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日发(作者:明天开学)
第四节 访谈调查法
一、访谈调查法的含义与特点
访谈调查法又称访问法或谈话法,是指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的直接对话而收集事实材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它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资料收集方法,也是教育和社会研究科学中最重要的、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有二:第一,它是一种研究性的访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谈话,而且,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始终围绕着研究的主题而进行。这与日常的谈话有很大的区别,日常的谈话是一种非正式的谈话,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进行相关性的准备,而且,谈话方式也比较松散,随意性很强。第二,访谈调查是以口头提问形式来收集资料的,在整个访谈过程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直接见面,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互动,而以书面提问形式来收集资料的问卷调查法却不需要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直接接触,它们也由此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一)访谈调查法的优点
1.适应范围广泛。与其它的调查研究方法相比,访谈调查是适应范围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方法。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只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用访谈的方法进行调查。例如,对于能够听懂和表达简单语意的幼儿园儿童也可以进行访谈。
2.灵活性强。访谈是双方直接的交流与沟通,是互动的社会交往过程。因此,在访谈过程中,调查者可以随时了解访谈对象的反应,并根据当时的情境状况提出一些更合适的问题,或转换话题。有时,访谈对象可能表现出对某些问题的误解,调查者可以根据情况重复提问,或在允许的范围内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和提示。这种灵活性不仅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3.成功率高。由于访淡是面对面的进行,调查者可以适当地控制访谈环境,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因此,除个别情况外,一般都能得到访谈对象的回应;而且也会防止访谈对象草率从事,应付了事;另外,访谈者还可以通过重复提问和控制谈过过程等来影响和鼓励访谈对象的回答,因此回答率会有较大的提高。
4.信息真实具体。访谈主要是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对访谈对象来说,不会像问卷调查那样有过多的限制或合顾虑,他可以生动具体地描述事件或现象的经过,真实、自然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由于访谈具有适当解说、引导和追问的机会,因此可探讨较为复杂的问题,可获取新的、深层次的信息。另外,还可以观察被访者的动作、表情等非言语行为,以此鉴别回答内容的真伪。
(二)访谈调查法的不足之处
1.代价较高。与问卷相比,访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因为,访谈要一对一的进行,即使是召开座谈会也要受到人数的限制,因此一个访谈人员一天可能只能访问一个或几个被访者,而且,调查中数访不遇或拒访是常有的事,这就使调查的费用和时间得到大大的增加。另外,如果要扩大访谈的规模,增加研究的代表性,常常需要训练一批访谈人员,然后分赴各处访问,这又会增加研究的费用的支出。
2.易受访谈人员的主观影响。由于访谈是双方的直接接触,访谈人员的性别、年龄、容貌、衣着以及态度、语气、口音、价值观等特征,都可能引起被访者的心理反应,从而影响回答内容的真实性。尤其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交谈,被访者容易产生种种猜测,产生不信任感,容易产生偏差。
3.回答问题的标准性和重复性较差。访谈调查灵活性的负面作用就是其随意性,访谈对象对问题的回答往往会受到时间、地点和情境的影响,既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为结果的记录与整理增加了难度,又可能使访谈者回答的内容与观点产生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发生,影响到结论的推断。
4.记录较困难。调查者在访谈过程中要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多,谈话的内容丰富、结构较差,加之访谈的流程又长,要将谈话内容完整记录下来相当困难,尤其是采用无结构访谈方式,在没有现场录音的情况下,用纸笔记录较难进行,追记和补记往往会遗漏很多信息。
(4)缺乏隐秘性。由于当面回答问题,匿名性差,会使被访者感觉到缺乏隐秘性,顾虑重重,尤其对一些敏感性的问题,往往回避或不作真实回答。
二、访谈调查法的类型
由于分类的标准不一样,访谈调查法可以有很多种类型。
(一)按照研究者对访谈结构的控制程度分:
1.结构式访谈,也称标准化访谈或封闭式访谈,是指访问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有固定格式的提纲进行提问,按相同的方式和顺序向受访者提出相同的问题,受访者从备选答案选择,实际上是一种封闭式的口头问卷。其优点是研究的可控(问题的控制,环境的控制)程度高,应答率高,结构性强,易于量化,但灵活性差,对问题的深入程度不够。
2.开放式访谈,也称无结构性访谈或非标准化访谈,如同开放式问卷一样,它不采用固定的访问问卷,不依照固定的访问程序进行的访谈,鼓励受访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并且细致深入,可以对感兴趣的问题细致追问,挖掘出生动的实例,得到更为深入的信息,但费时、费力,结构不完整,难以量化。
3.半结构性访谈,它有访谈提纲,有结构式访谈的严谨和标准化的题目,也给被访者留有较大的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余地,并且访谈者在进行访谈时,具有调控访谈程序和用语的自由度。半结构式访谈兼有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的优点,既可以避免结构式访谈的呆板,缺乏灵活性,难以对问题作深人的探讨等局限,也可以避免无结构访谈的费时、费力,容易离题,难以作定量分析等缺陷。
(二)按照访谈的规模分:
1.个别访谈,是指访谈者与被访者一对一的面谈,整个访谈过程不受第三者的直接影响。访谈者与被访者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被访者更易受到重视,安全感更强,访淡内容更易深人。个别访谈是访谈法中最常见的形式,只要访谈者控制好谈话情境,就能较好地搞开被访者的言路,特别适合于无结构式访谈。
2.团体访谈,是指研究者邀请若干个被调查者,通过集体座谈的方式收集有关资料的方法,就是通常讲的开调查会、座谈会。团体访谈是教育调查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扩大了调查对象,被调查者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小组或一个班级。这样既可以减轻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又可以提高收集资料的效率。另外,通过座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对证,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搜集到较全面的材料和信息。
(三)根据正式程度分:
1.正规式访谈,就是双方事先约好时间、地点,就一定问题范围进行交谈,这种形式有利于获取较为深入和细致的资料。
2.非正规式访谈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日常生活的安排,在与对方一起参加活动时,根据当时情景自然的交谈,这种形式有利于获得更加自然、真实和灵活的资料。
(四)根据双方接触方式分:
1.直接访谈,也称为实地访问、面访,是指双方面对面地坐在一起进行访谈,研究者可以看到对方的表情、神态和动作,便于掌握更详细的资料,特别适用于电话不够普及的地区,或是题目太长、太多,题意很复杂的调查。不过,直接访谈所需的人力、物力规模也最大,若想要扩大样本的分散性,在实施上很不容易。
2.间接访谈,是指双方事先约好时间,通过电话和网络等通信手段进行的,这样可以解决因距离遥远或时间不足造成的困难,也可使被访谈者避免尴尬,其中,电话访问最容易接触到受访者,联系、响应率比较高,也比较容易防弊,更可快速知道研究结果,需求经费中等,特别是适合用于访问工作繁忙、居住分散的异地人员。一般说来,电话访问和直接访谈在抽样、测量、访问等方面的效果较接近,适合以追求数据质量、有推论总体必要的调查;而网上访问则在研究的
作业成本上占优势,适合经费有限、寻找初级参考的调查,但应十分谨慎,避免作对总体的推论。
(五)根据访谈的次数分:
1.一次性访谈,又称横向访谈,是指在同一时段对某一研究问题进行的一次性收集资料的访谈调查。一般来说,横向访谈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以收集事实性材料为主,更多地用于描述性的研究。被访者有一定数量,通常是从总体中随机抽样获得的,研究是一次性完成的。由于横向访谈收集资料的时间较短,一次性解决问题,因此更多的人乐意采用此法。横向研究常用于定量的研究。
2.多次访谈,又称纵向访谈或重复性访谈,是指随时间的推移多次地收集固定研究对象有关资料的跟踪调查,即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以上的访谈以获取资料的调查方式。纵向访谈常用于个案研究或验证性研究,常用于质的研究。纵向访谈是一种深度访谈,它可以通过研究对象自身的前后比较来了解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逐步由浅入深,以探讨问题的深层意义。
三、访谈的程序与技巧
访谈是一种互动的社会交往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调查者只有与调查对象建立起基本的信任与一定的感情,并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进行访谈,才能使被访问者积极提供资料。这就要求访谈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访谈技能,并能掌握和灵活运用访谈的各种技巧。一般来说,访谈大体来说分为访谈准备、访谈过程的控制、结束访谈和记录访谈结果等几个阶段。
(一)访谈的准备
1.准备详细的访谈提纲。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理论假设,准备详细的访谈提纲,并将其具体化为一个个访谈问题。访谈的问题要能涵盖研究主题所涉及的范畴,又要有层次性,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问题编制完成后,最好请有经验的研究者或同行提修改意见,有条件的话可进行小范围的“预访”。
学科教学情况学生座谈提问提纲:
作者:梅升君
开场白:
同学们,今天把大家叫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我们班级XX学科的学习质量情况。我们想,一方面让同学也了解自己班级的这门学科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我们也试图对我们这个班级的同学今后在这门学科中的学习提出建议。为了能做到这一点,同学们一定要是怎样的就怎样说,实事求是地说。要不然,提出的建议建立在不真实的情况的基础上,就会提错建议。你觉得某位同学说得不完整,你应该马上补充。今天同学们发言中的如果有需要保密的内容,我们要求在场
的同学们和我们一起替他保密。目的是一个,真实的反映情况,促进我们班级这门功课的学习。发言认真积极而真实的,我们会认为你为班级做出了贡献。
提问交流:
1我听说,世界的许多著名人物小时候都很调皮的。你调皮吗?说说你调皮的事情。在这门课上,你们敢调皮吗?如果有人调皮捣蛋,老师会怎样处理?这种处理对他们有效吗?
2、你们年级有几个平行班?你们老师在平行班教这门课吗?他是否与你们谈起其他班?他对你们班在年级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怎么评价的?
3、你们觉得这个老师好吗?为什么?说说你们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4、你喜欢这位老师吗?说说你喜欢或不喜欢这位老师的理由。全班抱着像你们这样对老师的情感的有多少人?
5、你喜欢老师的批改习惯和方式吗?为什么?
6、老师与你面谈学习情况有过几次——可以说说大概数字?你觉得有收获吗?你们的同学被老师叫去面批作业、面谈学习的人多吗?举个例子。
7、你觉得你在这门学科中的学习成绩如何?你满意吗?你对这门课的学习有信心吗?如果说你的信心在班级中的分布为较高中度 较低,那么与你差不多情况的都有谁?
8、从小到现在,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现在你的这门学科的老师的教学你觉得有哪些出色的地方?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
9、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与你谈起这位老师?他们是怎样说的?
10、你的亲朋好友中有没有在附近的小学读书的?他与你比较老师和班级的学习情况吗?你觉得自己你们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与他们比怎么样?
结束语:
谢谢同学们,请你们听听我们记录的提纲,如果觉得说得不完整或者不对,请你补充或者更正。我们将把大家的发言的要点不说名字的通报给老师,向他肯定优点,提出缺点和建议。希望同学们对今天发言的内容保密。再次谢谢大家。
(资料来源:/new/)
2.了解被访者。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了解的越清楚,访谈时就会越有针对性;要分析被访者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要考虑如何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
3.确定访谈的方式与进程。为了使访谈规范,能获得实效,须事先安排访谈行程,将访谈
人员、被访者、访问日期及时间作适当的安排。访谈时间最好是被访者工作、学习不太繁忙,并且心情比较舒畅的时候。访谈的地点和场合的选择要从被访者方便的角度考虑,要有利于被访者准确地回答问题,要有利于形成畅所欲言的访谈气氛。一般来说,有关个人或家庭的问题,以在家里访谈为宜;有关工作方面的问题,以在工作地点访谈为宜。但是,如果被访者不愿在家或在工作单位会见访谈人员,那么也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场所进行访谈。
4.准备访谈所需的材料与工具。访谈前要对访谈内容所涉及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个充分的了解,对有关材料作充分的准备,如访谈记录表、各种证明材料、证件、录音机、录音笔、摄像机等。
(二)访谈过程的控制
1.作自我介绍与访谈介绍。访谈者在接近访问者时,首先要做自我介绍,必要时可出示身份证明,然后要说明来访的目的以及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进而强调本研究的重要性,请求他的支持与合作。此外,还要告诉被访者,他是如何选出来的,并承诺保证机密处理其答案,为其保密。通过这些介绍,消除被访者的顾虑,建立起融洽的谈话氛围。
2.提问要清楚明确。所提问题要口语化,语气要委婉,要让被访者一听就明白意思。若采用结构式访谈,必须使用统一的访谈问卷,按事先准备好的访谈问题依次提问,不得任意增删文字或更换题目顺序。若采用无结构访谈,则要求所提实质性问题短小、具体,尽量避免使用深奥的、抽象的专业术语。在提问的过程中,发问要自然顺畅,发问的语气和态度不要咄咄逼人,切不可像老师问学生,法官审犯人那样。对被访者的跑题,以及转换话题和追问等,要根据当时的情境,及时而自然地进行。
3.要耐心听取回答,不要给予任何评价。访谈人员发问后,要有礼貌地、耐心地倾听被访者的陈述,边听边记录。访谈人员对所提的问题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当被访者对问题不理解或理解错了,访谈人员可以重复问题,有时候也可以适当做些解释,仅不能给予任何暗示。尤其是涉及不同观点或是有争议的问题,访谈人员更应保持中立态度,无论被访者回答正确与否,都不宜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不要发表见解,不要表示批评、惊讶、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但是,在问答过程中访谈人员要适当地给予积极的反馈,让被访者明白自己的角色。如不断地使用
“是”、“懂了”、“明白了” 、“请继续说”等非指导性的话语,或用点头、目光和手势等非语言信息鼓励被访者继续讲下去。
4.积极维持被访者的访谈动机。被访者的合作是访谈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当访谈双方的关系趋向紧张,被访者回答情绪低落,开始厌倦于回答问题,这时访谈人员必须设法缓解紧张气氛,可以转换一个被访者感兴趣的话题,也可暂停交谈休息放松一下,藉此维持访谈动机。
5.注意非语言交流。访谈是通过语言交流传递信息的,但是除了语言之外,服饰、语气、目光、动作、姿态等也能表达某种意义。有时非言语行为比言语行为更能表现交谈双方的态度、关系及互动的状态。因此,访谈人员要善于察言观色,分析和利用有关身体语言信息。如,访谈过程中,被访者连连点头,意思是“赞成”、“同意”;匆匆记录问题,表示问题可能非常重要;与访谈者保持人际距离较远,可能暗示对访谈不感兴趣或怀有敌意;东张西望,表明注意力已经转移;频频看钟表,意味着希望尽快结束访谈等。
四、访谈的结束
结束访谈是访谈的一个十分重要阶段和步骤,而决不是无足轻重的一个细节。
1.访谈结束时机的掌握。一般情况下,被访者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为:电话访谈20分钟左右;结构式访谈45分钟左右;团体访谈和无结构访谈不要超过2小时。以上这些数据可供访谈人员实施访谈时参考。至于一次访谈究竟花多少时间为宜,应根据访谈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以不妨碍被访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为原则。如被访者要上班或上课,到了该吃饭的时间了等。另外,还要时刻体察访谈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如,被访者说话的音调的转变,节奏的变慢,以及被访者行为的某些暗示等。当感到被访者有点不耐烦了,或不停地看时间;或已超过事先约定的时间;或家中来了客人需要接待;或有要事需要处理,这时应该考虑尽快结束汾谈。当感到交谈难以进行,话不投机时,也是该结束谈话的时候。
当然,有时被访者十分健谈,难以自然轻松的方式结束访谈。这时访谈者可有意地给对方一些语言和行为上的暗示,表示访淡可以结束了。如,“您还有什么要想说的吗”、“对今天的访谈您有什么看法?”或段开话题问对方:“您今天还有什么安排?”或做出准备结束访谈的姿态,如,开始收始录音机,合上记录本等。
3.结束语
访谈结束时,不要忘了对被访者的支持与合作表示感谢。应该向被访者表示通过访谈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利信息,学到了很多知识。如果这次访谈尚未完成仟务,还需进一步调查的话,那么必须与被访者约定下次再访的时间和地点,最好还能简要说明再次访问的主要内容,让被访者有个思想准备。
五、访谈的记录
访谈的目的是为了收集资料,而资料的收集则是由访谈人员的记录而来。
(一)作访谈记录的基本要求
1.访谈过程中要随问、随听、随记,以免遗忘有关信息;
2.要逐字逐句记录,尽量记录被访有的原话,不要添油加醋;
3.少作概括性的记录,不要对被访者的回答内容作摘要,以免掺入主观成分;
4.访谈记录表上要写明访谈人员的姓名、访谈口期、时间、地点等资料,以便于分析查考;
5.访谈记录中除了被访者的问答外,追问、评注、解释、访谈情境和特殊事件的描述等部需要加括号,以示区别。
(二)访谈记录的主要方式
访谈的记录从记载的时间上来分,又现场记录和事后记录两种;从手段上分,有纸笔记录手段和辅助记录手段。
1.现场纸笔记录。它是边访谈边用纸笔进行记录,他需要征得被访者的同意,其优点是资料完整,不带偏见,但可能会影响访谈的进行。访谈现场的记录主要是内容型记录,记的是被访者所说的内容。有时也可以记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看到的东西,如访谈的环境、被访者的行为、神情、反应等;有时也记录访谈者自己在访谈现场的感受和体会,对事实做简略的评论。现场通常采用的纸笔记录方式主要有:一是速记,即用缩略语和特定的符号来全面记录被访者的回答。这种记录方式需要速记的技巧,事后还要对速记进行翻译和整理。二是详记,即用文字当场作全面详尽的记录,这种记录方式往往记录不全,因为纸笔记录速度跟不上讲话的速度。三是简记,即只记录那些访谈人员感兴趣的内容和要点。这种记录方式比较常用,为了快速、准确地记录,通常要有访谈记录表,访谈人员只需在事先设计好的记录表上勾勾划划,作上记号。
2.事后记录是在访谈之后靠记忆来补记访谈的内容,这种方式用于被访者不希望现场记录,或当场记录会使谈话显得过于正式、拘谨、会影响被访者回答的情绪。但这种方式会因记忆不准或消失而影响资料的完整性。一般需要辅助其他手段来进行。
3.辅助记录手段的使用。纸笔记录往往难以获得完整的谈话资料,为了获得更完整的访谈资料、可利用录音录像的方法来辅助访谈。采用录音录像可以保留完整的谈话资料,避免纸笔记录的误差,整个访谈情境可以重复、再现,便于资料的分析和整理,访谈人员也不必为笔录而分心,可专心于谈话内容。录音录像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访谈记录方式,但它的运用必须征得被访者的同意,如果被访者不喜欢谈话被录音录像,访谈人员则不能强求。
附:教育调查研究参考案例
1.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
2.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
3.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
张 旭
(广西教育学院教管系,南宁市,530023)
摘 要: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与教师心理素质有关的因素,并研究相关的影响条件,试图为帮助我们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心理素质;调查研究;调查问卷
1 引言
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许多年,有关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推广方面也有大量的资料可以借鉴。可是,有关教师的心理素质方面的资料却很少。偶尔能找到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但也只是做一些粗略地统计,没有太多进一步地调查与研究。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对中小学校的教师和校长进行在职培训。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与教师心理素质有关的因素,并研究相关的影响条件,试图为帮助我们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同时,本研究还希望通过对教师心理素质这一研究领域的细微探讨,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这一应用领域更多的关注。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78 8%。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教育学院接受脱产或短期培训的学员,他们是来自广西各个市、县、乡的学校的教师和校长。样本构成如表1。
2.2 问卷的编制
参阅文献,设计一些与心理素质有关的因素,比如创造性、自信心、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责任心等,再参照国内外有关心理方面的量表,经过选择、修订与补充设计出一套有48道题的问卷,将此问卷在一个随机选取的小样本(40人)中进行初测。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删除量表中共同度低的测题,获得了28道题,检验其结构效度为63%,分半信度为0 75。因素分析获得四个因子,分别是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和情绪调适。
2.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及情绪调适等方面有影响的变量
对学员的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单位、班主任、年级组长、校长或教导主任及学历等变量进行逐步选择法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表2列出了对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调适各因子以及量表总积分有显著性影响的变量,其余变量不达显著性,没有进入回归方程。
表2显示,对创新精神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学历;与自信心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性别;与人际关系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班主任;与情绪调适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校长或教导主任;与四因子总积分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校长或教导主任。
3.2 学历与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学历中的中专组、大专组及本科组进行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因为高中组人数太少,这里没有对它进行检验。结果见下表。
表中显示,中专组与大专组在创新精神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 05)。在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调适以及总积分方面不存在差异显著性。
表中显示,中专组与本科组在创新精神(p<0 01)、总积分(p<0 05)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
表中显示,大专组与本科组在总积分(p<0 05)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因子差异不显著。
3.3 性别与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性别中的男性与女性进行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6。
表6中显示,男性与女性在创新精神(p<0 01)、自信心(p<0 05)、情绪调适(p<0 05)以及总积分(p<0 01)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只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差异不显著。
3.4 班主任与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班主任中“是班主任”与“不是班主任”进行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7。
表中显示,“是班主任”与“不是班主任”在人际关系(p<0 01)方面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
3.5 校长或教导主任与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
对“是校长或教导主任”与“不是校长或教导主任”进行各因子及总积分的显著性检验,结
果见表8。
表中显示,“是校长或教导主任”与“不是校长或教导主任”在创新精神(p<0 05)、情绪调适(p<0 01)、总积分(p<0 01)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信心与人际关系方面差异不显著。
4 讨论
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学校的教师和校长进行调查,从创新精神、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调适等方面,研究学校教师和校长们的心理素质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在创新精神方面,与教师们的学历有关。中专组与大专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中专组与本科组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大专组与本科组差异不显著。这(接第937页)也验证了前人的研究:创新性高的人大凡都有高智商,而大凡能读大学的人一般都有中等偏上的智商水平。因此,选择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人从事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或许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更有帮助。
对教师性别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创新精神、自信心、情绪调适等方面存在着男女性别的显著性差异。男性在上述因素的得分普遍高于女性。这一结果有待进一步地分析。
在人际关系方面,达到显著性的变量是“班主任”。调查数据显示,“是”与“不是”班主任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且“是班主任”在得分上低于“不是班主任”的,难道班主任反而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况更不如其他人吗?这一结果有待做进一步地研究。
在情绪调适方面,达到的显著性的变量是“校长或教导主任”。对“是”与“不是”校长或教导主任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校长们还在创新精神方面与普通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本研究抽取的校长被试主要是男性,因此这是否也影响了各因子在性别检验上的差异,导致在性别检验中出现男性得分普遍高于女性。
在所有因子的总积分上,“是”与“不是”校长或教导主任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且校长们的积分普遍高于普通教师。这一结果提示我们,校长们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在创新精神、自信
心、人际关系以及情绪调适等方面处于更良好的状态。
上述的研究结果启示我们,校长们具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进一步研究校长们的心理素质并加以完善,设计一些有效的心理素质培训计划及方法,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是我们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5 结论
5.1 创新精神方面,大专组、本科组与中专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前面两组比后一组有更高的得分。
5.2 校长或教导主任与普通教师相比,在情绪调适与创新精神方面具有显著性,并在各因子及总积分上普遍高于普通教师。
(资料来源:《心理科学》2003年第5期)
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
陈世平 乐国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学校中的欺负行为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3332名7—18岁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我国中小学校园中,欺负行为随年级增长而降低的总体趋势,但同时存在起伏现象。各毕业班欺负和被欺负人数均显著降低,而初一和高一又开始有所回升;同时,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和学校类型差异都十分显著。
关键词:欺负行为;调查研究;调查问卷
1 引言
对学校中的欺负行为研究始于70年代D.Olweus在瑞典和挪威的研究。所谓欺负行为是一种故意造成对他人的伤害行为,它是侵犯行为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受伤害的对象不具备有效的反击、报复的手段和条件。欺负可以以踢打、抢夺钱物等形式出现,也可以以散布伤害性言
语或社会排斥等形式出现。Rivers&Smith(1994)把欺负行为分为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两大类,其中直接欺负主要包括直接的身体欺负和直接的言语欺负等。间接的欺负主要是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如通过社会排斥、散布谣言和诽谤等。欺负行为在中小学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均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弄清其发生的频率、类型、方式和特点等,对于我们控制和消除这一不良行为可以提供参考依据。也是目前配合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7—18岁中小学生3332名,其中小学生1185名,中学生2147名,男生1591名,女生1741名。小学一至六年级人数分别为:81、170、194、221、251和268名;初一至初三分别为:605、449和136名;高一至高三分别为:417、462和78名。分别来自天津市4所小学和4所中学,其中两所为重点中学。
2.2 研究工具
中文版欺负行为问卷,根据PeterSmith和D.Ol weus1990年修订的欺负行为问卷小学版和中学版修订而成。问卷分4个维度,I关于朋友;Ⅱ关于被欺负;Ⅲ关于欺负;Ⅳ关于态度。
2.3 研究程序
问卷于1999年4月在各校实施,委托各校的非各班班主任老师进行。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学生以匿名的形式完成问卷。小学低年级学生由老师读出指导语并逐题读出题目,实施问卷的老师发有印制的实施说明。
3 结果
3.1 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
自我报告被欺负的发生频率:小学生中经常被欺负的比率为20.3%,每周至少一次被欺负的比率为7.2%;初中生分别为11.8%和2.7%;高中生分别为4.0%和1.5%。自我报告欺负他人的发生频率:小学生中经常欺负他人的比率为5.0%,每周至少一次欺负他人的比率为2.0%;初中生分别为4.3%和1.0%;高中生分别为2.7%和1.0%。
3.2 性别、年级和学校间差异
各年级男女学生的欺负与被欺负人数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自我报告被欺负,小学、初中和高中之间差异显著F(2,3326)=96.658,P<.001;性别差异亦显著,F(1,3326)=43.376,P<.001;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F(2,3326)=2.716,P>.05。对于自我报告欺负他人的方差分析结果相近。
学校间自我报告欺负与被欺负的平均数比较发现,仅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有显著差异(Z=6.42,P<.001),重点校间、普通校间差异不显著。
3.3 欺负的类型
欺负的类型,小学男生以直接的身体攻击如踢打等占首位,其次是言语辱骂,抢夺物品、威胁等;女生则依次为言语辱骂、诽谤、踢打、抢夺物品等;小学男女生在踢打(Z=3.12,P<.01)、威胁(Z=3.09,P<.01)和诽谤(Z=-5.55,P<.01)的平均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男女生排首位的都是言语辱骂,男生其次是踢打、抢夺物品等;女生其次是诽谤, 并且男女生在诽谤(Z=-5.65,P<.01)和踢打(Z=8.11,P<.01)上有显著差异;高中男生排首位的是言语辱骂,其次是踢打、诽谤等,女生排首位的是诽谤,其次是言语辱骂等。男女生在辱骂(Z=1.96,P=.05)、威胁(Z=2.18,P<.05)和诽谤(Z=-9.88,P<.01)上有显著差异。
3.4 欺负行为的发生方式和场所,男孩多是被一个男孩(48.91%)和几个男孩(29.92%)所欺负,或被几个男女孩所欺负(13.11%);女孩则多是被一个男孩所欺负(38.73%),或被几个男孩(17.61%)、几个男女孩(17.14%)或一个女孩(16.90%)所欺负。大多数被欺负者都是被同班同学所欺负(52.89%),其次是被高年级班的同学所欺负(12.83%)。欺负行为的发生场所主要是教室(47.42%)、操场(21.62%)、走廊或大厅(10.39%)等地。
3.5 对欺负行为的反应和态度
当看到欺负现象发生时,向老师报告的同学占32.5%,走开或只管做自己的事的占32.28%,对被欺负者提供帮助的占27.98%,看热闹的约占6.12%,跟着欺负的占1.05%。
自己被欺负之后向老师报告的仅占37.44%,而62.56%的同学不向老师报告;把被欺负的事告诉父母的约占45.34%,54.66%不告诉父母;而把被欺负的事告诉朋友的则占61.10%。
3.6 教师和家长对欺负行为的关注程度
约有近半数的欺负者46.07%没有因为欺负其他同学而被老师批评过。约有47.40%欺负者也没有因为欺负其他同学而被家长批评过。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欺负行为随年级增长而降低的总体趋势,但同时存在起伏现象。各毕业班欺负和被欺负人数均显著降低,而初一和高一又开始有所回升。这与目前中小学生毕业班的升学压力大、工作抓得紧有一定关系。
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差异明显。就目前的现实,重点校生源明显优于一般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校的学习气氛也较好。并且,从调查的两所重点校来看,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工作开展得比较好。这说明学校方面的积极工作,可以减少和控制欺负行为的发生。
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被欺负人数在小学四、五、六年级与男生差别不大,而女生的欺负人数在所有年级上均显著低于男生。由于力量的悬殊是造成欺负行为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女生的相对弱小就使得她们与某些男生一样经常可能成为被欺负或被攻击的目标;而由于社会和习惯上的对女孩的行为规范的要求使得女孩在行为上比男孩更为约束,这两个原因使女孩成为欺负者的可能大为降低。
在欺负的类型上,小学男生主要以直接身体欺负为主;女生主要以直接言语欺负为主。初中男生直接言语欺负有所上升;女生仍以直接言语欺负为主。高中男女生间接欺负都有所上升,女生则以间接欺负为主。反映欺负类型随年龄增长的一个变化趋势。男孩由直接身体欺负为主逐渐转化为直接言语欺负为主;女孩由直接言语欺负为主逐渐转化为间接欺负为主。
欺负行为的发生地点反映了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有近半数的欺负行为都是发生在教室,其次才是操场、走廊或大厅等其他地方。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目前中小学生在校活动范围的情况。多数学校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较重,自由活动时间相对较少。很多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也就自然地发生于教室里。因此,多数欺负行为发生在同班同学之间。
许多同学对发生在身边的欺负行为的冷漠反应应引起注意。约有1/3的同学对欺负现象视而不见,只管做自己的事或赶紧走开。这也反映出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对待这类现象。更应引起关注的是,多数被欺负者不但不向老师报告,而且也不向家长诉说。而仅愿意向朋友诉说。所以很多欺负行为未能被老师和家长发现,因而得到不及时的制止和批评教育。
总之,学校中的欺负行为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引起学校教师、家长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通过采取一定措施,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健康发展。
(资料来源:《心理科学》2002年第3期)
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张红霞 郁波
摘要:为了评价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确定培训目标,本研究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性质和科学态度四个方面。调查对象涉及了21个省市自治区的1737位小学科学教师。初步结果显示:教师们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存在很多缺陷,对科学性质的认识问题尤其严重, 因而导致了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做法。因此, 对教师进行以正确的科学观为核心的科学性质培训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科学素养;调查研究;科学性质;教师培训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向纵深发展,科学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困难逐步暴露了出来。从表面上看,不少问题源于教师的科学知识不够扎实,但隐藏其后的深层次问题是对科学的性质没有真正掌握;也就是说,对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与其它学科有什么差异还没有完全理解。从国际经验看,目前的科学教育也空前重视科学性质方面的教学,这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教师教育都是如此。
为了进一步明确找出我国教师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成因,为制订科学教师的培训课程目标做准备,本项研究在2003年初进行了覆盖21个省、市、自治区的“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本文以调查数据为根据,对教师们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对科学性质的理解、以及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科学态度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考查,然后尝试性地提出我国现阶段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培训目标的重点。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地区和调查对象
调查省份为山西、天津、河南、湖北、甘肃、宁夏、浙江、贵州、北京、内蒙、新疆、山东、深圳、辽宁、福建、重庆、云南、四川、黑龙江、陕西、吉林。调查对象为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取之以上各省1~2个主要城市的1~2个区的现任小学科学教师。
2.调查工具
问卷的结构和题目的设计以重要文献中关于科学素养的定义为基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认为“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描述为: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上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进行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并能够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能够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性;能够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观点,从而恰当地运用从这些观点得出的结论。
因此,本调查问卷包含五大部分:(1)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情况;(2)科学知识;(3)科学方法;(4)对科学性质的认识;以及(5)在教学中的科学态度。第(1)部分的主要内容参见表1。第(2)部分充分考虑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平衡、事实性知识与推理性知识的平衡,兼顾数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第(3)部分突出科学方法的观察基础、可重复性和常用的实验法和调查法,还包括科学研究的步骤。第(4)部分包括科学哲学问题如归纳/演绎逻辑、科学知识的真理性问题、科学与其它知识范畴的差别,以及科学史问题及科学社会学问题。第(5)部分是教师教学中能够反映其科学态度的行为或潜在行为。
问卷除10个科学知识题目、1个科学方法题目来自中国科协的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外,其余皆为自行编制,其目的是为了更符合教师群体。如在方法部分为了考察教师对科学命题(或科学假说)的理解,问卷采用了对“素质教育”的多种定义的选择题形式。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性质”分别以“分量表”形式出现,采用等距标度,总分分别为18分、25分和45分。“科学态度”采用次序标度和名义标度,不记总分。
问卷总变量数为136个。问题形式主要是正误判断题、多项选择题和李克特量表。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在半小时之内能够完成。由于调查样本容量大,问卷以客观题为主,故采用“科学知
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性质”三个分量表得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0.58)对其信度进行估计。
3.调查实施
在全面实施调查之前,在山西太原地区进行了试测(参加人数为19)。根据试测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
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有关部门责承相关省级、市级教育主管部门,集中本地小学科学教师集体填写、当堂交卷。实施调查前对施测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下发有关说明文件。调查采取匿名填写的形式,问卷内容也充分注意避免与个人身份认证相关的问题。
问卷发放量为2000份,回收1761份,其中有效问卷1737份。产生24份废卷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答卷者对最后两部分即“科学性质”和“科学态度”的题目觉得“太难”。在统计分析时排除了有关“难题”的数据。
4. 数据分析方法
首先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性质”和“科学态度”的频率分布进行定性描述。然后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性质”得分的三个连续变量按照小于等于和大于平均值分为两类,重新编码,与“科学态度”进行列联分析,估计相互关系。最后,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性质”三个方面的得分与个人基本情况(科学课培训情况、学历、科学课教龄、职级、专业背景)进行方差分析,估计相互关系。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1.0。
三、调查结果
1.教师科学素养的基本情况
表1给出了被调查教师在年龄、性别、学历、职级、专业等方面的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成分在科学素养三方面的差异。
表1. 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基本情况
个人情况 科学知识得分 科学方法得分 科学性质得分
M
性别 男 36.4% 12.24
SD
2.32
M
16.16
SD
2.69
M SD
4.21
27.19
女 63.6% 11.65 2.23
15.55
15.06
15.96
15.89
15.01
15.46
15.18
16.02
15.15
15.93
16.61
15.79
16.07
16.12
15.92.78 26.23 4.03
年龄
<20 1.0% 10.46 2.44
3.03 25.88 3.83
21-30 45.8% 12.09 2.19
2.71 27.07 3.98
31-40 33.5% 11.86 2.25
2.71 26.80 4.12
41-50 14.3% 11.40 2.48
2.91 24.79 4.09
>50 5.4% 11.30 2.54
2.97 24.93 4.37
培训
时间
≤2 周 65.8% 11.82 2.27
2.68 26.53 3.95
> 2 周 34.2% 12.16 2.31
2.65 27.26 4.23
学历
初中 19.0% 11.12 2.42
2.68 25.41 4.14
大/中专 64.2% 11.96 2.23
2.61 26.78 3.88
本科以上 16.8% 12.61 2.19
2.71 28.02 4.28
科学课
教龄
≤4年 51.0% 11.84 2.37
2.79 26.86 4.02
>4年 49.0% 12.05 2.21
2.53 26.72 4.10
职级
高级以上 38.1% 11.97 2.36
2.62 26.65 4.25
一级 51.6% 11.99 2.22.70 26.91 4.0
7
≤二级 10.3% 11.60 2.14
工作前
专业
科学和数学
29.2% 12.11
人文 70.8% 11.83 2.23
2.43
3
15.31
15.78
16.32
2.77 27.07
2.62 26.69
2.58 26.64
3
3.51
3.96
4.31
2.“科学知识”方面
“科学知识” 得分呈正态分布,其平均值为11.9(占总分的67%),标准差为2.3。从表2可见,正确率很少超过80%,这意味着对于不少问题有近半数的教师回答不出。表2. 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知识回答正确率
科学知识题目(举例)
早期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所有的辐射都是人为造成的
激光因汇聚声波而产生
火箭发射等空间探索活动影响气候
植物在夜间的呼吸过程是吸进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
抛一枚硬币国徽朝上的机会是50%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工资水平与个人生产效率基本相符
3.“科学方法”方面
“科学方法” 得分呈正态分布,其平均值为15.8(占总分的64%),标准差为2.8。从表3可见,教师们对科学方法的理解比科学知识更为缺乏。在几乎所有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中都多次出现的实验方法,不少教师对此并没有真正理解(表中题3、4)。
表3 . 小学科学教师部分科学方法题回答正确率
题目/题型(举例) 选项及回答人数百分比 正确正确率
89.8%
95.8%
62.1%
40.6%
60.5%
62.3%
76.7%
52.5%
率
1.认真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弥补观察步骤的缺失/判断题
2.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往往要求具有下列哪一个特性/选择题
3.在下列给出的4种教学内容中选出一个最适合于实验法探究活动的内容/选择题
4.假设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被怀疑疗效不好,您认为科学家会采用如下所列4种方法中的哪一种进行研究/选择题
4.“科学性质”方面
“科学性质” 得分也呈正态分布,其平均值为26.6(占总分的60%), 标准差高达4.1,大大超过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标准差。结合表4可以看出,科学性质方面的存在问题更为严重和复杂。
表4 . 小学科学教师部分科学性质题回答正确率
题目/题型(举例) 正确率
1.科学方法中演绎比归纳更重要/判断题(3点记分:正确、错误、不知道)
2.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属于古代科学史的内容/判断题(3点记56.2%
49.0%
动植物的颜色随季节的变化:1.7;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78.8; 不同矿物的认识和区别:4.8; 某种植物的根在一个月内的生长量:12.4;
不知道:2.4
对患者的意见进行调查,然后作统计分析:5.5;对患者和医生进行调查,并对两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52.1;用最新的医学理论来判断药的实际疗效:16.4;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真药,一组服假药,然后进行比较:22.4;不知道:3.6
22.4%
78.8%
经济节约:6.6;别人可以重复:36.4;有效期长:37.5;代表国家需求:8.4;不知道:11.1
36.4%
正确:46.3;错误:52.3;不知道:1.4 52.3%
分:正确、错误、不知道)
3.科学方法在不同国家之间非常不同/李克特量表
4.如果存在外星人,他们的科学方法会完全不同于我们/李克特量表
5.科学知识是客观真理/李克特量表
6.科学知识是科学家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妥协的产物/李克特量表
7.科学不仅能戳穿“法轮功”的谎言,还能解决宗教信仰问题/李克特量表
8.总体而言,科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选择题(弊大于利;利大于弊,但将来会变坏;利大于弊,但前途未卜;利大于弊,且将来会更好)
(1)5点记分:完全同意、有点同意、不太同意、不同意、不知道。“正确率”计算时将“完全同意、有点同意”、“不太同意、不同意”两两合并,“不知道”记为误答。
表4中数据不仅反映了教师们对科学区别于其它学问的思维方式和推理逻辑的认识存在严重问题(题1、题7),科学史知识也非常不足(题2),还反映了将科学看成是科学家大脑主观建构的产物、而非客观真理的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对科学教师已产生显著影响(题3~6)。不过,不少教师在表示赞同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同时,却又在另一些问题上呈现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乐观态度(78.2%的人选择了题8中的最后一项),许多教师(100%-32.7%=67.3%)甚至盲目夸大科学的社会功能(题7)。据统计,在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客观真理的教师中,约94%的人选择了题8中的最后一项。因此,可以初步认为,不少教师对科学性质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价值观;不同教师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标准差)也反映了这一点。
5.“科学态度”方面
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反映的科学态度的情况列于表5。
表5. 教师教学中运用科学态度的情况
编号
1 如果孩子们把化学中的溶解过程看成是一种生命活动,您认为:
应及时纠正:13.1; 不纠正,鼓励发展想象力:38.7; 不纠正、不鼓励, 让孩子自己探究:45.8; 不知道:2.4
题目(全部) 选项与回答人数百分比
78.2%
81.5%
54.9%
74.5%
69.6%
32.7%
2
3
4
5
在科学实验/动手课上您让学生竞赛吗? 总是:2.4; 经常:27.2; 有时:52.0;
很少:14.3; 从不:4.1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应该成为教学目标之一。您同意吗?
在您的教学经历中,发生过类似的嫉妒事件吗?(1)
同意:69.9; 无所谓:9.5;
不同意:20.6
没有:68.6; 一次:12.4;
数次:17.1; 多次:1.9
您规定学生按时做完实验或探究活动吗? 总是:5.3; 经常:27.0; 有时:43.2;
很少:16.4; 从不:8.1
6
7
8
9
1将“与书上的标准答案是否一致”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将“与书上的操作步骤是否一致”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将“是否符合最新的科学观点”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将“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将“新的收获有多少”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很重要:6.9;一般:53.4;不太重要:39.7
很重要:9.5;一般:52.3;不太重要:38.1
很重要:67.1;一般:26.7;不太重要:6.2
很重要:94.4;一般:5.3;不太重要:0.3
很重要:79.1;一般:16.6;不太重要:4.3
0 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1将“是否按时完成”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一很重要:14.7;一般:54.3;不太重要:31.0
1 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1将“合作态度与技巧”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很重要:82.9;一般:15.2;不太重要:1.9
2 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1将“情感的体验程度”作为评价学生探究活动的很重要:75.9;一般:21.3;不太重要:2.8
3 一个标准的重要性如何?
(1)全题是:“有过这样一个学生,在做植物生长的实验中,对其同学长得高的植物进行破坏,目的是让自己的成为最高。在您的教学经历中,发生过类似的嫉妒事件吗?”
表5中题1显示,只有13.1%的人明确表示,在孩子们将现实世界与童话世界相混淆时“应及时纠正”。这种观点与已有的研究结论相悖。这大致反映了激进的建构主义思潮对我国科学教育的负面影响颇深,许多教师将孩子们的幻想与科学假说和科学概念混为一谈。
表5中第6-13题是关于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标准的认识问题。显然,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和情感体验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而不象从前重答案而不重过程。这可以看成是建构主义思潮的正面影响。但题8又显示出与其矛盾之处,因为最新的科学观点也应该是标准答案的一种。这说明许多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理念仍不清晰。这样模糊的认识必然导致在行动上往往采取限定时间完成探究活动(题5、11)或鼓励竞争。题2、3显示,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竞争精神是科学素养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普遍采取竞赛的做法。少数学生甚至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嫉妒心,题4显示有超过30%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过学生对同学的工作进行破坏的行为,其中高达近20%的教师遇到数次以上。
6.教师的科学态度与其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性质水平的关系
在对教师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性质的得分分别重新编码后,与其在教学中运用科学态度的情况进行列联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科学知识、方法、性质与科学态度的列联分析结果
科学态度题目
列联表的
行数列数
列联系数C(根据C值上限校正)
科学知识
.095
.105
.103
.086*
.043
.116*
.090
.143**
.139**
.048
.104
.139**
.145**
.121
.143*
.034
.015
.100
.170***
.175***
.091
.138**
.086
.130**
.085
.067
.040
.159***
.148**
.258***
.117*
.117*
.104
.129**
科学方法
1
2
25
3
2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科学性质
24
.076
.138*
24
25
23
23
23
23
23
23
23
13
平均值
23
.074
.099
.100
.107
.159***
.127
*表示卡方检验的显著性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1)科学态度题目及其编号同表5。(2)行数2意指将教师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性质”得分按照小于等于和大于平均值分为两类;列数为表5中相应题目答案的分类,即选项数。
表6显示,科学性质的列联系数平均值最大,科学方法次之,而科学知识最低。此外,科学性质具有p<0.001显著性水平的条目最多,科学方法次之,科学知识最少。从具有超过p<0.01显著性水平的条目数来看,科学性质与科学方法相同,但科学知识较少。由此可以大致认为,教师对科学性质的认识水平比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水平更影响其在教学中的表现;科学方法掌握程度的影响次之。
另外,表6中在知识、方法和性质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关系的题目有2、5、11号,结合表5中题目的内容可以初步推论出,目前不少教师,无论其科学知识、方法、性质的水平高低,都错误地认为应该在活动中引入竞争、强调按时完成,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常常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探究之实质在过程之中;忽视了不断纠正错误可能比简单的成功更能让孩子们学到科学精神。这也反映了教师们对科学性质的理解不够准确。
7. 教师的科学素养与个人基本情况的关系
将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的有关变量与科学知识、方法和性质的得分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列于表7。
表7. 个人基本情况与科学素养三方面水平的方差分析
个人情况
2周
>2周
学历 初中
大/中专
本科以上
科学课教龄 4年
>4年
职级 高级以上
一级
(1)
n
1104
573
327
1106
290
879
844
616
834
科学知识
F
8.47**
31.39***
科学方法
F
0.59
25.10***
科学性质
F
8.03**
28.99***
培训时间
6.22*
0.89
5.16*
0.74
0.00
2.49
二级以下
工作前专业 人文
科学和数学
167
1132
468
5.91* 7.79** 1.66
*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1)平均值和标准差数据见表1。
从表7中F值的显著性程度可以初步看出,总体而言,与科学素养水平有显著关系的首先是学历因素,其次是培训时间的长短。科学课的教龄和工作前的专业只与科学知识和方法有显著关系,而与科学性质无显著关系。另外,职级与三个方面都没有显著关系。由此可已初步讨论,第一,对于科学性质的认识,我们已有的培训有一定的成效,但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学历层次。第二,我们教师在工作前所接受的教育,包括理科专业教育(其中16.3%人为本科以上),未能成功地进行科学性质方面的教育。这些都说明了加强教师在科学性质方面培训的重要性。
四、讨论与结论
根据上述结果,可以初步认为,第一,教师们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这不仅体现在科学知识和方法上(与中国科协用同样的题目对公众的调查结果相比,情况并不让人乐观),更主要体现在不少教师对科学究竟是什么还没有真正理解。绝大多数人对科学还处于一种盲目崇拜状态,甚至夸大其社会功能,认为科学可以解决宗教信仰问题。但同时却又有很多人采取激进的建构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不是客观真理,而是科学家头脑中建构的产物;近五分之一的人认为科学方法在不同的国家之间非常不同。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非科学和伪科学行为还相当普遍,虽然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和合作的理念耳熟能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较多采用竞赛、限时完成实验的做法;弄不清怎样正确理解和应用建构主义于教学实践之中,错把孩子们的幻想当成科学假说。我们的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本身不鼓励竞争,而鼓励合作这一特性;今天任何一项重要科学成就,都来之于科学家之间、科学家与其他人之间的坦诚合作。优秀的科学家追求客观真理胜过追求荣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该做到的转变,其中包括从鼓励竞争转变到培养合作精神。
第三,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第一因素是对科学性质的理解、其次是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当然,从科学哲学上讲,科学方法的实质是对科学性质的具体反映。目前对我国科学教师影响最大的科学哲学,不是经典的、常规的东西,而是激进的建构主义科学观。我们的理科教育,尤其是本科以下的理科教育,对科学性质方面的关注明显欠缺,因而教师们对近年来的反科学思潮缺少防御能力。我们的教师不能认识到,由于我们的文化、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基础与发达国家相
差很大,故在改革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先进”的东西。
从对科学学科问题的理论基础——科学性质的研究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西方近代科学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1)70年代以前的以经典的科学哲学(主要包括认识论与方法论)为主流的阶段。那些常规的关于科学的性质、科学学科独特的教育意义得到了深入的讨论。(2)80年代前后的以激进建构主义为代表的阶段。主要产生于对过去问题的反思,并受到当时整个社会思潮的影响。(3)90年代中期至今,进入了新的反思阶段:从科学的性质的角度对从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反思,包括在建构主义与实在论之间展开新的争论。今天是以“科学探究”作为暂时的结论。
目前极易让人迷惑的是,我们属于第一阶段的哲学思辨问题,似乎与国外目前第三阶段的反思性问题相同,因而我们有些人误认为,采取那些后现代主义的态度是与国际接轨的表现。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看出,现阶段我国教师科学素养培训工作应注意如下几点:
1.以科学性质的培训为中心。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是对科学的理解的核心,是成功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也许懂得科学知识就够了,而对于教师来讲,如果不懂得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其它学科的差别,分不清各种科学哲学流派的确切含义及其对科学教育、尤其是对我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国家的贡献、局限甚至危害就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这样的教师不仅难以真正做到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寓于科学史和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去,而且可能将伪科学引入课堂。
2.基础科学教育的目标要定位在经典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上。那些否认科学知识客观真理性的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至少不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因而可能滋生不理性、不严谨、甚至反科学的态度。
3.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与科学理性的关系。这里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那种忽视学生学习特点的传统做法,如简单追求答案的正确性并限定完成时间,甚至过多使用竞赛的办法;另一种是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科学的方法意识和规则意识。科学探究不同于其它探究,它一方面强调“自主”,另一方面同样强调规范的方法。科学这门学问的积累性、逻辑性和经验性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要比其它学科的学习需要注入更多的理性思维。
总之,对教师们进行与课程改革实际问题相联系的、以科学性质为中心的培训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在教师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重视理科课程的有关问题,加强师范生科学研究过程的训练和科学哲学的讨论。只有正确掌握了什么是科学才能把自己的科学知识用活;只有掌握了科学与其它知识的差异,才能教好科学课程;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精神,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灵活主动、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略)
(资料来源:转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网站)
本文发布于:2024-03-02 19:2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3787501511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访谈调查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访谈调查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