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译文和注释赏析

更新时间:2024-02-29 05:11:57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9日发(作者:极的笔顺)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译文和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译文和注释赏析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解释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定打起“王命”的旗号。

同仇:共同对敌。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锋利。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

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赏析

1.诗的背景:

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2.详细把握: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

递进。一边唱歌,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大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赶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制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熟悉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需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其次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扬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制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终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昂扬心情,一层更进一层地提醒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昂扬士气:他们相互呼唤、相互鼓舞,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大方激扬的参军曲!

这首诗是军中的歌谣,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全诗分为三章,采纳兵士相语的口吻。在激战前夕,兵士们聚在一起紧急

地修整武器。这时,有人顾虑自己没有衣裳。他的战友就布满友情地劝慰他:“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又用大义来鼓励同伴:“国家出兵打仗,我们且把武器修理好,我和你面对着一个共同的敌人。”从诗中不仅可以看到兵士之间的友爱,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心甘情愿地担当起重大牺牲的爱国精神。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扬,生动地表现了秦国兵士们同仇敌忾、大方参军的情景。

3.主体与主旨: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勇敢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大方雄壮,确是一首布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4.留意:

诵读这首诗,要留意全诗大方雄壮的基调。

这首诗布满了激扬大方、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剧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当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落,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抵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

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大方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确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全都,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动身,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气。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如同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发动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大方激扬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纳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行遏止的生气与愤慨,仿佛在人们报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很多战

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其次是语言富有剧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闹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感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纳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构造的一样并不意味简洁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进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心情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头。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说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当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严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缺乏,故嗟叹之。嗟叹之缺乏,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译文和注释赏析

本文发布于:2024-02-29 05:11: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1547171500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译文和注释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译文和注释赏析.pdf

标签:秦国   表现   战士   大方   出兵   无衣   激扬   兵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