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成本系数)
《观沧海》教学案知识梳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他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队,胜利班师途中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选自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
《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三、【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沧海:大海。
4、何:多么(程度副词)。
5、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6、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耸立。
7、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
8、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洪:大。
9、若:似,好像。
10、星汉:银河。
11、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12、歌:诗歌。 13、以:用来。
14、咏:表达,抒发。 志:理想。 咏志:即表达心志。
四、【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
五、【赏析】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察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观”统领全诗。点
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辽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
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更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四句写岛上风光。具体描写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从静态事物
写到动态事物。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运用了想象,把太阳、月亮、银河都包蕴在沧海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写出了沧海的浩瀚无垠,汹涌深邃,虽全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从而体现了诗人博大豪放的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远大抱负。
如果说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日月”“星汉”表明作者的伟大抱负。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 《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是诗的附文,与诗的内容无关,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这两句再次抒发豪情,真是与诗人心境相合。(感觉自己幸运)
5、总评: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六、【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宏伟气象,借助虚景与实景的统一描写,勾勒了大海吞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宽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写法举要】
语言质朴凝练,诗如其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八、【相关试题】
1、从诗的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乐府诗_;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_抒情诗_。
2、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九、【中考链接】
1、本诗作者 曹操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政治家 、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互文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
看到了山岛的 巍峨 ,树木的 茂盛 ,波浪的 汹涌。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10、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答出 “观”1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1分)
本文发布于:2024-02-27 07:18: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9895161492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诗歌鉴赏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诗歌鉴赏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