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传统家庭伦理父子关系的现代扬弃

更新时间:2024-02-27 07:56:30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名歌经典)

中国社会传统家庭伦理父子关系的现代扬弃

Journ《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2012年4月 April 2012 中国社会传统家庭伦理父子关系的现代扬弃 胡成广,郑文宝 (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政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50) 关键词:传统社会;家庭伦理;父子关系;扬弃 摘要:中国封建社会伦理之中,积淀了丰富的以“尊亲”、“顺亲”、“养亲”等为主要内容的父子伦理精义;在中 国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演变为橄榄型、步入了后喻社会时代的今天,封建社会时代形成的许多父子伦理内容和 沟通模式已不适合当今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今日中国社会伦理系统之中,应该建立新型的父子伦利(互 利)关系。这既需要借鉴现代社会的“互喻”模式,又要采补传统伦理的精髓内容。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12)02—0049—03 苟子在《王制》中曾经这样论述人与动物的区别:”力不 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 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这里阐述的父子 关系超越了非文明的生物状态,不再是存粹的自然意义上的 血缘关系,是”圣人教之”具有”人论”(人文)色彩的社会关 系。即”父子之亲”源于血缘止于社会。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状况,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家庭除了承担”父”与” 也。人何以能群?日:分。分何以能行?日义。”言简意赅的 指出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源于此,自先秦诸子百家始,人们便展开了对伦理道德 问题的详细探讨。与小农经济相适应,尤其细致地探讨了家 庭伦理的相关话题,特别是其中的父子伦理关系问题。于 子”传宗接代的自然责任之外,更为主要的是从事物质和社 会生产活动,以保证家庭的存在和发展。由于担心”势位齐, 是,奠定了二千多年以来研究中国家庭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 和发展脉络的基础。 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苟子 ・王制》),参照”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苟子・王制》) 在研究中国家庭伦理问题方面,孟子首先明确的提出了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思想。后经韩非、《吕 氏春秋》的发展,把前”三伦”摆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汉代 的董仲舒更是称前”三伦”为”王道之三纲”(《春秋繁露・ 的自然法则。于是,在中国古代伦理文化中,古人效法自然, 将家庭关系用血亲的纽带,划分出父子、夫妇、兄弟等不同的 等级关系,以保障社会生产和人口生产的顺利进行,进而避 免整个社会的”争”、”乱”和”穷”,这是”父为子纲”社会规 则的本能出发点。正是由于这种最初的设计出发点,父子关 系在超越血缘关系之后,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中极 基义》),《白虎通》则明确地将其定格为封建伦理纲常。由 于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是内倾型的农耕方式,所以在三纲 之中父子关系更为根本。在两千多年伦理发展史,对于父子 为重要的一环。顺应小农生产方式,”父者,子之天也” (《春秋繁露・顺命》)。这种观念既体现出了一种合理的自 然繁衍传承关系(先后就是大小),也体现了一种不合理的 人对人的奴役关系,即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关系。 (二)”父慈子孝”充分展示了传统父子伦理的基本内容 关系的论说纷纭(孔子、孟子、《颜氏家训》、《孝经》等论述各 有侧重),莫衷一是。概而言之,精要如下: (一)”父为子纲”体现的是封建等级原则,也是封建秩 序追求的必然产物 父子关系在最原始的层面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家 庭角色关系。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便毫无选择地、不可逃避地 作为”子”的角色存在,同时又以孕育生命者的身份作为” 《礼记》有云:”夫妇和,家之持也。”(《礼记・礼运》)” 为人子,立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礼记・大学》)。可见, 家庭伦理的核心最初是夫妇之间的爱情,根本原则是父母对 子女的慈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但是,这里的”父慈子 父”的角色存在。因此,在人的遗传自然属性的视域下,父子 关系是一种客观、自然的社会家庭角色关系。然而,”人之有 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 收稿日期:2012—02—10 孝”,并不是等价的双向伦理规定!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 对于”子孝”的诉求,远远多于对于”父慈”的规定。如”百善 作者简介:胡成广(1961一),男,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政部教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伦理学理论及其操作方法研究。 基金项目: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和谐社会的伦理支撑研究”(项目批准号: 09YJA710018) 

50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孝为先”(《围炉夜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弟子人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这就构成了中国传统孝道伦理之父 子伦理的核心和主干。 为周朝首创的”孝”亲伦理,曾经被先秦时期的儒家所 器重,并逐渐形成了以”善事父母”为核心的”孝”亲伦理理 论基础;秦汉时期,”孝”亲伦理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开始在 家庭和社会结构建设中发挥它的双重功;再经过魏晋南北 朝、宋明理学的发展,”孝”亲伦理的这种双重功能,尤其是 它的社会功能日益为统治者所重视。统治者通过运用政治 手段,开始不断强化父子、君臣、夫妻关系。于是,”孝”亲伦 理由最初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提,逐渐发展到”君 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白虎通》)。最后,它被演 绎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 愚孝、愚忠思想。致此,孝的亲近父母的原始内涵,至少在社 会文化表征系统中已经被严重异化了。 作为家庭伦理核心和关键之一的父子关系系统结构,如 果暂时抛开它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单纯从纯粹血缘关系 和人际纽带的基本精神角度看,它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 面的基本含义:第一,父母严慈。作为家庭伦理基本首义的” 孝”亲伦理,是以父母的威严与慈爱为形成条件和前提的。”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夫风化者,自上 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 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0tt(《颜氏家训》)父母 在子女面前要恪守上下尊卑礼节,注意保持威严风范。虽然 如此,但是”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 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颜氏家训》)这就是说,父母的 威望是靠德行树立,而非仰仗淫威。第二,养亲尊亲,善事父 母。孔子在继承周朝”孝”亲伦理思想基础上,将孝提升到 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视”孝”为仁爱的基本精神和培养仁德 的首务。但”孝”之道的实践,首先要”养亲”。因为,孔子在 《论语・为政》中特别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 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强调:”孝子之至,莫 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按照儒家伦理要求,养亲尊 亲是要以善事父母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在《论语・为政》和 《论语・里仁》中,曾经分别明确的表述过,樊迟御,子告之 日:”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日,‘无违’。”樊迟目:”何谓也?”子 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第三,传宗接代,光宗耀祖。 孟子在《离娄上》明确指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依 靠身体自然能力与大自然抗争的农耕社会,生儿育女、传宗 接代自然具有特别的先天本能、孝行之首的意义。传统” 孝”亲伦理,作为建构封建中国的家、国同构的宗法血亲社会 重要支柱之一,它内涵的光宗耀祖思想已经成为父子关系中 的重要成分。如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曾经有许多这方面的论 述,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 宗明义章》)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根植于封建社会的土壤,传统伦理之 中的父子关系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典型体现。虽然它的内容 庞杂,但是论述却十分精深。对于维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 宗法体系,曾经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时下,处于社会转型 时期的中国,已经步人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产生伦理道 德的社会基质已经发生变化。鉴于此,许多诞生于封建社会 农耕文明的伦理准则,也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现代社会(它 们或被打碎或被遗弃),但是新的与当今社会相匹配的伦理 准则还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目前的中国社会伦理系统转型现状,实质是处于社会伦 理价值的真空地带:在人们的内心中,一边诚惶诚恐的茫然 感受着源于西方的功利主义,又一边恋恋不舍的回顾着中国 传统伦理(理智和情感的二律悖反);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 放以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伦理价值观还在 形成、成长、壮大之中。在中国近代,面对社会的急剧变革,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代表之一的梁启超曾经这样感叹:”新之 义有二:一日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日采补其所本无而新 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新民说・释新民之义》),在处 于”天崩地解”状况的社会伦理发展现阶段,这种说法对于 建设时下新型父子伦理关系,具有特别的启迪意义。这种启 迪意义至少具有如下两大方面: (一)继承传统家庭伦理中父子关系的合理内核。 虽然当今中国社会系统结构,已经不再属于传统封建社 会,而是迈向了现代化社会;但是源自西方的现代化内容和 精神要旨,特别是伦理要旨却未必适合于今天的中国。因 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发展路径、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巨 大的客观差异。比如中国自有文明开始便将道德融人社会、 政治体系中,几千年的政教合一使得中国人养成了道德型生 存和生活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除不合时宜的伦理道德) 已经离不开道德伦理;而西方社会,自古便在游牧或海洋生 存方式下形成了技术型的生存和生活方式,道德只是具有宗 教式的自慰功能,并非生存之必备。因此,解决现代中国人 面对的伦理真空问题,必须从中国固有的伦理文化系统人 手。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关于父子关系的许多精义,至今仍 然具有它的合理价值。 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下父子关系的合理价值包括:”尊 亲”、”养亲”和”事亲”。这里的”尊””养””事”是双向度的 伦理规则,既指父对子的”慈”,又指子对父的”孝”;”亲”则 指仁之本始”爱亲”,而非”爱人”和”泛爱众”。《礼记》曾经 对人之十义做出如下解释:”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 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记・礼运 篇》)可见,”父慈”是十义之首,是为父者必须尽到的义务, 也是子行孝的前提条件,因为”父不父则子不子”(《管子・ 形势》)。父不可以因占尽家庭伦理优势而忽略为父之” 义”,”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泽陶染,言笑举动, 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颜氏家训-慕贤》)父之 言语、特别是行为,对子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上所 述的父对子的单向度伦理规定,对于今天的父子关系有着重 要启迪意义:当今诸多国人以效仿西方为时尚,很多人崇尚 西方的个体自由理念(如个性解放和自由等)。诚然,个体 自由是可贵的,但绝不可为人父者还一味追求自由和快乐, 于育子而不顾,将琐碎繁重的育子事务推给了自己的父亲母 亲(爷爷和奶奶或老爷和姥姥),这既未尽到”父慈”之义务, 

第2期 中国社会传统家庭伦理父子关系的现代扬弃 51 也未尽到”孝”之道义。 法是: ”尊””养””事”的逆向维度,即子对父的”孝”在传统家 庭伦理的父子关系中,如前所述显得更为重要。”夫孝,始于 事亲”(《孝经・开宗明义》);”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 子・离娄章句》)。”事亲”要求”事生””事死”:”生,事之以 第一,发扬鲁迅先生提倡的”幼者本位”伦理思想。鲁 迅先生针对传统父子伦理”长者本位”的诸上缺陷,于1919 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提出”幼者本 位”的家庭伦理观念。在父子伦理关系上变”长者本位”的” 子一父”向度,为”幼者本位”的”父一子”向度,对父提出”无 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今天行孝未 必要苛求事之以”礼”,但却一定要”事”。首先要养亲,”今 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尽可能多的给予父母生存和生活保障;其 次是要尊亲,”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 我之爱”的伦利(互利互惠)要求。”无我之爱”体现出了父对 子的无所求报与尊重的特征,以尊重与理解为内容的爱,应 该成为新型父子伦理关系的基质:理解是指为父者应换位思 维,从子的立场上去考虑子的需要以及子的个性特征;尊重 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只”养活”父母,却对父母不尊 敬,不是真孝,”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 上》)。一些贫民子弟初获成功后,便于城中花天酒地、攀高 比低,而独留父母在家乡仍然含辛茹苦!这种现象,应该引 起全社会的思考和关注。因为,它违背了传统伦理”事亲” 之精义。 (二)将合理的时代精神融入传统父子伦理关系,打造 新型社会主义父子伦理关系 是指为父者应该放下蒙昧的血统尊严,摒弃父尊子卑的观 念,认可并服从子的理性诉求,并努力帮助其达成目标。第 二,建设现代社会的双向度父子沟通途径,建立平等对话的 新型父子关系。中国封建社会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伦理指 令只能自上而下的单向度传达,处在不同等级上的父与子也 必然存在着不平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 渊》),这样社会才会有秩序地维系下去。而今天的中国社 会结构已经由金字塔型转换为了橄榄型2,社会类型正在由 前喻式向后喻式转化,并进入了”互喻式”时代,3今日中国 不可否认,父慈子孝是宗法血亲、爱有差等的典型体现。 父慈子孝虽然有如上的合理内核,但圣贤们一再反对”愚 孝”:”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子从父,奚子孝?臣从 社会,发达的资讯和开放的结构,使社会信息的传递呈现为 双向度和多元化的形式。传统的父与子关系,已经从等级差 别上被释放到同一个平台上,即父与子平等平台。因此,发 轫于天伦之爱的父子伦理关系,首先宜是朋友,然后才进一 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苟子・子 道》)但伴随着”孝”的政治化与绝对化,却产生了各种”愚 孝”行为。传统伦理之中的”孝”,不但失去了固有的积极意 义,而且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一日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 格;一日窒碍个人意见之自由;一日剥夺个人法律平等之权 利;一日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1以至于鲁迅先 步成为慈父、孝子。父子之间在人格上要相互肯定;在生活 上互助互爱,在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方面,要相 互理解尊重,尽可能地求同存异,变传统伦理的家庭本位为 个体本位。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新型的、民主式的、双向度 的父子关系。 生在读完《二十四孝》之后直接给出了”以孝杀人”的结论! 我们认为,针对”愚孝”现象应该立足于已经变化了的 总之,新型父子家庭伦理关系的确立,既需要借鉴现代 社会的”互喻”模式,又要采补传统伦理的精髓内容。 伦理土壤,将合理的时代精神融入传统父子人伦关系之中, 打造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父子伦理关系。具体操作方式方 参考文献: [1]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青年杂志,1915—12—15. [2]熊光清.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J].甘肃理论学刊.2003,(6):11—14. [3]张金荣.李文祥.中国文化演进中的亲子传承模式转换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89—93. (责任编辑On Modern Sublat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Traditional Family Ethics of Chinese Society HU Cheng—guang,ZHENG Wen—bao 董翔薇) (Department of poliitc—ideological Education,Heilongiiang Engineering Institute,Harbin 150050,China) Key words:traditional society;family ethics;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ublation Abstract:Among Chinese feudal ethics,the“Respect”“Obedience’’and“Raising”are the ethical essence of father and son; With the Chinese socil staructure evolution featured from the form of pyramid to Olive and marched into the age of metaphor of he socit- ety today,many ethics between father and children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In today’S China system of socila ethics,it’s essentila to build a new father and son(and mutual benefit)relations;This not only bo ̄ows the mutual metaphor mode of modem society and also fills in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ethics contents. 

中国社会传统家庭伦理父子关系的现代扬弃

本文发布于:2024-02-27 07:56: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9917901492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社会传统家庭伦理父子关系的现代扬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社会传统家庭伦理父子关系的现代扬弃.pdf

标签:伦理   社会   中国   父子   传统   家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