”“凌晨3点42分”等,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构思精妙,富有特色,在“我”的故事中套进了“父亲”的故事,两个故事的人物与情感融为一体。
D.小说结尾两段补叙了“我”心理受影响的过程,照应了开头“下井那天”,从而使小说前后呼应,结构紧凑。
【小题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多次写到“矿工们慌乱骚动”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本文发布于:2024-03-04 07:42: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5093781519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心的模样阅读理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心的模样阅读理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