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原来这么简单作文)
圣才电子书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可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类。1.自然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2)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2.人文地理环境(1)人文地理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2)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二、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疆域变迁(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的疆域北起河套、1/13
圣才电子书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2)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3)自西汉中期至明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4)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咸海。(5)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6)现今,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2.政区划分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1)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天子和各级诸侯的直接统治区都很有限,不需要分级管理。(2)春秋战国时代,经过一系列兼并,剩下的诸侯国范围越来越大。同时,各诸侯国一般都将被灭国置于国君的直接统治之下,不再分封新国,国君的直接统治区也迅速扩大。县、郡应运而生。(3)秦汉实行郡县制,即由数十个至百余个郡管辖数百个到一千多个县或县级单位。(4)2世纪末的东汉末期,原来只起监察作用的州成为最高一级政区,形成州—郡—县三级制。(5)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合并、撤销了一些州县,又将州改为郡,实行郡、县2/13
圣才电子书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二级制。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为了加强地方的抵抗实力,不得不普遍设置方镇,以节度使掌握方镇的军政大权。方镇成了州以上的一级政区,形成方镇(道)—州—县三级制。(6)977年,宋太宗废止了方镇辖州的制度。由原来专管督征运送财赋的各路转运使兼管军民事务,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全国先后设过十五路至二十四路。(7)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中书省,在进入中原的初期将它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进驻各地,统管军民事务,以后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8)元朝中期,设立行省制度,省下设有路、州二级或路、州、府、县四级。(9)明初洪武九年废除行省制,原来的省改称布政使司,分别任命三位官员负责民政、司法监察和军务。1427年后,全国划分为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两京十三省或十五省。(10)改革开放后,出现了省—市—县三级制与省—县二级制并存的局面。3.多民族(1)多民族的发展①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世纪迁到中亚以外,其他各民族几乎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②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沙陀、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和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③早在春秋时代,汉族的前身华夏诸族就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体民族。汉族在经济文化上保持着总体上的优势,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2)多民族的分布①古代的西域诸族和维吾尔族在新疆。②藏族及其前身吐蕃在青藏高原。③蒙古族在内蒙古。④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高山族在台湾。3/13
圣才电子书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4.人口(1)分布①公元初,60%的人口分布在太行山、中条山以东,豫西山地、淮河以北,燕山山脉以南的地域内,这一范围内的平均密度约每平方公里77人。②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人口稀少,尤其是今浙江南部、福建、两广、贵州等地,还有大片无人区。③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包括首都长安及其近郊,每平方公里超过1000人,以及今山东菏泽、定陶、东明一带,每平方公里263人。④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转移,人口的迁移和自然条件的变迁,人口的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a.以淮河、秦岭、白龙江作为划分北、南方的界线,北方和南方所占人口的比例从公元初的7:3演变为公元10世纪末的4:6。14世纪前期竟达到2:8。b.明清以来,人口的北南差有所缩小,大致稳定在4:6。c.10世纪以后,主要的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南方,其中长江中下游、成都平原、福建人口尤其稠密。d.19世纪前期,苏州的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千人,为全国之冠。e.20世纪初,以云南腾冲—黑龙江瑷珲(今黑河)一线为界,中国形成了东南人口稠密区和西北人口稀疏区。(2)迁移①14世纪中叶以前,移民的主流是由北向南,即从黄河流域迁至长江流域及更南地区,其中以西晋末永嘉之乱后、唐朝安史之乱后、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的三次南迁影响最大、移民人数最多。4/13
圣才电子书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20世纪前期,移民的主流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内地迁往边疆。随着沿海城市和工矿城市的兴起,又有大量人口从农村和小城镇迁入这些城市。③此后,历代统治者以行政或军事手段将人口集中在首都附近,边疆或其他地区的强制性移民,敌对政权间的掠夺性移民,北方游牧民族、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也曾多次发生,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④吸收其他民族人口,今天的回族就是以13世纪自中亚、阿拉伯和波斯迁入的移民为主。⑤中国人口移居海外,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从15世纪以来就以东南亚为主要移植区。19世纪中叶以后,向海外移民的规模日益扩大,移民及其后裔的数量已达数千万。5.地理环境(1)地势分布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①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宽阔缓斜的大陆架则在我国大陆东南侧延伸于海下。②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a.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第三级的地形阶梯,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在4000~5000米。b.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线为第二阶梯。c.由此往东是最低的第一阶梯。(2)地形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阶梯内:①湖泊的发育和消亡5/13
圣才电子书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一些著名的湖泊改变了形状和面积,或者完全消失了;一些新的湖泊产生并继续演变。②水道和水系的变迁流经东部平原地区的江河下游一般都发生过变化,其中黄河和海河水系的变迁尤其剧烈,决溢改道极其频繁。③海陆变迁从辽东湾到杭州湾之间不少沿岸地区都是最近二三千年间陆续成陆的,但也有一些陆地重新成为大海。④黄土高原的变迁水土流失造成沟壑发育,使原来的“原”(或作塬)日益分割缩小,地形破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⑤沙漠的变迁沙漠面积扩大,吞没了一些绿洲和城市。也有一些沙漠后退了,重新得到开发。6.气候(1)气候特征中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①季风气候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气候强表现为冬、夏两季平均温度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或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冬季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高于同纬度地区,年温差较大。③气候类型多种多样(2)气候变化6/13
本文发布于:2024-02-27 22:58: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0459041494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中国文化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中国文化的.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