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日发(作者:水电工岗位职责)
[系辞传]系辞
系辞一:中国古代著作易经
《易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已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易经,周行不易,读完后,唯留"中正"二字。
不易者,中正之"道"也。
基本简介
易:改变;经:书籍。《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由太极阴阳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易经》典籍之内容。
1、伏羲依照“河图”之启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经》典籍的核心内容,《易经》之五大规律也出自于“河图”之启示。
2、《易经》以宇宙间万事万物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用“阴”和“阳”两个基本要素,描述了一个阴阳变化的系统。“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
第 1 页 共 8 页
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两仪是对太极的细分;四象是对阴阳的细分;八卦是对四象的细分;六十四卦是对八卦的细分。每卦及卦爻的含义有单独的章节进行释义;如何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运用《易经》之阴阳变化细分系统,则需要根据所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作出适当的选择。
3、以《易经》规律为源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在用而未被今人全面了解的中国文化之核心,包含了: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等规律,和这些规律数千年沉淀和积累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以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谐意识。
4、《易经》规律运用之“无我”和“有我”的二重境界:
⑴、“无我”之境界(道法自然):
①、船到桥头自然直:“无我”境界之阴阳变化细分系统的选择;
②、顺其自然:“无我”境界之易经规律运用。
③、“无我”境界之表现:善恶终有报、恶人自有恶人治、敬天认命、逆来顺受、船到桥头自然直、为无为则无不 为等等。
④、“无我”境界之古法:“道法自然”。
⑵、“有我”之境界(人道合一):
①、探索真理:“有我”境界之阴阳变化细分系统的选择;
②、自我实现:“有我”境界之易经规律运用。
③、“有我”境界之内涵:“仁义礼智信”之伦理原则、“温良恭俭让”之传统美德、“忠孝勇廉”之高尚品格、“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思想境界、以及“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之开 拓精神等等。
④、“有我”境界之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斗争。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做。《童子问易》有诗云:“龟长筮短道益损,象数和于
第 2 页 共 8 页
系辞二:《易经》蕴含的人生哲理
被奉为儒家六经(国学经典)之首的《易经》“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
“自强不息”的人生之道
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易经》成书的基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继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易经》强调,人应“与天地合其德”,“人道”应符合“天道”。由此生发出一句千古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易经》所倡导的人生之道,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刚健”。“刚健”即刚强、雄健,它为《易经》所推重,频繁地出现在书中各处,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不陷”“动而健,刚中而应”“健而巽,刚中而志行”“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等。必须指出的是,《易经》所提倡的“刚健”,并不是指那种没有限度的刚强。根据其“极则反”的思想,刚强过头就容易折断,因而“刚健”应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亦即它所强调的“刚中”“刚健中正”。
第二层意思是奋斗不已。《易经》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甚至枯杨都可以“生梯”“生华”(《易·大过》)。《易经》以64卦象征万事万物,而64卦的排列顺序却有些令人费解:“既济”排在第63位,而“未济”则列在第64位,亦即最后一个卦位。其奥妙与深意乃在于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自然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开放系统,因此人也需要不断进取。
《易经》还认为,即便身处困境,人们仍须不懈努力。《困》卦卦象是上“兑”下“坎”,坎为水,兑为泽,水在泽下,即意味着泽中无水,因而泽中生物处于困险之境,故名该卦曰:“困”。《易·困·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这便是要求人们在困境中不能丧失信心,而应奋斗不息,甚至舍弃生命以求实现理想。这种“自强不息”的追求,不仅是指导人生的大
第 3 页 共 8 页
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明时”“变通”的处事法则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颇为不易,故而《易经》在处事方面提出了“明时”与“变通”这两条重要法则。“时”在《易经》中屡被叙及,例如,《乾·九三》曰:“与时偕行”,《乾·上九》曰:“与时偕极”,《丰·彖》曰:“与时消息”,其他还有“时发”“时变”“随时”“对时”“时义”“时用”等等《易经》中的人生哲理与智慧《易经》中的人生哲理与智慧。《易经》认为,处事要“明时”,务必考虑到“时”的因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明时”观念给我们以多重启迪,其一,做事要合时宜。要认清时势,识时而行,顺时而为,做无愧于时代之事。其二,做事要讲时效。要珍惜时间,讲求效率做有益且有效之事。其三,做事要重时机。时机,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了时机就增加了胜算、靠近了成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才能成功。
“变通”是《易经》的重要思想,也是它强调的一种处事方法。这种变通思想基于其变化观。《易经》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变化思想的书。首先,从书名来看,“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孔颖达《易经正义》)程颐说:“《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易经程氏传》)朱熹的解释更加明了:“《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易经本义》)其次,从《易经》的爻、卦及其组合来看,爻和卦是《易经》的主要元素,爻分阴、阳两种,分别以符号“- -”“—”来表示,以三根爻上下排列组合,生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经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事物。将八经卦中的相同或不同的两卦任意上下排列,共可得64别卦,这64别卦分别代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而卦既是爻组合变化的结果,也演绎着变化之意,其中,“变卦”是《易经》预测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同时也表明了卦的变化属性。《易经》的变通思想建立于其变化观的基础上,又蕴含着新的内容。何谓“变通”《易·系辞》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又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因此,变通即通过变化以达到通畅之意。“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不仅重视变通的功用,而且强调合乎时宜
第 4 页 共 8 页
的变通:“变通者,趋时者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易·系辞》)出于这一思想,《易经》对著名的“汤武革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彖》)在人生旅途中,当我们在事业、工作、生活上遇到原有方式经事实证明行不通时,就应该“毋必、毋固”(《论语·子罕》),适时地进行总结和变通,这是《易经》给予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寓意隽永的“警世通言”
《易经》于人生既有正面的激励之语,也有睿智的警世之言,兹举数例如下。
“亢龙有悔”。《乾》卦中,以龙来比喻君子,从初爻到上爻,描述了“龙”从潜伏到现于田、跃于渊、飞于天以至到“亢”的极高的过程,以此来比喻人的事业由小到大,地位从低到高的境况。值得注意的是,“龙”从潜伏到飞于天,其爻辞或为“无咎”,或为“利”等,而到了“上九”的位置时,却出现了“上九,亢龙有悔”的推断。悔即有过失、不幸的意思。为什么“亢龙有悔”《易·乾·文言》解释说:“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又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因此“亢龙有悔”带给我们的训诫是:第一,人居高位时,易脱离群众,出现“高而无民”的情况,宜戒之;第二,高位,既是权力集中的中心,也常是矛盾集中的焦点,往往会“高处不胜寒”,宜慎之;第三,高位往往与成功、名气、鲜花相伴,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成为“有悔”者,宜警之。“履霜坚冰至”。履,践也,人在履霜之时,寒冬将临,坚冰将至《易经》中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国学智慧。这句话表面说自然,实际论人生,寓意非常深刻,生动诠释了人事之吉凶皆由“渐”而来。对此,《易·文言·坤》予以进一步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渐”和“积”这两个概念,并进而提出“知几”的观点:“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便是警示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需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第 5 页 共 8 页
“谦,亨,君子有终”。在这里,“谦”是指谦虚,“亨”是指亨通,“终”是好结果的意思
说明只要谦,就能亨通获得好的结果。《易经》分别从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来说明“谦”的道理:“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易·谦·彖》)翻开历史长卷:商汤、周文王、唐太宗等名君谦卑谨慎、礼贤下士,或取得天下,或赢来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商纣王、隋炀帝等人因骄横专断,暴虐臣民,致使强盛的王朝毁于一旦。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多少人因谦虚谨慎、自强不息而终成大业;又有多少人因目空一切、骄傲自满而断送前程。这是《易经》给予我们的重要警示。
系辞三:易经入门学习教程前言
一、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我国春秋以前解释“易”的经典书籍,是华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人们所知道的《易经》有三部《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前2部已经失
传,真正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周易。社会上不断有人声称已经发掘出了连山易和归藏易,并整理出版了相关书籍,但这些书籍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抄作,并没有得到 专家的认可和社会的承认。不过,人们通过古代易学文献的描述,已经确定了连山易是以“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卦为首,而周易是以“乾”卦为首。诸如南 怀瑾这样的专家认为,堪舆、医药等方面有关易的运用,这与连山易、归藏易是分不开的。
几千年来,易经一直被人们誉为“群经之首”,这是因为易经包罗了宇宙万物产生、变化的的根本规律,其原理被无数的智者所证实并广泛得到应用,甚至所有的哲 学思想,在易经里面都能找到踪迹,然而人们却无法用所谓“科学”的方法来全面地证明。这样,易经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着无数的人来学习 研究,也 无可避免地染上了迷信的内容。
易经有如此的魅力,那么易经是如何产生的呢因年代的久远,再加上远古的人们缺乏文字,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准确考证,但通过有限的资料,以及一些远古的传 说,我们大致理清了易经产生的脉络。孔子所写的《易传》告诉我们,远古人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取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
第 6 页 共 8 页
身,远取诸物,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易经并非天外之物,它是人们效法天地而来,用一种简单易懂的符号来揭示自然的一些法则,从而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因此,易经是非常健 康的思想,其本源并不神秘,而是极其简单,所以称之为“易”。小雅甚至认为,八卦虽然是伏羲所作,但却并非他所创。这是由以往诸如有巢氏、燧人氏等长期观 察所总结传承而来,伏羲将这些思想进行分析,用通俗易懂的八卦符号,使许多人们看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从而得以传播,因此后人便有此误传。
二、早期易经的发展
《左传》中记载,楚文王的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国在《尚书序》里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
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三皇五帝之书”即三坟、五典,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九畴,是《河图》、《洛 书》的理数,由此可见,易经并非上天所赐,而是和万物一样逐渐发展而来。
伏羲用八卦符号来演示易的原理,使易文化得到了飞跃发展,到了神农时代,易的应用进一步得到了很大发展。当时人们不象现在一样交 通发达,人们最大的麻烦是 困于大山甚至猛兽,因此,代表大山的“艮”便成了首卦。到了黄帝时代,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人们有了相对温 暖的家,也开始有了积蓄,所以有了“归 藏”的思想雏形。以后各个朝代,都有相应的变更和补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前面所说的《连山易》和《归藏易》,这本经典以及后来的周易被后人并称为“三 易”,至今仍以这三易为主导。
由于古代没有印刷技术,春秋战国又是兵荒马乱,人们为生存而疲于奔命,再加上秦始皇焚书,诸多原因导致《连山易》和《归藏易》的正本已经失传,但其思想及 应用仍然被广泛流传。秦前的易经大多本着法天象地的原则,广泛用于祭祀、决策等国家大事。因此当时的儒者比较精通易经,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所下的围 棋,也是易经应用的工具之一。
由于上述原因,《周易》便成了秦朝以后大多数人学习 研究易经的唯一宝
第 7 页 共 8 页
典。周易是文王研究易经的应用体系,所谓“文王演易、周公祖述”,也就是说,周易是由 周公记录整理并形成文字传承下来的。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便是文王和周公对“卦”和“爻”的解释。由于周易原文深奥难懂,孔子晚年作《十翼》系统地对周易作 了解释和说明,有人说《十翼》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孔子的学生所作。
孔子所作《十翼》对后世学习 研究易经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至今仍是解释易经的最高权威,其内容已经被加到了周易原文中去,一起成为经文的一部分。《十 翼》便是:①上经的彖辞、②下经的彖辞、③上经的象辞、④下经的象辞、⑤《系辞上传》、⑥《系辞下传》、⑦《文言》、⑧《说卦传》、⑨《序卦传》、⑩《杂 卦传》。因此,孔子被后世称为继伏羲、文王之后的“易更三圣”之一。
孔子将《易》列为六艺之一并以此教育学生,而孔子的学生中,专门传授易经的主要有两人即卜子夏和商瞿(qú),他们的二人为易经的传承起到了很大作用,世上留传子夏水平没有商瞿高等传言概不可信。除了孔门弟子外,世上还有许多易经研究传播者,并非只有卜商两宗。
三、后期易经的演变
自汉朝以后,易经在“理”和“术”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和完善,融合了
第 8 页 共 8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3-01 17:10: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2842102757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系辞传]系辞.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系辞传]系辞.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