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晋灵公不君翻译)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比的意义
﹙2﹚化简比
2、原型:
﹙1﹚分别画出5厘米和10米长的线段。
﹙2﹚插图内容:中国地图、机器零件图。
﹙3﹚例1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探究的问题:
﹙1﹚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什么叫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怎样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脑筋急转弯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5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它是在地图上爬的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学生很快画完﹚
3、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迟疑﹚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本子没有那么长,画不出来。
师:那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线段是多少厘米,它是把10米长的线段进行怎样变化得到的。
师:由于你们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大家画的`线段长度不一样,所以画图时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比例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尺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1)阅读课本53页上面的内容
(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尺?
让生说出自己画图的标准即比例尺,并分别说出1:100和1:200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比例尺。
师: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形式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师: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
﹙1﹚出示:标有数值比例尺的中国地图
让生说出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思。﹙当学生回答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师可引导学生说出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千米。﹚
﹙2﹚出示:机器零件图
说出图中的2:1表示什么意思。﹙图上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由于机器零件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
师:像1:100、1:100000000、2:1…这些比例尺有个特点,前项或后项都是1。为什么不是2或3或其他数呢?﹙生…﹚为了计算方便,一般都把前项或后项写成是1的比。像这样用数字比的方式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数值比例尺。
﹙3﹚出示:标有线段比例尺的北京市地图
让生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并介绍线段比例尺。
过渡:那怎样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呢?
3、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例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
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3)比的前项为1。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叫比例尺,还知道了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那你知道怎么算比例尺吗?
4、完成53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后,小组内交流做法。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位置不要写错;前后项单位名称要统一;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是1的比。﹚
(三)训练与应用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完成练习十第1、2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观察这个比例尺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四)小结与提高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
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锥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谋题:圆锥
教师:大家门才认识了圆锥形的物体,我们把这些物体画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圆锥形物体的投影片。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
教师:圆锥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呢?
引导学生根据高的定义,弄清楚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注意提醒学生圆锥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平板
来测量。
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
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部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教师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做“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做练习九的第1题。
让学生自由地想,只要是接近于圆锥的都可以视为是圆锥。
3、做练习九的第2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70页例3。本例是“鸽巢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鸽巢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抽屉”,这样就把“摸球问题”转化为“抽屉问题”。
(二)核心能力
在理解鸽巢原理的基础上,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鸽巢问题,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转化思想。
2.经历运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观察猜想,实践操作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抽屉原理”。
(五)学习难点
找出“抽屉”有几个,再应用“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鸽巢原理》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怎么样?看,这是一副扑克牌,去掉两张王牌,还剩下52张,请同学们任意挑出5张。(让5名学生抽牌)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们手里的牌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
师:神奇吧!你们想不想表演一个呢?
师:现在老师这里还是刚才这副牌,请你抽牌,至少抽多少张牌才能保证至少有2张牌的点数相同呢?
在学生抽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利用“鸽巢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鸽巢原理)
2、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①猜想
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预设:2个、3个、5个…
②验证
师: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用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来说明理由,并把验证的过程进行整理。
可以用表格进行整理,课件出示空白表格:
学生独立思考填表,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汇报时,指名按猜测的不同情况逐一验证,说明理由,看看解决这个问题是否有规律可循。
课件汇总,思考:从这里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通过验证,说说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想要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3个球。
③小结
师:为什么球的个数一定要比抽屉数多?而且是多1呢?
预设:球有两种颜色,就是两个抽屉,从最不利的情况考虑摸2个球都不同色,就必须多摸一个,所以球一定要比抽屉数多1。其实摸4个球、5个球或者更多球,都能保证一定有2个球同色,但问题中要求摸的球数必须“至少”,所以摸3个球就够了。
师:说得好!运用学过的知识、逆推的方法说明了“只要摸出的球比球的颜色种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板书:只要摸出的球比球的颜色种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或者说只要物体数比抽屉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个物体。
(2)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抽屉原理”。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能总是猜测或动手试验,能不能把这道题与前面讲的“抽屉原理”联系起来思考呢?
思考:
①摸球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
②应该把什么看成“抽屉”?有几个“抽屉”?要分别放的东西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教师讲评:因为有红、蓝两种颜色的球,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抽屉”。这样把“摸球问题”转化成“抽屉问题”,即“只要分的物体比抽屉多1,就能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同色球”。
从最特殊的情况想起,假设两种颜色的球各拿了1个,也就是在两个抽屉里各拿了1个球,不管从哪个抽屉里再拿1个球,都有2个球是同色的。假设至少摸a个球,即a÷2=1……b,当b=1时,a就最小。所以一次至少应拿出1×2+1=3个球,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
结论:要保证摸出的球有两个同色,摸出的球数至少要比抽屉数多1。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2题。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和体验。
(三)课时作业
1、有黑色、白色、蓝色、红色手套各10只(不分左、右手),至少要拿出多少只(拿的时候不看颜色),才能在拿出的手套中,一定有两只不同颜色的手套?
答案:5只。
解析:4个颜色相当于4个抽屉,保证一定有两只不同的颜色,相当于分的物体个数比抽屉多1。【考查目标1、2】
2、一个鱼缸里有很多条鱼,共有5个品种。至少捞出多少条鱼,才能保证有4条鱼的品种相同?
答案:16条。
解析:5个品种相当于5个抽屉,保证有4条鱼品种相同,所放物品的个数是:5×3+1=16。【考查目标1、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⑴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⑴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⑴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⑴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⑴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⑴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⑴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⑴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习三第1~3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实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2、变化方向相反;3、乘积一定。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
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1)、表格中有( )和( )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
(3)、这个积表示( )。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 )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 )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 )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我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堂堂清练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认识生活中的折扣现象,理解折扣的含义。
2、能把折扣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并能准确、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3.在探索解决“折扣”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意义,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运用,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折扣问题。
【教学难点】能应用“折扣”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孩子们!五一和国庆期间,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经常采用一些促销的手段,你见过哪些促销手段?(降价,打折、买几送几、送货上门等)
(2)、有些同学提到了“打折”,大家看,(出示课件) 你认为打折之后去购买商品,是比原来便宜了还是贵了?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打折有关的数学问题——折扣。(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师:对于折扣,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学习目标:(1)、知意义 。(2)、会运用
刚才有同学提到他的理解,那是这样吗?在这节课中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好,让我们进行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理解折扣的意义
1、任务呈现:请大家自学书97页第一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有困难的组内互相帮助。
(1)什么是打折?
(2)几折表示( )也就是( )
(3)八折=( — )=( )% 九五折= ( — )= ( )﹪
(4)八折表示什么?九五折表示什么?
2、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后完成,如遇到困难可以组内互相帮助。
3、展示交流
(1)明确”打折”的含义
打折就是商店降价出售,几折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十。
(2)明确“九折”“八五折”的含义
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九,百分之九十。
八五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八点五,百分之八十五,谁是谁的85%呢?谁能说一说八五折的具体含义?
(3)及时巩固
也就是说,折扣都可以转化成百分数,是这样的吗?那你能不能很快地将下面的折扣改写成百分数。你能说说这些折扣的意思吗?(课件出示图)用谁是谁的百分之几描述。
七折 六五折 八八折
(4)小结
同学们,我们说了这么多折扣的意思,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现价是原价的85%(或十分之八点五)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折扣知识,下面看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折扣知识帮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任务二:用折扣解决问题(例题4(1))
1、出示例4的第(1)题: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小结:孩子们,你们听明白了吗?他是把折扣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解决的。看来呀,
关于折扣的问题我们只要把它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就能顺利解决了。看来这道题没有难倒大家,好,来道难点的。
2、任务呈现
幻灯出示例4的第(2)题:
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2、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
3、展示交流
是啊!九折就是便宜了一折,我们是说打九折销售,在国外有些国家就说成降价10%。说法是不一样但意思一样吗?六折就是便宜了几折,八五折呢?
4、比较上两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刚才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都已知了原价的折扣,求现价和便宜了多少钱,在解答方法上我们都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折扣问题的应用题其实就是百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可以按照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去解答。
5、同学们!通过这几次的购物经历,老师发现大家理解了折扣的含义,其实关于折扣还有很多的小奥秘。如果商场打折你最想让他打几折呢?也就是折扣数越小越好,刚才有同学提到0折,其实0折并不是不花钱,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上网查一查。
看这道题,同一款米奇书包,在A店打八折,在B店打九折,如果是你,你会到哪个店去买?
那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个书包的原价,你还会这样选择吗?A店原价95元,B店原价80元。想想看你要去哪个店去买?非常好,大家都拿出笔来开始计算了。
小结:同学们灵活运用折扣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不错。看来我们在购物时,不能仅看折扣,还要看这件商品原价,当然我们还要注意这件商品的质量、你是否需要等等,不要被商家的促销手段所蒙骗,做一个理智地消费者。
好,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呢?我们检测一下吧?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一、填空、
1、七折=( )%=( — ) 95%=( )折。
2、九五折表示现价是( )的( )%。
3、一件衣服打六八折销售,就是便宜了原价的( )%
四、解决问题
一个书包原价100元,现在商店打八八折销售,买这个书包现在要花多少钱?便宜了多少钱?
2、结果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出示答案,订正。
3、反思小结
折扣是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一个例子,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非常广泛,这些知识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希望大家能做个有心人!可不要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打了“折扣”哦!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课 题生活与百分数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合理存款方案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经历信息
搜集的全过程,提高搜集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经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难 点: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一、活动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储蓄的相关知识,知道了生活中离不开百分数,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生活与百分数。(板书:生活与百分数)
昨天我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让你们去调查一下附近银行的最新利率,并与教材上的利率表进行对比,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你们知道国家为什么要调整利率吗?(向学生介绍:国家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来随时调整利率。)
二、活动二
(1)调查理财方式。
师:除了以上关于利率的事情,你们还调查到了什么?
(2)提出探究问题。
课件出示:李阿姨准备给儿子存2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请你帮李阿姨设计一下,黑板上的三种理财方式哪种的收益更高?
(3)学生用计算器独立完成后,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三种方式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先让学生讨论清楚三种储蓄方式,然后自己独立思考,再列式计算,最后通过对比发现本金和存期相同时,利率越高利息越高。
3、千分数和万分数
(1)千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千分数。千分数也叫千分率。与百分数一样,千分数也有千分号,千分号写作“‰”千分号具有一切百分数的特点。例如:某市20xx年人口总数是3500000人,这一年出生婴儿28000人,该市的人口出生率是8‰。20xx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出生率为11.93‰,死亡人口960万人,死亡率为7.14‰;自然增长率为4.76‰。
(2)万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万分之几的数,叫做万分数。万分数也叫万分率。与百分数和千分数一样,万分数也有万分号“?”。万分数也具有一切百分数和千分数的特点。例如:一本书有10万字,差错率不能超过1?,即该书的差错数不能超过10个。
三、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 和”是大于号,表示一数比另一数大;“
2、使用、=和
能力目标
1、会写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
2、能够读出一个式子。
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2、养成一丝不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
2、“”、“
教学难点:
使用、=和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小兔子和萝卜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多媒体)
1、哪种图形多?在多的一行打√
○ ○ ○ ○ ○ ()
⑴ ⑴ ⑴ ⑴ ⑴ ⑴ ()
2、哪种图形少?在少的一行打√
⑴ ⑴ ⑴ ⑴ ⑴ ⑴ ()
⑴ ⑴ ⑴ ⑴ ()
3、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习新知从思路和方法上作好铺垫,也为学习新知作了衔接。)
二、探究与体验。
教师把课本第20页的主体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师:今天是小熊猫的生日,他的一些好朋友都来祝贺了,小熊猫准备了一些丰盛的午餐来招待大家,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与数有关的知识?
学生观察汇报
生:有3只熊猫,3只猴子,4只兔子。
生:小熊猫准备了4根香蕉,4个桃子,4个萝卜
2、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有选择地贴出准备好的各种图片。
4只小兔图片
3只小熊猫图片
3只小猴图片
3、教师引导: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数学方面的信息,如果让你帮小熊猫分食物,你准备怎样分?同桌互相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如:把萝卜分给小兔,把桃子分给小猴,把竹子分给小熊猫自己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兔子有几只?萝卜有几个呢?
学生:4只小兔子,4个萝卜。
学生:兔子和萝卜同样多。
(2)提问:每只小兔能吃上一个萝卜,萝卜一个也没多,小兔的只数与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黑板上写上 “4=4”,认识“=”,以及读法,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3)指导学生书写等号。
(4)师: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还有哪些可以用“=”连接起来。
引导学生得出
萝卜的个数和桃子的个数可以写成“4=4”;
小熊猫的只数和小猴的只数可以写成“3=3”;
根据生活中的信息,举出用“=”表示的实例。
4、师:我们知道了同样多可以用“=”连接起来,如果不是同样多的又怎样呢?
分桃子
提问:观察主体图,数一数几只猴,几个桃?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桃子和猴子的数目同样多吗?
(1)引导学生比较,用语言表达:桃比猴子多;猴子比桃少。
①告诉学生“4比3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②在讲“〈”号时,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
(2)板书:4 〉3与3〈4,认识“〉”、“〈”及其读法。
5、观察区分“”、“
师:观察大于和小于两个符号,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都是躺倒的“⑴”,只是方向相反,但都是开口对着大数。
(1)交流认识,记忆“”、“
(2)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通过观察,让学生体验比多少的一些方法,加深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的概念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经历把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再抽象出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
三、练一练
1、基本练习:完成21页“练一练”第1题。
2、巩固练习:完成21页“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
五、作业
完成21页“练一练”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
4 = 4 读作:4等于4 (等号)
4 3 读作:4大于3 (大于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道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
2.掌握计算利息的基本方法。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概念,能解决与利息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一定很喜欢过年吧,因为过年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可以得到不少压岁钱。你们的压岁钱是谁在保管着呢?(引导学生想到储蓄比较安全,并且能够得到利息)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储蓄吗?关于储蓄有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了解一下储蓄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11页关于储蓄的知识。
(1)出示自学提示:
①储蓄的好处。
②储蓄的方式。
③什么是本金、利息、利率?
④利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检验自学成果,引导学生找出下题中的本金和利息。
课件出示:明明20xx年11月1日把1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到20xx年11月1日,明明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元,共101.5元。
2.用储蓄的`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组织小组讨论:求2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就是求什么。
(3)组织学生尝试解题。
(4)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思路一:先求利息,最后求可取回多少钱。可取回钱数为本金+(本金×利率×存期)。
思路二:把本金看作单位“1”,先求出本金和2年的利息一共是本金的百分之几,再求可以取回多少钱。可取回的钱数为本金×(1+年利率×2)。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第9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计算利息时,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的时间单位应是年;存款的利率是月利率,计算时所乘的时间单位应是月。
板书设计利率
例4方法一5000×2.10%×2=210(元)
5000+210=5210(元)
方法二5000×(1+2.10%×2)
=5000×(1+0.042)
=5000×1.042
=5210(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210元。
培优作业1.刘亮有xx元,打算存入银行2年。现有两种储蓄方法:第一种是直接存2年,年利率是2.10%;第二种是先存1年,年利率是1.50%,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利息合在一起,再存1年。选择哪种储蓄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第一种储蓄方法:20xx×2.10%×2=84(元)
第二种储蓄方法:20xx×1.50%×1=30(元)
(20xx+30)×1.50%×1=30.45(元)
30+30.45=60.45(元)
60.4584,选择第一种储蓄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提示:在累计存期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性存款比其他存款方式所获得的利息要多一些。
2.赵伯伯把一笔钱存入银行5年,年利率为2.75%,到期后取得275元利息。赵伯伯存入银行多少钱?
275÷2.75%÷5=20xx(元)
答:赵伯伯存入银行xx元。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利息问题。
微课设计点教师可围绕“利息的计算方法”设计微课。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百分数(二)和比例三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学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是加强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教材除了结合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整理和复习等知识,让学生体会、理解和掌握归纳法、类比法、符号思想、分类思想、演绎推理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等思想方法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模型思想、归纳法、演绎推理思想,体会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优越性,发展学生的四能。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本册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习较主动,但有个别学生依赖性较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差,听课时较易分神,学习成绩较不理想。应用类,如应用题,还有个别学生对题目难以理解,解题困难。学生学习习惯大多较好,课堂听课认真,作业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只有少数潜能生学习上仍有惰性,完成作业处于应付状态。本学期尽量多设计分层次作业,让潜能生得到提高,优生得到发展。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通过归纳整理,是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绘制表格。
二、综合运用
课件出示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提问启发:“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归纳整理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A商场:230×50%=115(元)
B商场:230-2×50
=230-100
=130(元)
115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选择A商场更省钱。
4、总结思考:在什么时候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2、完成练习二第12题,再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练习二第13题。“折上折”是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
4、完成练习二第14题。
5、完成练习二第15题。提示:增长为“-0.068%”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板书设计
百分数:整理与复习
上面内容就是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本文发布于:2024-02-23 05:3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6379442720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