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喝酒祝福语)
抱舒 /L文世皇己;千 0回留固囤倚馅固阃固 枨岱年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贡献 摘要:文章紧扣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价值观的分析层层展开,从价值概念的外延, 深入到价值的内在意义,又分析比较儒墨两家价值观的不同,最后概括了中国哲学整体 价值观的特点。文章认为,中国哲学肯定人具有独特优异的内在价值,弘扬人的精神价值, 重视以道德自觉为核心的“中国实践理性”,这些研究性的判断和结论,是张岱年先生对 中国哲学价值观研究的主要贡献。 关键词:价值观;中国哲学;张岱年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06一O1 38(2009)05 0073—03 张岱年先生在其晚年,特别关注 西方哲学的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在 哲学价值观的问题,陆续发表了多篇 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当然要十分慎 有关价值与价值观的文章。这些文章 重,要注意到中国哲学的特点。张先 从当代的“问题意识”出发,对中国 生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分析是以把握 哲学价值观做了深刻分析,阐述了中 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为前提的,所以 国哲学价值观的特点。 并不会使中国哲学西方化。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做 其实,中国哲学并不是没有分析 出了许多贡献,价值观的研究是其中 方法,《中庸》所说的“致广大而尽精 最重要的 一个贡献。 微”,其中的“尽精微”就是分析方 凡哲学都是用范畴概念表述其意 法。玄学家的“辩名析理”、理学家朱 义的,中国哲学也不例外。不仅如此, 熹的“铢分毫析”、“条分缕析”,更是 中国哲学就其基本特征而言,更重视价 分析方法。只是在中国哲学中,分析 值观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一种 方法未能发展,更没有独立出来成为 价值哲学。但中国哲学有关价值方面的 一种“哲学”,这可能是它的缺点,也 范畴概念,与西方哲学不尽相同。对此, 可能是它的优点。现在我们研究中国 要用分析的方法将其讲清楚,才能进行 哲学,既要克服其缺点.又要发扬其 中西比较与对话。这正是张先生所要做 优点,这样才能深入到中国哲学的内 的。 部,既分辨其细致之处.又掌握其整 体特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 张先生的分析是一种意义分析,而不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长于分析。 是一般所说的逻辑分析(外延逻辑), 那么,能不能运用西方的分析方法分 也不是纯粹的语言分析(包括所谓语 析中国哲学呢?这是中西哲学碰撞之 义分析)。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哲学的 后所遇到的首要问题。蔡元培先生将 特点。当然,分析(张先生称之为“解 其说成是“一个手指头”的问题,有 析”)作为一种普遍运用的方法,并不 些学者(如劳思光先生)将其比喻为 是研究工作的全部,分析是为了综合, 显做镜,认为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哲学。 即更确切地了解中国哲 学价值观的基 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上,前辈学者 本特征。如果只停留在分析阶段,就 普遍使用了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哲学, 很难理解中国哲学价值观的全貌。 并取得了成就,而张先生则运用得特 别成功。他的分析,使中国哲学的范 畴概念更加清晰明确,更有利于了解 何谓价值?如何确定价值的含 其中的深层意蕴。对价值概念的分析 义?这是价值研究的第一步。一种最 就是如此。不过,西方的分析方法与 流行的观点是,“价值的意义就在于需 文/蒙培元 要的满足”。“ 很多研究价值哲学的人都采用这 种观点,认为这是价值的唯一定义。 他们认为,只有人才是主体,人的需 要决定了价值,因此,价值是“属人”的。 张先生肯定这是价值的一项“重要意 义”或“基本意义”,但同时又明确指出, 这并不是价值的全部含义,更不是价 值的深层含义 “以满足需要来界定价 值,还不能说明有关价值的一切问题, 人们的需要有高低之分,既有高级的 需要,也有低级的需要。” 对此,张 先生进一步分析说:“有的需要有较高 的价值,有的需要有较低的价值。对 于需要的评价,即确定需要的价值的 高低。” 人的需要可分为两类,一类 是物质需要,一类是精神需要。物质 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精神需要则 是人所特有的。二者相比,“可以说精 神需要高于物质生活的需要”。 与此 相应,满足精神需要的价值高于物质 需要的价值。就中国哲学而言,古代 哲学家区分了这两种需要及其价值, 而以精神需要及其价值为更高,特别 是儒家,“高扬了精神生活的价值”。 这正是儒学的“奥义”之所在。 此外,价值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张先生的价值分析,主要集中在这个 方面。这正是他不满足于以人的需要 来界定价值的原因所在。他说:“价值 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不在于满足人们 如何如何的需要,而在于具有内在的 优异特性。” 所谓“优异特性”,不 同于通常所说的性质或属性,“优异” 是一种评价,也就是价值,它不是外 在的,而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这就 是“内在价值”。“内在价值”不是由 需要来说明的,是以自身来说明的。 明确肯定有“内在价值”,并说明“内 在价值”是价值的更深一层的含义, 这是张先生的一个重要贡献。 就“内在价值”而言,首先是“人 2009.5_
,凌 旎吩j;. 一……~一一一 … 人文世纪行 由个体组成的,群体价值是由个人价 学价值观的全部意义。中国哲学不同 的价值”。因为人是自然界中最“贵”者, 人是“万物之灵”。中国哲学在这方面 值实现的,个人虽然是群体中的一员, 学派在价值问题上也有争论,其争论 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中国哲学虽然没 却又有个体人格的独立性。这是一个 的实质,往往在于对价值的意涵理解 有“价值”这个词,但是有表示价值 非常重要的见锵,足以消除一些模糊 不同。张先生以儒、墨为例说明了这 内涵的概念,张先生认为它在中国哲 和错误的观点。这里所说的“自我价 个问题。儒、墨两家都讲仁义,都讲 学中被称之为“贵”。孟子所说的“良 值”,既包括人的“特异的智能”,又 价值,但意义是否相同呢?过去很少 贵”,就是指人的价值,孟子所说的“人 包括人的“道德的自觉性”, 尤其以 有人能说清楚。张先生提出一个重要 人有贵于己者”,就是讲人的内在价值。 “道德自觉”为个人价值的最重要的标 看法,“儒家肯定道德具有内在价值, 其他如 孝经》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志,是中国哲学独特之处。 苟子所说的人“最为天下贵”,董仲舒 所以宣扬‘杀身成仁’、‘合生取义’。 值得重视的是,张先生除了肯定 即认为仁义具有崇高的内在价值。~墨 所说“人之所以贵”,邵雍所说人“为 “人的价值”,还提出“生的价值”,即 万物之灵”,等等,都是讲人高于其他 生命价值。这是价值研究中很少受到 动物的内在价值。我认为,“贵”或“良 重视的一个问题,但又是一个十分重 贵”确实能说明价值的意义,如果再 要、十分有意义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 进一步追问,“贵”的真正内容是什么 提出,对于重新认识人在自然界的地 呢?不是别的,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 位、作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具 性及其在社会与自然界的地位及作用,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先生认为,“生 与此相联系的许多范畴概念都能表示 的价值”即生命价值,同样不能以满 人的“内在价值”。 足人的需要来界定,这也是一种“内 一 在价值”,相对于非生物而言,“生命 的价值在于具有优异的特性”。 就此 由此出发,张先生层层分析,将 而论,生命之物与人同有“内在价值”, 人的价值的意义充分展示出来。首先, 因为人也是生命之物。虽然人是万物 他指出人的价值又有不同层面的意义。 之中最贵者,但是从生命的意义上说, 一层意义是指“人类作为一个物类所 “人的价值”作为“内在价值”,包含 具有的价值”, 这是就人这个“类” 在“生的价值”之中。这就意味着, 而言的,人是万物之中最高的类,由 对一切生命都要尊重。人不仅要尊重 此具有更高的价值。但这是不是人类 别人,而且要尊重一切生命,这实际 中心论呢?张先生没有说。根据他在 上突破了人类中心论,具有深层生态 后面的分析看,他并不主张人类中心 学的意义。在中国哲学中,“生的价值” 论。另一层意义是指“个人价值”,这 的学说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占有 是相对于人这个“类”而言的,个人 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天人合一论” 虽然是类中的成员,但是又有相对独 就与此有密切关系。按照张先生的说 立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价值,这是 法,“天人合一”是“天人之际”的问 人的价值的最重要的含义。进一步的 题,“天人之际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分析又指出,个人价值也有两方面的 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哲学中的 意义。一是指个人的社会作用即社会 一个根本问题”。“ 既然是“根本问题”, 价值;二是指个人的人格尊严即自我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人与自然界 价值。个人具有独立人格,有人格尊严, 的生命之物的关系,就是维持生态和 这是中国哲学关于人的价值的重要内 谐的关键性因素,而要维持这种和谐, 容,为许多哲学家所重视。比如孔子 又关系到整个自然界。承认生命的“内 所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在价值”,就能正确解决人与自然的关 也”,就是对个人尊严的充分肯定。 系。张先生对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 有些研究哲学的人,不承认中国 的思想给与了很高评价,认为张载以 哲学重视个人价值,认为中国哲学特 人民为同胞兄弟,以万物为朋友伴侣, 别是儒家哲学只讲群体的人,不讲个 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体的人,个人只是社会群体中的组成 经过层层分析,张先生总结出价 部分,是一个社会“角色”,只能起 值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即基本含义和 “螺丝钉”的作用,却没有个人价值。 深层含义。前者是能满足人的一定的 这种看法似乎很有理,但却是错误的。 需要即“功用价值”,后者是事物本身 张先生明确地指出,中国哲学不仅讲 具有的优异特性即“内在价值”。掌握 群体价值,而且讲个人价值,群体是 了这两层含义,就能深入理解中国哲 田2009.5 家断言‘义,利也。’即认为价值就是 功用价值,不承认有内在价值。”I川儒 家肯定人的“内在价值”而墨家只讲“功 用价值”,这就是儒、墨两家的价值观 的主要区别。这个分析十分深刻。有 人认为,儒家的仁是“爱有差等”,墨 家的仁是“爱无差等”,因此,儒家的 爱是自私的,墨家的爱是无私的,其 结论是,墨家的仁爱比儒家更有价值。 这种看法混淆了“内在价值”与“功 用价值”的不同层次的意义,以满足 人的物质需要的功利为标准衡量价值, 实际上抹杀了“内在价值”。儒家虽然 讲“爱有差等”,但那是就“内在价值” 的差异性而言,并不否定其共同性; 墨家的“爱无差等”则是建立在外在 的利益之上的。这就是说,墨家所说 的仁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 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利益;儒家的仁 爱,是目的本身,不是以仁爱为手段 而实现别的目的。儒家的价值观,包 括了“功用价值”(儒家并不否定功利) 而以“内在价值”为最高价值;墨家 的价值观,只讲“功用价值”而无“内 在价值”,其讲“功用价值”自然有积 极的意义,但是不讲“内在价值”就 是很大的缺陷。 l 张先生运用价值分析,说明中国 哲学各学派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同 时,又进行了中西比较,以说明二者 之间的同异。这就从一个更广的视野 提供了认识价值观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的空间。将价值界定为“满足人的需 要”,这本来是西方哲学价值观的根本 观点,且有广泛的影响。张先生承认 这是价值的一个“重要含义”甚至“基 本含义”。但他认为,绝不能将价值仅 仅限于“满足人的需要”这一种含义, 价值应具有更深层的含义,于是提出 “内在价值”的学说。“内在价值”并
鹰。奢 谗白 认“功用价值”,而且更强调“内在价 理性与西方哲学的区别。人文世纪行 不是张先生首先提出的,但他通过中 特征。与情感相联系的理性,我称之 调道德的崇高价值,认为人可以“杀 国哲学的分析,说明中国哲学不仅承 为“情感理性”,它标明中国哲学价值 身成仁”、“舍生取义”,即为了实行道 德而牺牲个人生命,“儒家将人格尊严 值”,包括“人的价值”和“生的价值”, 有人认为,中国哲学是“实用理 看作最宝贵的,肯定精神价值高于物 则是别人未曾作过的。我认为,这一 性”,这是从“功用价值”上说的,实 质生活”。 新时代的价值,应该求 点具有普遍意义。这既是中国哲学的 际上否定了人的“内在价值”。所谓“实 得个体与群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独特贡献,也是所有哲学应当解决的 用理性”,就是实用价值即功用价值。 的统一,克服传统价值观的偏向,但 问题。 对此应当怎样看昵?张先生有一段很 是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 一近代西方哲学高扬人的价值,特 精彩的评论。他说:“中国哲学重视现 价值的成果。其中,关于中国哲学的 别是个人价值。这是以“自我”为中 实生活,重视‘人伦日用’,在学术研 个重要主张,即“精神价值高于物 心的个体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儒家哲 学以“道德自觉”为核心的价值观是 不同的。这里涉及到许多问题,我们 不去讨论。需要指出的是,现代西方 有人提出“内在价值”的概念,不同 于以满足需要为定义的价值观,则是 值得重视的。张先生举出了新实在论 者穆尔。穆尔认为,内在价值是内在的, 不是外在的,即不是以满足需要的他 物来说明的,它“仅仅意谓一物是否 具有它”,也就是“单独依靠该物的内 在性质”。“ 但是,何谓“内在性质”? 仍然很抽象。但他提出“内在价值” 不同于外在价值,却是一个贡献。当 代西方有些研究生态伦理的学者,提 出自然界的生命也有“内在价值”(如 罗尔斯顿),这就与中国哲学肯定“生 的价值”的思想很接近了。这说明, 中西哲学之间并不是毫无可比性,二 者有共同的问题,既有不同的观点(这 是主要的),也有相近或相同的观点。 张先生的价值分析,是理性分析, 他所说的精神价值是理性价值或价值 理性。中国哲学是理性的,其所谓理 性主要是价值理性,而不是纯粹的认 知理性,这正是中国哲学之所以为价 值哲学的根本原因。张先生指出,这 种理性在中国哲学中的表述是“德性” 或“义理”,语言表述的特点反映了中 国哲学的特点。中国的价值理性“在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道德理性,即辨 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通常所说的理 性包括价值理性,都是从认识上说的。 中国哲学的价值理性,有认知的成分, 但不等于认知。中国哲学的道德理性 是与道德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是以情感 为其真实内容的,绝不是抽象理性。张 先生看到了这一点。他明确指出,中国 哲学的道德理性“其中又包括道德情感 即好善恶恶的情感。中国哲学肯定了道 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联系”。u 这个分 析,突显了中国哲学价值理性的鲜明 究中于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狭隘实用主 义的态度,例如儒、道、法诸家都不重 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但是,中国古代哲 学家的大多数又严格区分了真与用的 不同,强调道德原则超越实用。近几年 来有一种流行的意见,认为中国哲学的 理性观念可以称为‘实用理性’,这是 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中国哲学的理性观 念接近于西方哲学所谓实践理性,可以 称之为中国的实践理性,但不能称之为 实用理性。” 我认为,这个看法与张 先生的“内在价值”的学说是一致的, 完全符合中国哲学的特点。我曾经说过, 如果从认知理性、科学理性的角度看, 可以说中国哲学是实用理性;但是从价 值理性的角度看,不能说中国哲学是实 用理性,可以说是实践理性。但就实践 理性而言。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也有不 同,这就是中国哲学承认情感的作用, 而西方哲学否定情感的作用。 张先 生所说的“接近于”西:疗哲学的实践 理性,因而称之为“中国的实践理性”, 是很有分寸的,其中便包含了这个意思。 他的分析对我的研究很有启迪。 张先生如此细致深入地分析价值, 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说明价值的本 质,进而说明中国哲学价值观的特点, 从而解决传统价值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问题。他总结说,中国哲学价值观主 要围绕义利、理欲与德力等问题展开, 这些问题又可归结为两个重要的理论 问题,即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物质 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关于个体与 群体的关系,张先生对儒、墨、道家 的主张作了分析。他认为,儒家不否 定个人价值,但更强调群体价值;墨 家强调个人牺牲以肯定群体价值;道 家则高扬个体价值特别是个人的精神 自由。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 系,他认为墨家重视物质价值,而儒、 道两家更重视精神价值。但是,儒家 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主流,儒家特别强 质价值,这是应该肯定的”。u 精神价值,体现为真、善、美的 价值。真、善、美一直是中国哲学所 追求的理想价值,其中既有“功用价 值”,又有“内在价值”,但就中国哲 学的终极关怀而言,它更关心“内在 价值”。这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更值得 继承发扬。张先生提出,“观念的更新 主要是价值观的更新”,“ 但如何“更 新”呢?张先生认为,并不是拒斥传 统价值而另创一套价值。“价值观的更 新,在于对真、善、美的更深切的理解, 而不在于对真、善、美的背离。我们 应力求达到实现真、善、美的更高境 界。”。 这是张先生研究价值问题的 最后结论。 价值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正因为如此,张先生提出“重新估定 一切价值 的VI号。他对最先提出 这一口号的尼采进行评论之后指出: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不是对几千年来 价值观思想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于以 往的价值观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以期达到一个比较正确的理解。” 张先生所做的分析,就是为了对中国 哲学价值观求得“正确的理解”,理解 的目的不是“简单否定”,而是在新的 条件下更好地吸取和弘扬。因为人类 的任何创新,不可能建立在文化沙漠 之上,价值观的问题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ll2 lI4J【5J[61I7l【8 J【91【1 O Jl1 lll1 2 Jl 1 1 4lI1 5Jl1 6】【1】7f1 8 J【1 9l【2O】【21 J[22】张 岱年全集,第7卷【C】.石家庄:河北 人民出版社,1 996.255;256;51;29;1; 256;257;258;90;258~259;259;209;20 9;209;268;265;265;266;434;437. 作者简介: 蒙培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 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 1 00732。 责任编辑詹宇国 2009.5困
本文发布于:2024-02-27 22:5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0457561494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哲学的价值观问题——张岱年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贡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哲学的价值观问题——张岱年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贡献.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