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文艺理论基础

更新时间:2024-02-26 09:16:50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6日发(作者:王祥求鲤)

文艺理论基础

绪 论

1、文艺理论的内容及关系

①文艺理论四个要素,即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社会生活。

②文艺理论五个专题,即文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发生发展论、鉴赏批评论、文艺本质论。

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流动--反馈"的过程:

(文艺本质论)

社会生活 发生发展论

(文艺创作论)艺术家 艺术品

接受者 (作品构成论)

(鉴赏批评论)

2、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和发展轨迹:

①作为框架体系要了解文艺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即: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②作为发展轨迹要了解代表作家和作品。例如:

中国:孔子、孟子的提法;曹丕、陆机、刘勰的作品;李渔、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王国维的作品。

西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的作品;狄德罗、莱辛、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论。

第一章 文艺的本质

[重要名词概念]

1、再现论:西方文艺史上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文艺描写的对象,而文艺家的任务就是用不同的媒介(语言、画布、色彩、线条、音符等)把它再现(复制)出来。突出的是"镜子说",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和车尔尼雪夫斯基。

2、表现论:把文艺归结为文艺家心灵情感的表现,认为文艺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文艺的表现对象,而文艺从文艺家的主观自我出发,以情感和想象为主要契机。

3、能动反映说:认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文艺作品中,既有对于社会生活的描摹,也渗透着文艺家的主观精神。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总是要比现实中的生活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目的。

4、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概括和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的,相对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的形象和情景,它是对生活真实的选择、提炼和集中。

5、文艺的倾向性:指文艺作品中所渗透的文艺家的立场观点、意志、愿望和理想追求,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爱憎态度。包括思想倾向、情感倾向和审美倾向三个方面。

[重要问题]

1、为什么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文艺作为文艺家的"社会意识",作为文艺家精神生活的外化,理所当然是由社会存在、物质生活所决定的。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有五种情况应注意:

①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指写对象的文艺作品,其内容一般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它们往往是对社会生活真实、具体的反映。

②以抒发艺术家个人情感为主的艺术品,其情感发生的根源仍存在于客观的社会生活,这类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曲折含蓄的反映。

③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的文艺作品,其中掺入了艺术家的情感、理念,它们是社会生活的间接反映。

④以超现实的、虚幻事物为对象的文艺作品,它们是艺术家想象中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反映。

⑤以前人留下的资料、作品为题材的艺术品,应认清"源"与"流"的关系,即前人的资料和作品是"流",前人反映的社会生活才是"源"。同时,后世作家是取材前人资料和作品,但必然会加上艺术家本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2、为什么说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文艺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艺具有审美性。所谓审美性是指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的,文艺家是采用一种审美的方式去认识生活、审视社会、反映现实的。

3、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文艺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文艺一经形成,又积极地给经济基础以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对文艺的决定和制约有三:

①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艺的内容。

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和制约着文艺的发展变化。

③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不仅决定和制约文艺的内容的发展变化,而且也制约、决定着文艺形式的发展变化。

文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三:

①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②对经济基础起破坏和瓦解作用。

③凡破坏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积极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

4、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同时又高于生活真实。

①艺术真实允许虚构和想象,只要符合生活逻辑和情理。

②艺术真实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必然,比生活真实更高、更集中、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③艺术真实融入了文艺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和较高的的审美性。

5、文艺的社会作用

①认识作用:指文艺作品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绘,使人们了解到一定的社会知识,加深对社会和历史某些本质规律的认识。

②教育作用:指通过渗透于文艺作品中的倾向性,使读者、欣赏者在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品格方面受到影响。

③美感作用:指通过文艺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给读者、欣赏者以审美娱悦。

第二章 文艺的审美特征

[重要名词概念]

1、艺术形象:是文艺家根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富于感情色彩和审美性的感性形式。它包括人物、事物形象,以及人生图画或情景。

2、典型形象:又叫艺术典型,简称典型,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集中地概括了一定社会生活中某种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3、典型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典型环境要求既可看到典型人物生活、活动的个别性的具体环境,又可以感受到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面貌、本质特征(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

4、典型化:文艺家创造典型形象的过程和方法。为塑造典型形象,必须在生活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创造,使一般的生活形象逐步提升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这一过程,就是典型化。

5、意境:指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事物、景物,高度和谐融合而产生的含蓄蕴藉、丰富深远、耐人寻味,能引起人无穷想象的艺术境界。

6、意象:意象一是指"意中之象",即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出现于心中而尚未物化的形象。二是指"寓意于象",指作品中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特定物象。

[重要问题]

1、文艺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

反映的对象不同:社会科学以社会生活或客观生活的某一范围、领域为研究对象,文艺反映社会生活则具有整体性、综合性。

反映的方式不同:社会科学以理论的方式,即通过抽象的概念、逻辑的推理、分析和判断,说明社会生活中某种事物、现象的本质规律,文艺则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情景来体现。

2、文艺形象的审美特征

①具体可感性:是指艺术形象的具体性和鲜活性。

②情感性:是指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③审美性:是指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品质和审美价值。

④概括性:是指艺术形象以个别体现一般的特征。

3、典型形象的艺术特征

①鲜明、突出的个性表现。指的是人物、景物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征。

②深刻、集中的共性。成功的典型形象总能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同性,从而给人以思想上深刻的启示。

③个性与共性高度完善的统一。指的是个性与共性密不可分,共性要通过个性才能得以实现,而个性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共性。

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①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

②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能影响环境并推动环境的发展变化。

③典型环境必须通过典型人物性格的描写而得到展示。

5、典型化的原则和方法

典型化的原则是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步进行。典型化的方法有:

①杂取法:"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②专取法:"专取一个模特"。

③写真法:把真人真事加工成典型。

6、意境的审美特征

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既"化景物为情思",又"化情思为景物",二者是有机的统一。

②含蓄蕴藉,意蕴深厚。指的是含蓄美,含蓄深厚,耐人咀嚼。

③虚实相生,象外有象。指的是虚实结合,互相转化,构成一种虚虚实实、发人联想的艺术境界。

第三章 文艺的起源、发展和继承

[重要名词概念]

1、摹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摹仿本能,是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不同的艺术,只是摹仿的对象和媒介不同而已。代表人物为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亚里斯多德。由于这种说法离开了人类社会实践,单纯归结到人的本能,因此是不科学的。

2、理念说:认为文艺起源于某种超自然物质、超感性经验的"理念"。文艺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或是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近代德国的黑格尔。由于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对艺术起源本未倒置,也是不科学。

3、游戏说: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游戏是人解脱了物质和精神束缚之后,利用剩余精力创造自由天地的活动。代表人物为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由于这种说法离开了人类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也是不科学的。

4、巫术说:起源于19世纪人认为,人类最早的文艺导源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文艺是巫术实践的产物。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由于它忽视了人类社会实践,没有注意到巫术主要是为原始劳动服务的事实,是不科学的。

5、心灵表现说:出现于19世纪后期,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心灵(主要指感情和欲望)的表现,文艺是内在的主观精神的外在流露。大致分为感情表现说,代表人物雪莱和列夫·托尔斯泰;欲望表现说,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厨川白村。由于这种说法割断了艺术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又排斥理性因素的地位作用,是不科学的。

[重要问题]

1、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

劳动说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出发,把劳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初形态,把文艺看成劳动的产物,是因为:

①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文艺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

②原始文艺与原始人的劳动经常交织在一起,以致于文艺活动往往就是劳动生活组成部分。

③劳动生活是原始文艺的主要表现对象和内容。

④从原始文艺的两大特点-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和全民性、群体性,也可以看出它与劳动产生的密切关系。

同时我们注意到,原始文艺的表现对象和灵感源泉不仅仅是劳动生活,也包括他们多方面的生存活动:

①除劳动以外,原始人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在原始文艺的表现范围内。

②原始文艺的起源还与原始人的审美心理基础,即原始人所具有的同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心理机能、思维活动的特征相联系。

2、文艺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了两种不平衡现象:

①艺术发展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就某种艺术形式而言,它的繁荣不一定产生在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

②艺术的繁荣同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艺术繁荣可能产生在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尚低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反之,物质生产发达的,其艺术未必繁荣。

不平衡现象说明文艺的发展除受经济基础制约外,还受到政治、哲学、宗教、道德以及艺术各门类的相互影响,文艺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

3、文艺继承的表现

①思想内容的继承。每个时代的文艺总是从以前的文艺中吸取思想中的精华,或作为题材的来源,或成为内容的核心。

②文艺形式的继承。文艺的形式一旦定型,便延续数百年,至今仍有生命力。

③创作原则的继承。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两大主流的影响。

4、文艺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文艺的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①继承是革新的基础和前提,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没有继承就无法革新,没有革新,继承就失去意义。继承是一个有批判、有吸收的过程,其中就包含革新的因素;而革新也是一个有借鉴,有创造的过程,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

②继承和革新又是相互渗透、彼此转化的。

第四章 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说明]本章属于文艺理论构成部分,其中意蕴,形式美、内容与形式的双向制约关系是本教材的新观点。

[重要名词概念]

1、题材(狭义):指作家、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出来并经过集中、提炼、加工,写进文艺作品中用以构成艺术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具体生活材料。

2、素材:是文艺家从生活中搜集积累的各种原始的生活材料。

3、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有机连接与组合,是生活中矛盾斗争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

抒情性文艺作品往往只有"情节性因素"。

4、主题:是贯串于作品整个形象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核心与灵魂,是作品思想意义的集中体现。

5、意蕴:是指潜伏隐藏在文艺作品内部的深层内涵,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神韵、风采、意味,它或者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流露于字里行间,或者隐秘在文艺作品的形象之后,有待于审美主体的感悟、发现。

6、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表现艺术内容、塑造艺术形象最基本的手段和方式。

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文学语言,狭义的文学语言,专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它是作家在人民语言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创造的语言。

7、结构:是指文艺作品的内部构造和组织形式,它使作品构成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结构主要由剪裁、布局和衔接三部分组成。

8、表现手法:是艺术语言和结构技巧的具体运用。

9、黄金分割律("中外比"):将一根线分成长、短两部分,或将长方形的长宽之比,分成1.618:1。据说这个比例构成的形体最美。

[重要问题]

1、为什么我们既提倡写重大题材,又主张题材多样化?

题材有大小之分,重大题材可以表现出巨大的思想意义。

但题材没有高低之分,提倡多样化题材原因有三:①满足人民群众欣赏的多方面需求。②题材大小与思想意义不一定成正比,有时可以以小见大。③小题材更贴近生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对"永恒的主题"的理解。

西方有人把生死、爱情、嫉妒等称为永恒的主题,认为它们可以超越时代、民族的界线,这种说法不科学。因为主题必然会渗透着文艺家的倾向性,这就会带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永恒的主题"是错把题材当主题。

3、为什么说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是双向制约、互相影响的?

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又互相制约,彼此影响。

在这对矛盾中,内容是目的、形式是手段,因此内容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形式有很大的制约和影响:

①从文艺创作过程来看,大多是先有内容,然后再确定形式。

②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内容。

③内容的变化还常常引起形式的变化。

但在这对矛盾中,内容和形式的地位是平等的、互动的:

①艺术家可以根据内容去选择形式,也可以根据他所擅长的艺术种类和形式特点去选择内容。

②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最先触及形式,形式美往往成为接受内容的先决条件。

③形式美的创造有自己的构成法则和独立的承传关系、发展规律。当一种艺术形式成熟后,就会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

4、什么是形式美?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形式美是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抽象出来,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中对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美的概括。它一般不受内容的约束,并不依附某一具体的美的载体,却能广泛地适用于美的领域,因而带有一定的共同性和规范性,具有法则意义。

形式美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和自然属性,包括物体的形状、色彩和声音。二是审美对象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从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来看,包括:整齐一律、匀称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对比映照、主从协调等。从整体来看,主要是多样统一。

第五章 文学的分类特征

[重要名词概念]

1、三分法:按照文学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和特点把文学分成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三大类。

2、四分法:根据文体自身特征,包括从内容到形式的不同表现,可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

3、三一律: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它规定剧情的发展要集中在一个地方,时间不超过一天(24小时),一个剧只能有一个情节。

4、戏剧冲突:指现实生活中种种矛盾冲突在戏剧中的集中、强化反映。包括剧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人物内在的性格矛盾的冲突。

[重要问题]

1、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②反映生活的广阔性;③表现思想的深刻性。

2、诗歌的审美特征

诗歌是一种通过精炼形象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富于音乐美的文学体裁。其审美特征为:

①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人的生活和情感。

②浓郁强烈的抒情性。

③奇异丰富的想象性。

④讲究语言的锤炼和音乐美。

3、小说的审美特征

小说是一种以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绘社会环境与生活场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故称为小说三要素。

①深入细致、全方位的人物刻画。

②丰富、完整的情节描述。

③具体、真切的环境描写。

4、散文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泛指一切用散行文字写成的文章,包括文学、非文学两大类。狭义的散文专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审美特征为:

①形式活泼多样,题材广泛丰富。

②真切反映人生,比较重视真实性。

③结构自由灵活,"形散神不散"。形散包括章法散、笔法散、内容散(或文法散)。神聚指的是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红线,即主题或情感、意念。

5、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是戏剧的脚本,它以人物台词为侧重,集中反映剧情冲突的一种文学样式。其审美特征为:

①在一定舞台时空中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②要求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③戏剧语言必须做到个性化、动作化。

第六章 艺术的分类特征

[说明]1、本章按照艺术手段和形式的特点将艺术区分为四大类: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2、本章要求掌握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包含的小类即可。其他作一般了解。

[重要问题]

1、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说唱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它通常指音乐和舞蹈。

其审美特征是:表情性、表演性、动态美。

2、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将客观事物固有的各种构成要素(如线条、色彩、形状)作为表现手段,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可视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属于视觉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建筑、工艺美术等。

造型艺术三大审美特征是:造型性、直观性和瞬时静止性。

3、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指综合运用多种艺术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塑造同时作用于欣赏者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象,在较广的背景中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一般指戏剧艺术、戏曲艺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是:①广泛而有机的综合性。②以演员的表演为艺术创造的中心。③时空的再造性。

第七章 文学创作过程

[重要名词概念]

1、艺术发现:是文艺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2、创作冲动:是文艺家在艺术发现中因动情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冲动,驱迫文艺家完成创作活动。

3、艺术构思:是文艺家在生活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推动、指导下,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审美想象,在心中构想出完整的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4、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是文艺家进行创作活动时主要采取的一种思维方式。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进行思维,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它始终不脱离活生生的形象,并饱含着情感,驰骋着想象,最终仍以形象的方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

5、灵感:灵感指的是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偶然的机遇而疑窦顿开,思路贯通,获得意外成果的状态。

6、直觉:指的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底蕴作出直接了解和揭示。

[重要问题]

1、文艺家的基本条件

①扎实的生活基础。②深刻的思想感情积累。③相当的艺术修养、艺术才能。

2、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

①始终不脱离具体形象,具"象"与抽"象"同时进行。

②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想象。

③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

3、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①创作准备阶段,主要是艺术发现和创作欲望的形成。

②艺术构思阶段,主要是在心中构想出完整的艺术形象。

③创作表现阶段,也是物化阶段,即文艺创作的完成和定型。

4、灵感的特点

①突发性。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②亢奋性。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③独创性。超常独特,富于创造。

第八章 文艺的创作原则

[重要名词概念]

1、创作原则:指文艺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认识生活,艺术地表现生活,塑造艺术形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2、现实主义: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客观地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塑造富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形象的创作原则。

3、古典主义:是17世纪发端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创作原则,又是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因主张以古希腊、罗马的文艺为典范而得名。它要求崇尚理性、拥护主权,反映上流社会生活,遵守"三一律"等规则。它在戏剧领域内影响很大。代表作家有莫里哀、高乃依和拉辛。

4、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出现于法国,代表作家是左拉和龚古尔兄弟。自然主义有三个理论基础:孔德的实证主义;贝尔纳的实验主义医学;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主张用生理学、病理学和遗传学表现人的本能,描写生活琐碎的细节,"纯客观"地记录生活现象。它排斥典型化,主张文艺脱离政治道德,因此不能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

5、浪漫主义:是指依照文艺家的理想和愿望去表现生活,通过充满个性的强烈情感和大胆的想象,塑造神奇超凡的艺术形象的创作原则。

6、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是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前半期产生的,思想上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艺术形式上追求实验、创新的众多艺术流派的总称。主要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荒诞派、印象派、存在主义、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

[重要问题]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强调现实主义生活的客观再现。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和自身逻辑,客观地再现生活,是现实主义最基本的原则。

②注重形象的概括。通过典型化的途径,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概括,使之转化为艺术真实。

③主张思想感情的隐性流露。正如恩格斯指出:"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2、浪漫主义的特征

①强调理想世界的主观表现。按照文艺家的理想和愿望,也就是按文艺家所希望的、应有的生活模式来表现生活,是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②注重神奇形象的超常创造。在激情的推动下,超越生活常规,按理想化的方式来塑造形象,常常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离奇的情节和象征、隐喻、变形等手法,描写奇人、奇事、奇境。

③追求情思意绪的个性张扬。侧重于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挖掘和主观情感的抒发。

3、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①内向性。不直接再现客观现实,而是通过对主观世界的表现,间接地反映现实。

②非理性。非理性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它是对传统理性的怀疑和否定。现代派文艺的非理性主要表现在混乱、无序、变形、怪诞等方面。

③隐喻性。象征、隐喻、寓言、神话等都是现代主义作品中被广泛采用的艺术手段之一,同时,思想主题的模糊性、多义性也是现代主义作品常见的。

④抽象性。从写实向抽象发展是整个现代艺术发展的大趋势。现代主义的叙事艺术表现为故事情节淡化、人物性格抽象化,甚至于类型化、符号化,成为表达某种观念、某种生存状况的象征物。

第九章 文艺风格和流派

[重要名词概念]

1、文艺风格:是文艺家的创作个性在文艺作品中的鲜明体现,它是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2、文艺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些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和文艺风格相近的文艺家自觉、不自觉地集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文艺派别。

[重要问题]

1、文艺风格形成的标志

①独创性、新颖性。②稳定性、一贯性。③公认性、影响力。

2、文艺风格形成的原因

①主观原因: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把它归结为:"才、气、学、习"。才指才华;气指气质、秉赋;学指学识、修养;习指习染。

②客观原因:主要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等。

3、文艺流派形式的种类

①有组织、有纲领、有创作实践,自觉形成的文艺流派。例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②以一、两个有代表性的文艺家为核心,围绕着一批文艺家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文艺流派。如江西诗派和荷花淀派。

③由于文艺风格相似而被后人归结在一起的文艺流派。如豪放派、婉约派。

第十章 文艺欣赏

[重要名词概念]

1、文艺欣赏:是人们在接受文艺作品时被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感染,通过感受、体验、玩味、想象等再创造活动,得到一种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启示。

2、召唤结构:指文艺作品因布满空白和未定点,呈现为开放性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欣赏者能动地参与进来,通过文艺欣赏的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3、期待视野:指欣赏者由全部审美经验而构成的欣赏定向。先在的审美经验使欣赏者对所面对的新的文艺作品,在种类体裁、形式风格、形象体系、情意内蕴等不同层次,均产生出某种定向性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则决定着欣赏的重点和方向。

4、共鸣:文艺欣赏中的共鸣,是文艺欣赏高潮阶段产生的一种心灵感应现象,指的是欣赏的主体(欣赏者)与欣赏客体(作品)之间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呼应,融汇相通,产生大致相仿的情感。

[重要问题]

1、文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所谓再创造,是相对于文艺家的艺术创造而言的,如果说艺术家从事的是"一度创造",那欣赏者便是"二度创造"。欣赏者在与文艺作品中的审美沟通交流中,受到文艺作品的诱发,对文艺作品的形象系统加以复现、填补、扩充,对文艺作品的情意内蕴加以拓展、发挥,从而使文艺作品实现一次新的完成,这就是文艺欣赏的艺术再创造。

①只有通过文艺欣赏,通过艺术再创造,文艺作品才能证实自身价值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表现出来。

②作为富于艺术张力的审美客体,文艺作品是向欣赏者自由开放的。

③文艺欣赏的再创造表现。一是鉴赏者对于作品形象的补充、丰富、扩大和改造;二是在更高层次寻求和发掘作品形象中的底蕴,对于"空白"、"象征"、"隐喻"进行深入的探索。

2、文艺欣赏的客观差异性与主观一致性。

西方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揭示了文艺欣赏中客观差异性和主观一致性的统一。

所谓文艺欣赏的差异性,是指不同的欣赏者在欣赏同一部文艺作品时,其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异性,根源于欣赏者主体的个性差别,也同时代、民族、阶级的差别有关。

所谓文艺欣赏的一致性,是指不同的欣赏者者欣赏同一部文艺作品时,其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在基本方向上应该是一致的,这是由于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级的欣赏者在文艺欣赏中相似或相同的方面,也是由于艺术形象本身的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3、文艺欣赏的过程

①艺术形象的感受。在此阶段,欣赏者感受到文艺作品感性形式的各种外在表现,在知觉中将其"复合"为完整的表象,从而进入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体验到作者或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内在意蕴的把握。在此阶段,欣赏者开始深入探究艺术形象体系所包含的内在意蕴。

③寻索回味的深化。一方面对艺术品的美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审视,寻索那些隐秘的、深层的美的精粹。另一方面结合欣赏者自身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产生对社会、人生、艺术的新的领悟。

4、共鸣的表现和原因

共鸣有两种表现和多种原因:

一种是欣赏主体在欣赏文艺作品时,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作品中人物命运所深深打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有时甚至达到主客体融合为一、物我两忘的境地。这种共鸣,往往是由于欣赏的主体与作品中的人物的生活处境、思想感情、人生遭遇十分相似造成的。

另一种共鸣是不同的时代、民族、阶级的欣赏者在欣赏同一部文艺作品时,在某些方面产生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

①从欣赏的客体看,文艺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形象生动真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②从欣赏的主体看,欣赏者的"期待视野"中蕴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与情感体验,也就是欣赏对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共同性,能与欣赏者在思想感情上沟通呼应。

第十一章 文艺批评

[重要名词概念]

文艺批评:是指以文艺欣赏为基础,在特定的文艺理论指导下,对以文艺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如文艺风格、文艺流派、文艺思潮和文艺运动)所作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评价。

[重要问题]

1、文艺批评的功能

正如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指出"磨刀石"作用,文艺批评功能为释义和评价两个方面:

①释义功能。主要指批评家探求与挖掘文艺作品意义的功能。

②评价功能。主要是对具体形式的审美评价和对作品内蕴的审美评价。

2、对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的理解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作为文艺批评的标准。这"美学的"观点,就是指要按照文艺的审美特性和艺术与美的特殊规律,从审美的角度来考察和评价文艺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而不能把批评停留在社会批评的层面上。"历史的"观点,是指应按历史发展和文艺发展的规律,把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和考察文艺作品的历史内容、思想深度、社会意义与历史价值。

3、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标准

这是当今被我国文艺界公认并采用的的文艺批评的标准。其基本内涵如下:

①思想性标准。

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指:从作品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表现中所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倾向和道德情感倾向的总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思想倾向尺度和情感道德尺度。

思想倾向尺度就是分析和衡量文艺作品对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是否进行正确表现的准则。

情感道德尺度是衡量和评价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道德是否真诚高尚的标准。其目的是帮助鉴赏者更加清醒和深刻地认识生活,把握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②艺术标准。

文艺作品的艺术性是指文艺 家的艺术修养、艺术才能、艺术创造性等因素在文艺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艺术魄力。艺术标准主要有三方面:即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和艺术风格的民族性。

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决定了艺术形象反映和概括生活的鲜明和生动、广泛和深刻的程度,也决定了艺术形象中现象与本质、现实和理想的有机统一融合的程度。

艺术表现的独创性使文艺作品别开生面,使人耳目一新,获得高度的审美享受。

艺术风格的民族化。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就越具有世界意义,就越会成为世界文艺的精品。

4、文艺批评原则

文艺批评原则是指文艺批评活动应遵循的基本法则,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文艺批评最根本的原则,指的是文艺批评必须实事求是,坚持公允性和科学性。

②整体性原则。这是文艺批评的基本法则。要求批评家必须将批评对象看做一个整体,全面考察文艺作品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

③剖析艺术形象原则。文艺批评只有首先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分析研究,才能评价和确定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低优劣。要求批评家尊重文艺创作规律,正确理解"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现象。

文艺理论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4-02-26 09:16: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9102102736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艺理论基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艺理论基础.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文艺   生活   艺术   社会   审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