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发(作者:冬季运动会)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一盆水,一个乒乓球,吸管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根据学生情况可以细化故事情节)
播放企鹅版的小苹果舞蹈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企鹅体内怎么会出现人类的杀虫剂DDT?(引出课题)
[学习新课]
知识模块
情景
导入
课件演示内容
播放企鹅版的小苹果舞蹈视频,设置悬念南极大陆企鹅体内DDT是怎么来的,引出课题:
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讲解故事“南极企鹅体内的DDT怎么来的”。
设计意图
以视频情景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1
洋流
的
概念
洋流
的
性质
洋流
的
成因
展示具体的实例,判断是否为洋流
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 通过对比强化洋流概念。
显示暖流和寒流的概念,
显示问题:暖流和寒流的概念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通过实验探究盛行风是产生洋流的主要动力,引导学生通过小游戏的形式模拟全球风带分布,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给学生讲述挪威探险家探索海水运动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除盛行风外,地转偏向力也是形成洋流因素之一。
世界上是存在海陆之分的,那么加上陆地这一因素后洋流运动会是怎么的呢?
思考:在南半球中高纬度实际上有没有形成大洋环流?
强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
通过对比强化寒暖流的区别。
复习全球风带,并推理在盛行风的吹拂下海水的流向。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画洋流模式图,自行推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世界表层的洋流分布规律。
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过渡 通过以上读图、画图分析,我们已经了解了,为什么会形成洋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世界洋流的分布一般规律
洋流
的
分布
规律
显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冬季)”,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同纬度不同海区和不同纬度同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
显示“太平洋轮廓示意图”
显示“大西洋轮廓示意图”
显示洋流分布规律:不同大洋的同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而同一大洋的不同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
画出太平洋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思考: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
画出大西洋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比较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与世界洋流模式图对比是否一致。
通过观察、比较和同学自己画图归纳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2
以上分析了在常年风向稳定的情况下洋流的分布规律,而在某些海域风向却冬夏相反。
演示北印度洋冬夏风向和海水流动方向。
文本总结北印度洋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
教师提问南亚季风风向,学生回答然后演示风向,教师提问相应的海水流向,并在幻灯片上演示。
利用动画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加以评述。 掌握新知识。
过渡
洋流的
名称
世界洋流很多,那么如何来记忆洋流名称?它们命名有何规律?
播放洋流之歌来帮助学生记忆洋流名称
同学分组自学各主要洋流名称,同时得出洋流命名的规律:洋流的名称与所流经地区地名或海域密切相关。
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
过渡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海水的大规模运动——洋流,必然会对地理环境和人类
活动产生影响。
洋
流
对
地
理
环
境
的
影
响
展示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图片和伊基克气候资料图
问题:伊基克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
动画演示世界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和纽芬兰渔场的位置,设置游动的鱼的动画。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思考:世界大渔场的形成和洋流有什么关系?
问题: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大型渔场?
根据它们的成因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找到其他可能形成大渔场的地方。
学生阅读教材案例1,注意图利用图片,文结合,相互讨论后回答问题 生动的案
引导学生
分析荒漠环境形成与寒
流的关系。
落实四大渔场位置,并逐个分析渔场成因,强调上升补偿流对秘鲁渔场形成的作用和寒例,动画视频素材直观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
暖流交汇处形成的三大渔场。
位于南大西洋东海岸的“东南
大西洋渔场”它的成因和秘鲁
渔场相似。
我国最大的舟山渔场也是位
于寒暖流交汇处。
3
洋
流
对
地
理
环
境
的
影
响
小结
哥伦布1492、1493年横渡大西洋动画,显示问题:为什么哥伦布两次横渡大西洋天数相差这么多?
显示南极企鹅图片
显示文本:南极土生土长的企鹅
体内发现DDT农药,为什么?
分析顺流逆流对航海产生的不同影响。
是海洋把污染物带到了南极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企鹅体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通过洋流内的,可见,污染是无国界的, 对地理环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共同来关心和保护世界的海洋资源。
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它一方面加快
了海水的净化。另一方面又
会造成污染范围的扩大。
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资源
观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认识海洋,认识海水的运动规律,有利于人类和大海的和谐共存。如果人类对海洋多一点认识,如果人类对海洋不仅仅是索取,也许海洋受到的污染就会少一些,也许“泰坦尼克号”就不会沉没。
课堂
小节
课堂
练习
通过知识树的构建帮助学生快速、清晰的明了本节课所学知识
以选择和分析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具有风吹水流动的生活常识。但是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洋流知识离学生生活遥远,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应重视对通过小实验启发学生,通过他们对所做实验的亲身体会,把知识由感性认识逐渐提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
4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不知该如何下手、如何表述,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对寒暖流对沿岸的气候影响、寒暖流交汇、上升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生成,在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生成。如本课的重点内容在洋流的分布图让学生自己画出,而不是直接看教材上已有的图,避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此外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他们的不足。
效果分析
一、优点
1.教材处理流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重点突出。
2.教学手段丰富,有录音,有幻灯片展示还有实验等,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能有效开发课程资。
3.教学是从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入手,体现了风动水动,水随风流。归纳了洋流的记忆方法:采用形象的数字记忆法,指导学生去掌握各个海域的洋流名称、环流方向、洋流的性质。如: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8”,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0”,教学时,
5
我指导学生画这两个数字(按笔画顺序),并且每一段都标上箭头并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洋流名称。
4.教学中给予学生较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以及发表意见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现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5.在最后的案例分析中,学生能较好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说明了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课标要求。
二、不足:
本节课授课内容较多,时间较紧。教师评价方法、方式还应多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不错”、“真棒”,还要具体一点。
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落实基础知识,授课量的安排要灵活。
教材分析
新教材把“世界洋流”置于“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背景下,还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理性思维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学中应挖掘这一因素,突出过程分析和方法运用,使之成为训练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的有效载体。
这节课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和上一节的《自然界的水循环》及下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节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和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解释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本节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抽象,课本中的插图是静态图,由于学生的读图能力欠缺,要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需要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二是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因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要理解这一内容,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为此,教学中应注意:①使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性;②课前搜集材料,预设研究课题;③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接着给出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绘制洋流的分布图并归纳规律,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
6
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得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先由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探究其主要驱动力,提供材料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当堂检测
英国一男子戴维的居住地与工作地为英国西部沿海的两个不同城市。夏季,由于受够了堵车,戴维采用在海面上依靠顺风冲浪的方式上班,这比他乘车快10分钟左右,但下班只能乘车回家。据此回答1~2题。
1.戴维冲浪所借助的风最有可能是上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沿岸流经的洋流是 ( )
A.东格陵兰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加那利寒流 D.墨西哥湾暖流
读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3~5题。
3.若AB是30度纬线,则这个海域一定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印度洋 D.西半球
4. 若AB是60度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印度洋 D.南太平洋
7
5. 若AB是30度纬线,则丙洋流的名称可能是( )
A.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B.日本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C.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 D.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读“ 某海域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环流位于_______半球,分布的海洋有___________。
(2)A、B、C、D属于暖流的是_______。(3)甲、乙两地海水温度较高的是_______。
(3)(4)若该海域是太平洋,则洋流A的名称是_______ ,洋流C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影响为_______,该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_______
课后反思
这部分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既新奇又有一定的难度。两面性很强,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部分知识会感受到洋流带来的乐趣,答题也比较轻松。但是如果一旦上课没有听懂那么洋流问题将是一个很大的门槛,因为它不仅是这章的重点,还是整个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点出发,我在课堂的一开始就采取视频播放的方式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同时也带入了知识点。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洋流模式图。以分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师生共同努力总结出这节课的精华。课堂练习部分本着选重不选难的原则,讲这节课的重点以题目的方式展示出来,如果太难容易打消学生刚建立起来的自信。
本节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的内容少了很多。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本堂课的设计和以往的上课模式、师生互动、评价方式截然不同。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吃透教材、寻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材因素的基础上选择、组织教学内容。
(2)关注学生的基础、心理、思维特点、学习能力,可以通过事前与学生谈话等方式来关注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从而确定新的教学起点。
8
(3)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析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选择适合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适应地理学科时空跨度大的特点。
(4)关注教学评价设计的完整性:认知目标评价。(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操作目标评价(画出模式图)、情意目标评价(时时能用一双“地理眼”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与现象)。
(5)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①能将“自学、操作”引进课堂,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
②设计中运用自我评价、认知冲突等方式是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状态的需要,从而达成教学发展和学生心理活动发展的同步。
③建立有利于课堂教学双向反馈的结构环节。
④注重课堂教学结构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前后呼应、衔接自然、协调有序。
课标分析
这是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2.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以地轴为中心)。
3.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
4.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
9
5.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只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6.能运用表层洋流分布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气候、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10
本文发布于:2024-03-04 07:15: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507720526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地理_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地理_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