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

更新时间:2024-02-27 22:40:43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成语大全集)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

赵营霞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2)

摘 要:秦观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作家,他情韵兼胜、凄美婉约的风格,被后人奉为“婉约词派”的正宗,他善于融情于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被后人目之为“古之伤心人”。在秦观的一生中,理想破灭、多次贬谪、孤苦无依等等这些不幸伴随着他的一生,加上他天生纤细敏感、用情至深的性格,所有的这些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秦观凄厉婉美的风格,对后来的词人创作影响很大。本文就将从他生活的环境、生平和他自身的性格等方面来分析秦观词伤心情致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秦观;伤心情致;悲情;凄婉 ;“凄厉”的美学风格

在北宋词坛,提到“伤心”二字,就不得不提到秦观和晏几道,他们二人是北宋伤心词的代表作家,他们以其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创作出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清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曾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与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描写男女之情,来抒发没落公子的伤感不同,秦观的词作更多的融入了社会的内容,政治上的抑郁不得志,生活中的孤苦寂寞等,抒发了词人身陷党派之争、屡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秦观的词处处充满伤心,“伤心”和“悲情”构成了秦观词作的主要基调。清冯煦评价他的词作时也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可见秦观的词是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是“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的悲苦在内心的郁结,秦观的“伤心”情致之所以会形成,主要缘自于社会的压迫, 坎坷多难的人生,加之作者天生敏感柔弱、深于用情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一生只能沉浸在悲苦和绝望感受中不能自拔,也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伤心”词。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秦观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时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从中可以第 1 页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看出秦观早年的生活并不似他词中所呈现的那样凄苦哀婉,直到被贬之后,他的词才逐渐显示出“伤心”情致。

秦观,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他的先世是南朝时代的武将,也算是将门之后,也正因为如此,秦观年轻的时候也是豪迈英武,意气风发,平时好读兵书,盼望着有一天可以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充分展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另外,秦观也是特别自信的,他也有自信的理由,他天生聪颖,过目成诵,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不仅诗词文各体兼工,而且能书善画,连苏轼都曾夸他“兼有百技”。因此他对于前途和未来充满了信心,认为博取功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自信的才子,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屡考不第,直到三十七岁才及第。一而再的落榜,对于极度自信的秦观不能不说是一个深重的打击,对他的自尊自信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这种伤心失望在词中都有流露,在《满庭芳·红蓼花繁》中作者写自己似“泛梗飘萍”,“饮罢不防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江风静,日高未起,枕止酒微醒,”作者希望可以一醉方休,不再去管尘事。这一场醉卧,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无法摆脱的人生烦恼即奔波游宦的失意与不平。

在以后的几篇词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伤情”、“离愁”的抒发,在著名的《满庭芳·山抹微云》中写到“销魂”、“伤心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满庭芳·晓色云开》中有“多情”、“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画堂春·落红铺径》“杏园憔悴杜鹃啼”“放花无语对斜辉,此恨谁知?”在这些词作中除了作者表面上抒发的这些“相思”、“离愁”之外,我们还可以窥到作者对人生的失意和对宦途的不遇之叹,可以说仕途上“三举两不第”的失败是秦观伤心的第一个因由,那么接下来中举以后,官场的失意,党派之争,屡遭贬斥,形同囚犯,动辄得咎的艰难处境,就不是一个“悲”字了得了。

秦观考取进士后,次年被任命为蔡州教授,他原以为凭着一已之才,可以在政坛上大展拳脚,从此以后可以平步青云,他曾写诗说“更无舟楫碍,从此百川通”,但命运之路在此时又一次转了弯,秦观一直在蔡州呆了五年,五年的等待对于想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的秦观来说,多少有点太长了。虽然这时期词人的创作大多是相思之作,但大多数作品里都充斥着一种伤心之气,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压抑与不得志。

秦观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日子除了少年时外,恐怕就要属他到达京师的四年了。元佑五年,因范纯仁之荐,召试京师,除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宇。元佑七年,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第 2 页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称“苏门四学士”,成就了一段文坛盛事。在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虽然生活比较拮据,受物质匮乏之苦,但他能与师友相与过从,心情还是比较好的,精神上比较愉快。

当时京城新、旧两党斗争激烈,秦观出于公心,对新旧两党的观点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救国济民的良策,但在实施过程中执法者矫枉过正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同时他也不同意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认为那也是因噎废食之举。但是这些观点在当时党同伐异的激烈斗争中,是不合时宜的。而且由于秦观与苏轼、范祖禹的特殊关系,因此秦观也受牵连被认为是旧党。绍圣元年,新党上台,肆无忌惮的迫害旧党,秦观也不能幸免,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贬谪生活。这一政治突变,对于苦苦追求仕途的秦观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这从他的词作《江城子》中可以看出。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出京所作,一首词中,两次写到泪,更以春水喻泪、喻愁,足以可见当时肝肠寸断的痛苦。

秦观在到达杭州时又作《临江仙》、《千秋岁》:

髻子偎人娇不整,眼儿失眠微重。寻思模样早心忪。断肠携手,何事太匆匆。

不忍残红犹在臂,翻疑梦里相逢。遥怜南埭上孤篷。夕阳流水,红满泪痕中。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断,镜里朱颜改,飞红万点愁如海。

从这两首词中可以看出作者终日以泪洗面,终日萦绕在心头的是挥之不去的飘零之感与离别之愁。尤其是“飞红万点愁如海”句,春日明媚的花海在词人眼中却似片片愁绪,挥之不去,可见秦观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悲苦啊。一点已令人伤心不堪,更何况万点愁绪,如海一样压的人透不过气来。

秦观在贬处州茶盐酒税官时,也曾经试着超脱归隐,希望在俗世之外觅得一处精神家园,为此他经常到佛寺中与僧人谈禅论道,为寺僧抄录佛经,他在这段与佛为伴的时间里,心情也得到好转,但这点小小的愿望很快也被扼杀了,他因写诗句“因循移病依香火,写得弥陀七万言”(《题法海平黎》),被政敌罗织成“谒告写佛书”的罪名,削秩编管郴州,此时的秦观对仕途已彻底绝望,对归隐也深感渺茫,这种情感在《踏莎行·月迷津渡》中第 3 页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被认为是秦观的“绝望”之词,在这首词中,通过以景托情,景物与情思已完美的融为一体。雾气弥漫,遮蔽了楼台;月色朦胧,迷失了渡口,“桃源”杳茫,无处可寻,词一开头就营造出了一种凄婉迷离的意境,烘托了词人心中强烈的茫然之感。接着“孤馆春寒”、“杜鹃斜阳”,这些意象不仅仅是作者描摹眼前所见所闻所感,更深深的蕴含着思乡之情,羁旅之愁,贬谪之恨,情景两胜。在下半部分,更写词人之恨,“砌成此恨无重数”,将愁绪形象化,具体化,由此可见词人心灵的负荷之重,尤其是末两句,看似即所处之地的特色景物描写抒发望远怀人之思,实则其中还寓含了词人本来尽力为朝廷效命,谁知无端被远谪潇湘的身世之痛。至此,秦观已深深的感到无路可走的悲哀,更多的是笼罩在词人心中的迷茫、惆怅和作者一颗已死的心。“苦恨东流水,桃源路、欲回双桨。仗何人、细与丁宁问呵,我如今怎向?”秦观后又被贬往横州、雷州,一次比一次贬的更远,都给了秦观毁灭性的打击。秦观在此时的词作中,经常写自己“肠断”、“死”、“病”等。年五十便要策杖而行,身体虚弱病态可见,对生活绝望之深,他甚至为自己写好了挽联,《自作挽词》想象自己死后的种种哀伤情景。“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来形容此时的秦观应该是最贴切的吧。虽然后来公元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登基,天下大赦,秦观也得以北归,但是这对于秦观来说,并不能带来丝毫的欢乐,笼罩在心头的依然是对前景的悲观。六月与苏轼见面,作者作《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锺。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此时遇赦得以北归,又与恩师相逢,按说是件大喜事,但在这篇词中我们却读不到丝毫快乐,有的只是愁云惨淡,沉痛悲酸,刻骨凄苦之情,加上秦观当时自呈《自作挽词》,可以想见,死亡无望的阴影已重重的压在了秦观心头了。一个月后,词人醉卧长逝于藤州光华亭下,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对于北宋词坛来说,失去了一位多才多情的优秀词人,但对于秦观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吧,因为只有死亡才能不再让他伤心绝望,在处州参禅悟佛时,他曾做词“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好事近》),或许他早已料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吧。

第 4 页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综观秦观的这一生,充满了浓重的悲剧色彩,怀才不遇,屡遭贬谪,客居他乡,孤苦无依,似乎所有悲伤的事情都与他沾上了边,张耒在祭文中悼念他说“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上寿。间关忧患,横得骂诟。窜得岭海,陨仆荒陋。”真的是个人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秦观一生的悲惨经历是秦观词作伤心的外在原因,那么秦观纤细敏感的性格便是他屡次伤心的内在原因了。虽然秦观少时志强气盛,但他天性心理素质并不好,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情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王直方诗话》中记载少游任正字后曾有诗表露内心的得意:“出门尘涨如黄雾,始觉身从天上来。”当时有人认为“少游作一黄本校勘而炫耀如此,必不远到。”稍一挫折,便垂头丧气,经受不住挫折磨难。据秦观的挚友陈师道回忆,熙宁元丰间,秦观是“行道雍容”“论说伟辩”。但到了元丰末年,经历了元丰元年(1078)五年两次进士考试失败,秦观精神面貌大变,“其容充然,其口隐然”一幅悲伤失意的样子。而且还要学乡里马少游隐居,对仕途灰心丧气(《陈师道少游字序》)。在公园1083年所作的《长相思》中,发出了“念凄断秦弦,感深荆赋,潘点吴霜渐稠”的绝望和衰老之叹。但是当时秦观才34岁,正当壮年便已作此无望之叹,秦观的消极之态可见一斑。

萨道曾说“每个人都是带着希望生活的”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这句话适用于每一个人,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秦观那样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的人,秦观年青时候理想高远慨然有献身疆场,报效国家之志。21岁时他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的同情。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抱负。可以看出,此时的秦观还是报着积极的心态生活的,而他能保持这样的心态,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还没有经历过挫折,对未来的前途和生活抱有很大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自信,秦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也算是“全才”了,难免有一点恃才傲物,觉得“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就算是他这时的词作中抒发的有相思的愁绪,那也是小儿女式的闲愁别绪罢了,不能称为“伤心”。从他的词作中可以得知他前期的作品大多描写了少女的情窦初开和爱情的美好,可见当时的秦观还是带着希望生活的,因为可以看得出他对爱情和前途还有相当大的兴趣并且积极地追求。

第一次真正使他受到打击的恐怕要数“三举两不第”了,秦观一向自傲,认为科举及第本就是手到擒来的事,但是这一件他认为极其容易的事,却让他栽了一个大跟头,想必第 5 页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对他的自尊心是很大的打击,加上性格中本来就有的消极态度,更使他伤痛难以自拔。一次或许是偶然,但两次竟然都不中,这对于秦观来说就是不可接受的了。原先的高度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对秦观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秦观对未来期许过高,愿望太过美好,所以一旦现实与他心中所想不符时,他便消极嗟叹,心中愁绪万千了。在他以后的许多词作中有很多描写“今—昔”对比的场景,就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宦情,艳情,即通过追忆宦情,艳情的得意欢乐的情境与当下尴尬困窘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照,造成巨大的审美张力来表达自己的深悲巨痛,这既是一种写作手法的极妙运用,同时也可以说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后来就在秦观重整旗鼓壮志满酬的准备在政坛上有所作为时,迎接他的并不是三月的和煦春风而是冷冽如寒风般的攻击、诬陷、诽谤之声。“被贬离京”对于一心想在政治上追求理想的秦观来说打击是致命的,再加上先前的经历,使他的情绪一度降落到极点,在当时被贬的还有苏轼、黄庭坚等人,然而,对于苏轼来说,这项多算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挫折罢了,他生性乐观、豁达,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物,黄庭坚亦是如此,虽然黄庭坚身为士人,不能不走仕途这条路,但他性情随和,对做官不做官无所谓的态度,使他可以轻松的看待这一切。但是秦观较之则是大大的不同,他把这些挫折看作是外人对他人生的否定,在离京之时他曾作“飞红万点愁如海”,较之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悉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加拙重,音调越发悲切,似乎这贬谪之痛较之李煜的亡国之痛还深,并且气貌大不如从前。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当时孔平仲读罢此词,不禁惊诧道“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并称“秦少游气貌,大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曾布也说:“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这些故事足以说明秦观心理承受能力是多么的差。

秦观也曾试着在佛学中探求一方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他也十分追慕陶渊明静穆平远的高妙境界,但是在他的骨子里,却始终充溢着柳宗元式的迁客骚人的满腹不平和愁绪。他对于“桃源”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是要在冷酷的现实世界里觅得悠远宁静的精神家园,最终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平衡,而不是真正心灵与物质的超脱。“桃源”只是他无路可走之时,寻求遮蔽的一隅居所,是他保卫心灵安慰的最后武器,一旦他这个最后的底线都崩溃之时,秦观彻底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加之以后秦观贬谪的地方一次比一次远,一次比一次荒凉,对仕途的绝望、对思乡归隐的绝望,最终导致了他对生命的绝望。由于秦观纤细敏感、用情至深的性格因素,他不可能怀抱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豁达心态生活,因此第 6 页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也决定了他不可能像苏轼和黄庭坚那样,以睿智的理性风范和坦然超脱的人生态度来直面人生的低谷,只能沉浸在悲苦与绝望感受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也就决定了他的词作不可能像苏、黄那样透出一股豪放积极的意味,而只能是凄厉哀婉了。

以上我们对秦观伤心词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评析,从中可以看出,秦观之所以呈现出一种伤感之意,是因为他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加上自身敏感的性格造成的,这两种因素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再与秦观的词糅和在一起,就显示出了一种“伤心”的风格,构成了秦观的独特的词的风格。

第 7 页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参考文献

[1]秦观.秦观词选[M].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2]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唐圭璋.词话丛编[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Sad words of Qin Guan’s style

Zhao Ying-xia

(School of Chine and literature Language, An 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 yang 455002 China)

Abstract: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late Qin Guan is a famous writer, beside him and

wins, beautiful subtle style, was later regarded as "Subtle nd the word" authentic, his financial

situation at the scene a n of play will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background love, the head of

future generations as "the sad old people." Life in the Qin Guan, disillusionment, relegate many

times, so alone without anyone to depend accompanied the unfortunate his life, coupled with

his fine nsitive nature, deep love character, all of the together, forming a Qin Guan's shrill

style of graceful beauty of the poet was a great influence. This article on his life from the

environment, life and his own personality and so on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Qin Guan word

sad reasons.

Key words: Qin Guan; sad pathetic;sad;"shrill" aesthetic style

第 8 页

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

本文发布于:2024-02-27 22:40: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0448431494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析秦观词的伤心情致.pdf

标签:伤心   词人   作者   秦观   生活   抒发   绝望   创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