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习惯孤单)
2023届高三语文四省适应性考试(黑龙江省)作文“谚语蕴含经验与智慧”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3年教育部为黑龙江省命制的联考作文题】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精彩标题】
谚语终觉浅,求索要躬行
辩证思考,悟其智慧
真正智慧在民间
辨其真意,择善从之
谚语虽好,活学活用
谚语的矛盾与统一
小谚语里的大智慧
【优秀范文】
1.明辨谚语,善言人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谚语源远流长。古人流传下来的话语,或揭示人生百态,或传递处世真理,含蓄又明朗,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然而,今天的我们在应用这些谚语时,却总能发现其中不乏彼此矛盾。面对这种现象,处在当今时代的我们,应当对谚语深入理解、辩证看待、灵活应用,方能以前人之语助力智慧人生。
谚语之间的矛盾,不难理解。作为一种传递经验与智慧的通俗话语,谚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应用条件。面对不同时间、地点、处境,所要采取的措施自然不同。例如,面对争强好胜,实则多害少益的对峙局面,“退一步海阔天空”是真理;而当我们需要激励自我、力求上进时,“不争馒头争口气”,显然更为含适。此外,时代变迁、社会演变,谚语适用条件也在改变。如在过去可能“拖打出头鸟”,但当今社会,出头才会取胜,落后则被动挨打。因此,时间空间与人物的
不同,人的知识、阅历等因素差异,造成理解运用就不同,想必这是造成不同谚语间所谓“矛盾”的主因吧。
那么,当今时代,我们应如何应用好谚语呢?
深入理解,把握内涵外延。首先,学习运用谚语,应考虑清楚它是前人在何种环境下总结出来的?其次,再去理解把握其所传递的内涵,假若不明就理,机械搬用,便容易在何是何非,何去何从之间陷入迷惘。项羽“破釜沉舟”率八千弟子过江东,“百二雄关终属楚”;韩信三万兵陷重围,“置于死地而后生”击败七倍之敌创神话,岂不壮哉!马谡耽于“置于死地而后生”痛失街亭与性命,岂不悲哉?!世易时移,“时势异也”。
辩证看待,理性取舍判断。既然谚语有其适用条件,当今是否依然适用?古人之言,是否都是金科玉律严格遵从?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世间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谬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哉斯言,对于谚语中的经验, 切莫一味盲从,应发挥信息时代特有的甄选能力,理性判断、主动取舍,方能使古人智慧更好地服务今天。赵括笃信《兵法》而“易言之”“纸上谈兵”使赵国走向衰亡,教训惨痛。
灵活应用,适应多元环境。能法古智,不守一则。应用前人智慧的同时,也要随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灵活变通,寻求适用的谚语,融会贯通,消除运用谚语的迷糊认知,形成独特人生智慧。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前人谚语,今者借鉴。面对谚语“矛盾”,不迷惘,不彷徨。以中庸之道深入理解,以求索之念辩证看待,以变通之心灵活应用,借前人谚语,创造智慧人生!
2理智待理语,通俗显智慧
谚语,如海难上的遗珠,乃千百年历史冲刷所留下的瑰宝,应捧于掌,藏于心。但似乎总有不谐之者萦绕其中。你劝:“不争馒头争口气。”我便说,“退一步海闭天空。”你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却来一句:“人应学会知足常乐。”谚语本身,反成了反驳语的工具.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做到:还谚语之本义,于适当之境情。
之所以谚语之间看似自相矛盾,也正是由于其“简明扼要”之特征。古令积淀下来的经验与智慧,往往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不争馒头争口气”,用于事关个人尊严的关键时刻,坚持据理力争,而“退一步海闻天空”,则是无意义、无关紧要的争执,应各退一步莫伤和气,二者适用之处根本不同,但因谚语在流传过程中被浓缩成了简约的几个字,隐去了情境,才在使用中渐被混沌。
另一原因则出于使用者之“叛道”的心理。浸泡在中国话中长大的我们,有
时又何尝不知谚语之本义呢?只是一叶障目,掩耳为盗铃。因谚语代表着长者的经验与智慧,便总有人怀揣着几分小聪明,拿着“自相矛盾”的谚语,理直气壮顶嘴,还颇沾沾自喜,引以为豪,实不知是玷污了传统智慧,贻笑大方。长辈教诲“成名应趁早”,晚辈回敬“大器晚成”;老师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某生回到“少壮工夫老始成。”林林种种,不一而同。
明确谚语之本义,还原谚语的情境。身为传统文化中的谚语,最细水长流,至今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个部分,对有关谚语的教育,是在任重而道远的。唯有洗去曲解的生泥,才能还谚语清碧的本貌。唯有插入合适的锁,谚语这把生活的钥匙才能熠熠生辉。这责任亦摊在我们每个人的肩上,于使用时多加注意,勿错用滥用。面对错误使用时多加提醒,还谚语一份清清白白,或许这份辩驳多此一举惹人烦,但必可成滴水穿石之效。
放下抬杠之心理,体会谚语之智慧。想必纠结谚语的矛盾,咄咄逼人之辈,非独现在,古已有之。每人的青年时光都有着钻牛角尖的执着,但应早日放下乱用的“小聪明”,用心体会谚语智慧,明大义,识大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摆渡迷茫人生。
回看“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言合作的力量;“三个和尚没水吃”,斥责不愿担责的懦弱。三者多也,若无集思广益的凝聚力与奉献精神,岂能干成一番事业?
烦请明谚语本义,还谚语之情境;舍抬杠之心理,悟谚之智慧;舍谚语之糟粕,取谚语之精华。唯如此,用谚语——时间的智慧,方可延展青春力量,绽放光辉。
3辩证思考,悟其智慧
中国的谚语博大精深,但由于数目众多,就出现了许多有矛盾的谚语。从“退一步海阔天空”到“不争馒头争口气”,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到“三个和尚没水吃”,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误区和迷茫中。实际上,每句谚语都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我们要学会辩证地思考,选择性地汲取。
辨其真意,适情而用。很多广为流传的谚语抑或是名言警句都是由后人断章取义所得,并非其本意。现代父母催婚常用孔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告诫,但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并非如此;人们常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以示谦虚,但这句话本是牛顿用以嘲讽胡克而作。所以,很多谚语的矛盾出于人们对其意思的曲解,了解其本意才是辩证思考的第一步。
推根溯源,贯通全篇。要想做到对一句话真正的理解,还需了解它的出处、情境与上下句。许多人听取了爱迪生“天才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与百分之一
的灵感”,于是发愤图强,坚信勤能补拙,但人们所忽略的下一句却是最重要的:“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才是重要之处。”许多人赞同庄子的“人生而有涯,而知而无涯”,于是便“学海无涯苦作舟”,而庄子的下句话却是“从有涯追无涯,殆矣”。所以,谚语所想传达的真正智慧,往往不浮于人们所裁剪的表面,找到真正的出处,推根溯源,才是辩证思考的第二步。
选择汲取,因境而变。人们在纠结谚语矛盾的时候常忽略了有许多道理本身就是矛盾的,那么汲取的程度就在于自己的环境。当面对无关细小的事物时,要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态度,当面对成功路上的必要步骤时,要铭记“细节决定成败”;当我们做事前要明白“人言可畏”的力量;当我们确定了奋斗目标的时候,又要拿出“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所以,真正地学会去利用谚语,汲取其智慧,才是辩证思考的决胜步。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既要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宽容,又要有“不争馒头争口气”的干劲;既要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着,又要以防“一条路走到黑”的固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谚语等语言,从中真正他汲取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
辩证思考,察其本义,择境而用,切忌人云亦云,断章取义。如此,才可悟其智慧,受其经验,履行践远。
4明辨谚语远智,把握辩证分合
酌古御今,古谚一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人们经验和智慧,但有些谚语似乎彼此矛盾。“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争馒头争口气”,“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但这些谚语“异于表面而同于理”,实乃相辅相成、相互配合才足以给人以远智。因此,依刍荛之见,我们当明辨谚语远智,把握辩证分合。
明辨谚语远智,我们应刺破表面纷杂虞饰,把握谚语深刻实质。林清玄有言:“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我们常被大千世界的纷乱表象迷眼,而忘了追求深刻旧法。谚语中“三个和尚没水吃”指人多时互相攀比最终导致失败,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指多人智慧的汇集大于一个人单打独斗。这在本质上含义不同,适用于不同条件,自然就会起到干扰、矛盾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明辨谚语远智,于字中体验生活智慧。晓“清明忙种麦”是因为春天是湿度大,是种子发芽的好时节;明“燕子低飞时要下雨”是物候现象;辨“麦盖三层被”有好收成是保温作用的结果。
知谚语远智,我们是从谚语中探索规律,把握实质,而非浮于表面,不会灵活运用而生搬照抄。
把握辩证分合,我们应通晓矛盾相互转化,于实际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曾说:“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相辅相成”,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就可相互转化。如杨绛先生在生活中从来“不争”,她说:“我不屑与人争”;而在家国大事面前亦从不退让,在文革时期保留大量珍贵资料传于后世。“争”与“不争”看的是什么情景、场合,而不是一味依谚语只“争”与“不争”;汪曾祺曾说:“在黑白里温柔对待色彩,在彩色里朝圣黑白”,在他看来,彩色和黑白这矛盾双方其实可以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和谐共生。而我们应在主要矛盾中晓情境多变以成事。
于矛盾中把握谚语远智,于实际中体会谚语巧用。刺破表面虚饰,我们体会谚语三分,把握辩证分合,我们明悟谚语五分,剩下两分谚语远智,等长风赴宴,时机正好,正遇生活问题,我们于实际中巧用那两分真正的智慧。
“你生而有翼,为何匍匐前行,形如虫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张开理性之翼,明辨谚语远智,把握辩证分合,让生活开出智慧、理性之花!
5进退皆有义,博采百家长
东海扬尘,渊渟泽汇,浪花拂去陈迹,远望渲染玄思,你我极目高山长路,踏时局之宏图,心游万纫之际不难窥见谚语在中华文化的碰撞与争鸣。有人常言:退一步海阔天空,却被要求“不争馒头争口气”,在这些经典元素的冲和中,无不向我们传达一项亘古不变的命题——人生需有大智若愚的大智慧,也需有心事拏云的鸿鹄志,在两种境界中调和归中,博采众长,方可葆自我之芳馨。
在破立中沉淀,冲和出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一如《大学之道》中提到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又如俗语里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都警示后人在求上的同时不忘知止,纵使在车马喧嚣的蓝田野外也不忘在心中修篱种菊,大智若愚是一种统观全局的大智慧。古之成大事者皆能在春风得意之时俯首蓄势,迸发出天地噤声的力量。反观子路,一心以武力治国,终得夫子晒之。有人言:不破不立与奋楫当先可兼得乎?岂不以汝之矛攻彼之盾乎?答曰:非也。譬如中国谚语文化,惟有兼收眼底,统领大局,审时度势才能领悟到字句间含蓄的大智慧,因时而变,应运而生方可让沉淀千年的文化绽放出其应有的光辉。
在蓄势中进取,凝聚成仁以为己任的人生担当。纵使退一步即是海阔天空,可曾想,进一步即是世外桃源?吾辈切莫以片面的一时脑热而迷失前行的方向,应明时随事而制的至理大道,不为纷杂的万事万物而失其本心。反观当下,有人扬言“三个和尚没水吃”便无所事事,渴望坐享其成;亦有人应用谚语所蕴含的人生真理,避开屏障,越过万千山川,驶向更辽远的大洋彼岸。凡此种种,都告诫我们:理在于事,更在于人。吾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以全局的视
角站稳脚跟,不以庸工当精致,体悟流传千年的大智慧,乘长风而破万浪。
年轻的生命永不干涸,时代的巨轮劈波斩浪。惟愿吾辈青年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常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的人生智慧,在时势中变通,在矛盾中冲和,踏遍平芜春山,揽清风皓月于怀!
本文发布于:2024-02-27 13:59: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90135912516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届高三语文四省适应性考试(黑龙江省)作文“谚语蕴含经验与智慧”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届高三语文四省适应性考试(黑龙江省)作文“谚语蕴含经验与智慧”导.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