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头发怎么变浓密)
古诗《观沧海》文学赏析〔精选10篇〕
篇1:古诗《观沧海》文学赏析 古诗《观沧海》文学赏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第 1 页 共 25 页
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屡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
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场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承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成功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第 2 页 共 25 页
“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好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风光,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屹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金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接着由全貌写到部分,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碣石山仍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从构造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
第 3 页 共 25 页
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似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似从大海发,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诗人这里采用浪漫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风光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曹公气雄力坚,足以覆盖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曹操在政治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诗都是直接或间接抒发他的政治怀抱的。《观沧海》看似写景,实那么述志。志在包容,以海自比。他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反映了他统一国家的大志,这种英雄本色是一般诗人学不到的。这也正是曹操的诗既有艺术的魅力,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又有深化含意,能鼓舞人积极进取,增强成功信心的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第 4 页 共 25 页
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屹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化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详细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那么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风格,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那么联络廓落无垠第 5 页 共 25 页
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如今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
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大,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假如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假如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目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第 6 页 共 25 页
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
--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可以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严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
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打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篇2:观沧海古诗赏析 观沧海古诗赏析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第 7 页 共 25 页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
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二、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非常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宏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似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似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三、词义:
临:登上
沧海:大海
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
竦峙:高耸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第 8 页 共 25 页
行:运行,运转星汉:银河
四、主题:
通过登高览胜描写所见的山水的壮丽风光,热烈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活力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发奋乐观的精神。
五、赏析理解: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观字统领全篇。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屹立在海边。渲染了大海苍茫,动乱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丛生,各种草儿长得非常繁茂。写树木、野草,写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活力勃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宏大的波涛。写出大海上大风大浪,惊心动魄的声势。写出了大海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5、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第 9 页 共 25 页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似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似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大海宛假设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魄。
六: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描写了山,树,草,风,衬托出了大海的苍茫动乱,写出了大海的活力勃发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面对这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2、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3、想象丰富,气势雄浑。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大海宛假设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魄。
篇3:《观沧海》古诗赏析 《观沧海》古诗赏析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第 10 页 共 25 页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瞭望浩瀚的大海时吟咏的一首乐府古诗。
曹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文才了得的诗人。东汉末年,汉皇室羸弱,各路豪强为争夺政权,或明目张胆逼迫皇帝“禅让”(如董卓),或以“护驾勤王”之名聚兵割据一方(如袁绍、吕布、孙坚等)。他们互相间展开了殊死搏杀。曹操原是汉朝一校尉,他也以“护驾勤王”的名义,参与了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他开展自己的权力,成为能与各方豪强抗衡的力量;公元2,他在著名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中初败袁绍后,经过七年的努力,于2在今辽西一带的乌桓击败了袁绍的剩余权力,根本统一了中原地区,为后来三国中鼎足一方的魏国的建立奠定了根底。
这首诗歌,是曹操在征服乌桓后班师凯旋,路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当时,他登高观沧海,被波澜壮阔的浩瀚大海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篇气势磅礡的诗歌以言志。
据考证,曹操所游的碣石山,在河北昌黎,如今周围已被陆地包围,但曹操游山之时,无疑是东临大海的。但是,从诗第 11 页 共 25 页
中显示出来的的气势看,诗人游山时看来是想到了另一座“碣石”——秦皇汉武为宣示主权曾经登临的山东“碣石”了,所以才会在诗中流露出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来。
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就显示出了那种“君临天下”的气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勒马碣石山上,居高临下地观看大海那种豪迈的气概。
接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诗人勒马山头见大海时的第一印象。长期生活在中原,为逐鹿中原而拼杀的曹操,见到大海,会有一种震撼的感觉,那是必然的:水波荡漾的大海,高耸的“山岛”矗立在辽阔的`洋面上——在内陆生活的人是很难看到如此壮阔的场面的。
接着四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详细描画。“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竦峙的山岛的特写镜头,看来是诗人瞭望近处的一个“山岛”所见;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那么是对“水何澹澹”的景象的详细描写:看来水波澹澹的洋面,在萧瑟的秋风猛烈吹起的时候,大浪滔天了,惊涛拍岸了,大海的气势更令人震撼了。
再接着四句“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是诗人对面前的浩瀚海洋的进一步遐想。在遐想中,他是站在“君临天下”的高度去鸟瞰大海的。他以巨人的目光第 12 页 共 25 页
去看辽阔的洋面,辽阔洋面上的一切动静,仿佛都已在他的指掌之间。所以才能看到“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的景象;才能看到灿烂的银河(“星汉灿烂”)在星转斗移时在海面升起、在海面沉降的壮丽情景(“假设出其里”)。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这种古体乐府诗完毕时的“套语”,一般来说,不必关注。但在这首诗中,似乎还是有可注意之处:一是,他为能来到“碣石”感到“幸甚至哉”,——虽然这不是秦皇汉武到过的地方,但能到这个能勾起雄心壮志的联想的地方,也是“幸甚至哉”的;再一个是,能看到如此浩瀚的壮丽的海洋,那也是“幸甚至哉”的。至于“歌以咏志”四字,也道出了他写这首诗的目的是言志,并不是一般的写景而已。
篇4:曹操《观沧海》古诗赏析 曹操《观沧海》古诗赏析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第 13 页 共 25 页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诗人描绘了登碣石山看到的自然风光,刻画了大海的形象、大海的风格。海水微波荡漾,岸边山岛树木,百草丰茂。后又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表现了自然世界宏伟壮阔的场面。曹操生于乱世,有心统一天下,救民于水火,《观沧海》抒发了他气吞山河的情怀。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曹操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如今文学上,悲凉大方,气魄雄豪。”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秋,曹操率大军北争乌桓,路过碣石山〔山在河北省北戴河外,六朝的时候沉入海底〕时,写下了这组诗。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作;当时正是秋天,秋风萧瑟的吹着,面对这一望无际的大海,看着这波澜壮阔的洪波,使诗人胸襟为之抒扩,思想为之奔腾,脑海为之共舞,想见他当年秋风壮志悲歌之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本诗写万物没有不死的,人也同样如此,但胸怀壮志的人,在其奋斗的一生中,壮志却是无尽的,并说明人的寿命固然有限,但颐养得当,也可延年。这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千里之行的战马,老了,不在可以驰骋与战场之上,但它爬卧在马棚之下,仍不忘千里战场,仍怀有驰骋之心。这两句是比,用以引出后两句。胸怀壮志的人,到了老年,虽然力不从心,但仍然怀着建立功第 14 页 共 25 页
业的壮志。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从各个工作岗位退下来的'老,还有多少人还在为了事业不断的献出他们的余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经常会想到这句千古流芳的名言。曹操做为一个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为我们奉献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名句,以表达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篇5:观沧海古诗的赏析 诗人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似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乱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化地反映了大海的相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风光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交融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诗人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大方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 15 页 共 25 页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表达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篇6:观沧海文学相关知识 《观沧海》——东汉、曹操(乐府诗体)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
2、本诗描写实景的句子,表达出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大获全胜,根本上平定了中国北部。这首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
开头两句,叙写游览的地点,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叹的神情;突然一阵秋风吹来,掀起连天巨浪,其声势更是令人惊心动魄。
第 16 页 共 25 页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与诗的正文没有关系,但有加强表达感情的效果。
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全诗写景,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但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篇7: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
年代:魏晋 作者: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品赏析】: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第 17 页 共 25 页
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
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屡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场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承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成功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第 18 页 共 25 页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
--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可以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严密第 19 页 共 25 页
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
上,也是一个大胆的打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篇8:《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成功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宏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第 20 页 共 25 页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乱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获得决定性成功,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活力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非常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详细写照。曹操在获得一连串的战争成功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活力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第 21 页 共 25 页
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发奋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篇9: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表达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第 22 页 共 25 页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屹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化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详细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那么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风格,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第 23 页 共 25 页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那么联络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大,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假如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篇10: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可以第 24 页 共 25 页
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严密相关的。
《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第 25 页 共 25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2-27 07:12: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989142149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观沧海》文学赏析(精选1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观沧海》文学赏析(精选10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