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福建事变的名词解释历史评价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4-02-26 12:01:29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6日发(作者:十几减9)

福建事变的名词解释历史评价有哪些

福建事变的名词解释|历史评价有哪些

福建事变的名词解释:

福建事变,1933年11月20日, 李济深、 陈铭枢、 蒋光鼐、 蔡廷锴等人以 国民党第 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 福州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事变后建立了反蒋政权。1932年,“一·二八”抗战结束后, 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在 福建“剿共”。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建 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决定成立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1月15日,蒋介石军队攻陷 福州。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同年1月21日,泉州、漳州失守, 福建事变失败。

福建事变的起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由于他们的抗日要求和行动得不到 蒋介石政府的支持,与蒋的矛盾日益激化。

1932年凇沪抗战的参战主力是十九路军(后期增加了 中央军第五军),迫于日本压力,蒋介石政权签署中日《凇沪协定》,十九路军被调离上海,开赴 福建剿共。

1932年, 国民党军第19路军进行“一·二八”淞沪抗战,触犯了南京政府的对日 不抵抗政策。在《 淞沪停战协定》签订的第二天,蒋介石对“违令”抗日的19路军进行“整肃”,下令将该军3个师分别派到皖、鄂、赣三省“剿共”前线参加内战。

6月,19路军陆续入闽后,蒋介石整肃、收编了 陈国辉、 张贞等杂牌部队,并举兵进占闽西苏区和 闽南 游击区。年底,蒋介石改组 福建省政府,任命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为省主席、军长蔡廷锴为驻闽 绥靖公署主任兼19路军总指挥。

福建事变的历史评价:

福建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政治事件,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为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而且为促

使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不少启示,这些启示可以从一个侧面增进对统一战线这一革命“法宝”的丰富历史内涵的了解,对加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也是有所裨益的。

福建事变的名词解释历史评价有哪些

本文发布于:2024-02-26 12:01: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9200892736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福建事变的名词解释历史评价有哪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福建事变的名词解释历史评价有哪些.pdf

标签:福建   事变   历史   政府   路军   名词解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