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版)中国文字博物馆 讲解词——专题展《一片甲骨惊天下》

更新时间:2024-02-25 09:04:53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5日发(作者:蓝色用英语怎么说)

(图文版)中国文字博物馆 讲解词——专题展《一片甲骨惊天下》

中国文字博物馆 讲解词

专题展《一片甲骨惊天下》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但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穿越时空至今仍在使用并且充满活力。

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并最早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迄今为止,己发现约13万片刻辞甲骨,记录了商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科学等多方面),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甲骨文记录了这个王朝许多早己被时间湮没的故事,已经成为古今安阳的符号。

甲骨文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早在清朝末年,安阳殷墟小屯还是一片农田,小屯村民在这里耕种的时侯,经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被人们当作中药“龙骨”卖到药店里。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符号。经过仔细的研究,王懿荣认为 “龙骨”上的这些刻划符号是商王朝的文字,他的发现后来得到学术界确认。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而被称为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

甲骨文的发现,可谓是“一片甲骨惊天下”。1908年,学术界获知刻有文字的甲骨出自安阳小屯。消息付出,很多人纷纷来到小屯收购甲骨,私人挖掘成风,因此大量的甲骨片流散到了海外,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呼吁科学发掘小屯。

1928年——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先后对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科学发掘。此后,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小屯村北地、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发掘了大量的刻辞甲骨,为全面深入的解读殷商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先后发掘15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有关甲骨的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发生在1936年。您现在看到的照片是1936年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第十三次发掘时发现的一个甲骨坑。这个坑是一个甲骨窖穴,编号为 YH127。这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出上甲骨17096片。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考虑到安全性,当时的发掘者决定将整坑甲骨搬到室内清理。但这坑甲骨过重,如何搬运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经过研究,考古工作者们将整坑甲骨切割成一个灰土柱,然后让工人连夜赶制一个特制的大木箱套在上面,加底封盖,然后用绳索沿着简易的马道拖到地面。当时没有起重设备,大家采取了当年为袁世凯抬灵柩的做法,用众多共同抬棚杠,以锣为号,经过两天两夜,终于将甲骨坑抬到火车站,最后由火车运往南京。抗日战争期间,这坑甲骨又被辗转运到昆

明。此后,胡厚宣、高去寻对其进行清理、编号。整理工作历时半年之久。

您现在看到的是YH127甲骨窖穴复原的原貌,它再现了这坑甲骨出上的情景。这坑甲骨基本上都是龟甲,形状规整,集中堆放,并且有大块的小块的,正面的反面的,有字的无字的,大字的小字的,腹甲的背甲的,彼此叠压,相互枕籍。

从1950年起,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在小屯村设立了工作站,先后举行30多次重要发掘。

其中甲骨方面有两次重大发现:一次是1973年发现的小屯南地甲骨,出土的刻辞卜骨13650片,这是建国以来发现甲骨最多的一次。您现在看到的这片甲骨正是出土于小屯南地。它可能是迄今为止知名

度最大的甲骨片之一。它的图像经常作为教科书彩图甚至封面出现。我国还曾用它作为邮票图案。

另外一次重要甲骨发现是1991年发掘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这坑甲骨共发现1583片。这一发现被评为1991 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出土甲骨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的 “非王卜辞”,即不是由商代国王自己占卜的甲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您现在看到是根据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甲骨所复原的。在骨片上都能够看到清晰的钻、凿痕迹,这都是商王占卜过程中留下的印记。他们在占卜的时候有十分严格的程序:首先,占卜一般由专门的神职人员进行,这些人被称为“贞人”。他们在选好的龟甲或是牛胛骨的背面凿出一排排整齐的长槽,再在长槽边钻一些小圆孔,再把燃烧的

木炭在圆孔附近灼烧。甲骨受热以后,正曲就会出现裂纹,并发出“卜、卜”的声音。占卜者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最后由“贞人”负

责把占卜的过程和内容锲刻在骨片上,这样就形成了甲骨文。

商人为什么要占卜呢?

商朝时,人们难以抗拒自然界的灾害,他们就要求助神灵的护佑。因此商工的占卜活动特别的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当时的甲骨文可分为两部分:一类是占卜性刻辞,另一类是记事刻辞。

在甲骨文尚未发现之前,人们对商代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古文献。比如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殷本纪》。《史记殷本纪》中对商代的描写非常简略,最主要的内容是商王世系谱。记载了从商代的祖先到商代最后一位国王帝辛。著名学者王国维通过对甲骨卜辞的考释,成功释读了商王朝历代商王及其先公的庙号。他将这些庙号按称谓的先后排列起来,从而得到一份商王世系,纠正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当中的一些错误,印证了商代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有占卜性刻辞和记事性刻辞,其中大部分为占卜性刻辞记录,主要是“问”,所记事情未必都要发生。这些都己经是残片了,不能整句的释读,我们也只能理解其中的个别单字。比如占卜下雨的情况,占卜关于妇人分娩的情况。他们的占卜很频繁。还有少部分是记事刻辞,所记事情是己经发生的。主要是一些有关卜用甲骨贡纳、征取、整治和收存手续的记录。

百年甲骨史,国内外研究甲骨的专家达到3000多人,发表著作万种以上。不同阶段都有为甲骨学研究作出突出成绩的学者,首屈一指的当属“四堂一宣”。所谓“四堂一宣”是指五位甲骨学家。

1.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号雪堂,早期重要的甲骨收藏者和研究者。罗振玉将甲骨文的出土地考订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并确定小屯村即为商代晚期都城。这是他对甲骨学和殷商考古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仅其个人破译的甲骨文字就有561 个。他以一人之力共征集甲骨30000余片,先后编印出《殷虚书契》等多种著录书,为甲骨文的搜集、拓印、流传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号观堂。近代中国国学大师。他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历史和典章制度,不仅考释文字,更重要的是考证商代历史。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从甲骨文中辑出了商工朝的王位世系。

3. 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董作宾先生是甲骨文科学发掘的倡导者和多次发掘的主持者。他写过一篇《甲骨断代研究例》,对出土于安阳殷墟二百余年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甲骨进行了分期断代。他还写过《殷历谱》一书,对商代的天文历法作了开创性的研究。

4.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878),号鼎堂(一号尚武),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商史的第一人,成为当

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奠基者。他利用甲骨材料论证商王朝的社会制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5. 胡厚宣

胡厚宣(1911-1995),甲骨学家、史学家。在集中、整理和刊布甲骨文资料方面,胡厚宣先生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成绩,推动了甲骨学的发展。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是甲骨学史上的里程碑。

(图文版)中国文字博物馆 讲解词——专题展《一片甲骨惊天下》

本文发布于:2024-02-25 09:04: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8230932729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图文版)中国文字博物馆 讲解词——专题展《一片甲骨惊天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图文版)中国文字博物馆 讲解词——专题展《一片甲骨惊天下》.pdf

标签:甲骨   占卜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