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更新时间:2024-02-27 20:52:37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 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情感。

2. 品读重要词句,感受诗词的意境。

一、《行香子》

1. 诵读经典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阪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2. 走近作者

秦观,字太虚,又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行香子》一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

3. 鉴赏诗句

上阕:树绕村庄,水满阪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释句:

陂(bēi)塘:池塘。

徜(cháng)徉(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几许:多少,这里表示园子不大。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讲解: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下阕: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释句:

飏(yáng):飞扬,飘扬。

青旗: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讲解:

下片“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上阕近观放眼远望。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人遐想。这几句也颇似辛弃疾《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别是一种春光。

4. 体会感情

《行香子》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结构方面上下片对称,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

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 诵读经典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词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

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博山: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鉴赏诗句

上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释句: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竭力,极力。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极力说愁。

讲解: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下阕: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释句:

欲说还(huán)休:意思①,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意思②,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讲解:

下片:写出词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4. 体会感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此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一、文学常识

1. 秦观,字太虚,又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高邮(今江苏)人。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2.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内容感知

1. 《行香子》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它一反作者其他词中常有的那种哀怨情调,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2.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

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三、艺术手法

1. 《行香子》

动静结合。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2.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这首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行香子》中用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的句子是: , , 。

2. 《行香子》中颇似辛弃疾《鹧鸪天》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

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表明词人不知何为“愁”,只是喜欢登楼赏玩的句子是: , 。

4.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表现词人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的句子是: , 。

二、课内阅读

(一)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阪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5. 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 本词下阕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 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 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6. 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7.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什么字?

8. 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1. 有桃花红 李花白 菜花黄

2.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3.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4.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5. C 解析:A项上阕定点观察。B项,下阕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动静相间,风光如画。D项结合整首词内容,“豪兴”是说明词人游兴正浓,“徜徉”是闲庭信步,与下阕“偶然乘兴”相呼应,主要表现词人享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轻畅。“意兴豪迈”“旷达洒脱”概括不准确。

6. 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②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个动物的活动特点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流畅。

7. 对比 愁

8. 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本文发布于:2024-02-27 20:52: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0383572517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行香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df

标签:作者   词人   写出   博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