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雨雾)
华中科大新闻学院成立30年 同类学科全国排第五
30年前的1983年,华科大的前身华中工学院顺应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紧迫需求,正式创办了新闻学专业,并且以一个独立的学系建制,规划新闻学科的发展。30年来,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业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学人的奋力打拼,华科大新闻学科早已今非昔比,已然步入国内一流新闻院系的行列。
回首过去30年的历程,我们不禁心潮激荡,豪情满怀。
30年前,华中工学院刚刚创立新闻专业时,新闻学系只有一个本科专业,1983年只招收了干部专修科学生,第二年开始招生新闻学本科生。如今华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本科层次设有五个专业,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播音与主持,招生类别涉及文科、工科、艺术三大门类;在研究生层次设有五个学术硕士与博士专业,即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广告与传媒经济、公共关系,还有两个专业硕士,即出版、新闻与传播。在此之上,还有一个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经过30年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30年间,从喻家山下走出的新闻学子,有全日制本科生3009人,研究生1306人,其中博士生111人。还有通过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毕业的本科生、专科生数千人。他们活跃在国内传播业界,或者党政部门、教育系统、经济文化领域,为国家建设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
30年前,华中工学院新闻系师资队伍建设从零起步。在整个80、90年代,队伍一直维持在20人左右,虽然他们大多来自业界,有很好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充满了活力,但是规模偏小,难以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如今,新闻与传播学院拥有近40名专职师资,行政、教辅团队13人。教师队伍中,有14名教授、15名副教授,教授副教授中,有三人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一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两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两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师队伍中,有80%以上者拥有博士学位,其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人才齐聚在新闻学院这个大家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大家为了人民满意的新闻传播教育,为了自己钟情的新闻学术,努力奋力,共同创造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辉煌的历史。
30年前,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的基本职能是教学,人才培养是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们学院基本上是一个教学型学院。1998年,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同时,学院结合教学、媒体及社会的需求,鼓励老师们开展独创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学院在研究方向的凝练、科研团队组建、重大项目预研及奖励政策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学院在职能方面逐渐转型为教学科研并重。目前新闻学院有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顺利结题,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在研,同时在研的还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十多项。学院
还建设有湖北省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同时作为学科平台,学院的“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单独列入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目前学院正以创新平台“国家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国家外文局、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实行战略协同,试图在国家传播智库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30年前,华中工学院新闻学系成立时,白手起家,一无所有。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不仅与那些老牌的新闻院系天壤之别,就是新办的兄弟新闻院系,我们也无法与之相比。经过30年的持续努力,几代人的奋力拼搏,我们学院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实现了华科大几代新闻学人的梦想。2012年底,根据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三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的结果,华科大的新闻传播学科位居全国同类学科的前五名。
30年奋力的历史,成就了华科大新闻传播教育的辉煌。前人栽树,后人歇荫。我们今天能够在此安身立命,我们能够在此学有所成,我们能够享受教书育人的成就感,我们能够沐浴业内先进的荣光,首先应该感谢华科大新闻传播教育的创立者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先生。正是他科学决策和精准定位,规划了华科大新闻传播教育30年行进的路径。我们要感谢我们的首任系主任汪新源先生,1983年,他在朱校长的感召下,从湖北日报部主任的任上来到喻家山就任新闻系主任,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其开拓奠基之功彪炳史册。我们要感谢程世寿教授,作为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新闻学系的第二任系主任,在困难环境下的坚守,他不仅捍卫了新闻教育的营盘、稳住了队伍,而且注入了信心,做大了学科和专业;我们还要感谢吴廷俊院长,他作为华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第三代掌门人,为学院的发展导入了强烈的学科意识,并在其任内实现了建设博士学位点的突破。我们要感谢申凡教授、程道才教授、汪苏华教授、李幸教授、黄匡宇教授、周泰颐教授、孙旭培教授、屠忠俊教授、胡道立教授、戚海龙教授及其他一切为新闻学院发展做出过贡献的老师们,我们还要感谢刘春圃书记、汪佩伟书记、唐燕红书记、陈钢书记,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提到王益民教授、姚里军教授,他们虽然驾鹤西去,但是他们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学院的记忆里。
华科大新闻传播教育能够有今天的成就,还得益于新闻业界的鼎力支持。回溯历史,在我们学院创办初期扮演关键角色的几个老师就是来自新闻界,如汪新源主任来自湖北日报,王益民教授、戚海龙教授来自长江日报,程道才教授来自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周泰颐教授来自内蒙古日报。后来,包括湖北地区在内的各大城市的中央级、省市级新闻媒体、广告公司不仅是我们学生就业的主要市场,是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基地,而且给学院直接注入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在此,我代表华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向业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不能忘记长期以来一直支持、提携我们学院的学界先进。中国人民大学的方汉奇先生、甘惜分先生、何梓华、郑兴东先生,复旦大学的宁树藩先生、丁淦林先生、童兵先生、
李良荣先生,中国传媒大学的赵玉明先生,台湾政治大学的李瞻先生,正是他们的支持、提携和鼓励,才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老师们、同学们:
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反思我们三十的历史,我认为有下面四条经验值得注意。第一是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华科大新闻传播教育从零起步,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新闻教育的蓝图,殊属不易。而学校的高平台要求,又决定了我们不能安于平庸。我们必须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敢于竞争,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化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华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三十年的历史,是艰苦奋斗的三十年,也是勇于竞争,克难前行的三十年。没有这种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这种转化的智慧,我们的学院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第二是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华科大新闻传播教育不同于其他大学,作为国内工科大学的第一个新闻学专业,作为华科大的第一个文科系,他没有前例可循。由于师资队伍及其他教学资源的限制,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他不可能像综合性大学那样,建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培养体系;但是华科大新闻学人另辟蹊径,大胆革新,果断地将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科学技术史等纳入课程体系,这一新的做法,令学界业界耳目一新,后来逐渐为其他综合性大学所采纳,而成为新闻教育界的主流。在世纪之交,当网络呈现迅猛崛起的态势时,华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大胆地尝试创办网络传播专业,1998年,华科大首次以2+2的模式办起了国内第一个网络专业。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又在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设立了新闻评论实验班,以满足媒体对于评论人才的需求。这些做法受到了业界、学界的普遍好评。
第三是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新闻传播学科作为一个应用学科,作为文科中的工科,其依托的传媒产业是靠数字技术装备起来的,新闻传播教育要引领时代、引领行业,其成本是相当高昂的。要获得发展传媒教育所需的全部资源,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同时,新闻传播教育是否能够满足社会、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取决于它是否对业界、社会的需求做出了适当的反应。我们学院30年来最成功的就是“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方针。而其服务、贡献的对象就是社会、就是传媒业界。面向业界、面向社会,是为了贴近业界、社会的需求,使其办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能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
第四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在全国目前602所新闻院系中,华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办学规模绝对不属于最大的行列,其装备也绝对不是最先进的,我们的硬件设施可能还不如一些二本三本学校的新闻院系。但是我们拥有新闻教育界最值得珍惜的学术氛围和学院文化,从而使学院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学院兼容并蓄,包容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鼓励不同的观点进行充分的争鸣,尽力为学者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同时在引导竞争的前提下,鼓励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所以我们学院能够在争取国家重大课题,回应国家社会重大需求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
回顾历史,我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同时又心存感激。展望未来,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却充满了信心。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持续三十余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使得中国已然和平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未来的中国无疑将比今天更加强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不可阻挡的势能必将推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攀上一个新的阶段。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趋势,就是波及整个中国的社会转型,即农本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被卷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之中,融入到城市社会,这在相当的程度上拓展了信息传播市场。与此同时,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体融合浪潮,改变了媒介的基本生态和传播模式,传媒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必然会对传媒从业者提出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趋势,对于当前的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既是空前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任务和使命,就是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充分地利用各种可能,勇敢地迎接一切挑战,实现华科大的新闻教育之梦。要描绘这个梦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下一个三十年,华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会具备比今天更加优越的办学条件,不仅拥有独立新闻大楼,拥有一流的教学实验设施和文献中心,而且还会为教师们提供便利的办公和研究设施,为学院的师生交往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未来的华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会拥有更加强大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年龄、学经历、专业结构将会更加优化,在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中,将会有更多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学者,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决定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议程。未来的华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化高级传媒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中心,将会有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汇集于此,学院与国际一流传播学院的合作方式将会更加多样,其国际学术活动将会更加活跃。也就是说,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华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会建立在远高于今天的学科平台之上。
但是这样辉煌的明天,这样美妙的梦想,绝对不是等出来的,更不是靠出来的。它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干,需要我们始终如一,毫不松懈。我们非常清醒,前面路还很漫长,还有很多曲折,要达到最终的目的,不仅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更要选择正确的路径,采取准确的策略。我们将充分利用中国经济文化大发展的难得契机,利用中国文化及传媒行业发展催生的强大需求,在现有的优势与基础上,发扬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优良传统,建设强大的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术队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华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我们将加强与业界的合作,与之建立互利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关系,在服务与贡献业界的同时,在物质资源方面,争取来自业界更多的支持;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加强与国际一流新闻学院的合作关系,在合作研究,师资交流,学生交换,互认学分等方面迈开更大的步伐;我们将根据媒介生态及传播模式转型的新趋势,探索新媒介环境下传媒人才需求的变化,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突显试验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以提高新闻传播人才的质量。
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我们坚信,传媒教育是天底下最光彩的事业,它将影响到人类的命运。新闻引领时代,光荣属于新闻教育。今天我们在此纪念华科大新闻传播教育创办30周年,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弘扬我们的传统,传承我们的文化,更是为了积极地面向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只不过是历史在时间上的延续,而且注定了将成为明天的历史。为了使不确定的明天,变得确定下来,为了使辉煌的愿景早一点实现,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沿着前辈开辟的道路,共同打拼,一起拥抱新闻传播教育灿烂的明天!
谢谢!
本文发布于:2024-02-23 21:02: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693379147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校新闻学院成立30年 同类学科全国排第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校新闻学院成立30年 同类学科全国排第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