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教案大学语文

更新时间:2024-02-25 19:39:19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5日发(作者:荸荠功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教案大学语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大家熟悉的句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愤世嫉俗)

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坚持信念)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诗仙

浪漫主义诗人(李杜),浪漫主义高峰

表现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

李白的诗现存九百多首。运用的诗体很多样,但贡献最大的是七古和七绝。这两种诗体在当时也是最新最自由的,和他那自由豪放的个性也特别适应。(杜甫擅长的是律诗,尤其是七律)

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想象、夸张、比喻、拟人,语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

《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豪迈奔放、飘逸若仙

余光中:“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一、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1、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带)。

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家世和出生地:史学界讨论很多,一般认为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那时的碎叶城是丝绸古道上的一座重要城市,属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西边的城镇,是当时“安西四镇”之一。李白一家迁至碎叶城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其祖先在隋时因犯罪被流徙,还有人说是家族经商迁居于此,国学大师

1

陈寅恪甚至曾断言他根本就是西域胡人。)也有学者认为是河南洛阳、四川绵阳江油县等地。

父亲李客,隐瞒名字,充满了客居异乡的漂泊感。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经营盐或者铁),有文化教养。

(一)蜀中时期(701-725)

受到的教育:

1、儒家经典的学习。“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他有感于“铁杵磨成针”而发奋好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他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希望建立盖世功业,然后退隐江湖。

2、受到道教思想深刻影响。道教在唐代被定为国教,很多皇帝都热衷炼丹,长生不老,(唐太宗、唐献宗),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青城、峨眉有好几位著名的道士是开元年间很受朝廷重视的人物。李白家附近紫云山是道教胜地。“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居》),他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一生。有神仙气,“诗仙”。

3、热衷于纵横术和剑术。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大匡山,并从赵蕤学纵横术。赵蕤是个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孙光宪《北梦琐言》)的学者,所著《长短经》十卷即主经邦济世的事功之学。

赵蕤又是个侠士,李白自幼喜好剑术,崇尚那些武艺高强,义行天下的侠客义士。他曾有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周济落魄公子的壮举,行侠仗义也是李白一生最重要的思想体现。传说他曾经为打抱不平而“手刃数人”。

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的。(李白的思想也有庸俗、消极的一面,如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

李白二十岁游成都,谒见益州长史受到赏识。

(二)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726-741)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思想(从政是他的理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到安陆。在安陆入赘到许家(娶了武则天时期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

从此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

说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他的性格“不屈己,不干人”,(“不使自己受委屈,不向别人求取”,其中的“屈”是“受委屈”的意思,“干”是“求”的意思。这六个字一般用来形容某人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跨越式发展,久在草泽间,诗文名动京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类似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荐,如向韩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已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说穿了也就是隐居以求仕。他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也不愿从军边塞,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

2

(三)长安时期(742-744)

至23分钟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通过元丹丘,得到了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逢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是可以理解的。

“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鸾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阳冰《草堂集序》)。

1、唐玄宗下轿子迎接李白(步辇)。

2、七宝床,调甜羹,力士脱靴。

担任翰林供奉(翰林待诏),陪皇上进行诗文娱乐的御用文人(画待诏-吴道子,下棋,算卦等等),随时等皇上的命令,职责就是让皇帝高兴,玩得高雅。

不同于翰林学士(略)

陪皇上玩,加上自身的个性,发牢骚,酒后还能作诗歌,“恐其言温室树”,也不见得有什么真正的具体的政治才能。

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以久留。

传说:得罪高力士,杨玉环。(《清平乐》)

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唐玄宗赐金放还。(文学的名声就越大了)

(四)东鲁漫游时期(744-755)

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之后李白去了齐州紫极宫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再次举行入道仪式。

此时寄家东鲁,又开始漫游,到了宣州一带。(本文创作背景)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心情也很悲愤,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安史之乱爆发时,去了九江找元丹丘,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

永王李璘在武昌招兵买马,集结勇士,筹集大量人马,沿江东下,直取广陵,沿途经过九江,派韦子春去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在此参军。

但不久就下狱。

(略)分制置诏,天宝14载(755年11月)安史之乱,天宝15载(756年6月15日房官建议),7月15日诏书到达,7月12日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号至德。唐玄宗8月12日到达成都,8月18日派房官、韦见素、崔焕传玉玺。

不料李璘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享)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李白这时已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

乾元二年(759),李白西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还。《早发白帝城》他经江

3

夏、岳阳、浔阳至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

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天京”。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

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一)写作背景

这是天宝末年(753),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陪侍御叔云登楼歌》。

校书叔云: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二)文本赏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二句: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背弃我而离开的,是昨天的岁月,它已经不可挽回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它引起我的烦恼和忧愁。

“弃”字,刻划出了过去岁月对诗人的冷酷无情;“留”字,又显示出诗人对往昔时光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

李白曾经身怀报国宏图大志。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唐玄宗将他召入长安并非是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只不过是将他看作御用文人而已。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们所容。因此,不久就遭受谗言诽谤,被迫离开京都。在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挫折后,李白心情非常苦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了解了这些,我们不难想象到这“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的涵概了诗人今昔多少辛酸及悲愤!

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排偶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

4

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绪,凭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

五六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借建安至唐期间的文学概况,总结李云和诗人自己的创作风格,这两句诗的大意是:你的诗文颇具建安风骨,我的诗象谢朓一样清丽秀发。

“蓬莱”是海中仙山,传说仙府难得的幽经秘录都藏于此。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藏书极多,当时的学者称东观为道家的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这里的“蓬莱文章”四字,既点明李云校书郎的身份,又暗示其文章颇有仙气 。

“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所共同形成的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 。“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之“中间” ,是指从建安到唐之间的时间。“小谢”是指谢朓楼的建造者谢朓 。 “清发”是指谢朓的诗风清丽隽逸。

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二句,是从共同的志趣、理想和抱负写二人的友谊之深。意思是说:我们俩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抱负,几乎想要飞上青天去摘取明月照亮黑暗的现实。

这里,一个“俱”字,联贯主客,表示了二人理想的相近和豪迈气魄的相同;一个“揽”字,极度夸张而又轻巧自如,它说明诗人只有在明净如洗的“青天”中才能获得理想的自由,也为下句跌落现实之后的“不称意”作了铺垫。

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

5

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

九十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

写面对黑暗现实所激起的愤懑和似水难断的哀怨 。“抽刀断水” 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 。“水更流”则是抽刀断水非但不能阻止流水,而且水流受阻后会更加急迫的意思。暗示明知不能为而为之,只能更痛苦。这一句是为“举杯消愁愁更愁”句取喻,具有“兴”的意味,以作抒情咏志的铺垫。

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既有对过去总结,又有为自己设计未来的意思。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表现了诗人难能可贵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尽管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里也含有某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成份,但其中所绘写的放浪不羁之态和与世决绝之语,实为诗人的愤极之语,并非赌咒发誓之言。李白晚年流放归来仍壮心不已地欲请缨杀敌,可见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所听到的并非颓唐绝望的哀吟,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灵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诉。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

“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

“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

6

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

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7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教案大学语文

本文发布于:2024-02-25 19:3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8611591483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教案大学语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教案大学语文.pdf

标签:诗人   豪放   现实   语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