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更新时间:2024-02-24 12:41:57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24日发(作者:关于春雨的诗)

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道德经》有言:“早服谓之重积徳,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意思是: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用攻克的;无什么不能攻克,就无所不在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从而人世间达到难以正因如此的至高境界。

其实,人的潜在动能真的是无法估量的。只要把握好人生节奏,寻找一条适宜自己的路,沿着自己心中的微光,契而不舍,循序渐进,不偏不倚地执着向前,那两束微光终将如星星之火,弥漫为燎原之势。

想不到没有无根之树,成功没有无花之果。要想正式成为参天大树,就要把根深置于碎石;要想尽办法结出累累硕果,就要力求栽开满树。

不管生活多么平淡,不管生命最最平凡,我们梅兰竹菊都只要像梅兰竹菊一样,植根于脚下贫瘠的土地,在凄风苦雨中所昂起头,在冬雪寒霜中留住根,不断汲取,默默成长,就可以飘出怡人的花香,让人生四季更加芬芳。

相当喜欢顾城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百子。”

所谓的黑夜,不过是命运给你休眠与自愈的时间。要试图把黎明前的寂静,当成是逆袭、嬗变的契机。只有经历了灰色的天空,你才要领悟什么是成功前的阵痛,你才会变得与众不同,才会懂得丁公藤与隐忍,善于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就像村上春树所言:“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不畏将来,不惧当下,纵然荆棘丛生,只要坚定信念,终究会抵达终点。

一位著名的推销大师在即将告别他的职场转捩点之际,受邀做了一场告别一连串职业生涯的演说。

演讲那天,工作人员在舞台天津市政府的正中央搭起了高大的铁架。在铁架下面吊着一个巨大的后面铁球。

老者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并请他们用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

第一位年轻人抡起大锤,使尽力向铁球接二连三地砸去,铁球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等消耗的情况下,纹丝不动。

另一个人分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铁球打得叮当乱响,可是铁球仍旧不动。

最后,老者从上衣口袋底下掏出一个小锤,对那个巨大的木块敲打。

他用小锤对着铁球敲一会,然后停顿一下,再敲一下。老人有快节奏地敲着,人们惊奇的看着。

十分钟,二十分钟就在老人敲打了大约四十分钟的时候,铁球开始以很小的幅度动了木块起来。

老人仍旧一锤一锤地敲着,辐花在老人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时,开始了他职业生涯最后的一次演讲,也是最简短的演讲。他说:“在成功的道路上,你如果没有耐心坚持下去等待成功的,那么你只好用一生去面对失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给自己一份自信,用持之以恒的态度支撑着内心的梦想;给自己一份力量,用生生不息的希望追逐着内心的天人合一向往。永远相信: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上去的辉煌。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世上,不会轻而易举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

曾国藩在《与诸弟书》家书中曾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认为“恒”是最重要的。努力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但坚持不懈永远是不懈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坚持,你肯定会半途而废,只有坚持不懈的人因,才能夺下人生的成功。因此,“做事有恒,容止有定”是生时曾国藩终其一生的行为准则之一。

当然,奋斗没有终点,心志不能急于求成。在一路坚持和忍耐的同时,也要学会适时的休整分会与放松身心,让生活有节奏感,张弛有度,方得始终。

前行时,懂得轻装上路,才能步履轻盈;转弯时,懂得审时度势,才能进退自如;停靠时,懂得休息整顿,才能步步为营。

生活是多场漫长的马拉松,只有经历山重水复的困顿,才能遇见柳暗花明的惊喜。成功的必然抵达,在于我们把握好生活的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给我一米阳光,我便会一直向上。站在心路历程的制高点,不只为了让世界察觉到看到我的身影,可谓看清楚为了让自己看到世界的精彩纷呈。

继续努力。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过桥停顿节奏.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由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颇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度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深处感受.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解题.

805年,举行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吟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

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上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流露出自己的傲视情怀. 四.疏通课文.

1.生自读,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记熟.

僇(lù)人

⑵ 惴(zhuì)栗(lì)

⑶ 施施(yì)(yì)

⑷榛(zhēn)莽 ⑸茅伐(fá) ⑹箕(jī)踞(jù)

⑺衽(rân)席 ⑻岈(xiā)然 ⑼若垤(diã)

⑽攒(cuá)蹙(cù) ⑾培(pǒu)娄(lǒu) ⑿颢(hào)气

⒀引觞(shāng) ⒁斫(zhuó) ⒂ 遁(dùn)隐

⒃颓(tuí)然 ⒄冥(míng)合

2.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4.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5.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6.复述主要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找出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 翻译全文

2. 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 而~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

(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 (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 (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 醉则~相枕以卧。 (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 (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 (今义)朝。

志(古义)记 故为之文以~。 (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 ~岁元和四年也。 (今义)判断动词。

B、一词多义

异 认为„„奇异 始指~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 成为 自余~ 人

为(表目的) 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3、思考问题

A、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畅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用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上饶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共通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雀跃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B、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北山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C、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次反映述说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会带来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性感受。

D、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明确:作者不直接写笔下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江东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

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P129 一,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语句特点。

2、通过与《小》的比较,加深水墨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理解。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层次,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概述自己被贬到岳阳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

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详见P129 一)

2、结合P129 二,体会本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

3、本文与《小》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试比较两文的有异。

明确:相同点:A、观察细致,感受敏锐,能把人们常见又更易忽视的景致,用精简细腻的笔触准确再现。如“其高下之势。。。。。。四望如一”(《始》)“潭中鱼。。。。。。相乐”。(《小》)

B、善于在动静,高低,虚实的相互映衬和比照中描写景物,笔法多变。如《小》以鱼写水,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C、借景抒怀,把自己的身世,人格,思想,情感融合于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之中。如《始》开头。《小》“寂寥。。。。。。幽邃”。

不同点:A、《小》偏于客观描写,《始》偏于主观感受。

B、《小》语言更显本色,《始》语言稍显瑰丽。

自然朴实。

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本文发布于:2024-02-24 12:4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7497171476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持之以恒,方得始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持之以恒,方得始终.pdf

标签:西山   山水   作者   永州   游记   感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