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6日发(作者:带有笑的成语)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三国鼎立》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
A.蜀、吴、魏
B.吴、魏、蜀
C.魏、吴、蜀
D.魏、蜀、吴
2.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分立时期,但中华民族也在进一步趋向融合。下面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1
②赤壁之战后,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③曹操和孙权分别在洛阳和建业建立了魏、吴
④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下图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的一部分,相应空格内应填入( )
……秦→汉→□→两晋……唐……→□→明→清
A.三国 五代 B.隋 五代
C.隋 元 D.三国 元
4.“三国鼎立”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导致这一局面最终形成的是
A.曹操建魏
B.曹丕称帝
C.蜀汉建立
D.孙权建吴
5.下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2
A.商朝、秦朝、三国
B.春秋、战国、隋朝
C.商朝、秦朝、唐朝
D.春秋、战国、三国
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哪幅图直观地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
A.
B.
C.
D.
7.从东汉到西晋统一前的100多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
3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南方地区宜居
8.下列古代著名战役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长平之战
②牧野之战
③漠北战役
④赤壁之战
⑤官渡之战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⑤④ C.③①④②⑤ D.②①④⑤③
9.下列各国中,不属于三国鼎立的国家是
A.魏
B.蜀
C.晋
D.吴
二、填空题
10.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古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的政治制度是________。
(2)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 4
________。
(3)曹操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措施,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项措施是________。
三、综合题
11.材料: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
(2)“曹”与“天子”各指谁?
(3)“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12.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各种力量之间相对稳定的局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此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
5
材料二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国试图在整个战后世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而苏联则企求在本国周国建立起不容他人染指的势力范国;这两种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每一方都成了另一方实现自身自标的巨大障碍。此种状态,加上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用你喜欢的方式画出三国鼎立局面的方位示意图。
(2)材料二中所述的会议召开后确立了怎样的国际格局?简要评价这一格局。
(3)根据材料三,列举二战后美苏矛盾尖锐化的具体表现。
(4)根据材料二、三,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个国际格局的相同之处。
6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为《三国形势图》,ABC三处代表着三国的地理位置。其中处于黄河流域的是哪一个政权(只写字母序号不得分)?最先灭亡的是哪一政权(只写字母序号不得分)?
材料二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领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2)材料二中的鲜卑族建立了哪个政权?第三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上百年及至几百年的温暖气候和相应的良好生存条件使北 7
方少数民族的政权日益强大,人口逐渐增多;而气候急剧转冷,北方草场大面积沙化,使对草原依赖性很强的游牧民族生存带来了严重挑战。如果恰缝中原大乱,游牧民族本身又遇到了生存危机,这些强悍的游牧民族骑着战马,挥动皮鞭,势如破竹般地向南涌进。
——摘编自袁冬梅《谈谈古代中国“北民南迁”和气候变迁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4.学习历史应该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朝代的更迭蕴藏着重要的史实。观察下面《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结构图》,在下面A和B的横线上填写出正确的朝代,并写出魏的建立者以及吴、蜀的都城。
A.
B.
8
魏的建立者: ;吴的都城: ;蜀的都城: 。
(2)顺应时势的改革往往伴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产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中的“高祖”“魏主”是谁?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改革的主要措施。
(3)特定历史背景下历史事件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史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礼仪兴盛),人物殷富(人才济济,物产丰富)。
材料四:
9
材料三 是一位南朝官员在北方的所见所感,材料四 中三幅图画所显示的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引入内地。请根据材料三 四分析材料二 中“魏主”改革的主要影响。
(4)史实的梳理有利于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综上所述,请概括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特点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政权分立)
材料一:如表是李老师带领同学们复习时设计的表格。
(1)根据图示,表中A、B两处分别应填写什么?
(2)西晋是这一时期唯一的统一政权,导致西晋迅速衰落的事件是 10
什么?
(江南开发)
材料: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域宽广,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安业。一年好收成能满足几个城市百姓粮食问题……丝麻、布匹、玉帛富足则能解决人们穿衣需要。
﹣﹣南宋《宋书》译文
(3)对比一下,《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经济状况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民族交融)
材料二:如下图是东晋和前秦之间一次著名战役的示意图。
(4)地图反映的是哪一次著名战役?前秦是我国北方哪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11
材料三:如下表,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改“汉姓”。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5)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很多,除上表措施外,请再举两例。
(6)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汉姓
元
穆
陆
鲜卑姓
贺赖
独孤
贺楼
汉姓
贺
刘
楼
12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魏、蜀、吴。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的相关史实。
2.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曹操一直都没有称帝,③错误。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赤壁之战后,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①②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
3.D
13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4.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孙权称王,建吴定都建业。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5.A
【解析】
【详解】
14
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周;东周一统于秦朝,秦后是西汉;东汉分裂为三国,三国一统于西晋,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6.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这样,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其中魏国位于北方地区,蜀国位于西南地区,吴国位于东南地区。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决本题,掌握三国建立的时间以及方位是关键。
7.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东汉到西晋统一前的100多年间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统治日益腐朽,黄巾起义爆 15
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此后又出现了各地军阀割据的局面,由于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故A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人口南迁改变了我国的人口布局,但是不是全国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北方自然条件恶劣是人口南迁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全国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南方地区宜居是人口南迁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全国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60年;②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末年的公元前1046年;③漠北战役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公元前119年;④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的208年;⑤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的200年,因此按照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①③⑤④。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C
【解析】
16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故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晋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后来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C项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C。
二、填空题
10.分封制 “推恩令” 屯田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周朝疆域广阔,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跟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
解析:分封制
“推恩令”
屯田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周朝疆域广阔,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跟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给亲属 17
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也实行分封制;内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来维护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3)依据所学可知,曹操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在经济上采取了一项措施,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项措施是屯田。
【点评】
考查西周分封制、汉武帝大一统措施、曹操统一北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三、综合题
11.(1)刘备。
(2)“曹”指的是曹操,“天子”是指汉献帝。
(3)曹操利用天子的威望号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
【解析】
18
【详解】
(1)由材料“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知,这是诸葛亮说给刘备的建议。
(2)由“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可知,材料中的“曹”指的是曹操,“天子”是指汉献帝。
(3)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使曹操利用天子的威望号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
【点睛】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三国历史的相关知识。
12.(1)示例:魏蜀吴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3)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军事上,分别成立北约,华约。
19
(4)都是在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体系;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和大国争霸的性质;都建立了国际性组织机构: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都带有不稳定性;都随着大国间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瓦解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喜欢的方式画出三国鼎立局面的方位示意图是:
(2)依据材料二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会议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会议召开后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3)根据材料三“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国试图 20
在整个战后世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而苏联则企求在本国周国建立起不容他人染指的势力范国;这两种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每一方都成了另一方实现自身自标的巨大障碍。此种状态,加上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矛盾尖锐化的具体表现是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军事上,分别成立北约,华约。
(4)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个国际格局的相同之处是都是在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体系;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和大国争霸的性质;都建立了国际性组织机构: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都带有不稳定性;都随着大国间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瓦解等。
13.(1)魏;蜀(汉)。
(2)北魏;躲避战乱。
(3)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日益强大,人口逐渐增多;中原大乱;游牧民族遇到了生存危机(或气候变迁)。
【解析】
【详解】
21
(1)分析材料《三国形势图》可知,三国分别是魏、蜀、吴。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建都洛阳。221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其中处于黄河流域的是魏。263年,魏南下,蜀主刘禅投降,蜀灭亡;最先灭亡的是蜀。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领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依据材料二“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杀,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可知,当时大量北方人口南下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3)分析材料三“使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日益强大,人口逐渐增多;而气候急剧转冷,北方草场大面积沙化,使对草原依赖性很强的游牧民族生存带来了严重挑战。如果恰缝中原大乱,游牧民族本身又遇到了生存危机”可知,“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日益强大,人口逐渐增多;中原大乱;游牧民族遇到了生存危机(或气候变迁)。
14.(1)A.西晋B.北魏魏的建立者:曹丕;吴的都城:建业;
22
蜀的都城:成都。
(2)“高祖”、“魏主”:孝文帝。主要措施:迁都洛阳;汉化措施包括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3)主要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民族交融”出现即可);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时代特征: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或国家分裂与民族交融。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A所示政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可知是指西晋,图B所示政权标志北朝的开始, 可知是指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三国中魏,220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蜀,221年,刘备建立,定都成都;吴: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定都洛阳”、材料二“魏主预变北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祖”“魏主”是实行汉化政策的北魏孝文帝。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
23
(3)根据材料三“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可见这是北魏孝文帝大力学习汉人文化的结果,根据材料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引入内地”可见少数民族文化也影响汉人的生活,据此分析材料二中“魏主”改革的主要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民族交融”出现即可);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4)综上所述,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结构图》可以得出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为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根据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材料可以得出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为民族交融或民族融合加强
15.(1)A吴;B北朝。
(2)八王之乱。
(3)《史记》反映了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落后尚未得到开发。《宋书》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得到了开放。
(4)淝水之战;氐族。
(5)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穿汉服、同汉人通婚等等。
(6)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解析】
24
【详解】
(1)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因此A处应是吴国。十六国后期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因此B处应是北朝。
(2)结合所学知识,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取了皇位,以洛阳为都,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280年西晋灭掉了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晋惠帝时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八王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3)依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可知司马迁描述的江南地区的状况是: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反映了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落后尚未得到开发。由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渔盐祀梓之利,充向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状况是: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当时全国的人穿用,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繁 25
荣,得到了开发。
(4)依据材料二东晋和前秦之间一次著名战役的示意图。可知地图反映的是淝水之战。383年,东晋大败前秦。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淝水之战中东晋战胜前秦,局势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前秦是我国北方氐族建立的政权。
(5)依据材料三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改“汉姓”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除了改汉姓外,还包括迁都洛阳、改说汉语、改穿汉服、鼓励与汉族联姻、用汉制,学汉礼等。
(6)结合所学知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6
本文发布于:2024-02-26 22:3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9578341490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课时练】2019-2020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课时练】2019-2020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