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发(作者:语文摘抄)
77 l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1年第7期总第123期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口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7—0077一O3 保持山水特色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以桂林市为例 黄江文,刘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桂林山水别具一格的特征,挖掘桂林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理出 桂林的山水特色。经过实地调查,指出桂林城市景观现存的不足与弊病。在对桂林城市自 然环境、山水特色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总结出能保持山水特色延续发展的,适合桂林城 市自然环境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桂林山水;山水特色;城市景观;景观规划设计;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5O 文献标识码:A Exploring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for Preserving the Natural Looking of Landscape City:Taking Guilin as an Example HUANG Jiang—wen,LIU Lin 万千的漓江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奇、水 一、桂林的山水特色 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四野皆平地,千峰直上天”②,这是宋人陈藻对桂林群峰 特征的归纳。桂林的山,不以宏大出名,而以秀丽著称。她们 拔地而起,互不相连,孤峰林立,像一支支翠绿的玉簪,巧夺天 工,美不胜收。桂林的山,奇秀而不高大。通过调查研究,桂 林城区内山体的相对高度均为150米以下,如象鼻山相对高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闻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她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桂林 城建始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自此开始,桂林开始成 为西南重要的都会城市。从北宋至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桂林地质上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据地质研究,大约在三亿多年前,桂林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由 于地壳运动,大海沉积的石灰岩上升为陆地,后经风化和溶 蚀,形成了千姿百怪的峰林。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是桂林地理环境的特征。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并以溶岩峰林地貌为特色,其类型 度50.2米,独秀峰相对高度66米,伏波山相对高度63米,叠 彩山相对高度103.6米。山体的直径也不大,大多在50 米——180米之间。因此,桂林山体的特征就是体量不大、秀 气、苗条;山体的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有的象人,有的象动物, 有的象植物;又由于山是从平地拔地而起,显得陡峭高耸,险 不可攀。 之丰富,发育之完美,已经成为同类地形的典型。桂林城区内 峰林罗列,岩壁如削,变化万千;美丽的漓江依山傍岭穿城而 过,犹如玉带抚摸青山,环抱城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景象 桂林的水,清澈见底。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最能体现 桂林山水的特色,漓江水也最能代表桂林的水。漓江发源于 离桂林市区约110公里的猫耳山,整个流域在地貌学上属于 作者简介:黄江文(1974一 ),男,壮族,广西上思人,中国美术学院文学(设计艺术学)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 。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
口 黄江文,等保持山水特色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典型的熔岩地貌。她的上游流经越城岭山区,森林覆盖率达 到60%以上,水土流失较少,中游流经石灰岩地区,河床地质 结构是中盆系以后的碳酸盐构造,河道主要由卵石构成,泥沙 较少,并长有丰茂的水草,因此,漓江自净能力较强;同时,漓 江河床中的深潭,可以沉降泥沙,澄清水色;漓江流经地区,地 下暗河发育,她的补给水源,有一部分是地下水,地下水水质 清澈,它们以泉、潭、井等的形式补给漓江。综上因素,漓江的 水晶莹剔透,清澈见底,因此,明朝文人解缙说她“涓涓千尺澄 见底” 。漓江奇峰夹岸,碧水萦回,两岸青峰倒影江中。因 此,清澈见底,倒影如画,是桂林水的重要特色。 二、桂林城市景观弊病 桂林城被天然河湖水道和峰峦山势所环绕,青山作底,城 市为图,使城市轮廓清晰可辨,益加显示了桂林城市山环水 抱、秀丽绝伦的山水城市特色。这样的城市环境得天独厚,美 轮美奂,世界上极为罕见,然而由于桂林社会经济的发展,人 口的膨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破坏自然景观,不尊重城市 特色的建设活动时有发生,具有独特山水特色的桂林城市景 观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城中难见水绕青山 桂林的山水特色,举世无双。但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 因,一些风景名山的景观资源已经岌岌可危。桂林城区内的 风景名山,绝大多数被密密麻麻的各式建筑所包围,登山俯 瞰,脚下尽是灰色的屋顶。叠彩山、伏波山、虞山的周围环境 尤为严重。部分建筑距离山体过于靠近,已经完全遮挡了山 体的下部,如叠彩山的南面。有的建筑体量过高过大,阻挡了 眺望风景名山的视线,破坏了“山——水——城”有机联系的 景观视廊,影响了桂林以山体剪影为主的优美天际线,在体量 高大建筑的压迫下,在高密度建筑的包围中,部分山峰和水面 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神韵,有的甚至已经变成了“盆景”。桂林 的风景名山和主要水系,主要位于老城区,如象鼻山、伏波山、 独秀峰、榕湖、杉湖等,而多年来的城市建设,也多位于这个区 域,老城区内建筑密度大,城市开放空间数量过少,城市空间 比较拥挤,站在桂林的街道马路上,举目皆是毫无文化内涵的 冷漠建筑,而作为承载桂林山水文化的山峰,却极少看到。如 被誉为“南天一柱”的独秀峰,相对高度66米,山体由平地拔 地而起,挺拔秀丽,原来是桂林城市平面构图的中心点,现景 观视线已经被其周围的建筑所遮挡,沿着靖江王城周围的道 路走,绝大多数的路段都无法看到独秀峰,独秀峰已经“不 独”、“不秀”。 桂林历史上曾经河湖密布,水塘数量极多,但因为多年来 保护力度不够,这些水域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缩减。如在宋 朝,城西的西湖水面面积曾达到约40万平方米,但今天已经 缩减为一个小鱼塘。城乡结合部的众多小水域也正在锐减, 水面覆盖率已经大大降低。青山倒影是桂林水文化的重要内 容,清人袁枚曾说“船在青山顶上行” ,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 如画的境地。然近年来城市建设的扩张,房产的开发,使城区 水面面积在缩小,影响了以山水为特色的景观资源。桂林老 城区中通往水系的视线通廊较少,滨水空间狭小,视野不够开 l 78 阔,高密度的建筑群体横亘在青山与绿水中间,割裂了公众与 水的联系,也阻挡了青山翠峰在水面中倒影的形成,破坏了桂 林这一诗情画意的景观意境,影响了山水画廊的塑造。 (二)景观建设山水特色不够鲜明 桂林因山水独具特色而著称于世,历朝历代无数的文人 雅士无不被其所折服,为她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 章,刻下了两千余件摩崖石刻和摩崖造像,是全国宋代摩崖石 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北方汉人 不停地南迁桂林,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 文人的文化、北方汉族的文化、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碰 撞、融合、共生,并逐渐汇聚而成了桂林的山水文化。 桂林的山水特色,包含自然山水与山水文化。山水,始终 是桂林风景及文化的核心部分。但桂林的城市景观建设,有 些却背离了山水特色,抛弃了桂林独有的元素符号。处于桂 林主城区的“两江四湖”区域,历史上曾经架有很多具有桂林 特色的桥梁,桂林的桥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也代表着城市 的气质,小山、小水配的当然是小桥。改造以后的“两江四湖” 景区,架设着十九座各式各样的经典名桥,多数为仿欧式的桥 梁。如观漪桥参照意大利佛罗伦萨圣特里尼桥来设计,丽泽 桥模仿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而建,西清桥的原桥位于英国伦 敦剑河上……原有的一些带有地方符号的古桥则予以拆除或 改建,从阳桥到玻璃桥,从迎宾桥到丽泽桥,再也难以看到带 有城市历史记忆的桥梁,水面上的各式桥梁虽绚丽夺目,但却 和人文背景格格不入,城市的地域文化湮没在外来文化的冲 击中,感觉是一幅生搬硬套的城市装饰风景画,破坏了以水墨 画为基调的城市环境氛围,具有矫揉造作之嫌。 盲目求大,追求气势,是桂林城市景观建设的另一误区。 环绕桂林主城区的杉湖、榕湖、丽泽湖、桂湖、木龙湖,是在唐 宋时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的改建扩展分割而成,水面最 宽处不超过240米,窄处仅20余米。2001年在杉湖建成的日 月双塔,号称具有世界建筑史上的三项之最,即世界上最高的 铜塔,世界上最高的铜质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希望 成为桂林旅游的一大标志性建筑。笔者曾经对桂林的古塔进 行过调查,发现历朝历代修建的古塔虽然风格迥异,但它们有 一个共同的特点:小体量。如唐代修建的位于叠彩山临江岩 上木龙古渡的石塔高4.34米,唐代初建的开元寺遗址内的舍 利塔高13.22米,明代修建的象鼻山上普贤塔高13.6米,明代 修建的位于塔山顶上的寿佛塔高13.3米,其体量都与桂林小 山小水的尺度极为协调,是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良好 典范。然在杉湖中修建的日月双塔,其中日塔高达9层42 米,月塔也高达7层35米,而杉湖的平均宽度仅180米,最宽 处不超过230米,附近的象鼻山、独秀峰的相对高度也都在70 米以下。双塔高高地耸立在小水面的湖中,在自然景观面前 毫不谦虚,体量和周围的自然景观极不协调。 三、保持山水特色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桂林优美的自然环境,势必对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景观规划设计前辈们已经作了不 少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然城市景观格局、景观建设发展
79 l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1年第7期总第123期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口 极快,促使笔者对桂林的城市景观进行重新梳理、分析与研 究,以期探索出符合桂林城市特点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保护 这一世间难得的自然景观,延续山水特色的城市地域文脉,构 充分显露,借用自然山水造景。在城市形象整体景观框架构 筑上,对区域、轴线、节点、标志、边沿等城市景观空间形态认 知要素进行进一步的组织,确定景区、景观节点等山水特色展 示空间,并提出相应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引导与控制要求。 城市的空间结构要疏散,城市要显得通透,加强城市开放 建人与自然对话的人居环境模式。 (一)确保桂林山水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和现代景观生态 学不谋而合。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实现自然风景资源的可持 续发展利用,是风景旅游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的趋势,也是 空间的建设,能在更多的地方看到山体的轮廓。扩大城市水 系面积,疏浚废弃的湖塘,恢复古桂林“江宽地共浮”⑦的城市 景观,重塑桂林湖塘青山倒影的诗意画面。加大自然山水向 构建山水特色城市的基本要求。 桂林山水成形于长期的地质演化,一山一水,都应倍加珍 惜。因此,实现桂林山水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于保护其独具魅 力的山水自然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即以保护为目 的、以保护与再创造相结合为手段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也 就是说,既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现有山水景观资源,又要结合 城市旅游定位、发展建设的需要,利用现有山水资源条件及城 市历史文化特征,创造山水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有机融合的城市景观⑨。对于定位为旅游城市的桂林来说,这 是最有效的一种风景资源保护方式,其他的山水特色城市可 以作为借鉴。 实现桂林山水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强对风景名山、水 系、植被的保护,严禁破坏风景名山、随意填埋湖塘,对于淤塞 的湖塘进行生态恢复治理。桂林闻名天下在于山水,而不在 于城市,山水风景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城市的魅力也就荡然无 存。 其次要严格控制位于风景核心区的老城区的建筑密度、 建筑高度、面宽和体量。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 宜疏不宜密 ,不能遮挡观看山体的视线,以恢复桂林山水城 的原貌。对于靠近风景名山的建筑要实行拆迁,让山体和建 筑之间留有一定的观景空间。桂林的主角是山水,城市和建 筑是配角,建筑的高度和体量首先考虑的是与环境的协调。 再次还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旅游是桂林的主要 产业,发展旅游必须以保护风景资源为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 开发利用,以带动旅游、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促进风景资源的 可持续循环利用。 最后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及项目建设时,应该因地 制宜,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尽 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尽量小地对原始 自然环境进行变动,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保持桂林的山水特 色。 自然生态系统生生相息,不知疲倦,为维持人类生存和满 足其需要提供各种条件和过程。绿色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在桂林这个物种丰富、山水优美的生态环境里,我们更 要从高度保护的角度出发,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规划设计 方法,珍惜举世无双的风景资源,减少对风景资源的破坏,实 现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遵循显山露水的景观规划原则 基于桂林独特的自然风貌,笔者认为桂林城市景观的规 划,应尊重自然,展示桂林独特的山水风貌,建立城市与自然 的对话关系,遵循“显山、露水”的景观规划原则,使山水要素 城市的开敞度,贯通山体的视线走廊,开辟一些能到达山体和 水系的绿色通道,提高其可达性,增加人们亲近自然山水的机 会。通过山水感知线路组织、空间视廊与视域设计、城市景观 轴线安排、重要景观节点与景观视域保护与培育,强调“山、 水、城”之间的空间因借关系,使城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 建城景交融的山水特色空间环境。 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要彰显山水景观,为山水预留空间 视廊,通过道路的走向“迎山接水”,道路尽端遮挡山体的建筑 要给予拆除,山体与街道之间的沿街建筑的体量要严格控制, 建立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呼应关系。 (三)采用彰显山水特色的景观设计手法 桂林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拥有深厚的文 化积淀。由于其选址于山水优美的漓江西岸,自古即不断地 将积淀起来的建筑、艺术等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融入到自然 山水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山水文化名胜。然由于各方面 的原因,桂林的历史建筑大部分已荡然无存,山水文化特色的 历史风貌不复存在,取代的是外来的舶来文化,山水文化名城 如何找寻? 在分析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桂林 城市的景观设计必须彰显桂林的山水特色,而不是人为地去 创造所谓的“标志性、时髦”的城市景观。 建议在古城区域(由漓江以西,宝贤湖和丽泽湖以东,挑 花江以北,铁封山和鹦鹉山以南所围合起来的狭长地带)的景 观核心地带及滨水地区恢复历史建筑及景观原貌,彰显桂林 的山水特色,重拾桂林的历史记忆,以便可以坐船游览来阅读 桂林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一块恢复历史原貌最好是建筑一 两层,同时我认为规定房屋不能超过树的高度,使房子在树底 下’~。 建议建筑延续地域文脉,采用本土的形式,屋顶多采用坡 面,以和周围的山势呼应,色彩应以清新淡雅为主。通过建筑 形态刻意强化山水特征,和桂林的山水特色相得益彰,互为增 色;桥梁设计应挖掘桂林的元素,恢复带有桂林山水特色和城 市记忆的桥梁,烘托桂林的山水,展示独特的艺术魅力;景观 设计要最大限度和周围的山水环境联系,利用借景与对景,使 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突出自然景观,彰显桂林的山 水特色。桂林的自然环境,由小山、小水组成,她的气质,应是 小巧、清新、秀丽。城市人工景观的建设,应与自然环境相呼 应,以小体量、小尺度为宜,构筑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良好的 比例关系 四、结语 桂林山水特色,举世无双;桂林文化积淀,(下转第211页)
211 f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1年第7期总第123期 HUNDRED SCH00IS IN ARTS 口 想象的一些时空界限相脱节” 。传统的含义被打破,绘画空 ①Richard Wollheim,Painting as an Art(London:Thames and Hud— 间的延伸超出了绘画本身的限制,伸展到旁观者的世界。 son,1987),P.101. (2)外在的旁观者进入到作品空间:《三位一体》是意大 ②同①,P.103. 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图10) ③同①,P.136. 在佛罗伦萨圣玛利亚教堂作的湿壁画,他将消失点置于旁观 ④同①,P.136. 者眼睛的水平来显示出一种空间的连续性,绘画的形象如实 ⑤同①,P.103. 际人物大小,画面上有耶稣,神父。《三位一体》除画面之外, ⑥同①,P.104. ⑦朱伟民《(三国志通俗演义)叙述视角简论》,《湖北大学学报 还包括支持它的环境建筑,画面的空间和建筑所在的外在空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89页。 间连接在一起,外在的旁观者隐含在建筑所在的外在空间,他 ⑧同①,P.120. 的视角进入到作品中。而这个“隐含的视角属于绘画的世界 ⑨同①,P.120. 而不是绘画旁观者的世界”。 ‘这种绘画把环境空问引进它 ⑩同①,P.183. 的领地,激活了旁观者的空间并且侵蚀了再现空间和旁观者 ⑩同①,P.182. 空间的尖锐区分。”∞如果设想一个横截面作为门槛,可以将外 ⑥同①,P.168. 在旁观者所在的空间和内在旁观者所在的空间区别开来。但 ⑩同①,P.168. 是,艺术家还画了赞助人,好像进入到外在旁观者的空间。根 ⑩ M.G.Benton,The Self—conscious Spectator",British Journal of 据梅纳德(Maynard)所言,“绘画历史显示,我们可以想象绘画 Aesthetics,vo1.35,no.4,October,1995,P.371. 场景(不管有无视角),整个或部分,或是在绘画表面的后面, ⑩ Robert Hopkins,‘Painting,Sculpture,Sight,and Touch’,British 或是在绘画表面,或是在它们的前面——或者和它们没有关 Journal ofAesthetics,vo1.44,no.2(2oo4),PP.165—166. 系。”@那么,赞助人是在绘画表面的前方。它成为连接外在旁 ⑩Ken Wilder,‘The Case for An Extenral Spectator’,British Journal ofAesthetics,vo1.48,no.3,(2008.7),P.261. 观者所在的空间和绘画空间的纽带,似乎他们离开了画面,但 ⑥Anthony Savile,Painting,Beholder and the Self from Psychoanaly— 仍不失画面意义。显然,这与沃尔海姆对外在旁观者的空间 sis,mind and art:Pempectives on Richard Wollheim(Oxford:Black- 和绘画的空间所作的清晰区分相左,在这里艺术家不是为了 well,1992),P.300. 区分他们的界限,而是努力构建他们之间的联系。在《雕塑和 ⑩Anthony Savile,ibid,P.300. 空间》一文中,罗伯特・霍普金斯承认“在绘画空间和旁观者 ⑩Ken Wilder,The Case ofr An Extemal Spectator.British Journal of 所占据的空间之间存在有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特别地,他承 Aesthetics,vo1.48,no.3,(2008.7),P.262. 认“《三位一体》作品中,在绘画空间和教堂的物理空间之间存 ④Ken Wilder,ibid,P.263. 在连续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沃尔海姆对绘画空间 ⑨Patrick Maynard,Perspectiveg Places%Joum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和外在旁观者所在的空间区分并未包含这种隐含的外在旁观 Criticism,vo1.54,no.1(1996),P.27. 者的情形,他作的区分并不适应于此,也就是说沃尔海姆的定 ②Robert Hopkins,‘Sculpture and Space’,Imagination,Philosophy, 义并未将所有艺术情形包含进来。 and the Art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P.289. ②David F.Martin,‘The Autonomy of Sculpture’,Journal of Aesthet— 大卫・F・马丁(David F.Martin)认为:“合乎理想地说, ics and Art Criticism,vo1.34(1976),P.282.Quoted in Hopkins, 在我们和画布之间的空间,对绘画来说是一座不可触摸的桥, ‘Sculpture and Space’,P.277. 因为大部分没有明确地进入我们的绘画意识。”曾但是,《三位 ①Ken Wilder,‘The Case ofr An Extenral Spectator’,British Jounral 一体》使得“旁观者和绘画之间的空间被激活,的确被组织为 ofAesthetics,vo1.48,no.3,(2008.7),P.269. 一种‘潜在的活动…唧。 (上接第79页)深沉厚重。桂林城位于山水间,城市空间形态 首》,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以天然山水为依托,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这是桂林风景名城 ③[明]解缙《桂水歌》,黄家诚、曾有云《远胜登仙桂林游》,漓江 发展的有利条件。桂林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山水 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自然风貌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和自然 ④[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曾有云、樊平、刘寿保主编《桂林 环境沟通呼应,重点展示桂林独特的自然山水风貌。在设计 山水诗词精选》,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页。 手法上应该分析桂林山水要素,拾取桂林山水的特色,挖掘桂 ⑤余柏椿、万艳华《利用性保护山水特色的控制规划方法初探》, 林的地方元素,弘扬桂林的山水文化,营造与桂林山水相互协 《城市规划》,2000年第4期,第6O页。 ⑥李长杰《桂林市城市规划专家研讨会发言摘要》,《规划师》, 调、交辉相映的城市景观。 1998年第4期,第15页。 ⑦[唐]李商隐《桂林》,樊平编注《历代桂林山水风情诗词400 ①[宋]刘克庄《簪带亭》,樊平编注《历代桂林山水风情诗词400 首》,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首》,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第1da)页。 ⑧谢凝高《桂林市城市规划专家研讨会发言摘要》,《规划师》, ②[宋]陈藻《题静江》,樊平编注《历代桂林山水风情诗词400 1998年第4期,第12页。
本文发布于:2024-02-24 19:45: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775107511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保持山水特色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探索——以桂林市为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保持山水特色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探索——以桂林市为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