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8日发(作者:努力奋斗的名言)
浙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课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填空。
(1)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设果。
(2)孔指____________以示儿曰……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______)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_____)
(3)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__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在文中起到了_______的作用。
[4]孔君平由“______”而联想到小儿姓“___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
[5]想一想,小儿的回答巧妙在哪儿?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孔雀是一种美丽的鸟,他巧妙地称赞了孔君平的高尚人格
B.他用对方的方法来反驳对方,既表现了他的质朴,也表现了他语言的幽默
C.他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正话反说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jù)契③其舟曰:“是④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⑤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涉:渡。②遽:急忙,立刻。③契:刻。④是:这儿。⑤求:寻找。
[1]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杨氏之子
[3]这篇古文的内容可用成语“__________”概括。从修辞手法上看,最后一
1 / 7
句是______句。
[4]对这篇古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B.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不能墨守成规。
C.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流太急,把剑冲走了。
3.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甚:______________未:______________夫子:______________
[2]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杨氏之子反应很敏捷,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他有礼貌,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
[3]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如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汽车后“别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提示语?请选择一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
[2]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_______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
[5]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 )
A.言过其实的人。
B.说或做三思而后行的人。
C.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的人。
D.说或做不考虑后果的人。
2 / 7
[6]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惠:________ 诣:_______ 乃:_________ 示:_______
[2]结合文意,照样子,写一写。
杨氏 杨梅 杨家水果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外文言文阅读。
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①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②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注释)①恐:担心 ②遽:(jù)立即,匆忙。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见人裳尾为火所烧(____) ①为了 ②因为 ③被
(2)欲言恐君性急 (____) ①欲望 ②想要 ③贪欲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见之已久” 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之道 B.吾欲之南海 C.皮之不存 D.人非生而知之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我道君性急,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3 / 7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在文中“”里加上标点。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中,“二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得兼”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要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补充文章省略的内容,并完成练习。
①(________)为(________)设果。 ②孔指(________)以示儿曰。
我发现,理解文言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写故事的经过,并联系上文,补充故事的结果。
这个故事是围绕“________”展开的。
[3]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 )(多选)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他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姓“孔”想到了孔雀
B.他没有直接生硬地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C.他的回答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只有对方承认孔雀是自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站得住脚
D.杨氏之子的语言风趣幽默,不伤和气
9. 阅读《古人谈读书》选段,完成习题。
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敏而好学,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按原文填空,写在横线上。
4 / 7
[2]用自己的话写写画“﹏﹏”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默而识之”讲述的是学习方法。
B.“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讲述的是学习态度。
C.第一句告诉我们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
[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段中哪些话给你的启发最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的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诣:__________ 乃:_________ 示:___________
[3]本文选自《__________》。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牖(yòu):窗户。②施(yí):延伸。③还(xuán):掉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施尾于堂(______) (2)叶公子高好龙(______)
[2]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凿以写龙(凭借) B.叶公见之(代“龙”)
C.施尾于堂(对于) D.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而且)
[3]古代“走”即“跑”的意思。请你举出三个带“走”字其含义也是“跑”的意思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文理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5 / 7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为什么?(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自己读书的情况,谈谈你对“读书三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嘁,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时,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1]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比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主要写草船借箭的( )
A.起因 B.经过 C.背景
[3]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船吊回,头东尾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也能保持船体平衡
B.“头东尾西”便于顺风顺水地返回,省去了掉头的时间,也表现了诸葛亮十分害怕曹操
C.敢逼近受箭,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
[4]从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可知,第四十六回除了写草船借箭,还会写_________。
14.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6 / 7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楚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用“自相矛盾”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本文发布于:2024-02-28 08:1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0794661497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浙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浙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