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日发(作者:艰巨的近义词)
第十二篇《三国志·周瑜传》
第一段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
【注释】
周景:(?—168年),字仲飨,扬州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市)人。东汉名臣,山阳太守周荣之孙,尚书郎周兴之子。初为大将军梁冀掾属,迁豫州刺史,转河内太守。梁冀被诛后,以梁冀故吏连坐,遭到免官禁锢。后以贤名,征召入朝,迁将作大匠、尚书令、司空,累官太尉,曾与杨秉一同奏免贪吏五十余人。建宁元年(168年),去世,以拥戴汉灵帝登基之功,追封安阳乡侯。
周忠:字嘉谋,扬州庐江郡舒县人。曾祖周荣,山阳太守。祖父周兴,尚书郎。父周景,太尉,安阳乡侯。兄周崇,甘陵国相。子周晖,雒阳令。再从子周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少历列位,累迁大司农。李傕郭汜犯长安时,以光禄大夫代皇甫嵩为太尉,录尚书事,以灾异免。复为卫尉,从献帝东归洛阳。在曹阳与杨奉、董承等阻击李傕,被击败。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
1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 。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在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他的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儿子周忠,都做过汉朝的太尉。周瑜的父亲周异,当过洛阳县令。
第二段
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
【注释】
姿貌:美好的容貌。
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 [1] 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 2
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推:让出,献出。
升堂拜母:指双方共结为通家之好,也作“登堂拜母”。升:登上;堂:古代指宫室的前屋。拜见对方的母亲。指互相结拜为友好人家。
历阳(今安徽和县)由古称改名和州、和县,兵家必争之地。
历阳当江淮水陆之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梁山峙其东,濠滁环其北,为“淮南之藩维”,“江表”之保障,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古籍记载,长江下游渡口有二。一是瓜州渡:京口(今镇江)与对江广陵(今扬州)通道。二是横江古渡:历阳与对江采石通道。长江流向由西向东至境改为南北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故名横江。凡自淮西来者,必趋渡江,进取京陵。南略北地,亦由采石渡江而西。南北起事发难,历阳当其要冲。
谐:成功,完结。横江:横江浦,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当利县。
秣[mò]陵:是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苏名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秣陵县,秦汉以后一直是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至三国时孙权才把中心移向金陵。因此有“先有秣陵,后有金陵”之说。
秦代置秣陵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曾经五次出巡,其中有两次路过今南京。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至金陵时,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金陵四周山势峻秀,地形险要,就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秦始皇一听大为不悦,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秦朝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秦朝所置秣陵、江乘、丹杨三县县治都在今南京地区,其管辖范围为宁镇山脉以南,横山以北,茅山以西的广大区域。起初均隶属鄣郡,后又一度改属会稽郡。今秣陵镇(一名秣陵关),就是秦汉时代南京地区的政治中心——秣陵县城。李清照的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说的就是南京。秣陵亦可指今南京市区的秣陵路。
笮融(zé róng),东汉末豪强。丹阳(治今安徽宣城)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并任下邳相,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曹操征陶谦,徐土骚动,融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广陵太守赵昱待以宾礼。融利广陵之众,因酒酣杀昱,放兵大略而去,过杀彭城相薛礼。兴平二年(195),与盟主刘繇同为孙策所破。奔豫章,杀太守朱皓,得罪刘繇,为繇所破。败走入山,为民所杀。
薛礼:本为彭城相,后为陶谦所逼,屯兵秣陵,与笮融同奉刘繇为盟主。孙策攻刘繇,笮融、薛礼被击败,薛礼后被笮融所杀。
湖孰:湖熟设县于西汉初年。汉初,今南京地区秣陵、丹阳、江乘、溧阳、棠邑五县之设皆承秦制,“惟析分江乘县地东境新置胡孰、句容两县”(引自《南京历代风华》;一说胡孰县为析分秣陵县所置)。胡孰县治所在今江宁区湖熟街道,当年辖地大约方圆百里,先后属鄣郡、丹阳郡。西汉元朔元年(前128)改为侯国,延至东汉。东汉时,湖孰改称湖熟(一作湖孰)。三国时,吴改置典农都尉。西晋太康元年(280),晋灭吴,复置县。隋开皇九年(589)平陈以后,并入江宁县。从此,湖熟降格为镇。
江乘(shèng)县是南京在南朝时期下辖的一个县,故址在今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一带,为长江下游重要渡口,当南北交通要冲。
曲阿[qǔ ā],江苏省丹阳市的古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孙策投寄袁术篱下,屡立战功,却不受重用。建安元年(196年)三月,原孙坚部将朱治建议孙策脱离袁术,返回江东故乡,创建基业。此时,袁术派吴景、惠衢率军攻张英等未克,孙策遂趁机要求助吴景平定江东。袁术许之,向朝廷请封孙策为折冲校尉。孙策率步兵千余人、骑兵数十人,由寿春(今安徽寿县)南下,沿途招兵买马,进抵历阳时,部队已增至 3
五、六干人。孙策好友周瑜在其从父丹阳太守周尚支持下,率军及携带大批粮秣来历阳迎接孙策,实力大增。孙策英勇善战,又知人善任,治军严明,深得民众拥护,遂率军进攻横江、当利,首战克捷,乘胜渡长江南下,军锋所向,无往不胜。于是,孙策首先集中兵力,攻取扬州刺史刘繇屯积粮秣和军械的牛渚山(又名采石山,今安徽当涂北),攻克彭城国相薛礼驻守的秣陵城(今江苏江宁秣陵关),击败驻守秣陵城南的下邳国相笮融。随即挥师进击刘繇部将驻守的梅陵(今江苏南京雨花台)、湖熟(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今江苏句容北),先后攻克并歼灭了刘繇布防在曲阿外围的守军,迫使刘繇率兵出城决战。孙策趁势猛攻,刘繇大败,逃往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孙策占领曲阿,慰劳嘉奖将士,颁布政令,安抚地方民心,前来归附和应征的人,从四面八方接踵而至,孙策很快集结到2万余人,战马1000余匹,声威震动江东。
点评:此战,系孙策开创江东根据地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为以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刘繇(yáo,一读yóu)(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东汉末年官员、汉室宗亲,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
最初被推举为孝廉,任郎中。授任下邑长,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后辟司空掾,除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于淮浦。诏书任命其为扬州刺史。先后与袁术、孙策战,朝廷加其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但最终还是败归丹徒。又击破反叛的笮融,不久后即病逝。
吴会:秦汉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
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江南地区越部落占山为王武装势力的统称。东汉末年,黄巾之始,天下大乱,有潘临、彭绮、彭式、费栈、祖郎、严白虎、金奇、毛甘、黄乱等诸多地方割据势力,因社会动荡,或者不纳王租而占山为王,被统称为山越。
【译文】
周瑜身体修长健壮、相貌俊美。当初,孙坚举义兵讨伐董卓,将家眷迁置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与周瑜同年,周瑜与孙策交谊深厚。周瑜让出路南一所大宅院给孙策居住,还常去后堂拜见孙策的母亲,各种生活所需两家共通有无。周瑜的叔父周尚为丹杨太守,周瑜前往看望,正碰到孙策打算东渡长江,到了历阳,孙策派人送信告知周瑜,周瑜领兵前来迎接孙策。孙策十分高兴地说:“我得到了你,大事就顺利了。”于是周瑜跟随孙策前往攻打横江、当利,全都攻克。随即又渡江进击秣陵,打败笮融、薛礼,转而攻下湖孰、江乘,进军曲阿,刘繇逃走,此时孙策的军队已扩展到几万人。于是他对周瑜说:“我用这支队伍攻取吴、会两郡,平定山越,已经足够了。你还是回军镇守丹杨。”周瑜回到丹杨。
第三段
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
第四段
(建安三年)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五年,策薨,权统事。
【注释】
4
牛渚zhǔ,为中国历史上向为南北纷争,兵家必争之地。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名缘于采石矶三元洞西南有一洞,深不可测。民间传说,古时此洞出金牛。因此,采石矶又叫牛渚矶。这一带概称牛渚。此处向为大江战略要地,南京上游咽喉,是长江三大矶头之一,形势十分险要。唐李白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千古绝唱。东晋征西将军谢尚在此筑城驻守。今采石公园东北的荷包山就是当年谢尚练兵的场所。史载,当年谢尚月夜泛舟,秋风萧索,江涛奔涌,听到袁宏在船上朗诵自作的《咏史诗》,不能自已。李白身历其境,作《夜泊牛渚怀古》所说:“空忆谢将军”,讲的就是这段史事。
中护军:官名。原名护军,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护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军事长官的官名,其中中都护、中领军、中监军、中护军、等职位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这一官名始于秦,到两汉、魏晋时期发展到重要性的顶峰。汉末,曹操改中护军,韩浩充此职。另曾任中护军者有赵云、陈到、周瑜、李严、蒋济、夏侯玄、司马师、费祎等。
皖城:献帝初平末年(公元193年),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战乱,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县城。此后,袁、曹、孙三家交替据有此地,皖城成为兵争的重镇。
二乔史话
乔家两个女儿原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位小姐惊人的美貌却在一路上有机会得以展现,人们都说看见仙女了。这话就悄悄传扬了开来,甚至连远在洛阳的曹操和曹植父子都听说了江东二乔的美名。
孙策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虎将”,被封为吴侯。周瑜也是当世英雄,还容貌俊秀,精于音律,至今还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三国志》记载,孙策“美姿颜”,周瑜“有姿貌”,可见都是完美的奇美男子,二乔得此二人也算是琴瑟和谐了。
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术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周瑜的协助下,一举攻克皖城。而乔公和他的两位国色天香的女儿当时正住在皖城东郊。孙策慕名前来求亲,周瑜和他一道前来。
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有《吴书·周瑜传》有这样一句: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裴 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流离,即容颜光彩焕发),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孙策、周瑜得到二乔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城之后,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孙策、周瑜对能纳二乔为妾感到非常满意。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按照传统看法,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
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史书上没有说。不过,从有关资料分析,至少可以肯定,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她嫁给孙策之后,孙策忙于开基创业,东征西讨,席不暇暖,夫妻相聚之时甚少。仅仅过了一年,孙策就因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客刺成重伤。孙策生命垂危,回到吴国,使人寻请华佗医治。不料华佗已往中原去了,只有徒弟在吴国。徒弟说:“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其疮难治。”可怜孙策没有死在激烈的战场,而是死在一个穷途末路的人手中,年仅26岁。
孙策死时,周瑜守御巴丘,得到快报,星夜赶回来奔丧。吴太夫人领着孙权出来,当面将孙权托付给周瑜。
当时,大乔充其量20出头,青春守寡,,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
5
传闻曹操虎视江南,其实也为二乔。曹操发誓说:“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于是都督周瑜主战,看似为了保住二乔。其实,这些政治家不一定是单单为了两个女人。
小乔的处境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11年。在这11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周瑜死的时候,小乔并不在他身边。周瑜的遗体运回来的时候,太阳即将落山。小乔素服举哀,她没有看见丈夫的脸,只看到了金棺在夕阳下闪烁,映出晚霞的光芒,却慢慢黯然失色。一代名将,才36岁,竟然就这样死去了。
当时,小乔不过30岁,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周瑜留下二子一女,是否皆为小乔所生,史无明文,由于周瑜的特殊功勋,孙权待其后人也特别优厚﹕其女嫁给孙权的太子孙登,若不是孙登死得早了一点(亡年33岁),当皇后是没有问题的﹔长子周循,取了当朝公主,拜骑都尉,颇有周瑜弘雅潇洒的遗风,可惜“早殇”﹔次子周胤,亦娶宗室之女,后封都乡侯,但因“酗淫自恣”,屡次得罪,废爵迁徙,不过最终仍被孙权赦免,后生病而亡。
当然,有关二乔和孙策周郎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属于后人的美好愿望。从史书的“纳”可以看出,二乔在家中的地位仅仅是妾。在那个时代,妾就算再受宠,在家中也没有地位可言。妾的名字不能入家谱,也不能同丈夫一起参加宗族祭祀活动,妾的家族也不能归入丈夫的姻亲之列。不过对于乱世中的二乔而言,能嫁给天下闻名的英雄,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归宿了。
孙策: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垒相持,孙策暗中盘算袭击许昌,迎取汉献帝,便秘密整顿军队、部署将领。同年四月四日,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他骑的是一匹快马,扈从骑兵被远远的甩在后面。这时忽然碰到三个人,这三人是被孙策所杀的吴郡太守许贡的小儿子与门客,孙策问:“你们是什么人?”三人回答说:“我们是韩当的士兵,在这里射鹿。”孙策说:“韩当的士兵我全部认识,从没见过你们”。说完向其中一个射箭,那个人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余下二人非常恐慌当即弯弓搭箭,向孙策射来。孙策面颊中箭。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寻找到孙策,将刺客全部杀死。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译文】
不久,袁术派自己的堂弟袁胤替代周尚为丹杨太守,于是周瑜和周尚都回到寿春。袁术打算任命周瑜为部将,周瑜分析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故此只请求袁术让他担任居巢县县长,目的是打算借道回到江东,袁术同意他的要求。周瑜于是经居巢回到吴郡。这年为建安三年(198)。
孙策亲自前来迎接周瑜,授任他建威中郎将,当即拨给军队二千人,战马五十匹。周瑜 6
当时二十四岁,吴郡的人都称呼他“周郎”。孙策因周瑜恩信声震庐江,便派他外出守备牛渚,后又兼职春谷县县长。不久,孙策打算攻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周瑜跟随孙策进军皖城,并攻克之。当时得到乔公两个女儿,都有倾国之色。孙策自己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接着再进军寻阳,打败刘勋,征讨江夏,还军平定豫章、庐陵,周瑜留守巴丘。建安五年(200),孙策去世,由孙权统领军国事务。
第五段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注释】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曹操向孙权进逼。大军压境之际,孙权本意与曹操一战,向下询问计策。然而孙权的大臣们出现了主和、主战两派,重臣谋士张昭和秦松更是支持投降曹操。于是鲁肃劝孙权招回在鄱阳的周瑜。
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先是指出: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天气寒冷,马没有草吃;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水土不服;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孙权感叹道:“曹操想要废汉自立很久了,只是忌讳二袁、吕布、刘表和我罢了。只留下我,我和曹操势不两立,你所说的话甚合我意,这是天把你赐给我了!”
孙权最终下定决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敢说投降的人,就像这个桌子一样!”
孙权命周瑜及程普等领三万人抗曹,途中在赤壁两军遇上,曹操军因有疾病,又不习水性,初战便败退,曹操引军至江北。周瑜便与刘备军在南岸设营 [22] ,双方对峙。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计将曹军打败 [23] ,周瑜认为可行,命黄盖诈降 [24] 。曹操果然中计,船舰全被烧毁,曹操北还南郡。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
7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当阳:湖北宜昌市。
古镇名。因在夏水(汉水下游的古称)注入长江处,故称夏口。本在江北,即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后三国吴孙权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黄鹄山上筑城,因与夏口相对,亦名夏口。
程普:(?—215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斩华雄、破吕布。后来,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曾作战不利,程普将孙策救出重围。在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赤壁之战与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败曹操,之后大破曹仁于南郡。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在“江表之虎臣”中位列第一位。
逆:迎战。
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权即位,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黄盖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锋中郎将,他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小说《三国演义》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计”的故事。
蒙冲:中国古代具有良好防护的进攻性快艇。又作艨冲、艨艟。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 [1] 中,东吴大都督周瑜以“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点火后突入曹军船阵,一举烧毁了曹军舰队。这是中国军事史上以蒙冲突击的一个典型战例。
斗舰:古代一种装备较好的战船,自三国时期一直使用到唐代。船上设女墙,可高三尺,船下开擎棹孔。
建:坚起。牙旗:旗竿上饰有象牙的大旗。多为主将主帅所建,亦用作仪仗。
走舸:轻便快速的战船。营落:营盘,军营。落,聚居的地方。
烟炎:烟和火苗。张天:布满天空。
南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始置于秦朝,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荆州),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治所在公安。唐代南郡更名为江陵郡,后来又改为江陵府。
曹仁(168年-223年),字子孝,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从弟(从祖弟)。三国曹魏名将。赤壁之战兵败后,曹仁镇守江陵与周瑜拖了一年之久,为曹操重整旗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渭南破马超,破反将苏伯、田银、侯音,襄樊之战中挡住了关羽的进攻,与徐晃共攻破陈邵,进驻襄阳。
迳:同“径”。
【译文】
当时刘备被曹操打败,企图南撤渡过长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于是共商抗曹大计。由是刘备也进驻夏口,委派诸葛亮前往拜谒孙权。孙权于是派遣周瑜与程普等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两军相战于赤壁。这时曹操军队的士卒不少人染有疾病,刚一交战,曹军即败,退兵驻扎长江北岸。周瑜等驻军长江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与之进行持久战。然而观察曹军战船全都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将其烧毁打败。”于是周瑜调拨几十艘大船战舰,船内装满柴草,在柴草上浇满油膏,外面罩上帷幕,上面插上牙旗,先让黄盖写信给曹操,欺骗说要前来投降。又预备一些轻便快捷的小船,分别系在大船的尾后,于是船队依次向前驶去。曹操军中官兵都伸长脖子在观望,指点船队说黄盖来投降了。黄盖命解开各小船,将大船同时点火。当时风势威猛,大火蔓延江北烧到岸上的曹军营寨。片刻之间, 8
烟火冲天,曹马被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于是全军败退,返还保守南郡。刘备与周瑜等又合力追击。曹操留下曹仁等驻守江陵城,自己径自退还北方。
第六段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身份兼任荆州牧,治所设在公安。刘备前往京口拜谒孙权,周瑜上奏说:“刘备以枭雄的姿态,且有关羽、张飞熊虎般的猛将,他一定不会长久屈身为他人所用。依我愚见,现在最好的计策是把刘备迁置到吴郡,为他修建最豪华的宫室,多给他一些美女及他喜玩的东西,以此满足他的耳目享受,再把关羽、张飞二人分开,各安置在不同的地方,派遣像我这样的人挟制他们,让他们与我们一道作战,大事即可成功。如今迁就他割让土地来资助,让这三个人聚在一起,又都安放在边界疆场,恐怕是蛟龙得到云雨,终非池中所容纳得了的!”孙权考虑到曹操在北方,应当广招天下英雄为是,又担心刘备并非一时制服得了的,故此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
博客
一直觉得女子似乎不大喜欢谈历史的。然而,矛盾的是,女子又特别容易较真、动情。女子也许不如男子聪明,但是我想说,红颜的正义感,是丝毫不逊于须眉的。近期精读了《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于是想试着讲一讲历史上真实的周瑜。
或许是由于明代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写得精彩,或许是由小说演义改编成的评弹、戏曲、连环画、影视剧等多种形式广为流播,前二者的影响力可谓是家喻户晓。从而使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形象被严重歪曲、冤枉、误解。甚至可以这么说,在《三国演义》的中,周瑜是被“黑”得最惨的人物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才华出众,但心胸窄、气量小,总是算计诸葛亮,却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大都督,是一个被诸葛亮气死的人。如此一来,人们一提到周瑜,就很容易就想起“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等一些令人扼腕长叹的典故。
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而历史又终归是历史。人们通常误解的《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却与史书《三国志》中真实的周瑜,大相径庭。
有据可查。历史上真实的周瑜,他是一位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大英雄!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是一位心胸宽阔、忠义可嘉的男子汉,他是一位无论外表风度还是内在人品都十分出众的人物,他更是一位雄姿英发、精通雅乐、忠于爱情、懂得生活的优秀的男人!
首先,周瑜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其表现有四:
9
其一,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周瑜助孙策攻下横江、当利两处军事要地。同年,攻取丹杨郡。其二,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周瑜与孙策攻破皖城,获庐江郡。随后又征讨江夏,败黄祖。同年,周瑜又助孙策攻下豫郡,孙策将豫章分出一部分,设庐陵郡。其三,建安十三年(公元209年),孙权命周瑜再次征讨江夏,大获全胜,灭黄祖。又是在这一年,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大胜。其四,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周瑜与曹操部下的大将曹仁、徐晃等相持一年后,攻下江陵,获南郡。周瑜助孙策、孙权创下江东基业,打下江东的半壁江山。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大战。
早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得了荆州,刘琮投降。曹操大军未到,先写信吓唬东吴,东吴诸臣一片投降之声。惟有周瑜和鲁肃立排众议,建议孙权勿降。对此,《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如是写:
“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与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今又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以上是周瑜对破曹在军事战略上的宏观分析,主要陈述了四点曹操所犯兵家大忌,故周瑜预见此战能取胜。其一,假使北方已安定,曹操无后顾之忧,他能够旷日持久地来我们争夺疆域,又能和我们在船舰上较量胜负吗?其二,现在北方并没有平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关西,是曹操的后患。其三,他舍弃鞍马,凭仗舟船,和吴越争锋较量,这本不是中原人之所长。其四,现在又是大寒时节,军马没有草料,他们驱赶中原士兵远来江湖之间,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四点,都是用兵之大忌,而曹操都犯了。
这就是周瑜在军事上的战略眼光,从宏观上去分析敌、我军情之利弊,虽只有精兵三万,却可以少胜多,有诸多胜算。而事实上,赤壁大战的结果,确如周瑜所预见、分析、指挥的,一代奸雄、不可一世的曹操大败而退。周瑜在这里表现出的是宏观上的军事战略的眼光,他是军事家、战略家,当无不妥。一时里想起大将粟裕,他也尤其擅长大兵团作战,也是一位军事战略家。扯远了,再说周瑜在赤壁之战在的具体战术运用。摘一段: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谴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这就不由得想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郎的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在这首词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的是周瑜。不妨试想一下,他摇着羽扇、戴着儒生的青丝头巾,谈笑间,举重若轻,指挥若定,曹操的战船就给他烧得灰飞烟灭。当真是儒将风采啊。
苏东坡的时代是北宋,明代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还没写出来。在《三国志》的正史中,指挥赤壁大战、烧曹操战船的是周瑜,并没有诸葛亮什么事。事实上,在赤壁大战前 10
后,诸葛亮的主要功劳是在政治上,促成了孙权与刘备的联盟,至战后,呈三国鼎立之势。而在军事上,赤壁大战主要是由周瑜全权指挥的,并非诸葛亮。而至于《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在正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在《三国志》中,陈寿说:“亮才于治戌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由此可知,与诸葛亮相对而言,周瑜更擅长于用兵,显示出超凡的军事才能。
不过呢,黄盖诈降,有正史记载。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斐松之作注,引《江表传》,就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摘一段:
“《江表传》载盖书曰:‘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诈降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于前后也。’”
这就是史籍上记载的黄盖写给曹操的诈降书。从中,也看出曹操见信、特见行人密问之后,其反应是将信将疑的。曹操生性多疑,这个众所周知。但他对此事的反应是“但恐诈降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于前后也”,由此可见,曹操对此是半信半疑的。只要曹操并未完全识破,半信半疑,也足够了。因为黄盖欲烧曹操战船,为着东吴方面所载硫黄硝火的船驶向曹营时,曹操不派人放箭,此计就成。
而《江表传》里,也详细述说了当时火攻曹营的具体战况。这一详细战况,与上面所摘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陈寿的原文是相契合的,当属实。摘一段:
“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蟠于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正是这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足以使周瑜彪炳史册。
第二,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气量阔大、心胸宽广的男子汉。这与小说《三国演义》里写周瑜气量狭小、三气周瑜、死前大叫“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形象大相径庭。
有史为证。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写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而《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由此可见,周瑜心胸广、气量大,从而使得比周瑜年长许多、起初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与之不睦的程普,也由衷敬服、亲重、赞叹。如此,以周瑜的气量,又怎会被诸葛亮活活气死?
至此,就想到周瑜之死。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其死因亦有所载,写的是周瑜与程普进军南郡,与曹仁隔江对峙,周瑜与曹仁约定大战日期,然后开战。
“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这段话,大致是说:周瑜亲自跨马进击敌阵,恰好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很严重,就退回营中。后来曹仁听说周瑜卧床不起,就带兵来到阵前,周瑜当即起身巡营,激励官兵的斗志,于是曹仁撤退。
由此可知,周瑜在这场战斗中,中了箭伤,而且伤势严重,卧床不起。虽不致命,但伤势一直未愈。
终至于后来“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大英雄周瑜英年早逝,乃是死于疾病,很可能是之前严重的箭伤未愈,在行军途中,发作而死。如此,也再一次证明了,周瑜根本就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11
第三,周瑜乃忠义之士,重情重义。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的开头写道:
“(孙)坚子(孙)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共通。”
孙坚之子孙策和周瑜是同年,两人特别要好,周瑜让出道南大宅给孙策居住,登堂拜母,互通有无。
再比如:
“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起初周瑜和孙策是知己,太妃要孙权以兄长之礼待周瑜。那时,孙权的职位是将军,下属诸将、宾客事奉的礼节简易,唯独周瑜首先竭尽敬意,对孙权行臣子礼仪。
前面也提到,周瑜忠心耿耿,为孙策和孙权鞍前马后、征战屡屡,拼死效命,遂打下江东的半壁江山。周瑜对孙策、孙权确实重情重义。此情,为深挚的友情;此义,为君臣之大义。
第四,周瑜精通雅乐,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写: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由这段文字,先说周瑜喝酒“三爵”。据《周礼·考工记·梓人》载:“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那么,“三爵”便是三升,差不多就是现在的九斤洒的份量。在这样大的酒量下去之后,周瑜竟然还耳力惊人,能辨别音误,回头看一看,此举近乎“本能”,或者说他对音乐已经是臻于化境。由此可见,周瑜有着多么高深的音乐修养!
第五,周瑜忠于爱情,用情专一。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写周瑜“长壮有姿貌”、“恩信著于庐江”,可谓是表里兼优。又写道:“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在中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男人有三妻四妾,属寻常。可是史书上明确记载,周瑜的妻子就惟有小乔一人。他从二十五岁娶小乔,到三十六岁去世,跟小乔夫妻恩爱十多年,诞有二子一女。古人寿命比今人要短许多,在当时,二十五岁当属晚婚了。究其原因,恐怕是周瑜眼光高,未遇上意中人,他不愿意苟合。而一旦遇到小乔,国色天香,他就小乔用情执着专一,终身不再娶妾。不妨可以试想一下,周瑜雄姿英发、儒将风流,又精通雅乐,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好男人。他一见如故地迎娶了貌美体贴的小乔,自此,小两口手把古琴,相知相惜,款款温情,这该一段是多么温暖、多么浪漫的人间佳话!同是身为女子,我当真是非常羡慕呢!
至此,再说说史籍或历史人物对周瑜的评价。
陈寿《三国志》评他“性度恢廊”,孙权说他“公瑾雄烈”,诸葛谨说他“尽节用命,视死如归”,蒋干称他“雅量高致”,陆逊的孙子陆机(西晋)评他“雅达而聪哲”,东晋袁宏评他“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清代李安溪评他“真英物也”。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对于当今社会,颇有警世意义。尤其对于现今,诚信流失、道德沦丧、包二奶成风、价值观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之风盛行等社会现实,周瑜身上所体现出的重义轻利、重情重义、执着专一、慷慨激昂的优秀品质,对于弘扬民族正气、塑造高尚品格,当真多有裨益。
12
本文发布于:2024-03-02 14:3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3611302522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十二篇《三国志·周瑜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十二篇《三国志·周瑜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