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发(作者:太阳的阳的笔顺)
徐州市教育学历年真题(5)
一.单项选择题
1.《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绝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下列选项中符合此观点的是(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2.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这主要体现了教育的( )
A.民主化 B.终身化
C.全民化 D.多元化
3.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 )
A.教学做合一 B.创新思维
C.活动与发展 D.要素启发
4.明确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
5.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夏朝 D.殷商
6.下列对教育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B.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过程
D.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7.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柏拉图——趣味教学思想
C.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学思想
D.苏格拉底——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
8.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9.下列各组书籍中,全部属于“五经”的是( )
A.《论语》《尚书》 B.《大学》《诗经》
C.《礼记》《周易》 D.《孟子》《春秋》
10.主张“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的学者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维多利诺
11.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研究认为一般发展是以( )为核心的。
A.知识 B.能力
1
C.智力 D.情感
12.历史上被誉为第一个“发现儿童”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孔子
C.卢梭 D.苏霍姆林斯基
1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指出,教师手中最精细、最有灵性、最锐利而又十分不安全的工具是( )
A.思想教育 B.惩罚 C.个别谈话 D.评分
14.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消极教育”是指( )
A.教育作用有限
B.教育在于等待儿童的成长
C.教育对儿童发展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D.教育要遵循儿童本性,防范外界不良影响
15.在教育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处理好的关系是( )
A.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B.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C.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D.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关系
16.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后教育学在众多因素的推动下逐渐发展完善。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
A.教育原则 B.教育价值
C.教育规律 D.教育问题
17.高尔顿调查了英国977位名人,发现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32人也同样有名;而另一个由相同人数组成的一般平常人的对照组,他们的父子兄弟中只有一个名人。在高尔顿看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8.有学者强调,教育要根据一个民族固有的特征来定,这种观点体现了( )
A.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B.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C.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D.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9.“失明者一般在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具有超常水平”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0.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这要求教育应该( )
A.抓关键期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扬长避短
21.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是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22.教学工作中要注意“长善救失”,这是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 )特征而言的。
A.阶段性 B.互补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3.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王阳明5岁还不能开口说话,却能默背祖父的众多藏书。这说明( )
A.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B.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C.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 D.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
24.影响人发展的众多因素中,( )是影响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2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5.有的人记忆力强,有的人感知力强,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人写作能力强。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6.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27.生产力对教育起( )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28.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的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29.有调查指出,相对而言,美国人大器晚成,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聪慧;而日本人则年少有为,从小就聪明伶俐。“年少有为”“大器晚成”实际上反映了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整体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30.“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句话的作者是( )
A.华生 B.洛克
C.科尔伯格 D.皮亚杰
徐州市教育学历年真题(5)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道而弗牵”的意思是: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
2.A【解析】题干所述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
3.A【解析】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质论及核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4.B【解析】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论述了科学知识的价值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5.C【解析】夏代的“序”和“校”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学校教育形态。
6.D【解析】略。
7.B【解析】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
3
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这种观点是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
8.A【解析】“有教无类”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体现的是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9.C【解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其中,《礼》指《礼记》,《易》指《周易》。
10.B【解析】题干所述内容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11.C【解析】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
12.C【解析】卢梭对儿童的认识对教育界具有启蒙的意义,他被人们誉为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
13.D【解析】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指出:正像外科医生把一些非常锐利的手术工具放在清洁的金属盒子里以备使用一样,你也有一些最精细、最有灵性、最锐利而不十分安全的工具---评分,最好让它在盒子里放着,而不轻易使用。
14.D【解析】卢梭提出了“消极教育”,所谓“消极教育”即成人的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但“消极教育”并非无所作为,还有两件事要做:(1)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他的自然倾向和特点;(2)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15.B【解析】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16.D【解析】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7.A【解析】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遗传素质。
18.C【解析】文化是指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教育要根据一个民族固有的特征来定”即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9.D【解析】题干所述内容是个体身心发展互补性规律的体现。
20.A【解析】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21.D【解析】所谓关键期,就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是很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22.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23.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题干中的王阳明5岁时不能开口说话,却能默背众多藏书,这说明他在语言方面发展比较晚,而在记忆方面发展较早,即体现了他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
24.D【解析】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5.D【解析】题干的表述体现了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即个别差异性。
26.B【解析】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这体现的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7.B【解析】生产力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28.A【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9.D【解析】题干所述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30.A【解析】略。
4
5
本文发布于:2024-02-24 18:57: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7722411477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徐州市教育学历年真题(5)-(附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徐州市教育学历年真题(5)-(附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