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最珍贵的礼物)
因水而兴的江西古镇——南丰洽湾
张奕;赵殷英
【摘 要】Qiawan town in Nanfeng county,east of Jiangxi,is an ancient town
booming from river,hundreds of years later,it is still well-prerved in the
old article starts with its forming factors,analyzes the space form
of "three rivers,two mountains,one beach,new area parallels to the
old",expounds its space structure of "two verticals,two horizontals,two
boundaries",and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town,bad on its physical geography and history
culture through the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on-site rearch,hoping to
post the regional culture features of the town and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the east of Jiangxi.%赣东南丰县洽湾古镇因水而兴,历经数百年,古镇风貌仍保存完好.该文以洽湾古镇区为研究对象,从其形成因素出发,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文化背景,在史料查阅、民间走访与建筑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古镇“三水·两山·一滩·新旧并置”的空间格局,阐述了古镇“两横·两纵·两边界”的历史街巷结构,并对古镇现存历史建筑展开研究,总结其营造特色,以揭示洽湾古镇的地域文化与特征,为今后赣东地区地域建筑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3(000)008
【总页数】5页(P162-166)
【关键词】江西古镇;洽湾镇;格局;街巷;建筑
【作 者】张奕;赵殷英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098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自宋以来,境内形成了大批包含居住、生产、贸易等功能的村镇聚落。虽饱经沧桑,但许多古聚落仍保存至今——赣东南丰县洽湾古镇当属其中之一。洽湾镇内完好地保存了大批民居、祠堂等历史建筑,是江西地域文化中重要的不可再生载体。研究洽湾,不仅能发掘其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更能通过演绎更新,对当下紧迫的江西城镇建设产生指导示范作用。
洽湾,原名洽阳、漯湾,位于江西省东部东经116°34′,北纬27°16′处,因旴江、沧浪水、桨坑水三条河流于此相汇,建国后更名,取此处河湾曲折逢水之意。其镇域与东坪乡、琴城镇、莱溪乡、上塘镇相接,距南丰县12km,抚州市112km,南昌市207km(图1)。镇内保存历史建筑90余座,风貌完好。其中,宋代葛氏墓与明代胡氏宗祠为南丰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1 古镇选址与格局特色
洽湾地处南丰东北面近郊、旴江下游东滨,紧邻旴江一级支流沧浪水,距旴江二级支流桨坑水河口处不足千米。古镇背靠茅公山,面临沧浪水,镇前滩地开阔,河上架桥,直通对岸长廊山,整体格局枕山环水,符合我国古代关于城镇聚落选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传统布局法则。镇内建筑依山就势,呈椭圆形分布,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状如船舱,明末清初时,因贸易集散最为兴盛。自20世纪70年代县道通车以来,洽湾党政机关相继沿公路落户,逐步取代古镇区成为洽湾
新的政治文化中心,洽湾亦逐步形成了“三水·两山·一滩·新旧并置”的空间格局(图2~5)。
1.2 古镇历史与形态演变
洽湾形态发展关系到古镇历史与宗族变迁,现依据文献、走访与建筑考察,将其演变过程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图6):
(1)第一阶段:葛氏独居,古镇散点状形态初现(南宋中期—元代中期)
由镇内现存葛氏墓考证,洽湾最早历史可追溯至宋代,适时名为洽阳,“洽”取“合”意,表旴江、沧浪水、桨坑水三水于此汇聚,“阳”表方位,指镇址坐落于沧浪河湾南向凸岸处。又据现存葛氏始建建筑推测,葛氏一族作为镇内可考证最早定居者,大多将建筑建造于距沧浪河滩数百米外的缓丘上,建筑依丘陵地势起伏而建,规模小,分布疏散,呈散点状,是典型的乡村聚居,其空间发展主要倚赖自然环境,人为干预因素少。
(2)第二阶段:胡氏迁入,古镇双核体系生成(元代晚期—明代早期)
据《胡氏宗谱》记载,胡氏始祖胡保堂于元至顺年间由官塘迁游源,又复迁洽阳,并定居。届时,异姓族群的加入促进了古镇空间的变化。至1409年(明永乐七年),胡氏始祖均保公墓成,其子孙开始以墓为核,发展建筑。古镇亦由葛、胡两族势力影响,发展成为西葛、东胡的双核体系。
(3)第三阶段:胡氏壮大,双核体系瓦解,古镇空间呈蛙跳式增长(明代中期—清代早期)
古镇地处沧浪河湾,上进桨坑水,下入旴江,水运交通便利。明代中期,镇民将山林竹木放流至旴江,外运贩卖,并以此谋生。至明代中后期,此区域已发展成当地重要的交通运输、农商物资供销集散点,明末清初时达到极盛。其中,胡氏一族日益壮大,势力不断扩张,于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沿沧浪水由西至东陆续修建多间祠堂与商铺,成为镇内最大宗族。至此,洽阳双核体系瓦解,古镇开始以胡氏古墓为
中心,胡氏祠堂、商铺为标界点,空间呈蛙跳式增长。
(4)第四阶段:胡氏宗族内外稳定,古镇内部空间缓慢填充,外部空间沿交通走廊快速扩张(清代中期—至今)
清代,洽阳更名漯湾,因战乱等原因,古镇发展出现停滞。一段时间内,其空间发展仅限镇内少数居住建筑的辅助性修建。直至解放,漯湾更名洽湾,由政府出资筑路、修桥,交通事业得以发展,洽湾才又获生机。现因主流交通方式的改变,洽湾新兴建筑纷纷逐路而居,沿县道及其支路快速发展了大批综合性建筑,并逐渐取代古镇区成为洽湾当下空间发展的核心。
2.1 街巷结构与构成要素
历经数百年,洽湾古镇区现有街巷仍沿用明清时旧有体系,明确地表现为“两横·两纵·两边界”。因年代久远,街巷名多已遗失,现据其形态编号(图7)。其中,“1”属“两横”,西起县道,东北向终于新镇区,长约1080m,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出现,现为镇内次要生活通道。“2”属“两横”,沿沧浪河湾展开,由河滩走势自然终始,长约690m,明代中期至清代早期形成,现为镇内主要生活通道。“a”属“两纵”,北起县道,南由桥梁直通对岸,长约730m,稍晚于“1”出现,现为镇内主要交通通道。“b”属“两纵”,西北向起县道,南终于沧浪水,长约760m,稍晚于“2”形成,现为镇内次要交通通道。“两边界”则分指东西向沧浪水与南北向县道(旧为古道)。至此,古镇区街巷呈现为由河流、县道限定的清晰“井”字形,东西向主生活发展,南北向主交通连接。
在明晰古镇街巷结构的前提下,可将洽湾街巷结构构成要素归纳为以下3方面:
①“面”:要素在平面上由小至大逐级建构、扩展,包括间、院、院落团、地块、区域。洽湾建筑基本平面单位为“间”,由“间”围合成“院”,“院”多重组合为“团”,数个“团”构筑“地块”,“地块”积蓄成为“区域”,即洽湾古镇区。
②“线”:要素延续、伸展并划分各个空间,包括边界、街巷。古镇区内:“1”、
“2”与东西向沧浪水平行,为生活通道;“a”、“b”与南北向县道平行,主交通连接。东西向“线”要素的多次平行重复与其垂直方向上南北向“线”要素的相互叠加,将古镇区域划分为便于内部交流、大小适宜的单位地块。
③“点”:要素连结或依附各种其他空间,包括:a桥梁。洽湾旧时于“2”东、西两段各有木桥1座,称双桥虹,现已损毁。后政府出资于西侧古桥遗址处复建1座,现为联系古镇两岸的重要交通通道。b水埠。洽湾地势东高西低,西侧大部通过滩地与水体接续,东侧由水埠实现连接,镇内现存完好水埠2座,功能由区域交通转运改变为居民日常生活所用。c广场。历经数代,古镇居民沿“2”兴建宗祠5座,并于建筑前扩充道路以为广场。其中,胡氏宗祠门前广场规模最大,使用频率最高。d街巷节点。洽湾街巷或平行、或垂直,多两两相交,中途稍有曲折,但大多数能形成回路,保证镇内交通的连贯性,鲜有盲端。
2.2 街巷形态与影响因素
洽湾由沧浪水、县道限定区域,以横、纵街道进行划分,又于地块内部串以巷道方便交通,“边界”、“街道”、“巷道”三者关系逐层递进,使古镇空间逐步丰满(图8)。“1”、“2”主生活,形成早,底界面为碎石掺土,重要地段为青石,建筑布置紧凑,中界面多为建筑主要立面,顶界面开而不阔,整体空间顺畅。“a”、“b”主交通,形成较晚,底界面“a”为水泥混凝土,“b”为碎石掺土,建筑布局松散,中界面多为建筑次要立面,顶界面宽阔,整体空间开敞。巷道多为“a”、“b”同向辅助通道,主内部联系,形成晚。其中,码口街段较典型,底界面为青石,建筑排列密集;中界面为建筑山墙面或院墙面,少门、窗;顶界面曲折狭窄,整体空间封闭,私密性强。
而深究洽湾街巷形态的影响因素,则主要在于古镇产业、建筑技术及居民心理等因素的变迁。如:a“1”的选址:洽湾最早为农耕聚落,生活自给,交通需求小,加之早期建筑水处理技术不成熟,镇内最早街道“1”选址于距河滩数百米外的缓
丘,在能保证对水的小范围生活、交通需求时,也能使建筑免遭河水侵袭。b“2”的选址与建筑组成:明代中期,古镇居民以水为载,贩卖竹木,并发展交通运输与农商物资供销,古镇产业结构改变,交通需求急增,新兴行业也迫切需要新的建筑形式以满足诉求。由此,出现了镇内第二条生活通道“2”。街道“2”位于沧浪水北岸,西段紧邻河滩,东段由水埠直接与水体接续,物资转运方便,临街建筑也出现了适应贸易交换的商业建筑与纪念宣扬本地宗族形象的纪念建筑。
3.1 建筑类型与建筑特色
洽湾历史悠久,现存历史建筑90余座,现从使用功能出发,可将其分为以下6类(图9):
①居住建筑:50余座,镇内各处均有分布,依建造者地位、财力等因素,形态布局不一,建制存在明显差别,可分为高级住宅(大屋)与一般住宅(民宅)2类。
②商业建筑:20余座,多集中于“2”东段码口街处,建筑直面沧浪水,布局紧密,单体差异小,公共性强,多始建于清代早期。
③交通建筑:3座,包括桥梁与水埠。现于“2”西段保存古桥遗址1座,于码口街段保存水埠2座,建筑年代不详。
④宗教建筑:3座,洽湾现于“1”西段保留旌藩保障1座,始建于宋代,于“1”东段保留寺庙1座,始建于元代,于“2”西侧保留仁寿寺1座,始建于清代。
⑤纪念建筑:5座,包括胡氏宗祠、季祠、信祠、智房祠与仙源公祠。建筑个体差别大,等级区别明显,均始建于明代。
⑥陵墓建筑:2座,现于古镇区中部偏西保存葛氏墓1座,始建于宋代;于古镇区中部偏东保存均保公墓1座,始建于明代。
而针对洽湾历史建筑特色,可做出如下总结。①空间组成:建筑组成单位为“间”,由相邻多榀房架构成,是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实体部分,面积增加、使用功能完善,均由“间”的组合达成。为保证各“间”采光、通风与排水,建筑普遍采用天井
(院)的做法,这是活跃的虚体部分。而“间”与虚体又由“出廊”过渡,即灰色的半实体半虚体部分。由此,组成“口”字形院落“进”,通过“进”的纵向叠加进一步丰富建筑,并彰显、提升其等级与地位。②结构营造:建筑普遍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以穿枋串柱,成房架,由房架柱承檩,再沿檩条方向由斗枋联柱,形成房屋框架,在增加构架弹性的同时,节约材料,方便施工。而后竖墙,建筑或以构架承重,或以构架——墙体混合承重,由此成房。③立面表现:建筑主要立面于出入口处设门仪或门廊强调,商业建筑则设排门以满足需求;建筑次要立面则由条石、砖、瓦逐层叠加而成,形象朴实;建筑屋顶多为两坡出水硬山顶,依空间组合而出现各种拼接方式。
3.2 建筑个案: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位于古镇西南角,始建于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于1623年(明天启三年)竣工,距今已有四百年历史。建筑背靠茅公山,面临沧浪水,东临季、信两支祠,西傍仁寿寺,以青石、青砖、青瓦、褐木等为材,一正脊、四垂脊、两坡出水硬山顶,整体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做法,共256柱,占地约1600m2。宗祠面阔五间,大门三重并列,并前置广场,立旗12只,以寓高中之士。建筑内则由廊道联通,共两进,第一进设苗圃,内植丹桂、香柏数棵,树龄百年;第二进布置朴素,规模小于前者。同时,建筑又分两厅,由南至北,第一厅为中厅议事厅,悬进士匾5块、寿匾8块;第二厅为上厅胡氏家庙,供奉胡氏先祖之灵位(图10~11)。胡氏宗祠规模大、等级高、木作考究,是为镇内2座南丰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南丰县洽湾镇因水而成、因水而兴,镇内街巷、建筑保存完好,风貌如旧,是江西地域建筑研究中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具备历史、文化与教育价值。其丰富的空间肌理与独特的建筑构筑手法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历史与建筑设计等诸多学科,于当下建筑学相关学科的研究发展,具有积极的范例作用。
资料来源:
图1,4~7,11:作者自绘;
图2~3,8~10:作者自摄。
【相关文献】
1 江西省南丰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南丰县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2 南丰县志编纂委员会.南丰县志(1987~2003). 北京: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2006.
3 罗建华.抚州古建筑.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1.
4 郭谦. 湘赣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发布于:2024-02-23 21:4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696079510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因水而兴的江西古镇——南丰洽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因水而兴的江西古镇——南丰洽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