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第一部分(4-7单元)

更新时间:2024-02-25 09:02:27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5日发(作者:飘的词语)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第一部分(4-7单元)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第一部分

(4-7单元)

第四单元 物以载文

文字的记录和传承需要有载体,比如甲骨和青铜器。但除此之外,先秦时期的文字载体还有简牍、缣帛、陶器、玉器、石器等。

在这一单元之中,我们将通过多样性的文字载体,来了解先秦时期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简牍,指的是古人写字用的竹片和木板,简牍在纸张发明之前是传播和承载中国文化的主要工具。

战国中晚期 湖北荆门包山楚简 湖北省博物馆藏

您现在看到的竹简实物是战国时期的竹简。时隔千年,这些竹简的文字清晰可辨,这些丰富的墨书真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字隶变时期的真实而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字发展史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了文字异形,

这使得学者辨认春秋战国的古文工作也非常艰辛。春秋战国的竹简上记录的内容主要有著作、器物清单、档案等等。

现在您看到的是陶文。陶文是指刻划、钤印、书写在陶器的文字。字数一般比较少,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吉祥语和时间等。此类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很密切。我们现在看到是降亭陶釜,属于战国时期三晋文物。陶釜是古代的一种锅,降亭指的是地名。成语釜底抽薪中的釜,本意就是指的这种器物。

小双桥朱书陶文

降亭陶釜

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商晚期陶文

西周陶文

与陶器上的文字相类似的还有玺印文字,字数也较少。玺和印是人们用来昭明信用的凭证。印最早出现在商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普遍传用。这一时期的玺印的质地常见的以铜为主、其次是玉。另外也有银、玛瑙等,甚至石器、陶器。

玺印按照印文内容可以分为官印、私印、成语印和图像印。

我们来看一下先秦玺印。

燕国印的形制与文字颇具特色,多数为长条形印面,有细长的柄,自名为“鍴”(duān),楚国印玺多阳文,不论方印、圆印,印面有边框,少数有界格。

在先秦时期玉石器也是一种文字载体,其中盟书最具代表性。盟书也叫载书,多为玉石薄片制成。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为了政治目的举行盟誓活动时,记录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

温县盟书: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温县盟书,出土于河南省温县。这些玉石薄片上的文字记录了主盟人韩间子,为了争取力量打击敌人,于晋丁公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举行了一次盟誓活动。关于这场战争,史书上也有记载。温县盟书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资料,同时纠正了史书记载的一些错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您现在看到的是先秦时期的货币。先秦时期,钱币上的文字是当时流行的大篆书体,它们既保留着商周甲骨文、钟鼎文的遗风,还更多地反映了当时民间的实用书体。中国古代货币一般不铸图案,其主要修饰是文字及其书法艺术,因此钱币文字的书法艺术是古钱文化的精华。先秦时期的货币形式最为丰富,有刀币、布币、圜钱、金版等。上面刻写的字数较少,多为地名和数量。

先秦时期货币四大类型 郢爯 现藏南京博物院

战国 平肩平足“安阳”平首布,现收藏于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

您看到的“安阳平首布”,它的形状像铲形的农具,上面刻有“安阳”两个字,是地方的名字。但不是指同一个地方,因为当时韩、魏、赵三国均有叫安阳的地方。三个诸侯国“安阳”二字的写法各不相同。

您现在看到是刀币。它是由古代青铜削刀演变而来的。您看到的这枚明月刀上有“明”字,是燕国的一个地名。

您现在看到的是圜(huán)钱。圜钱分为方孔和圆孔。

通过这一单元的参观,可以看出,先秦的文字载体具有多样性,但与此同时,文字的字形也具有多样性,同一个字会有多种写法,这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统一文字便成立社会需

求和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接下来,就请大家进入文字一统单元,继续我们的文字之旅。

第五单元 文字一统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纷繁复杂,形成了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除了以秦国为代表的体系文字较多地继承了西周文字的特点外,其他四种体系的文字都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所以说统一文字势在必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灭掉了东方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秦朝。统一六国后,在秦始皇的诸多统一措施中,将统一文字列在首位。由丞相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以后的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在公文和法令中,通行全国。

秦统一后的小篆体文字在一些秦代的青铜器上有较充分的反映。

秦廿六铜权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秦廿六诏书拓片

您看到的这件铜权即有小篆。铜权是衡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秤砣。上面刻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欠疑者,皆明壹之。”书体为小篆。这段经典铭文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有力佐证。

商鞅方升及背面拓片

秦吕不韦少府戈

您现在看到的是吕不韦少府戈,书体也是典型的小篆。

秦始皇在统一秦朝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先后五次巡视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的峄山时,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次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于是丞相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石碑于峄山之上。

《峄山刻石》 《泰山刻石》

这是李斯的《峄山刻石》拓片,原碑己毁,这是元代的重刻碑,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碑文为标准的小篆。我们再来看旁边的李斯的泰山刻石的刻本,虽然只是刻本,却是国宝级的文物。

秦统一后,政府文书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小篆笔画曲线多,书写要花费很多时间。于是秦朝的下级官吏开始简化小篆,取曲为直,久而久之,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出现了。这个过程在汉字发展史上被称作“隶变”,秦代也被认为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郭沫若评价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在于推广了隶书。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内容是古代文献和纪年文书,抄写时间大致在秦王政八年前后。这批秦简笔画减省,线条厚重,下笔重,收笔轻,可见隶书蚕头燕尾之笔意,具有相对规整的秦隶风范。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秦代竹简1155枚。经考证,多为法律文书,包括《编年纪》、《秦律十八种》、《日书》等。竹简写于战国末年到秦代初年,用秦隶写成,兼有篆书的余

韵,体现了中国文字从篆书向隶书的演变过程。

小篆和隶书并存,在秦代玺印封泥上有所体现。秦代玺印封泥文字多为刻凿阴文,阳文印比较少见,喜用田字格,长方印用日字格。书写体为小篆,也有古代隶书的成分,秦代官印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铚粟将印 弄狗厨印 “废丘丞印”封泥

什么是封泥呢?古人传递书信时,为保密起见,要将两块简牍对合,字在里面,外面捆绑绳子。绳子打结处糊泥,然后在泥上印上自己的印章。这种被保存下来的印戳就称为“封泥”。在封泥中有一件“废丘丞印”。“废丘”是地名,“丞”是辅佐县令的官,那么此印就是废丘县副县长的官印了。

展板上所展示的“铚粟将印”,铚是古代的镰刀,所以这是管割谷子的官员用的印。甚至烹煮狗肉的厨房都有印章,印文是“弄狗厨印”。另外,秦私印、成语印的形制、内容也真实地再现了秦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我们都知道秦朝很短暂。秦国的文字已经开始从篆书向隶书的转变。那么,到了汉代,我国的文字又将有怎样的变化呢?

第六单元:从隶到楷

秦朝很短暂,秦朝的文字已经从篆书向隶书转变,隶书在汉代进一步发展。它的整个结构是方的,字体略显扁平。成为有了笔划,有了棱角的新型汉字。两汉四百余年间,书体由籀(zhòu)篆变为隶书,由隶书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汉魏时期汉字字体的不断变化,为中国汉字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开辟了道路。

汉代是简帛使用的鼎盛时代,这个时期的简帛发现不仅地域广阔,数量巨大,而且内容丰富,字体多样,充分地反映了汉字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您现在看到的是在敦煌出土的帛书,这些资料弥足珍贵。

敦煌墨本:三国佚名《法句譬喻经》,甘露元年(265年)写本

您现在看到的是居延汉简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为《死驹劾状》。自1927年在甘肃居延地区发现以来,有过8次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共获得汉简3万余枚,抄写时代从西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一直到东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2年),前后延续200多年。绝大部分内容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等。居延汉简文字构形基本上以隶书为主,但同时己出现大量草写和楷化的痕迹,整体上反映了隶书向草书和楷书演变的具体状况。

隧长焦永《死驹劾状》高清扫描图

汉代碑刻文字也体现了从隶到楷的演变过程。西汉的刻石与秦相似,没有一定的形式,至东汉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石碑,碑首、碑额等形制完备,而且碑文也正规起来,前有散文的序,后有韵文的铭。汉碑多以隶体书写。

您现在看到是三国魏国的《正始石经》拓片,典型的曹魏时期太学石经残存,具有极高的书法和历史研究价值。《正始石经》,又叫《三体石经》,刻于三国曹魏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是曹魏时期一位博士给侍中邯郸淳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写的儒家经典,共刻碑石28块,立于洛阳东汉太学内,但魏末毁于战乱,仅存留2800多字。《三体石经》反映出先秦至曹魏时期字体的演变,里面的大篆文字有许多是六国的古字。

《三体石经》拓片

这件是汉代安阳残石《子游碑》。该碑为汉代残石,残碑略呈长方形,三面残缺,一面为原边,碑文属于隶书,现有残文11行。

接下来您看到是汉代安阳残石《正直碑》,也是汉代残石,残碑现呈不规则形,只一面似为原边,中部有一个为后人所凿直径约为33厚米的圆穿孔。残文7行44字,其中部分字残缺不全,这上面的字体与《子游碑》不同,己经显露出了明显的楷化痕迹,可以称之为“隶楷”或者“新隶体”。

三国至两晋时期,楷书逐渐取代隶书。到南北朝时,刻石上的书体千姿百态,其中以魏碑体最为著名。

这里为您展示的是北魏碑体《元怀墓志》的拓片,上面的字体可以说已经透露出了明显的楷书的形态。结体紧劲,风格雄健,行文也是比较流畅的。

《元怀墓志》拓片

在这个展柜中为您展示的是唐代的《泉男生墓志铭》拓片,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墓志的顶部中间的文字使用篆书,而墓志碑身上通体使用小楷。篆书看起来圆润雅致,透出一股妩媚秀丽之气。而碑身使用的小楷可以看出,楷书在唐代的时候就己经逐渐发展成熟完善,

拥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泉男生墓志铭》拓片

两汉时期的印章无论形制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峰。

“两汉官印”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厚重,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阴线刻)为多。

宦者丞印

这一侧,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代造纸流程。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汉魏时期的汉字的数量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己经汇聚成了拥有众多兄弟姐妹的庞大家族。随着数量的膨胀,东汉许慎把他们归纳到了一本书中《说文解字》,接下来,请大家走进下一单元,说字传义。

第七单元:说字传义

汉字研究始于东汉许慎,这是许慎塑像。

许慎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他自幼喜好书法,尤其善于小篆,他在习字之余,对古字的由来产生极大兴趣。但东汉流行隶书,人们不明白古人造字的本意,就根据隶书信口胡说。于是许慎决心研究古字,终于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和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著作。

这是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照片,为唐穆宗元和年间写本。这里还陈列了宋刻本及清刻本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共收入

9353个字,分立为540个部首,部与部又据形系联,并为14大类。许慎还在序言当中阐述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部分)

宋本《说文解字》

仿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 同治三年独山莫氏刊本

清代孙星衍重刻大徐本《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汉字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系统的教肴始于周代,当时贵族子弟八岁进入官学读书,普通百姓孩子不得入学,所以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当时的儿童主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以识字为先。

我国自西汉以来就出现了“字书”。字书,就是解释汉语单字或词语的工具书。按照古代字书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文字类、音韵类、训诂类和词典类。

文字类:这类字书重在研究字形,考求音义。比如《说文解字》,就是按形体偏旁分部首编排的字书。

音韵类:这部分字书重在分辨字音,依韵列字,并说明字义。李登的《声类》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韵书,李登是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撰《声类》10卷,12500余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声类》久己不存,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清以来的各种辑佚本。《唐韵》对字义的训释,既繁密又有出处、凭据,对字体的偏旁点画也极考究,使得韵书更加具有字典的性质。

训诂类:此类字书重在讲解词义,解释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尔雅》。《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雅”是“雅言 ,“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您现在看到的是词典类:其中《中华大字典》从清末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开始编纂,至1914年成书,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字典》是中国辞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在《康熙字典》

的基础上修纂,刊《康熙字典》之谬误,补《康熙字典》之不足,为辞书编纂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是旧式传统字典到新型现代辞书的过渡,至今仍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要义的大型语文工只书,它是中国迄今最完备、最大型、最先进的一部汉字字典。

《中华大字典》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数量大,字形多,读音乱,这给现代汉字教育和国家政策、法律通行都带来极大不便,所以亟待实行汉字标准化。陆费逵、钱玄同、瞿秋白等人都提出过汉字改革的建议。

改革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便汉字能够被更多的人学习和使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字改革,这是吴玉章写给毛主席有关文字改革的信,其内容也是关于汉字简化的,毛主席还对此作出了重要批示。1954年12月,国务院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年8月25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举办了中国文字改革文献资料展览会,这是周恩来给展览会的题词。在文改会的积极工作下,

《简化汉字总表》于1962年4月发布。这是自秦始垒统一文字之后中国文字史上的最大改革。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简化汉字都是1954年以后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创造”的。事实上,我国现行的简化汉字,绝大多数在古代已经被人们使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仅仅是对这些古代的简化字进行了规范。真正属于建国以后“创造”的简化字只有一个字。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帘)

与此同时,汉语拼音工作也在积极进行。实际上,早在清末就出现了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但不是中国人发明的。1867年,英国驻华使馆中文秘书威妥玛为了便于外国人学习汉语,采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称为威妥玛拼音。后来,威妥玛式拼音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很多中国地名、人名以及商标名都采用了这种拼写方式。1958年我国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部分地名、驰名商品品牌仍沿用威妥玛式拼音。

直到1957年10月拼音方案委员会又提出完全采用拉丁字母的修正草案,也就是今天的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这个方案,并正式公布实施。汉语拼音在推广普通话和外国人学汉语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第一部分(4-7单元)

本文发布于:2024-02-25 09:0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8229472729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第一部分(4-7单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词第一部分(4-7单元).pdf

标签:文字   中国   隶书   时期   小篆   字体   统一   内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