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枢生平事略

更新时间:2024-02-26 12:09:36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6日发(作者:江海镇)

陈铭枢生平事略

陈铭枢生平事略

李家友

陈铭枢字真如,1889年出生于广东省合浦县(今属广西)璋嘉村,父亲是清朝秀才,以教书为业,家境较清贫,陈十三岁时才有读书求知的机会。

1906年,陈铭枢考入黄埔陆军小学。这时,同盟会在校内已秘密开展活动。陈受反清革命思想的熏陶,很快加入同盟会,并成为积极活动分子。在他的带动下,同学蒋光鼐、李章达、邓演达等人也加入了同盟会。

1909年,陈铭枢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学习。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在武昌举行起义,消息传到陆中,学生兴高采烈,同盟会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响应,但苦无枪械,留在南京实属徒然。经大家商议,决定分三批前往武昌,参加战斗。第一批由陈铭枢率领,同行者有李章达、蒋光鼐、李伴奎、范其务、陈果夫(陈是江苏陆军小学学生)及闻声参加的非同盟会员等’卜余人。他们抵达武昌后,即向都督报到,被编入第二敢死队,投入汉口保卫战。不久,黄兴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陈铭枢等人随黄到汉阳。并被改编为学生队,直属总司令部,参加汉口琴断日战役和黑山防御战。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不久,陈铭枢转入保定军校学习。1913年,国民党开展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陈邀集一些同学离开学校参加反袁活动。反袁失败后,袁政府大肆逮捕革命党人,陈为避害,即与十余人东渡日本。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人民唾骂声中一命呜呼,陈乃得返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到广东军中任职。由于他英勇善战,不久就崭露头角。

1920年,陈铭枢任护国军第二军(军长林虎)游击队的营长,后转任粤军第一师第四团团长(师长为邓铿,师参谋长为李济深)。1925年冬,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了两广,第一师长扩充为第四军,军长李济深,陈升任该军第十师师长。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陈部与该军张发奎师、叶挺独立团在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率领下,参加西路北伐军向长沙挺进。陈、张、叶诸部在北伐中,士气高昂,所向披靡。特别是在汀泗桥、贺胜桥以及攻克武汉等战役中,打败了骄横不可一世的北洋军阀吴佩孚,战功卓著,第四军被群众誉为“铁军”。1927年1月,第十师在武汉扩编为第十一军,陈铭枢升任军长,蒋光鼐升任副军长。该军辖第十、第二十四两个师,由蔡廷锴,戴戟分任师长,陈还兼任武汉卫戍司令。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国民党内部产生了矛盾。国民党左派以及共产党人多集中在武汉,他们力主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坚持国共合作;国民党右派对此则持反对态度,企图排斥共产党。1927年3月10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统一党的领导机关案》、《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统一革命势力案》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条例》等案,这些决议实质是维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提高党权,限制蒋介石个人的党政军独裁权力。这次会议潜伏着宁汉分裂的危机。当时,陈铭枢任第十一军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他的动向举足轻重。遗憾的是他当时对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认识不清,认为只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才合乎中国的国情,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由于他对蒋介石抱有幻想,因而对全会批评蒋不满,便在会议尚未结束之时,悄然离开武汉前往南昌见蒋,使蒋有恃无恐,悍然于4月12日密令白崇禧在上海进行“清党”大屠杀,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陈在建国后回忆这一段经历时,沉痛地说:我在国共分裂时期,从正面走向反面,成为蒋的帮凶,直到“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才认清蒋的面目,并和他划清界限。

1927年4月18日,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武汉的国民政府相对抗。21日,蒋介石宣布军事委员

会由广州迁南京,并否认武汉国民政府,陈铭枢此时出任南京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8月14日,蒋因在徐州作战失利,又受到武汉和桂系两方面的压力,乃宣布下野。9月23日,蒋介石离上海赴日本进行外交活动,陈也离职赴日,他原率领的第十一军由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福建重建。11月10日,蒋由日本回到上海,未几,陈亦由日归国。陈铭枢回国后,重任第十一军军长,1928年2月,陈率部回广东。3月,被任为广州政治分会委员;6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11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

陈铭枢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后,与蒋介石的关系更为密切。是时,北伐军攻克平津,全国除东北外,已具统一雏型。陈认为北伐既已取得全面胜利,国家应该裁军,地方军权应归还中央,遂于十二月上旬通电全国,倡议裁军,并以身作则,辞去第十一军军长职,将该军的三个师缩编为一个师和一个独立旅。他的建议遭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极力反对,但却赢得蒋介石的欣赏。

1930年5月11日,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大战于中原,蒋命陈部蒋光鼐率第六十、六十一两师增援津浦前线。是月底,两师占领济南,取得胜利。6月,桂军乘机再入湖南占领长沙,企图出武汉与冯、阎相呼应。时武汉空虚,南京震动,蒋急调蒋光鼐、蔡廷锴师出韶关入湘,进占衡阳,结果桂军惨败,狼狈退回广西。战争结束后,蔡、蒋两师正式改编为第十九路军,蒋光鼐任总指挥,蔡廷锴升任十九路军军长。是年冬,蒋、蔡奉命率部到江西“剿共”,这是宁粤合作的最好时机。

1931年2月,蒋介石扣留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于南京汤山,消息传到广州,军政各界极为震动,大惑不解。当时在广东任第八路军总指挥的陈济棠,藉此掀起反蒋高潮,一时群情激愤,宁粤开始分裂。此时,陈铭枢虽对蒋介石的独裁感到不满,但又认为陈济棠等为此而与中央对立,造成国家分裂也不应该。他这种观点不为当时广东各界所容,遂离广州去香港,经日本转南京。

1931年7月,陈铭枢到南京后,又与蒋介石合作,蒋任陈为“剿赤”右翼军总司令,除重领第十九路军(此时辖六十、六十一和七十八三个师)外,还节制陈诚、卫立煌、上官云相,郝梦龄,赵观涛各部。正当蒋介石加紧“剿共”之际,沈阳日本驻军于9月18日突然向中国驻军袭击,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9月30日,蒋介石任陈铭枢为京沪卫戍司令长官,第十九路军亦由江西“剿共”前线调到京沪一带。12月15日,陈任国民政府代理行政院长,28日被正式任命为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军在上海闸北天通庵路突然向第十九路军翁照垣部发动袭击,翁部立即还击, “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序幕自此正式拉开。在战争的第一周,由于第十九路军士气高昂,同仇敌忾,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敌司令盐泽幸一因此被免职回国。敌酋野村继任后,虽多次反扑,亦被第十九路军击退。延至2月中旬,敌又派植田谦吉为司令,于2月20日再次发动总攻。第十九路军经昼夜奋战,伤亡很多,乃电请南京军政部增援,但军政部竟臵之不理,十九路军遂迫不得已于3月1日退守嘉定,黄渡一线。3月3日,国际联盟要求中日双方停止战争。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上海为自由城市,不设防、不驻军,不抵制日货。

淞沪抗战,违背了蒋介石、汪精卫对日妥协求和的方针,十九路军又是陈铭枢的旧部,所以,淞沪抗战后,陈被迫辞去交通部长职务,出国赴欧洲考察。1932年5月23日,蒋介石调第十九路军开往福建“剿共",任蔡廷锴为福建绥靖公署主任,蒋光鼐为福建省政府主席,十九路军遂移驻福建。淞沪抗战给陈铭枢一个很大的教育,他认清了蒋介石对外妥协,对内排除异己的独裁统治,作为一个爱国将领,他感到痛心和失望。自此以后,他便积极投身于反蒋的行列。

1932年7月,陈铭枢自欧洲考察返香港,开始联系各方面的反蒋力量,从事反蒋活动。他数次密往福建与蔡廷锴,蒋光鼐商量反蒋事宜,蔡、蒋即在福建进行扩军反蒋的准备工作。1933年10月,十九路军为了扩大与国内反蒋力量的联系,主动和江南的红军达成了共同抗日反蒋协定,至此,反蒋

抗日时机基本成熟,11月20日,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福州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简称“福建人民政府),公推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陈友仁、徐谦、黄琪翔、李章达、何公敢九人组成中央委员会,李济深任主席,下设军事、文化、经济三个委员会和财政、外交两个部,另设最高法院和保密局,陈铭枢任文化委员会主席。福建人民政府成立之后即宣布反蒋抗日,蒋介石遂调蒋鼎文第二路军、张治中第四路军、卫立煌第五路军以及空军、海军向福建进攻。十九路军寡不敌众,同时第二军军长毛维寿又率部在泉州降敌,福建人民政府即以失败告终,前后历时约三个月。1934年1—2月间,陈与蔡等人先后离开福州到香港,再赴欧洲,不久,又回到香港。

1935年8月,陈铭枢在香港与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组织民族革命大同盟,李任主席,陈为副主席。1936年春,陈应第三国际的邀请到苏联莫斯科访问,随后往法国与陈柱天、吴克坚等人筹建“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9月18日,该会正式成立,陈在成立大会上讲话,号召旅欧华侨联合起来,共同抗日救国,并遣责蒋介石政府对日屈辱投降的行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31日南京政府在全国人民要求一致抗日的情况下,被迫释放政治犯,陈遂返国参加抗日活动。

1938年1月23日,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在汉口举行成立大会,陈铭枢被选为主席,宋庆龄、蔡元培、毛泽东、冯玉祥等人为名誉主席,邵力子、郭沫若、周恩来等129人为理事。2月6日,武汉地区各界、各阶层联合举行响应国际反侵略大会的“反侵略运动宣传周”,并决定从6日至11日,依次由宗教、妇女、青年、工人、农民、商人、难民、伤兵、文化界负责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每晚除各界人士广播演讲外,史良、邹韬奋、于右任、王昆仑、陈铭枢、鹿地亘、冯玉祥、沈均儒等人也先后作了演讲。7月23日,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为响应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反对轰炸不设防城市大会”,在武汉光明大戏院召开武汉各界代表大会,陈铭枢和郭沫若在会上讲了话,并通过了要求制裁侵略者、救济被难同胞等四项决议。1939年,在蒋介石的指使和纵容下,全国各地不断发生迫害爱国抗日人士的事件,陈对此极为愤恨,遂进一步团结各界人士开展反蒋抗日活动。

1943年,陈铭枢与谭平山、杨杰、王昆仑、郭春涛等人在中共南方局的几位领导帮助下,组织一个经常性的民主座谈会,与许多民主人士取得了经常的联系。是年8月,陈铭枢等人认为建立一个国民党内民主派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经商定,陈铭枢、谭平山、杨杰、朱蕴山、王昆仑、郭春涛、许宝驹、于振瀛、何公敢、甘祠森等人建立筹备小组,时称“十人小组”,这个小组就是“三民主义联合会”(简称“民联)的前身。“民联”与“民主座谈会”是紧密相联的,“民联”的第一批成员是从“民主座谈会”成员中挑选出来的。1944年,“民联”开始发展组织,吸收成员,筹备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并拟订政治纲领,磋商领导机构人选。1945年8月28日,“民联”在重庆上清寺特园举行第一次全体成员大会,通过成立“民联”领导机构的决议,选举陈铭枢、谭平山、杨杰、柳亚子、朱蕴山、王昆仑、郭春涛等人为常务理事。1946年5月,陈铭枢与李济深、冯玉祥、刘文辉、龙云、张澜、蒋光鼐、余心清等人在重庆举行秘密会议,就开展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斗争交换了意见,并商定要互相支持,共同创造条件,待机而起。

1948年元旦,“民联”与“民促”(中国民主促进会的简称)在香港正式合并,宣布成立新的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选出了它的领导机构,推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陈铭枢、何香凝、冯玉祥、李章达、谭平山、柳亚子、蔡廷锴、蒋光鼐、朱蕴山等人被选为重要领导人。

1949年初,陈铭枢在上海时,曾策动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反蒋起义,可惜事为蒋所知,遂令汤恩伯将陈仪逮捕,后被押至台湾杀害。陈铭枢还对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上海代、理市长赵祖康进行策反工作。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首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陈铭枢以“民联”的代表参加了这次

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言,表示愿意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传统,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从事新中国的建设工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陈铭枢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长、剐主糟,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在“民革”组织内,先后任中央常委、“民革”武汉市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57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曾一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已于1979年改正),1965年5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陈铭枢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走过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但当他一旦寻找一条光明的大道时,就义无反顾地执着走下去,不怕任何牺牲,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本文作者系陈铭枢生前秘书、现在武汉市江岸区人大常委会任职)

陈铭枢生平事略

本文发布于:2024-02-26 12:09: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9205762514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陈铭枢生平事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陈铭枢生平事略.pdf

标签:武汉   大会   南京   组织   主席   福建   成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