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教案

更新时间:2024-03-04 06:53:33 阅读: 评论:0

2024年3月4日发(作者:落叶跳舞)

鲁迅风筝教案

鲁迅风筝教案【三篇】

【篇一】鲁迅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力量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力量。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熟悉到亲情的珍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把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想要告知读者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肯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风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风筝带给你们许多许多的欢乐,但是,是不是全部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欢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鲁迅先生。

二、检查学生预习生字及词语积存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的故事?要求边听边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2.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后来我知道自己(),预备向弟弟赔礼,而弟弟却()。

3.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4.全文分为几局部?应如何划分?全文的构造如何?

四、课文精讲

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此段有何作用?

2.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伤”为什么?

3.既然基调是悲伤的,为何“家乡的风筝季节”却写得很温柔、鲜亮?

4.“四周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家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研读课文第三段: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态度句子,思索这些句子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读第四段:划出我发觉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我为

什么那样做?弟弟是怎样反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响?

读第五至十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详细指什么?

3.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5.划出我是想如何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6.小兄弟为什么全然淡忘?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伤”是无可把握的悲伤?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周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特别的寒威和冷气”?

五、赏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1.意蕴丰富深刻

2.构思精致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用第一人称绽开表达,显得亲切、真实。

3.首尾照应,构造严谨

这首尾的照顾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家乡的春天;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4.语言精当

5.联想的运用

六、引导争论:

1、课文中说:“嬉戏是儿童最正值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嬉戏,玩不少玩具吧?选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3、想想现在有没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现象?

七、教师小结: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拥有一个欢乐的童年是一个人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宝,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伤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熬煎。

固然了,我们也不能光临着玩,由于学习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能带给我们学问与才智,所以我们应当劳逸结合,该玩耍的时候玩耍,该学习的时候学习。

八、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

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下周五的语文课交。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存在着以下问题:

1由于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在讲解过程中没能运用小组争论的方式来进展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

2在教学环节中:过于突出介绍;另外选取的听读材料,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各环节的设置不够新奇。

3整个教学还是属于传统式的,没有渗透新课标理念。

【篇二】鲁迅风筝教案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文章,由于经受和文学底蕴不同,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文章中疑难问题也较多。这样的文章对于第次接触鲁迅先生文章,且不了解他的写作风格的初一学生来说,的确有肯定的难度。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讨论性学习的抱负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干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展学习。

一、导入

上节课,让同学们进展自学,要求大家将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写下来。为了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只有将课文读透了,问题才简单得到解决。

二、合作探究

1、教师(配音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索这样两个问题。

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长进”的玩意,行为非常粗暴。等到明白嬉戏对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

来,自己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长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淡忘,“我”的沉重的心只得始终沉重下去。

⑵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请从文中找到依据。

提示:

①亲情。

②自我解剖。

③封建教育。

④科学思想。

⑤宽恕别人。

④儿童教育。

2、教师点拨:

点拨: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且都围围着这一主题选材。但文学作品是一种形象性的语言,有的作品包涵性很强,就不只一个主题了,尤其是大作家高水平的作品。如《虹楼梦》的主题就有多种解读,由于个人的经受不同,读解出来的主题也不尽一样。有的可能和当时写作的初衷是全都的,有的可能是不全都的,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分析文章也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理解。

3、探究问题。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⑴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⑵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详细指什么内容

⑶看到“远处有一;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伤”?

⑷“然而我的惩处最终轮到了”,这里面的“我的惩处”详细指什么?

⑸“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淡忘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

⑹“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嬉戏是儿童最正值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看到的是真理,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⑺对于早年的过错,“我”的心情为什么如此沉重,为什么带着”无可把握的悲伤”

⑻“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有什么意义?

⑼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周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特别的寒威和冷气”,有什么含义?

三、归纳总结

《风筝》中包含着兄弟之间的亲情,也表现了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启发人们用科学来转变人们的思想。这篇文章是不能只用一种思维来解读的。其实这篇文章要探究的问题许多,它不仅具有肤浅的思想力气,而且语言也别具特色,具有剧烈的艺术感染力,盼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再深入探究。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之三。

【篇三】鲁迅风筝教案

一、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以“风筝”为线索,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2、从“我”和弟弟的误会、冲突中体会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之情,并从中把握两人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省的珍贵精神。

4、品尝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二、教学难点

1、从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通过当年“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而弟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分析文中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学问进展具体的讲解,帮忙学生对学问点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的主题思想。

2.探究法。对课文主题思想以及的思想感情重点探究,可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生生互动,在争论沟通中完成学习任务,培育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

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儿童时代都喜爱玩些什么嬉戏呢?大家有没有放过风筝?清代诗人高鼎写过这样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的孩童在玩什么呢?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读了这首诗,我们似乎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漂亮春景,共享着孩子们放

风筝时的欢快时间。孩子们仰观扶摇直上的风筝,自然会随之放飞心情,享受放风筝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但是,是不是全部的孩子都能尽情的享受放风筝的自由和欢乐呢?那就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发生在鲁迅先生与弟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本文的鲁迅先生。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宏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和革命家。《风筝》发表于1925年2月2日《语丝》周刊第12期,后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2)学习课文的新字词。

丫杈ch憔悴qicu模样m嫌恶xinw可鄙bǐ什物sh惊惶hung瑟缩sa惩处chng虐杀na宽恕sh苦心孤诣y堕du蜈蚣wgōng伶仃lngdīng

(3)鲁迅先生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中的“我”回忆的是怎么样的故事,故事中几个人物,而课题“风筝”与文中表达的故事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朗读课文。朗读后,让学生思索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回忆一个什么故事?

提示:文章回忆“我”在童年时代由于不爱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自的玩艺,则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折断弟弟偷偷做的风筝。长大后,“我”对儿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感到无限后悔。

故事中的人物:“我”、弟弟

②课题的“风筝”与表达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提示: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引动身生在“我”与弟弟间的故事。

(4)探究课文,从“我”和弟弟的因风筝起的冲突中体会兄弟间浓浓的手足情,并从中把握两人的性格特点。

①课文从哪一自然段开头回忆“我”与弟弟的童年往事?

提示:第三自然段。文中的第一段,写在北京看到有一二风筝在,肃杀冬日的空中浮动,深感悲伤。北京冬景渲染肃杀的气氛,衬托“我”悲伤的心情。其次段写由北京的风筝想起家乡的风筝时令,有各式各样的风筝在空中消失。与家乡二月的热闹和温柔相比,北京肃杀的二月更显悲凉。

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弟弟放风筝的童年梦的往事,由此引出下文的故事。

②“我”对放风筝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不许弟弟放风筝?

提示:“我”不爱放风筝,甚至嫌恶。认为放风筝是没长进孩子的玩艺。作为兄长,理应管教好弟弟。

③弟弟对放风筝是怎样的态度,从中看出弟弟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提示:文中的“张着小嘴”、“呆看”、“惊呼”、“快乐得跳动”说明弟弟喜爱放风筝。“我”不许,他便看着别人放风筝,自己还苦心孤诣偷做风筝。弟弟是个天真、活泼、瘦弱、听从长辈的小兄弟形象。④“我”是如何虐杀弟弟放风筝的童年梦,弟弟的反响是怎样的?提示:不许弟弟放风筝。得知弟弟偷偷做风筝时,便生气的把风筝折断、踏扁,之后傲然离开。弟弟没有抵抗,只是无望地站在小屋里,自认该罚。从中可看出“我”是一个粗暴、专横、严峻的兄长形象。

⑤从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开头,是不是都在回忆童年往事呢?提示:不是。从第五自然段起,文章表达的是中年时期回忆起“风筝大事”,内心愿识到自己的过错,深感后悔。

⑥已是中年的“我”为什么会觉得儿时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其“精神的虐杀”?

提示:“我”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晓“嬉戏是儿童最正值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嬉戏是出于儿童的天性,嬉戏使儿童活

泼、安康、聪慧的成长。而“我”粗暴、蛮横的拆毁了弟弟的风筝,无疑是虐杀了弟弟儿童的天性。,

⑦“我”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感很自责,想了哪些方法去弥补自己的错误?结果如何?

方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方法二:“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弟弟已把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无从宽恕他。

结果:规划失败,“我“的心无比沉重。

提示:童年时“我”毁了弟弟一只风筝;中年时“我”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我”对弟弟的关爱。待到中年,想请弟弟宽恕自己,但弟弟却已淡忘,“我”心只得沉重着。无法原谅自己,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时间变了,对风筝和嬉戏的看法变了,但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和浓浓的亲情。⑧课文最终一段的“悲伤”为什么说是无可把握的悲伤,与文中第一段的“悲伤“有什么联系?

提示:现在的“我“作为虐杀者有了觉悟并懊悔苦痛,而弟弟精神被虐杀却不自知,所以悲伤。而这种悲伤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它无可把握。从回忆中回到现实,看着北京严冬里的风筝,心情沉重而悲伤,以此照顾开头。

(5)分析“我“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从中体会鲁迅先生自我反省的精神。

提示:①看到北京冬天里的风筝,心感悲伤回忆起家乡春二月的风筝,更觉北京严冬的肃杀童年时,不爱放风筝,嫌恶看弟弟宠爱风筝,觉得此行为可鄙发觉弟弟偷做风筝,生气折毁弟弟的风筝,傲然中年时,发觉自己儿时的行为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心感沉重、自责想弥补,弟弟却全然淡忘,心只得沉重、后悔回到现实,往事已逝,损害已造成,心情沉重、悲伤。②鲁迅先生从童年往事中能剖析自己的过错,反省自己童年时给弟弟造成的损害,并想方设法给弟弟做补偿。这是一种知错能改、严于自我反省的珍贵精神。

鲁迅风筝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4-03-04 06:53: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5064131519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鲁迅风筝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鲁迅风筝教案.pdf

标签:弟弟   风筝   学生   放风筝   儿童   课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