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降《我们仨》解读3

更新时间:2024-02-27 06:20:13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渡易水歌)

杨降《我们仨》解读3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我们仨》,我会用4期的内容来为您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3期。

01

在女儿出生后的第100天,杨绛和钱钟书带着她从牛津乘火车到伦敦,转乘渡船到法国登陆后,又乘火车到了巴黎,来到了朋友为他们在巴黎近郊租下的公寓里。

朋友帮他们租的寓所很好,公寓离车站很近,上车5分钟就能到巴黎市中心了。

公寓的主人是一名退休的业务员。她用退休金买下了这栋房子来出租,并且管着房客的一日三餐,伙食很便宜,做得也比较丰盛。

在巴黎留学的中国学生有不少,也有一些人过来旅游观光,所以他们每次出门总会碰到中国人。看着熟悉的面庞,那种孤零零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感觉就会少一些。

杨绛不忍心把女儿送去托儿所,她不想女儿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吃喝拉撒,便自己在家里带女儿。

住在对门的邻居是公务员太太,丈夫早出晚归,她没有孩子,常常抱阿圆过去玩。她还对杨绛说想把孩子带到乡下去养,说乡间空气好,牛奶好,蔬菜也好。

杨绛自然舍不得,如果这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她也许会答应。可是孩子怀在肚里,倒不挂心,孩子不在肚里了,反叫她牵心挂肠,不知怎样保护才妥当。

一次,对门的太太把阿圆的小床挪入她的卧房里睡了一晚,阿圆倒是很适应,没哭一声。可杨绛和钱钟书夫妻两人却彻夜未眠,他们是一样的牵心挂肠。

因此,杨绛只是在自己需要出门的时候,托对门太太来照顾女儿,并付给她相应的报酬。

钱钟书在巴黎大学的这一年,读书非常努力。他每天要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和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他各个国家的语言水平都进步飞速,一年之后,他的法文水平远远超过了杨绛。

他们结交了一些留学生朋友,也常常请朋友们来家里做客。但是,房东太太家的伙食太丰盛了,吃饭的时候要一道一道地上,一顿午餐基本上就消磨了两个小时。杨绛和钱钟书都是很爱惜时间的人,住进去不久就自己做饭了,因为他们不愿意

把时间都浪费在等待吃饭上。

女儿阿圆一定是受到父母爱看书的影响,从小就很喜欢书,看到爸爸妈妈在看书便过去抢。

杨绛发现后给她买了一只高凳,买了一本大书——丁尼生的全集。阿圆坐在高凳里,前面放着一本大书,手里拿着一支铅笔,学着大人的样子,一边看书一边在书上乱画。

之前在牛津产院时,杨绛还和父母通信。以后就没有了家里的消息,从报纸上才得知家乡已经被日军占领。后来辗转从上海的三姐那里知道,父亲带了苏州一家人逃难避居上海。

当他们迁居到法国后,大姐来过几次信,却始终没有提到母亲。杨绛心生疑惑,追问下才知道她的母亲已经在逃难时去世了。

那是杨绛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她心里悲苦得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放声痛哭,哭个没完。

丈夫百般劝慰,但是杨绛心里还是非常难受,她自己刚生了女儿就失去了妈妈。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她刚尝到了做母亲的艰辛,还没有回报自己的母亲,母亲却已经不在了。

于是夫妻两人商量好,终止在法国的学业,马上回国去见家人。当时的巴黎也受战事影响,回国的船票很难买,几经辗转一家人才坐了一个三等舱回国了。

02

一路颠簸和折腾,胖胖的女儿一下子就变瘦了。

船到了香港的时候,钱钟书上岸直赴昆明的西南联大。当时的清华属西南联大,出国前他曾答应过回来就去清华大学教书。

杨绛则带着女儿去了上海钱家,见到了公婆一家人,又去见了自己的爸爸和姐妹。阿圆当时一岁多了,不爱叫人不爱说话,偶尔从嘴里发出来的都是法国的卷舌音。但是小孩子学语言很快,过了没多久,她就学会了说无锡话。

当时钱家和杨绛的父亲都是逃难避居在上海,居住的地方不是特别宽敞,杨绛和女儿有时候挤在钱家住,有时候挤在自己爸爸的居处住。后来,有一个远房亲戚把他家的三楼让给了杨绛的父亲住,父亲便把杨绛母女接去同住,这样她们才暂

时有了一处固定的安身之所。

杨绛经朋友介绍为广东富商家的一位小姐做了家庭教师,教高中一年级的全部功课。到了暑假的时候,钱钟书由西南联大回到上海过假期,一家人都很开心。

当时,杨绛的母校振华中学随苏州一起沦陷了,振华的许多学生都逃难到上海,于是,振华的校长便让杨绛和她一起筹建分校。

1939年暑假过后,筹建中的振华分校开学了,校董会邀请杨绛去做校长。而钱钟书在清华大学任职不到一年后,听从父亲的安排去了蓝田师院当英语系主任。

夫妻两地分居的时候常常写信,钱钟书不仅写信,还为杨绛记下了详细的日记,所以两个人身边发生的事情彼此都知道得很清楚。

女儿阿圆依旧很喜欢读书,她常常自己爬到四楼去听小表姐读书。杨绛看她那么羡慕表姐的《看图识字》,就给她买了两册回来。没想到两岁半的女儿拿到书就把书倒过来,从头念到底竟然一字不差。

大家突然明白,她每天坐在小表姐对面旁听,认的字全是颠倒的字,所以会把书倒过来看。杨绛的父亲说,这个孩子有天分,过目不忘。

杨绛常给她买带插图的幼儿书籍,但是她读得很快,杨绛便特意给她挑选长的故事。有一次买了一套三册的《苦儿流浪记》,女儿刚看了开头就伤心地哭起来,杨绛说那是故事,到结尾苦儿就不流浪了,但不管母亲怎么说,小姑娘一看到那三本书就痛哭。

杨绛想起自己平常看书没有那么多的情绪,倒是钱钟书看到书上有可笑处就痴笑个不停,便在心里想,女儿看书痛哭,该是像爸爸,不过她还是个软心肠的小孩子呢。

没想到的是,多年后,阿圆已是大学教授,却来告诉杨绛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译者是谁,苦儿的流浪如何结束,等等,原来,她一直关怀着这个苦儿。

03

两年后,钱钟书回到上海,一家人又团聚在一起。乖巧的女儿也一下子变得好动淘气起来,她和爸爸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两个人整天打打闹闹。

珍珠港事变后,振华分校解散了。杨绛又去了一所小学做代课老师,业余的时候写剧本。钱钟书在教会大学教课。夫妻两人没有多少收入,物价又连续上涨,因

此,他们在上海的生活很艰苦。

但是,杨绛和钱钟书却觉得即使命运波折不断,只要一家人同甘共苦,便胜于别离。钱钟书对妻子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那时,他们沦陷在上海,生活越来越艰苦,家里想要有柴和米都并非易事。抗日战争胜利前,谣传美军将对上海展开“地毯式”轰炸,于是杨绛的父亲带着杨绛的大姐、三姐和姐夫一家回了苏州。杨绛事忙无法脱身,便留在了上海。

1945年的3月底,杨绛的父亲在苏州去世了。

贫穷和生病总是形影不离,钱钟书在那段时期每年都会生一场病,女儿阿圆上学一个月也会休息几个月。在1947年的那年冬天,阿圆的右手食指骨节肿大,查出来是骨结核。

两个人带着孩子四处辗转看病,10个月后,女儿的病完全好了。大夫对他们说,这是运气,有些孩子得了这种病,往往会转到脚部,又转到头部,孩子就夭折了。

1948年的夏天,钱钟书的爷爷百岁冥寿,分散在各地的一家人都赶回了无锡老家聚会。

这次聚会,在孙子和孙女的队伍中,阿圆意外得到了爷爷的宠爱。

那天,爷爷偶然在一间厢房的床上睡着了,当他醒来的时候,看见阿圆已经为他盖好被子,还盖上了脚,自己则坐在一旁看书,满地都是书。院子里其他的孩子都在吵吵闹闹地玩,只有她在屋子里静静地看书。

那时候的阿圆已经十一岁了,她已经读过《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还在杨绛和钱钟书的教导下读文言的林译小说。她特别喜欢读书,不管走到哪里,都会第一时间找书看。

爷爷醒来后,当场考了她的学问,大为惊奇,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认定她是“吾家读书种子也”!

在上海沦陷的这段岁月里,两个人的生活饱经忧患,也见到了世态炎凉。夫妻两人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钱钟书说,一个人在二十岁的年纪就应该轻狂,不狂便没有志气,但是三十岁仍然轻狂,便是“无识妄人”了。

抗战胜利后,他们接触到各式各等的人。每次宴会归来,他们总有许多讲究,种

种探索。他们把所见所闻,剖析琢磨,“读通”许多人、许多事,长了不少学问。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杨绛和钱钟书收到了清华大学的聘书。清华大学是他们的母校,两个人便带着女儿登上火车,欣然前往,开始了在新中国的工作。

在接下来的崭新的时期,他们又会有怎样的经历?敬请期待下期解读。

杨降《我们仨》解读3

本文发布于:2024-02-27 06:20: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986013516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杨降《我们仨》解读3.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杨降《我们仨》解读3.pdf

标签:女儿   上海   孩子   没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