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发(作者:尽孝要趁早的名言警句)
文字之都
10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发现,复活了一个时代。一片甲骨惊天下,透过甲骨文,我们触摸到了人类的童年,我们解读了古老的岁月,我们接续了历史的链条。安阳,做为甲骨文的发现地,理应冠以文字之都的美誉。
走进殷墟,总有一种朝拜的心态。文字之根,也是文明之源,那深深的甲骨窖穴,那长长的甲骨长廊,那悠悠的甲骨碑林,都在讲述着一个民族的自信、自尊。这里很安静,这里又在呐喊,呐喊着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文字之根在安阳,文字的流变也可以在安阳找到印记。甲骨文、青铜器、秦砖汉瓦、安阳残石,一件件遗存都闪耀着文字的光芒,一件件遗存都讲述着历史的轨迹。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文字是文明的载体,安阳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无论是博物馆珍藏的甲骨文、金文、帛文,还是风雨侵蚀的石刻碑文,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安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精华缩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安阳文化,是文明苍穹的一颗璀璨明星,闪耀千载,历久弥新。
中国文字是一种力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中国文字是一条道路,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中国文字博物馆建在安阳,为中国文字寻到了根,找到了家,安放了灵魂。中国文字博物馆荟萃历代中国文字的文物和样本精华,诠释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反映中华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文明。
如果没有文字,文明就会中断,如果没有文字,历史便成空白。文字本身就是文物,是活在我们生活中的文字,它揭开了一个又一个谜语,显影着一个又一个远去的背影。中国文字博物馆将中国文字归巢,是我国文化建设进程的一次跨越。
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便走进了一条历史发展的长河,文字的演变,当是长河中最美丽的浪花。从仓颉造字到青铜甲骨,文字的起源透视着文明的脉动。文字的发展,证明了人类的思维越来越精密,文字的由繁到简,更是体现了人类思维的进步。
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便走进了一个中国文字的大家庭。作为汉字的兄弟姐妹,有多少少数民族的文字在这里得到保护,静静歇息,他们就像一扇扇门,等待我们去打开、去认识一个个未知的世界。对少数民族文字的保护,就是对少数民族历史的尊重,也显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包容性。
汉字的火光,照耀着先祖们穿越远古的洪荒,一路劈荆斩刺,在文明的泥泞中艰难前行。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刚劲的演绎,本身就是华夏儿女惊心动魄的传奇。横竖撇捺的俊美笔画,将一部浩瀚的中国通史,记录得工工整整。
一片废墟是一段历史,一片甲骨是一个故事。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傅说拜相、妇好请缨,甲骨文的刀痕里折射出一个王朝的背影。金戈铁马,拓土开疆,都装进了那古铜色的大鼎。泥土封存了一段繁华,却让文字把记忆唤醒。
1
这片土地上演过人类最悲壮的故事,这片土地经历过人类最兴奋的时刻。当战火硝烟与一个王朝一起熄灭,殷墟的荒凉一睡就是3000年。甲骨惊梦,清廷里的金石学家引爆了地球的神经;苦旅漫漫,四位学者把现代考古学的基础奠定;倾注热血,立陶宛世界遗产大会上,一种文字撑起一座古都的荣耀,一座古都因一种文字而盛名。
3000多年酣睡于地下之甲骨文,是殷商废墟用其荒芜与凄凉串连起来的,110年考古发掘研究之甲骨文,是为了给文明起源一个交待的甲骨学人串连起来的。当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相继失传,惟有甲骨文生生不息,像雨露,如星火,似刀斧,滋润、点燃、开凿了中国浩荡五千年的文明。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汉字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让东方汉字西来说的谬论烟消云散。汉字就像先民播下的一颗希望的种子,在中原文化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一棵参天的大树,枝繁叶茂,风华独绝。在世界文字之林,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因为有了汉字,才有了书法,徜徉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书法展厅,流连于古今大家的飞白墨痕,思接千里,视通万载。点,历史长河点点繁星;横,穿越时光稳步前行;竖,宝剑在手扬眉出鞘;撇,挥动水袖聆听回声;捺,落地有声步步为营。篆,破解历史基因密码;隶,刀笔金石一脉相承;楷,颜柳欧赵文人铁骨;行,一叶扁舟辞赋歌兴;草,腾飞翅膀想象天空。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往往沉淀在普通人的生活里。雨后的漳河,叠印着追寻历史的足迹;夕阳下的街头,回响着评估论今的声音。这座城市的表情充满自豪,这座城崇拜有文人。这座城市的土地不仅仅生长庄稼,还生长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
饱蘸洹河水,巨笔写苍穹。汉风唐韵笔墨里,盛世中国句读间。从来多少兴衰事,一笔一划到今天。契文刻甲骨,硝烟铸青铜。唐诗宋词意未尽,元曲清史情正浓。古今多少家国事,多少华夏儿女情。
经过安阳市博物馆,总要注视一下这块中国书法名城的石碑,石碑是上的刻痕还是新的,可这座城市对书法的热情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且不说甲骨文、金文、简文、帛文带给后后人多少美丽的遐思,且不说《满江红》里写入了多少民族志士的豪情,且不说三绝碑里寄托了多少文人雅士的志趣„„你只需看,文峰塔下洗砚的湖水荡漾至今;你只需听,昼锦堂里的书声玉震千秋。今天,安阳崛起了一个名闻全国的书法家群,安阳走出了一个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理所当然。
当我穿行于古城的小巷,忽然,耳边飘来一阵读书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种声音就像早晨的阳光一样,浸染着露珠和花香。我知道这是经过了一所小学的围墙之外,不由放慢脚步,慢慢品味,心底会滋生一种回忆,一种憧憬。生活在这座城市,总有这样的机会给精神补充营养。
2
走在甲骨文碑林,凝视一个个象形文字,我不认识它,可我感觉很亲切,因为我们的脚步,就从这些浅浅深深的笔画里走出。
小时候,日子是在书中翻过去的,翻开前是好奇,翻开后是喜悦。今天,日子是在键盘上敲过去的,按下的是疑问,跳出的是答案。当电子屏取代了纸张,当键盘取代了笔墨,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尘埃里,总想给心灵找一处氧吧。那就在文字的发源地寻一处净土,伴随纸香与墨香,让思想自由呼吸。
仰望一座遗址,其实是仰望一种文化。当庞大的邺都随着一把火幻化为一种记忆,仅存的三台遗址会带给后人无尽的追思。拾阶而上,似乎听到了“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的悲怆;触摸青砖,似乎感受到了“昌意之子,祖自轩辕”的自豪;举目远眺,似乎看到了“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骤”壮阔。我能从建安文学远去的背影里,看到一个时代的伟岸。
“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子回时,月满西楼。”读这首词的时候,心里便会有一种柔柔的痛。不写信,该有很多年了吧?随着电话和网络的普及,我慢慢变懒了,真有什么事了,一个电话,三言两语,简单明了,谁还肯费那功夫去字里行间琢磨什么心事呢?但是有时也会设想,倘若那些旧时字迹还留着,可会浮现几个尚且清晰的面容?或者保留着一段不舍忘却的记忆?于是,突然有了这样的冲动,在某个明月之夜,披衣独坐,研上墨,摊开纸,去倾诉细细密密的心事。怀念写信的日子,怀念用文字表达情感的年代。
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激光照排,每一次印刷技术的革新,都会把我们带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今天,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看到粗糙的纸张、简陋的活字,笨重的印刷机,依然满怀崇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些最初的文字传播工具,就像文明是使者,完成了“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命题。
仰望一座宫殿,仰望一个家园,这是一个文字的家园,中国文字如珠玑,散落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今天,我们为文字安了家,让中国的文字得到保护。仰望一座宫殿,仰望一个家园,这是一个精神的家园,在这里可以仰望星空,中国的民族精神、创造精神、艺术精神在这里得到体现。仰望一座宫殿,仰望一个家园,这是一个梦想的家园,历史的长河中,多少激流险滩,多少风云突变,我们一路走来,更加坚定了一个大国复兴的梦想。
3
本文发布于:2024-02-25 09:00: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8228412512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字之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字之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