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的“兼和”论——为纪念恩师张岱年诞辰100周年而作

更新时间:2024-02-27 22:53:44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得韵)

张岱年的“兼和”论——为纪念恩师张岱年诞辰100周年而作

浙东学术与中国哲学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5期 张岱年的“兼和’’论 为纪念恩师张岱年诞辰100周年而作 刘鄂培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张岱年先生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为中国哲学更新、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并建立了一个新 的哲学模式,为中国文化更新、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并建立了新的文化模式,提出了新的哲学范畴“兼 和”。“兼和”是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与西方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古代辩证思维的现代化和西方辩 证法的中国化,既弥补了“中庸”思想的不足,又丰富了西方辩证法。“兼和”准确表述了矛盾的对立、斗争 (“两”)与统一、和谐(‘‘一”)的关系。“兼和”范畴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重大贡献,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构 建和谐社会,为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哲学思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国文化:模式更新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09)05.0090.06 张岱年先生(1909.2004)是当代中国有卓越贡献的 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辞 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三流合一开拓新路 世5周年。岱年先生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省献县。父 众清公,名濂,字中卿,为晚清进士,后任职翰林院编修。 晚年嗜好“黄老之学”。岱年先生自幼受家学熏陶,对中 国传统文化哲学造诣深厚。192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附 20世纪3O、4O年代的中国,外受帝国主义入侵, 丧权辱国,内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国已沦为半 封建半殖民地。为了拯救国家、民族,知识精英们纷 纷面向世界,探求救国之道。因此,就在这国难当头 的岁月里,中国的学术论坛上呈现出繁荣景象。仅 以哲学为例,可分为三大流派: 中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33年毕业。同年, 受聘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 整,调至北京大学哲学系。1985年退休,再受聘于清华 大学,任思想文化研究所首任所长。 岱年先生的一生7O年学术生涯,大多是在清华、北 (一)辩证唯物论。继五四运动之后,3O年代初, 系统的辩证唯物论哲学在中国传播受到哲坛重视, 称之为“新唯物论”。尤其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倍受欢 迎,具有强劲的生命活力。 大度过的。他为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进步而竭尽心 收稿日期:2009-07—29 作者简介:刘鄂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张岱年哲学研究会会长。 90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二)西方哲学。西方形形色色的各哲学流派大 都呈现于中国哲坛,而影响较大的有: (1)美国詹姆斯(W.James)、杜威(J.Dewey)的实 用主义。五四时期,经胡适引进,曾风靡一时。到30 年代已逐步衰落,其昔日地位为辩证唯物论所取代。 (2)英国穆尔(G・E・Mooer)、罗素(B・A・ Russel1)等的新实在论和逻辑实在论。以金岳霖为 首,将这个流派引入中国。它显示出西方近代哲学 中的科学内容,因此受到中国哲坛的重视,并占有重 要的一席。 (三)中国哲学的“国 派。3O年代初,梁漱溟 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该书采用东西文 化、哲学对比的研究方法,颇具新意,流行甚广。 值得关注的是,以上三大流派之间的关系,并非是 “道并行而不相悖”,而是“道不同而不相为谋”。彼此 对立,相互排斥,门户之限,壁垒森严,形成鼎立之势。 岱年先生的长兄张申府(又名崧年,l893.1986) 于1931至1936年来清华哲学系任教授。在这一时 期内,在兄长指导之下,1u. 先生阅读了大量的西方 哲学和辩证唯物论原著,拓宽了视野,为他一生的治 学找到了一条新路。 这条治学新路的开拓者就是他的长兄张申府 当申府先生来清华哲学系执教时,针对中国的学术 论坛上鼎足三分的状况,提出“孔子、列宁、罗素三流 合一”的设想。这里所说的孔子、列宁、罗素并不是 指这三个人,而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传统、 以列宁为代表的世界上方兴未艾的新传统、以罗素 为代表的西方最好的传统。“三流合一”即要求哲坛 上的三大流派放弃门户之见,各取人之所长,以补己 之不足,形成一个兼各流派之长的新学派。 “三流合一”思想在清华哲学系影响很大。对中国 20世纪3O、40年代的文化、哲学的更新、转型影响深远。 半个多世纪之后,直到2l世纪的今天,其理论价值仍不 减当年。 二、肩挑历史重担三大理论贡献 1936年,申府先生因营救1.29爱国运动被捕的 学生而入狱,离开了清华哲学系。由他提出的孔子、 列宁、罗素“三流合一”付诸实现的重任自然落在岱 年先生的肩上。 (一)为中国哲学更新、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并 建立了一个新的哲学模式 浙东学术与中国哲学 1936年,岱年先生发表了《哲学上一个可能的综 合》一文,文中提出“今后哲学的一个新路,当是将唯 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 。其中“唯物”指以辩证 唯物论为基础,与中国传统唯物论、辩证思维相结合 并使之中国化;“理想”指中国的道德理想与人生哲 学,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之所长;“解析”指“逻辑解析 法”,这是西方哲学之所长。将以上三个方面综合于 一,这就提出了一个融中西马哲学精华于一体的哲 学新模式。1937年,岱年先生完成他的巨著《中国哲 学大纲》,1948年又完成了他的《天人五论》,前者为 史,后者为论,史论结合,建立了他的哲学体系。今 天,我们从这个模式所吸取的西方哲学仅限于“逻辑 解析法”来看,它是有缺陷的。但是从宏观上来看, 这个新模式是开放性的,它所综合的内容可随时代 变迁而不断更新、丰富,所以它是富有生命力的。而 且这个模式是第一个综合中、西、马哲学精华于一体 的哲学模式,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二)为中国文化更新、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并 建立了新的文化模式 1935年3月,岱年先生发表了《关于中国本位的 文化建设》一文,阐述了他自己的文化观的内涵:“兼 综东西两方之长,发扬中国固有的卓越的文化遗产, 同时采纳西洋的有价值的精良的贡献,融合为一,而 创成一种新的文化,但不要平庸的调和,而要作一种 创造的综合” 。因为文中提出“综合”、“创造”,所以 学术界称之为文化“综合创造”说(亦有学者称之为 “文化创造主义”),这是岱年先生文化观之雏形。时 隔半个多世纪之后,1987年,年近八句的岱年先生仍 以满腔热情投入当时的“文化热”中,根据世界形势 和中国现实的巨大变化,发表了《综合、创新,建立社 会主义新文化》 一文,正式提出了他的文化观—— “文化综合创新论”,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 新的模式。这个新模式与其作为雏形的“综合创造” 说一脉相承,都是融中、西、马文化之精华于一体。 (三)“兼和”这个哲学新范畴的提出 岱年先生的哲学观、文化观,二者从思维方式来 说都是“综合创新”,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必将提出 质疑:这个新的思维方式是否存在其哲学基础?如 果有,它又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从1941年至1948年,岱年先生完成了他的哲学 理论著作——《天人五论》,包括《哲学思惟论》、《知 9l 

浙东学术与中国哲学 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其中《天人 简论》是对前四论的总结。岱年先生在《天人简论》 中首次提出了“兼和”思想,并作出了界定。下文将 着重阐述“兼和”的理论和价值。 四、“兼和”范畴的界定 在《天人简论》中,岱年先生提出宇宙大化有“三极” 。何谓“宇宙大化”?它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宇宙观,认 为宇宙是一个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而且生生不息、日 新不已、永远变化的洪流,人与万物都同处于这个洪流 之中。何谓“大化三极”?“极”即“顶点”、“至高”之义, 即认为宇宙大化有三个最高、最重要之点,我们也可以 理解为宇宙大化有三个特征: (一)元极。“元”即根本,“元极者最根本的物质存 在”(同上),这是说宇宙是物质的,“宇宙大化”就是物质 的发展、变化。 (二)理极。“理极者最根本的原理,即最普遍的规 律”,并认为“最根本普遍规律日两(中国哲学称‘对立’ 为‘两’)一(中国哲学称‘统一’为 一’)”(同上),亦即今 日的辩证法。 以上两极为“宇宙大化”作出了质的定性:它是唯物 的、辩证的,由此而区别于西方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 (三)至极。“至极者最高的价值准则”,并作了如下 界定: “最高的价值准则日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简云兼 和,古代谓之日和,亦日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易传》: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惟日新而后能经常 得其平衡,惟日新而后能经常保其富有”(同上)。 《天人五论》之第一论《哲学思惟论》定稿于1942年, 当时岱年先生未随清华南迁 ,在日军的统治下,蛰居北 平,生活艰难。第五论《天人简论》完成于1948年,当时 清华已回迁北平,岱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但是“金圆 券”严重贬值,生活也是极端困难。《天人五论》原计划 写成一部哲学理论巨著,却不得不一再删简,最后只完 成五篇论文。可以说,这五论是岱年先生哲学理论精华 之浓缩。 但可惜的是,《天人五论》由于时代的原因,一直未 能出版。1985年,岱年师退休之后,清华大学聘请他任 清华思想文化研究所首任所长。我是这个所的教师,从 此师生之问的情谊弥笃。最使我难以忘却的是,岱年师 命我主编《张岱年文集》(共六卷),1989年一1995年由清 华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因此,我有幸拜读了岱年师的 著作、论文(包括尚未发表的),对岱年师的学术思想有 92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1998年4月,在清华大学甲所会议室召开了一次关 于编写《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的启动会,清华 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胡显章教授、张岂之教授及编写组的 成员参加了会议。岱年先生莅会倾听大家的意见并讲 话。在讲话中,他引了清代“颜李学派”④的佳话以鼓励 在座者。 我被任命为该书的主编,因此在撰写部分章节之 外,还应考虑一些全面的问题。如孔子曾问弟子:“吾 道一以贯之乎?”曾子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论语》)。那么,岱年师的思想体系之中既有哲学观、 文化观,又有道德观和人生哲学,其间是否也有一个 “一以贯之”的思想呢?如果找不到,则这个体系是难 以成立的。 我一方面冥思苦想,另一方面阅读岱年师的著作, 终于在《天人简论》中发现了!“兼和”不就是这个“一以 贯之”的思想吗?我心情之高兴,难以言表1 1999年6月10日,一大早我就来到岱年师寓所,汇 报我对“兼和”的理解:1、“兼和”是“兼赅众异而得其平 衡”,这是对史伯“以它平它谓之和”一语的准确阐发;2、 “兼和”既不同于北宋张载的“仇必和而解”的片面重 “和”,又不同于前苏联、前东欧及我国“文化大革命”中 的“斗争哲学”,它是不偏不倚的“对立和统一”的学说; 3、“兼和”是岱年师文化观——“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哲 学基石,是岱年师治学和待人接物之道,是岱年师哲学 中的精髓。 岱年师听罢,愉快地说:“你理解很对。现在还很少 有人是这样来理解的。” 我再问:“以‘兼和’作为贯穿在您的哲学和文化观 中的核心思想如何?”他微笑着说:“可以这样!” 因为此次与岱年师的谈话很重要,当日(6月lO日) 晚上,我写了“纪要”以备忘,并送岱年师过目。 一个星期之后,1999年6月l8日,岱年师在“纪要” 上作了如下批示: “鄂培所写,深合我意,对于我的思想有深刻理 解,我非常感谢!张岱年99年6月l8日” (此批示原件暂由刘鄂培保存) 以上所记,是我个人对岱年师的学术思想的认识过 程,更确切地说,是我在岱年师的潜移默化之下学习和 提高的过程。我深深感谢岱年师,他对我的鼓励和培 养,我永远铭刻在心,终生不忘。 四、“兼和”思想的理论内涵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岱年先生对“兼和”的 界定: (1)什么是“兼和”?先生将“兼和”界定为“兼赅众 异而得其平衡”。文中的“异”即差异,指矛盾,“众异”即 众多的矛盾。“赅”意为全各。“兼”原意为一手执两禾, 引申为众多矛盾集于一体。“兼和”即意谓将众多矛盾 汇集于一体,并理顺众矛盾之问的关系而使之处于“平 衡”状态之中 (2)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否存在“兼和”思想?引 文中“古代谓之日和”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天人关系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首要问题,其中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是讨论的主流,哲学家大都谈“和”。从西周末的史伯, 春秋战国的老子、孔子、《易传》以及先秦其他流派无不 谈“和” 重“和”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优良传统。古代 哲学虽然没有提出“兼和”这个成语,但“兼和”思想却是 古已有之。今试举数例加以说明。其一,《易传・彖传 ・乾卦》云:“保和太和”。乾卦属纯阳之卦,孔颖达在 《周易正义》中说:“纯阳刚暴,若无和顺则物不得利”,因 此我们可以将“太和”理解为:阴阳、刚柔等对立面相互 交合、融会,而取得一种均衡的最高和谐。其二,老子在 《道德经》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盅气以为和”,“盅 气”即指阴阳二气的交会、融合。老子所说的“和”,也是 阴阳二气相互交融而达到均衡的“和”。《易传》和《老 子》所说的“和”即是“兼和”,可见岱年先生的“兼和”思 想是中国古代哲学重“和”思想的提炼和升华,显示出岱 年先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深理解。 (3)“兼和”中蕴涵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在引文中,岱 年先生将“兼和”界定为“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简云兼 和”,这是对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继承和创新。周幽王二 年(前780年) 史伯在与郑桓公的对话中提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 而物归(生)之”( 国语・郑语》)。 这段话中有两个重点:其一,“以它平它谓之和”,第 一个“它”指矛盾的此一对立面,第二个“它”指矛盾的彼 一对立面。“平”说明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的关系如果调 理到平衡状态,则形成一个统一体,称之为“和”。其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过“和同之 辨”,在“和”与“同”这对范畴里看重“和”(如孔子主张 “和而不同”)。史伯认为“同”不能产生物,只有“和”才 能使物“丰长”而产生新事物,也就是“和实生物”。 辩证法所讨论的主要是“对立、斗争”与“统一、和谐” 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称“对立、斗争”为 浙东学术与中国哲学 “两”,“统一、和谐”为“一”。岱年先生在《天人五论》之 三《事理论》中对此作了深湛而简明的总结: 甲、凡物皆有其两一。即凡物皆有其对立统一;乙、 两与一亦两而一,对立与统一亦对立而统一。此为对立 统一之总式 。 文中的甲句很好理解:一切事物之中都同时存在对 立、统一,缺一不可。乙句中的“而”字用辞精确,说明对 立与统一,既对立而又统一,既统一而又对立。两者的 关系是: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 这也可以理解为:对立、斗争(即“两”)是统一、和谐(即 “一”)存在的前提:统一、和谐(即“一”)也是对立、斗争 (即“两”)存在的前提,亦即两者相互以对方为自身存在 的前提,二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 以上所论,岱年先生在《天人简论》中进一步概括为: 凡物皆两,一切物皆内含对立。凡两皆一,一切对 立皆有其统一。一中有二,二有其一。 因为对立、统一永恒存在于事物之中,故称之为“永 恒两一”。 “两”、“一”既是永恒的存在,那它们各自的功能如 何?岱年先生对此作了深入分析: 其一,岱年先生重视“两”,认为其功能是:“事物内 部相互矛盾之两方面相互作用,为事物自己运动之根 源”g,并说明这个思想是对《易传》“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的继承与发展。 其二,岱年先生又重视“一”,可以说是兼重“两”、 “一”。认为“如无冲突(即‘两’)则旧物不毁”,“如无和 谐(即‘_ )则新物不成” ,并进一步分析说“如无对立 矛盾,则世界将成为静止的世界;如无对立之相对和解, 则将无相对固定之物,而世界将成为刹那幻灭之世界” 。 岱年先生“两”、“一”并重的“永恒两一”说,既符合 宇宙大化的基本规律——辩证法,又是中国传统重“和” 思想的继承和提升,从而为中国哲学的更新、转型、发展 谱写出新的篇章。 五、“兼和”兼容“日新”以“兼和”易“中庸” 在上述引文中,岱年先生曾引用《易传》:“富有之谓 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惟日新而后能经常得其平衡,惟日 新而后能经常保其富有。文中的“富有”并非指财富,而 是指事物的日新、丰富。岱年先生认为在“兼赅众异而得 其平衡”中的“平衡”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平 衡,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平衡”也在不断变化:从平衡 ——不平衡——新的平衡……以至于无穷,因此“兼和” 必然兼容“日新”的内涵,其理论根据就是中国传统宇宙 93 

浙东学术与中国哲学 观——“大化流行”说。 将“兼和”、“目新”合而为一,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 重要创见,但是这又是与中国传统思想完全一致的。直 至今日,人们仍是把古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联 在一起,岱年先生对此高度赞扬,称之为“中国的文化精 神”。其实,“自强不息”就是“日新”,“厚德载物”就是 “兼和”。岱年先生将“兼和”与“日新”合而为一,就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古训升华到了哲学的高度。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在成 书于西周初的《易经》中就已经存在其萌芽∞,到春秋时 期,孔子集其大成而提出“中庸”思想。“中”即“不偏不 倚”,“庸”即“常”或规律。孔子在《论语・先进》提出“过 犹不及”,这就是“中庸”的核心内涵。 “过犹不及”所追求的是“无过无不及”。有如向杯 中注水,水位不断上升,当高度达到“无过无不及”的时 候就是最佳的状态,称之为“中”、“和”。如果继续注水, 则水就会外溢。子思在《中庸》一书中对“中庸”思想作 了理论概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上的概括彰显 出“中庸”思想的特征有二:其一,重“和”。“中庸”追求 的是事物的统一和谐,使事物保持稳定,处于最佳状态。 其二,重“度”,认为事物的发展应以“中”为度,避免事物 向下、向坏的方面变化。 “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是三千年 来中国哲人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这种思维方式在 处理某些问题时仍是行之有效的。如人们在制定计划 时,往往提出要“留有余地”,即经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留有余地”即“过犹不及”,这是“中庸”思想的一个应 用。又如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代,“人有多大胆,地 有多大产”成为时尚的口号,粮食产量层层加码,由于 违背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而最终导致了一场灾 难。可见“中庸”思想还不能轻易否定。但是如果将 “中庸”思想与西方辩证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来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辩证法认为 量的积累导致质的飞跃,促使事物向上、向更好的方向 发展:而“中庸”思想则认为量的积累达到“无过无不 及”的最佳状态时,就要保持这一最佳状态,以避免事 物向下、向坏的方向发展。可见西方辩证法具有创新 的活力,而中国的“中庸”思想却显现出停滞、守成。岱 年先生对此有一番精湛的论述: 古昔哲人常言中庸,中庸易致停滞不进之弊,失富 有日新之德。今应以兼易中,以兼和易中庸。 94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引文有两层涵义:其一 “以兼易中”。文中的“中” 应是指“中庸”思想的“以中为度”,而“兼”又是何义?岱 年先生“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的“平衡”是随着时间推 移而变化的动态平衡,因之“兼和”理应兼容“日新”(详 见本节前文)。这就是引文“以兼易中”里“兼”字的内涵。 其二,为了提升中国的辩证思维,克服“中庸”思想的停 滞之弊,就必须“以兼和易中庸”。 《天人简论》完成于1948年,这是岱年先生的重要 理论著作之一。39年之后,他于1987年在该文之后又 附上《又记》@,其中提出“尚未过时”的观点就有“以兼和 易中庸”,足见这一观点在岱年先生学术体系中的重要 地位。 六、“兼和”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 岱年先生的哲学体系堪称博大精深,现在,我们试 对这个学术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作出分析。 (一)“兼和”…以贯之于岱年先生的学术体系 之中,并成为其理论基石。 20世纪3O、4O年代,当时的中国已是国难当头,中 华民族危在旦夕。加之外来的哲学、文化纷纷传入中 国,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历史提出 了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哲学、文化将何去何从?就在 这一关键时刻,岱年先生形成了其学术体系,其主要内 容有两个方面: 其一,为中国哲学的更新、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并 建立了一个新的哲学模式。 其二,为中国文化的更新、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并 建立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综观以上两大贡献,其思维方式都是“综合创新”, 而“综合创新”的哲学基础则是“兼和”思想。 此外,道德观和人生哲学。岱年先生的哲学是“唯 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其中的“理想”就是道德观和 人生哲学,可见“理想”在其学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 《天人五论》之四的《品德论》中,岱年先生提出人生之道 在于“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这就是他的人生哲学 观。文中对此作出诠释:“充生以达理,即扩充生力,克服 生之矛盾,以达到理想境界” ,“合理之生存,即克服生 之冲突,以达于生之和谐” 。这里所说的“和谐”亦即“兼 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简云兼和”。 。 古往今来,一切学术体系必由若干个部分所组成, 而且在这若干个部分之中,必须有一个核心思想一以贯 之,否则这个体系就难以成立。岱年先生的学术体系由 “兼和”一以贯之,因此这个体系不仅是博大的、精深的,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而且是缜密的。这就是“兼和”在岱年先生学术体系中 的价值之所在。 (二)“兼和”一一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照亮了一条 通往和谐之路。 我们讨论“兼和”对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和平发展之 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这就是 “两”(对立、斗争)与“一”(统一、和谐)的关系,这是辩证 法的核心问题,“兼和”对此作了正确的认识。 “兼和”思想中的“两一”关系,简言之即“永恒两一”。 “两”存在于“一”中,“一”中必存在“两”。“两”与“一”相 互依存,不可偏废。因此,“兼和”既是对片面强调斗争的 “斗争哲学”的批判,而又不同于不谈斗争的“和平主义”。 在20世纪的6O、70年代,中国爆发了一场长达十 年的“文化大革命”,在这丧失了理性的疯狂年代里,“斗 争哲学”上升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其结果是酿成了中 华民族历史上罕见的一场浩劫。 同是在2O世纪,发生了一场震惊全球的重大事件, 这就是9O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前苏联的解体,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哲学理论上来说,这又何尝 不是“斗争哲学”酿成的恶果! 历史的教训已经证明:“斗争哲学”与“和平主义”都 是违背“两”与“一”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的原则的,因此, 惟有“兼和”思想才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构建“和谐 社会”乃至“和谐世界”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这就是 “兼和”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之所在。因此,“兼 和”是岱年先生学术体系的精髓。 岱年先生提出的“兼和”范畴是中国和世界哲学史上 的首创,为什么称之为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呢?第 一,“兼和”是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与西方辩证法的有机结 合,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语言来表达,实现了古代 辩证思维的现代化和西方辩证法的中国化。它既弥补了 “中庸”思想的不足,又丰富了西方辩证法。第二,“兼和” 准确表述了矛盾的对立、斗争(“两”)与统一、和谐(“一”) 的关系。“兼和”范畴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重大贡献,为 中国的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 福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哲学思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在岱年先生的学术体系中,其文化观植根于哲学 观,而“兼和”又是哲学观的精髓。先生的学术体系以 “兼和”一以贯之,因此这个体系是一个博大精深而且缜 密的思想体系。总之,“兼和”是人类文化精神的提升, 是人类的大智慧! “兼和”思想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提升、为建设社会主 浙东学术与中国哲学 义新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石。张岱年先生是中国哲学传 统的继承者、创新者,又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提升者、创新 者。他一生为中国文化的复兴而不懈工作,在中华民族 和人类文明宝库中增添了新的一章,其丰富多彩的思想 宝藏仍需后来人不断研究、发掘,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的 发展、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张岱年文集)第l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 版,第21O页。 ②<张岱年文集)第l卷,第256页。 ③‘张岱年文集)第6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版,第489页 ④(张岱年文集)第3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 版,第2l3页。 ⑤1937年,清华、北大、北师大南迁,规定随校南迁 的仅限于教授、副教授 因此,岱年先生只得蛰居北平。 ⑥颜(习斋)是老师,李(恕谷)是弟子。颜的哲学思 想经李的阐发而形成“颜李学派”。 ⑦<张岱年文集)第3卷,第183页。 ⑧⑨⑩<张岱年文集)第3卷,第212页。 ⑩(张岱年文集)第3卷,第189页。 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出自(易传・象传):“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l9l4年梁启超来清华演讲,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 物”为主旨 此后清华大学以此作为校训,对提高学生 的文化素质影响深远。 ⑧(易经)的第一个卦属纯阳卦,由六个“- 爻叠加而 成。每一个爻有爻辞,以供卜者决定吉凶。第一爻的爻 辞:“初九,潜龙勿用”;第二爻为“九二,见龙在田”;第三 爻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第四爻为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第五爻为“九五,飞龙在天,利 见大人”。从第一爻到第五爻的爻辞来看,事物的发展 向好的方向不断发展,至第五爻则迟到顶点 而超过顶 点之后,则事物就会向反面发展,第六爻就是“上九,亢 龙有悔”。 ⑩<张岱年文集)第3誊,第213页。 ⑥‘张岱年文集)第3卷,第209页。 ⑥<张岱年文集)第3卷,第196页。 ⑨<张岱年文集)第3卷,第201页。 (责任编辑梁一群) 95 

张岱年的“兼和”论——为纪念恩师张岱年诞辰100周年而作

本文发布于:2024-02-27 22:53: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045624517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张岱年的“兼和”论——为纪念恩师张岱年诞辰100周年而作.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张岱年的“兼和”论——为纪念恩师张岱年诞辰100周年而作.pdf

标签:中国   哲学   先生   文化   思想   学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